㈠ 模具到底做些什麼
模具並不簡單,他在社會生產中起者很重要的作用,我是學機械的。模具他能提高加工的效率。
但模具的加工要精確,這樣才能提高被加工零件的精度,
簡單的說:用同一模具加工出來的東西所表現的特性也是完全相同的。
舉個例子吧:每個人的字體是不一樣的,但從電腦上用小四號字打出來所看到的就一樣了。模具就相當於小四號字,用他所加工出的東西是一樣的,效率很高啊。
但模具現在在中國應用不是很普及,希望早日得到更多的應用,從網上下栽的一句話:
談到我國模具的發展趨勢,方禾認為前景一片光明。隨著車輛和電機等產品向輕量化發展,壓鑄模的比例將不斷提高。同時對壓鑄模的壽命和復雜程度也將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以塑代鋼、以塑代木的進程進一步加快,塑料模具的比例將不斷增大。由於機械零件的復雜程度和精度的不斷提高,對塑料模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模具技術含量將不斷提高。方禾的話很專業,記者似懂非懂,但有一個信息卻是明確地印在記者的腦子里,那就是:中國現在是模具大國,將來一定能成為模具強國!
㈡ 模具的凸模固定板的定義和作用
模具作為製造業的核心,作為製造業工程師的人員必須要了解模具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1.模具的定義
模具是一種有一定形狀與尺寸的型腔工具,與模具內各種系統或輔助機構配合使用,將各種高溫液態的材料(塑料或金屬合金等)填充至模具型腔內,即可生產出具有特定的形狀、尺寸、功能和質量的工業零件。
2.模具的作用
在電子、汽車、電機、儀器、電器、儀表、家電和通信等產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用模具生產零件所表現出來的高精度、高復雜度、高一致性、高生產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製造方法所不能比擬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往往是模具自身價值的幾十倍、上百倍。目前全世界的模具年產值約有600億美元,日、美等工業發達國家的模具工業產值已超過機床工業產值。
(1)模具工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屬於高新技術領域的集成電路的設計與製造,不能沒有做引線框架的精密級進沖模和精密的集成電路塑封膜;計算器的機殼、插件和許多元器件的製造也必須有精密塑料模具和精密沖壓模具;數字化電子產品(包括通信產品)的發展沒有精密模具也不行。
(2)模具工業又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領域。模具製造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模具工業的技術提高離不開同高新技術的嫁接。
(3)模具工業是裝備工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模具作為基礎工藝裝備,在裝備工業中自然擁有其重要地位。
(4)模具工業地位的重要,還在於國民經濟的五大支柱產業—機械、電子、汽車、石化和建築都要求模具工業的發展與之相呼應,以滿足五大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
㈢ 什麼是模具
1943年,蘇聯學者拉扎連科夫婦研究發明電火花加工,之後隨著脈沖電源和控制系統的改進,而迅速發展起來。最初使用的脈沖電源是簡單的電阻-電容迴路。50年代初,改進為電阻-電感-電容等迴路。同時,還採用脈沖發電機之類的所謂長脈沖電源,使蝕除效率提高,工具電極相對損耗降低。 隨後又出現了大功率電子管、閘流管等高頻脈沖電源,使在同樣表面粗糙度條件下的生產率得以提高。60年代中期,出現了晶體管和可控硅脈沖電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了工具電極損耗,並擴大了粗精加工的可調范圍。 到70年代,出現了高低壓復合脈沖、多迴路脈沖、等幅脈沖和可調波形脈沖等電源,在加工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和降低工具電極損耗等方面又有了新的進展。在控制系統方面,從最初簡單地保持放電間隙,控制工具電極的進退,逐步發展到利用微型計算機,對電參數和非電參數等各種因素進行適時控制。 