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半手工紫砂壺從什麼時候產生的
半手工壺明代就有,但那個時候主要是製作方壺時用模具。圓壺的模具是近現代才開始使用的。
Ⅱ 粗砂紫砂壺從什麼時期開始有的
明代時期紫砂壺使用的泥料含顆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泥料的目數為25一30目,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較粗糙,到了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才出現了紫砂細泥。
Ⅲ 紫砂壺是從什麼年代興起的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製造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Ⅳ 紫砂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的陶土工藝品。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關於它的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1、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
2、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Ⅳ 紫砂壺的起源於什麼時候
紫砂壺起源於明代正德年間。
目前書籍最早關於紫砂的文獻記載是明代正德年間一位叫供春的書童跟金沙寺的僧人學習澄煉紫砂泥燒陶,而現存實物表明,活躍於萬曆年間的時大彬是紫砂壺工藝的奠基人,紫砂工藝從那時起才發展起來。
南京明代太監吳經墓出土的紫砂壺是目前可確定時代最早的一件,下葬時為明正德年間,無論製作工藝還是燒造工藝均相對粗糙原始,是紫砂工藝最早期的作品。
而對宜興窯址的發掘表明,紫砂陶器有一個從穿心銚、罐等大器向紫砂壺等小器演變的過程,工藝也同步由粗變精,出土紫砂器的時代不早於明代中晚期。正是因為當時的飲茶方式從製作抹茶、煎茶轉為直接沖泡葉茶,才催生了泡茶的紫砂壺的誕生。
Ⅵ 80年代的模具紫砂壺現在值多少
但凡紫砂壺均是貴重物品,做工越好越貴,名家作品更甚,顧景舟的壺曾拍賣出千萬高價
Ⅶ 紫砂壺從什麼朝代開始流行
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是指分布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一種民間傳統制陶技藝,此項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享譽世界藝林。並以其獨特的原料材質,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和百態千姿的造型藝術,在工藝美術苑林中獨樹一幟,異紛存彩、經久不衰。 由於宜興獨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其製品通稱"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紫砂經過生產、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於成熟,此後經久不衰。宜興紫砂從明、清開始就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其產品暢銷國內外,日本也以紫砂為珍品而來華學習造壺技術。此外,宜興紫砂茶壺更與中國茶同銷歐洲,成為歐洲制壺的藍本,足見宜興紫砂的珍貴。 溯源宜興陶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五千多年前,這里的先民就開始在這個土地上制陶。我們宜興陶瓷的特點是在歷史上多少年來一直沒有中斷過,五千多年來,不管什麼朝代,宜興陶瓷一直制,一直有。在宜興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亡了吳國之後,就棄官隱退,帶著美女西施乘一葉輕舟來到太湖之濱的宜興定居,並以制陶為業。後來當地人尊奉他為陶業祖師,稱他為"陶朱公"。當然,這僅僅是個傳說。千百年過去了,作為陶都的宜興,最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可以說宜興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宜興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藝和器皿造型、雕塑、繪畫、書法、文學、金石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約十世紀至十六世紀),為紫砂陶初創時期 1976年,宜興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殘器。經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鑒定,這座紫砂古窯址的年代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吳經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壺一件,其紫砂造型,製作技法與羊角山宋窯殘器的拼復件對比,完全一脈相承。宋代詩人歐陽修、梅堯臣等的詩作中,也都有關於紫砂茶具的詩句,明正德年間,見諸文獻的記載的傑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2、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是宜興紫砂的成熟時期 先有董翰,趙梁,元暢,時鵬"四大家",繼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時大彬最負盛名。