進行電火花加工時,工具電極和工件分別接脈沖電源的兩極,並浸入工作液中,或將工作液充入放電間隙。通過間隙自動控制系統控制工具電極向工件進給,當兩電極間的間隙達到一定距離時,兩電極上施加的脈沖電壓將工作液擊穿,產生火花放電。 在放電的微細通道中瞬時集中大量的熱能,溫度可高達一萬攝氏度以上,壓力也有急劇變化,從而使這一點工作表面局部微量的金屬材料立刻熔化、氣化,並爆炸式地飛濺到工作液中,迅速冷凝,形成固體的金屬微粒,被工作液帶走。這時在工件表面上便留下一個微小的凹坑痕跡,放電短暫停歇,兩電極間工作液恢復絕緣狀態。 緊接著,下一個脈沖電壓又在兩電極相對接近的另一點處擊穿,產生火花放電,重復上述過程。這樣,雖然每個脈沖放電蝕除的金屬量極少,但因每秒有成千上萬次脈沖放電作用,就能蝕除較多的金屬,具有一定的生產率。 在保持工具電極與工件之間恆定放電間隙的條件下,一邊蝕除工件金屬,一邊使工具電極不斷地向工件進給,最後便加工出與工具電極形狀相對應的形狀來。因此,只要改變工具電極的形狀和工具電極與工件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式,就能加工出各種復雜的型面。 工具電極常用導電性良好、熔點較高、易加工的耐電蝕材料,如銅、石墨、銅鎢合金和鉬等。在加工過程中,工具電極也有損耗,但小於工件金屬的蝕除量,甚至接近於無損耗。 工作液作為放電介質,在加工過程中還起著冷卻、排屑等作用。常用的工作液是粘度較低、閃點較高、性能穩定的介質,如煤油、去離子水和乳化液等。 按照工具電極的形式及其與工件之間相對運動的特徵,可將電火花加工方式分為五類:利用成型工具電極,相對工件作簡單進給運動的電火花成形加工;利用軸向移動的金屬絲作工具電極,工件按所需形狀和尺寸作軌跡運動,以切割導電材料的電火花線切割加工;利用金屬絲或成形導電磨輪作工具電極,進行小孔磨削或成形磨削的電火花磨削;用於加工螺紋環規、螺紋塞規、齒輪等的電火花共軛回轉加工;小孔加工、刻印、表面合金化、表面強化等其他種類的加工。 電火花加工能加工普通切削加工方法難以切削的材料和復雜形狀工件;加工時無切削力;不產生毛刺和刀痕溝紋等缺陷;工具電極材料無須比工件材料硬;直接使用電能加工,便於實現自動化;加工後表面產生變質層,在某些應用中須進一步去除;工作液的凈化和加工中產生的煙霧污染處理比較麻煩。 電火花加工的主要用於加工具有復雜形狀的型孔和型腔的模具和零件;加工各種硬、脆材料,如硬質合金和淬火鋼等;加工深細孔、異形孔、深槽、窄縫和切割薄片等;加工各種成形刀具、樣板和螺紋環規等工具和量具。 按國家職業定義,模具設計是:從事企業模具的數字化設計,包括型腔模與冷沖模,在傳統模具設計的基礎上,充分應用數字化設計工具,提高模具設計質量,縮短模具設計周期的人員。 從事模具設計的主要工作包括: (1) 數字化制圖——將三維產品及模具模型轉換為常規加工中用的二維工程圖; (2) 模具的數字化設計——根據產品模型與設計意圖,建立相關的模具三維實體模型; (3) 模具的數字化分析模擬——根據產品成形工藝條件,進行模具零件的結構分析、熱分析、疲勞分析和模具的運動分析; (4) 產品成形過程模擬——注塑成形、沖壓成形; (5) 定製適合本公司模具設計標准件及標准設計過程; (6) 模具生產管理。 模具設計步驟 第一步工作:對所設計模具之產品進行可行性分析,以電腦機箱為例,首先將各組件產品圖紙利用設計軟體進行組立分析,即我們工作中所說的套圖,確保在模具設計之前各產品圖紙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可以熟悉各組件在整個機箱中的重要性,以確定重點尺寸,這樣在模具設計中很有好處的,具體的套圖方法這里就不做詳細的介紹了。 第二步工作:在產品分析之後所要進行的工作,對產品進行分析採用什麼樣的模具結構,並對產品進行排工序,確定各工序沖工內容,並利用設計軟體進行產品展開,在產品展開時一般從後續工程向前展開,例如一產品需要量五個工序,沖壓完成則在產品展開時從產品圖紙開始到四工程、三工程、二工程、一工程,並展開一個圖形後復制一份再進行前一工程的展開工作,即完成了五工程的產品展開工作,然後進行細致的工作,注意,這一步很重要,同時需特別細心,這一步完成的好的話,在繪制模具圖中將節省很多時間,對每一工程所沖壓的內容確定好後,包括在成型模中,產品材料厚度的內外線保留,以確定凸凹模尺寸時使用,對於產品展開的方法在這里不再說明,將在產品展開方法中具體介紹。 第三步工作:備料,依產品展開圖進行備料,在圖紙中確定模板尺寸,包括各固定板、卸料板、凸凹模、鑲件等,注意直接在產品展開圖中進行備料,這樣對畫模具圖是有很大好處的,我所見到有很多模具設計人員直接對產品展開圖進行手工計算來備料,這種方法效率太低,直接在圖紙上畫出模板規格尺寸,以組立圖的形式表述,一方面可以完成備料,另一方面在模具各配件的工作中省去很多工作,因為在繪制各組件的工作中只需在備料圖紙中加入定位、銷釘、導柱、螺絲孔即可。 第四步工作:在備料完成後即可全面進入模具圖的繪制,在備料圖紙中再制一份出來,進行各組件的繪制,如加入螺絲孔,導柱孔,定位孔等孔位,並且在沖孔模中各種孔需線切割的穿絲孔,在成型模中,上下模的成型間隙,一定不能忘記,所以這些工作完成後一個產品的模具圖差不多已完成了80%,另外在繪制模具圖的過程中需注意:各工序,指製作,如鉗工劃線,線切割等到不同的加工工序都有完整製作好圖層,這樣對線切割及圖紙管理有很大的好處,如顏色的區分等,尺寸的標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時也是一件最麻煩的工作,因為太浪費時間了。 第五步工作:在以上圖紙完成之後,其實還不能發行圖紙,還需對模具圖紙進行校對,將所有配件組立,對每一塊不同的模具板製作不同的圖層,並以同一基準如導柱孔等到進行模具組立分析,並將各工序產品展開圖套入組立圖中,確保各模板孔位一致以及折彎位置的上下模間隙配合是否正確。 模具製造技術迅速發展,已成為現代製造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㈣ 模具零件的固定方法有哪些
模具在裝配時零件的固定方法有哪些? 常採用以下幾種固定方法。
一、機械固定法
機械固定法是對某個零件施加機械力而使其固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緊固件固定
緊固件是一種可以固定機械零件的零件,如螺釘、螺栓、銷釘等。這種方法固定,易於拆卸,簡單方便,是最常用的固定法。如凸模、型芯、型腔的固定多用此法。
2、壓入固定
對於過盈配合的零件,可以採用壓入固定。一般在壓力機上進行,壓入時要注意過盈量,表面粗糙度,導入圓角和導入斜度等。壓入固定的特點是連接牢固可靠,但對壓入的型孔的配合精度要求較高。
3、鉚接固定
這是採用鉚釘將零件固定的方法;或者對固定板型孔處進行局部敲擊,使固定板的局部材料被擠向中心,將軸固定。此法操作簡單,但承受的扭矩不能太大。
二、物理固定法
物理固定法是採用物理的方法使相關零件進行固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熱套固定
這是對過盈配合進行裝配的一種方法,它是將型孔零件加熱到一定溫度,使內孔張大,然後趁熱套於軸上,冷卻後即將軸緊緊拉住而固定。此法對中性較好,但操作起來較麻煩,承受的扭矩較小。
2、冷脹固定
這是利用某些低熔點合金冷凝時體積膨脹的特性來緊固零件。此法可減少模具裝配中凸、凹模的位置精度和間隙均勻性的調整工作量,但其操作過程較復雜。
三、化學固定法
化學固定法是利用某些化學物質的粘接性能使零件結合起來而固定,主要有以下幾種:
1、環氧樹脂粘接固定
環氧樹脂對各種金屬和非金屬表面的附著力非常強,加之機械強度高、收縮率小、化學穩定性好和工藝性能好,使其在模具裝配中得以廣泛應用。在粘接時,應將粘接部分弄粗糙,使其粘接牢固。環氧樹脂粘接的主要缺點是不耐高溫、硬度不高。
2、無機粘接固定
無機粘接劑是由氫氧化鋁的磷酸溶液與氧化銅粉末定量混合而成,用其來粘接相關零件。此法粘接簡便,不變形,可耐600℃的高溫,但承受沖擊能力差,不耐酸、鹼腐蝕。
㈤ 8,凸模和凹模有哪幾種類型常採用什麼方式固定在模具上
總共三種:固定式,快換式,浮動式,常用的就固定跟快換式。
固定式一般採用鑲件的形式已負間隙值與凸模或者凹模固定板,固定座配合,一般小型工程模用的比較多
快換式一般採用鑲件加螺栓固定
或者以壓板,側壓板的方式固定在凸模或者凹模固定板(座)上,一般連續模,尤其是大型連續模具
工程模最常用。
浮動式用的比較少,一般做活動滑塊凸凹模,裝配在滑塊槽,滑塊里。一般都有強制復位機構,具體查閱沖壓模具設計手冊
㈥ 簡述模具的固定方法
知道一些,可能不全面,模具也分很多種類;
五金模,模座或者承板,一般會開碼模槽,模具安裝到沖床上時,用T形塊,螺桿,碼仔組件固定,也有用配液壓夾模器的,液壓夾模器固定模具,方便快捷,成本高點;
塑模的話,用壓板固定在注塑機上,好像也是用T形塊,螺桿,碼仔組件;
㈦ 液壓機上下工作台都設有什麼來固定模具(壓縮模)
一般都會有T型槽來固定模具。
㈧ 什麼叫模具做什麼用的