其制壺技法一改早期的製法,完全改用槌片、圍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 3、明末至清代,為紫砂工藝的繁榮時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期),紫砂工藝向裝飾紋樣,花樣圖案造型發展。明末項聖思所作"桃杯"(現存南京博物院),製作技巧精細,形象完善,結構纖密,可謂砂器瑰寶。這一階段最突出的代表為康熙晚期的陳鳴遠,作品以技巧和創意見稱。十九世紀早期紫砂風格有很大轉變,關鍵人物是仕子學者陳鴻壽(號曼生),他對紫砂陶藝的貢獻,是第一次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於壺上。清道光,咸豐年間,傑出的紫砂名手邵大亨,作品選泥精練,造型深邃,技藝高超,開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贏得盛譽。 4、近代和現代,宜興紫砂到達鼎盛時期 從泥料質地到工藝流程,從紫砂科研到流派創新都有新的發展,名手有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其中顧景舟的作品線條流暢溫順,氣勢渾厚磅礴,勘稱"壺藝泰斗"。歷代紫砂名人,利用宜興得天獨厚的紫砂陶土,用靈巧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賦之予藝術和靈感,創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生命的紫砂陶藝珍品。近年來,著名書畫藝術家劉海粟、李可染、唐雲、程十發、韓美林等也都為紫砂作品自撰銘文,題詩作畫,並自創新款,使紫砂的藝術境界和文化層次有了新的升華。 藝術特色1、種類特點 紫砂陶製作技藝舉世無雙,它以特產於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具體有紫泥、朱泥、本山綠泥等多種)為原料,採用百種以上的自製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圓器)、鑲接身筒(方器)或鑲接與雕塑結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裝飾等步驟最終完成陶製品。 宜興紫砂陶品類眾多,有壺、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為代表之作。宜興紫砂壺,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點:因表裡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雋永,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越宿不易餿;泡茶沏以開水時,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賞用日久,越安放細潤,光潔古雅,有"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贊譽。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兼具,文化內涵與藝術表達形式的提高,使宜興紫砂越出國境,飲譽世界。早在1962和1930年宜興紫砂就分別在美國費城和比利時世界博覽會獲得金、銀質獎,而今,宜興紫砂世界更是人才濟濟,名家迭出,成績卓著。 紫砂茶具以紫砂茶壺最為著名。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用紫砂壺泡茶,不失茶的原味。因為紫砂陶壺氣孔較大,吸水率高,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從而推遲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 宜興紫砂陶土的品種繁多,因此我們所見的紫砂茶具的顏色也五彩繽紛。天然紫砂泥質有紅泥,或稱硃砂泥、紫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天青泥(堪稱泥中黃金,出礦時呈綠顏色,十分難得)和調砂泥。紫砂泥的材質特點,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可塑性好;乾燥收縮率小;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紫砂泥土成型後不需要施釉。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成品以茗壺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圓器和方器)、筋紋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內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純天然質地和肌理為美。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朴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以下幾類:幾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壺的發展不同歷史時期中,幾類造型的壺都有製造,但每個時期的主流卻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藝術風尚及發展趨勢。 2、燒制特點 宜興紫砂陶的燒制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燒制紫砂陶器的窯爐在早期大多是龍窯。因為它的形狀像一條龍卧在山坡上。在龍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開一個能往裡放燃料的小洞,燒窯用的燃料都是松柴。 