模具作為一種特殊的機械產品,模具行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機械行業,不能像其它機械行業&機械產品那樣,所研發製造的機械產品生產出來零部件或機械產品本省僅靠設計人員的理論設計就能基本保證最終所要達到的所需的功能和使用要求,也就是說,對於其它的大多數機械產品,如果加工過程能夠完完全全全或盡可能到達設計的精度和要求,最終的產品和當初的設計目的是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即完善的設計在加工條件的保證下就可以生產出完美的產品,同時,這類產品的設計理論依據經過幾十年甚至在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的不斷研究與實際生產的互不發展下已經變得很成熟,很完善,很實用了,比如各種機床設備,動力設備等。
模具產品則不一樣,由於無論是注塑、壓鑄類的高溫流動成型還是常溫下沖壓類的塑性成型,盡管長的也有幾十年研究與應用歷史,由於基礎理論和數學模型很不完善,不準確,也有還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我們國內,大多數還是要靠現場調試經驗來支持,來盡可能使模具產品做到完善,生產出來的達到用戶用戶要求,所以在設計階段,大多數目前只能做的工作,在整個模具製造過程和質量體系環節保證種,只能充當「粗加工環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模具的好壞最終要靠靠鉗工手藝,不同廠家模具產品最終的顛峰對決,可能就是模具鉗工的一種技藝比武吧,而在這行里設計人員和前期的各序加工人員只能是給顛峰對決做配角。
我不知道,我這沒講,廣大的同行們是否認同,但是這的確是事實,再完美的模具設計,再好的圖紙,再貴的設備,目前來說最終都要模具鉗工來講前面幾者的勞動與智慧體現出來,沒有他們,我們的設計恐怕都是一堆廢鐵!!!
另外,目前來說,我們再模具結構特別是比較復雜的機械結構(比如汽車模具中的各種斜楔連動機構)研究的力度好像還不夠深入,也沒有一些再國際上能領先的技術甚至是專利,先進、復雜的一些結構主要還是要參照國外的先例來進行設計,自主研發水平相對薄弱,反倒是鉗工再裝配、調試這些機構的水平可能比國外還要好些。
如前所述,塑性成型理論和數學模形不完善,造成沖壓工藝分析和制定在設計階段不完善,需要鉗工後期大量調試,這種問題一時半會可能尚無立桿見影解決方式,對於設計人員尚有可適當推脫責任的理由,但模具機械結構這塊的水平不好,對於種「硬傷」,我們好像就有點難辭其疚了,當然,我覺的這也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比較高端的模具機械結構通常只會應用在比較復雜的零件和工序上,比如轎車的側圍外板、翼字板、發動機罩的壓合等零件上,國內汽車廠商由於多為中外合資等原因,很難做到讓國內模具企業製造這類產品的模具,全新車型的類似零件就更是聊聊無幾,所以我們的實戰機會很少,部分有實力的廠家可能在生產任務較少是,進行過練習性理論設計,最終效果天知地知就是人不知!!
其二,即便遇上這種難的機會,多數廠家可能都會搜腸寡杜,千放百計的去尋找外國原圖,然後才能進行設計,最終的機械結構,可能會有些改進和完善,變成有中國特色的模具產品,甚至可以出口到這些國家,但是最終還是很難實實在在的打上「MADE IN CHINA"的烙印,外國的圖,中國的鋼,拼到一起心不慌,呵呵
所以,我們的模具行業,無論從設計研發還是機械加工,都存在缺乏原創和自主技術的先天缺陷,僅有的先天優勢可能就是老祖宗」鑄鼎鍛劍「的高超手藝演變出來的現在的模具鉗工顛峰手藝,那天舉行世界模具鉗工大賽,我們的選手奪冠的呼聲可能比阿扁下台的呼聲還要高,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㈨ 模具常用的固定方法
1、機械固定
機械固定凸模和凹模,最常用的方法是採用固定板固定。凸模和凹模與固定板採用H7配合,上面留有台階。對於形狀簡單的大、中型凸模和凹模可以採用直接固定在模座上,小凸模可以採用鉚接的方法固定。對於經常更換的凸模可以採用快速更換凸模結構
2、物理固定法
常用的物理固定方法有低熔點合金澆注固定法,利用低熔點合金冷卻膨脹的原理,使凸模或凹模與固定板之間獲得有一定強度的連接。
採用熱壓裝配也是一種物理固定方法。加熱固定套使其受熱膨脹,再壓入凹模,冷卻後使之固定。
3、化學固定法
常用的化學固定方法有無機黏結劑固定法和環氧樹脂黏結劑固定法。黏結表面要求粗糙,並留有一定的間隙,使黏結劑容易進入。
㈩ 模具是什麼什麼是模具
模具就是一種工藝裝備,或者說就是一種工具,就像夾具,量具,刀具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