現在普遍採用的是倒焰窯和隧道窯。以煤、柴油、汽油和液化氣為燃料。燒制紫砂陶器所需要的溫度在攝氏一千度以上,就是所謂"千度成陶",溫度高一點,燒出的陶器顏色就深一點,溫度低一點,陶器的顏色就淺一點。只有靠較好的技術才能燒制出上等的紫砂陶器來。以前的龍窯是憑經驗看。它的成品率低。現在科學發展了,用電爐,用煤氣,它有控溫的設備,它的溫度掌握相差四五度吧。除了泥巴的問題之外,還有你做的之外,燒沒問題。所以現代科學對燒的茶壺相對來說,比以前要好,溫度掌握得均勻。你要什麼溫度,就有什麼溫度。 3、裝飾特點 宜興紫砂陶的藝術價值除了自身的色彩之外,還在於它的裝飾藝術。宜興紫砂始於北宋,盛於明清。明清時候文人畫的興起以後,帶動了中國紫砂的文化內涵。那個時候任伯年,吳昌碩,還有陳曼生,大家都知道的曼生壺。現在民間有這么一個說法,"壺在字貴,字以壺傳"意思就是說一把好的壺,通過雕刻裝飾以後,身價百倍。 紫砂陶的裝飾方法多種多樣。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還有捏塑、彩繪、鑲嵌、貼花、調砂、泥繪、印板等等。比如鑲嵌就有色泥鑲嵌、瓷珠、釉珠鑲嵌、螺鈿、玉石鑲嵌、金銀絲鑲嵌等等。泥繪是用紫砂泥漿堆繪於壺坯上,有仙鶴、魚以及人物等多種形狀。印板是把所需要的裝飾圖案刻在以木、石、陶等為材質的一塊平板上,把泥片放在上面拍打,這樣所需要的裝飾圖案的就印在泥片上,然後再用泥片製作壺坯。在紫砂陶的裝飾上無論採用那種方法,都應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裝飾就是為了使我們的原來的造型,原來的器皿更美觀,所以說這個裝飾就要在美術上,藝術上要下一點工夫,你搞得不好的話,就不是美化而是醜化。有水平的人畫龍點睛,一點哪,這個味道就出來了。像這一把壺,你就把竹葉搞得好多。就感覺亂了。三言兩筆的看起來很精巧。 傳承意義作為上品茶具,紫砂陶以其良好的透氣性能使人盡享茶之色香味,由是紫砂器與中國傳統的茶文化相契合,成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伴隨著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明代晚期以後,紫砂陶製作藝人經過長期探索,創造了陶刻、鑲嵌(鑲嵌金、銀、玉石、色泥、螺鈿、紅木、瓷花等)、包錫、包漆、泥繪、粉彩、彩釉、琺琅彩、描余、浮雕、鏤雕、絞泥、模印、貼飾等一系列裝飾技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它是詩文、金石、書畫、篆刻藝術與紫砂製作技藝的完美結合,深符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標准,尤與文人階層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因此,紫砂技藝一直富有實用和藝術鑒賞的雙重特色。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間、技藝特徵、衍生譜系、傳統文化內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現良好的狀態。但是,由於紫砂制陶的原料是一種稀缺礦產資源,目前已被過度開發和濫用。再加上產業化的影響,紫砂制陶精品越來越少,傑出的紫砂陶製作技藝受到了嚴重沖擊,如何傳承這一優秀的民間手工技藝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Ⅷ 紫砂壺整囗從什麼年代開始有
大概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有紫砂壺整口這道工藝了。
以前(1970年代前)的壺都是在龍窯燒成的,龍窯的可控性很低,燒制風險很大,所以壺藝人要盡可能減少燒制次數。
還有就是以前整口比較困難,因為沒有整口必須的金剛砂。可見,一次燒成,多少是因為無奈。但不得不說,一次性燒成的壺,對制坯工藝要求較高。
Ⅸ 紫砂壺出於什麼年代
歷史上第一把紫砂壺,叫樹癭壺,作者供春。但是,在上個世紀初,知道供春,知道樹癭壺的人並不多。所以,那件國寶,在地攤上躺了好多年,當時的開價是一塊大洋。從地攤貨,最終變成國寶,幸虧遇到一個識貨的人,那人叫儲南強,江南的一位文化名士。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一家雜貨攤上,看到一把壺,鄒巴巴,臟兮兮的。他覺得這把壺,像古籍中描寫過的樹癭壺,人家要價一塊錢,於是他不動聲色地把壺買了下來。當時,他心裡還有點不太踏實,急忙去找一個人,那人叫黃賓虹。黃賓虹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鑒賞家。黃賓虹對那把壺愛不釋手,贊不絕口,他說:這就是樹癭壺。黃賓虹說:當年供春,是模仿銀杏樹上的樹癭,也就是枯瘤子,做的這把壺。現在,你看這把壺的蓋像個南瓜柄,顯然是後配的。儲南強回去以後,就對這把壺的傳承史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黃賓虹說得對。既然壺蓋不合適,咱們就重配。儲南強又請出了當時一位制壺高手,叫裴石名,請裴石名依照樹癭的造型,重新配了一個蓋子。新配的蓋子上,刻了45個字,分兩行:制壺者供春,……,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為癭,英人以兩萬金易之而未能。當時,英國人開價兩萬大洋,要買這把壺,沒買給他。為了迎慶這把樹癭壺榮歸故里,儲南強准備在宜興建造一個樓台,專門收藏這把壺。樓台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春歸閣。萬事俱備,就等開工時,抗日戰爭爆發,春歸閣沒有建成。宜興淪陷後,日本人知道了這件國寶,請人找到了黃虹賓,想要這把壺,日本人開價八千塊大洋。儲南強不可能把國寶讓給日本人,為了以防不測,黃賓虹帶著那把壺,躲進了深山老林。全國解放以後,黃賓虹把壺捐獻給了國家。當時是捐給蘇南文物管委會,現在這把壺,收藏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