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泥塑的製作工藝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等。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導致古代泥塑破損的原因很多,有人為因素損壞和自然因素損壞。
1、自然因素就有潮濕的影響,水溶性鹽類及支撐內部結構的變化,微生物的生長,物理氣候(通常指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日曬、雨淋以及風沙的侵襲,大氣污染物的作用等等。此外,不正確的修復方法以及使用了一些不適當的修復材料,也往往會加速泥塑的變質。
2、泥塑常見的病變現象主要有空臌、剝落,酥粉、龜裂起甲、起泡、脫膠掉皮、畫面褪色、變色及污染(霉斑、昆蟲屎斑、煙熏等)。 泥塑長期保存下去,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的保護環境。防止病變的發生比治理病變更加重要.只有徹底地消除、產生病變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好泥塑。
3、泥塑的保護重要的還是控制好濕度。因為潮濕是使壁畫產生病變的最危險因素。建築物應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這對於保存泥塑的完整性有很大意義。牆壁要注意保持自然通風,建築物內空氣要保持清治、乾燥,建築物的附近不應當有叢生的雜草.在保存壁畫的環境內,溫度和濕度要適宜,並且比較穩定,上、下變動不能過烈.只要能做到這點,黴菌和其它微生物也就難以生長和發展。
4、要避免光的影響,絕對不許陽光直射到泥塑上。倘已排除了過量的潮氣,一般講在暗處保存較為有利.最好採用人造光源照明,這樣便於控制照明度,更有效地消除光線對泥塑的損害。要防止灰塵、煤煙以及各種有害氣體對泥塑的危害. 作為個人收藏的中小泥型塑,也應遵守以上保管事宜。 申報地區或單位:天津市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自張明山先生首創,流傳至今已有180年歷史。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取捨得當;用色敷彩,典雅秀麗。泥人張彩塑適於室內陳設,一般尺寸不大,約40厘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揉而成的「熟泥」。經藝術家手工捏製成型,自然風干,再施以彩繪。 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彩塑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經藝人世代藝術實踐,創造出享譽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類豐富,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採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其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塑造藝術形象。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現時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從腳捏起,從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組合,一氣呵成。在彩繪上則以細膩的筆觸,從頭到腳,從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襇作精緻的描繪。手捏戲文再現了戲劇演出的典型場景,突出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造型生動,色彩艷麗悅目,裝飾精美,歷久不衰。是人們家居的裝飾品和送禮的佳品。 惠山泥人產生的時間很早,無從可知其確切時間了。一到農閑季節,幾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會彩的說法。每逢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里放著自己作的泥人到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作坊。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贊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昌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四十多家,專業匠師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粗貨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產;細貨手捏而成,製作精細。題材多為戲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著重刻畫表情。匠人特別重視彩繪,有所謂三個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如果說泥人張的作品清新雅緻,那麼惠山泥人則鮮明艷麗。 惠山傳統彩繪中必須做到「新、清、齊、爆」四字訣:
新:是抓住人的視覺的第一印象,色彩要新鮮,明快醒目,要「落台鮮」,不能「落台蔫」。意思說一台泥人作品至少數十件(套),彩繪結束時,滿台泥人鮮明光亮,欣賞者看了會喜歡。
清:一是指清爽、干凈,在畫的過程中保持清潔;二是指用色要純。要求十分嚴格:「紅要紅得艷」;「黃要黃得鮮」;「藍要藍得純」;「白要白得凈」。要保持色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筆干凈,不邋遢。
齊:是指筆法整齊,「直線要直,曲線要活,線界要清晰」;「落筆如飛,厚薄均勻」。圖案紋樣疏密得當,簡潔得體。
爆:是指用色強烈的意思。因為泥人本身體積小,泥坯的內結構起伏變化不大,因此要求在色彩上調子大膽強烈,底色採取原色對比,以引人注目。
惠山泥人的手捏技藝與彩繪裝飾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而在色彩上,惠山泥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現方法。
首先要處理好圖案紋樣與底色的關系:「遠看顏色,近看花」,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經得起近看,局部不影響整體,底色與紋樣相互襯托。圖案紋樣要做到「少里看多,多里看少」。即妙在多而不亂,達到細細品賞、有看頭的藝術效果。
再說手捏戲文中常用的圖案花樣,不是按照舞台戲服原樣搬抄的。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基凋色不變,衣服上的圖案紋樣則是隨意發揮,「所以很多藝術家在空閑時喜歡賞花、種花、養貓、喂鳥。這些愛好可以很自然地融化到作品中去。」趙館長介紹道。例如大師王錫康的《說書女》,捏的是位民國初的女性,梳著螺旋型的發髻,手抱琵琶,身穿淺綠底、粉色月季花的上衣,下為雪青褲,配上墨綠色的袖口衣襟邊,桌上是一盆蘭花和梅花,台桌前掛著大紅花配黑邊水波紋的檯布,流露出南方清雅明靜的情調。 申報地區或單位:陝西省鳳翔縣
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明代曾在此駐扎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 山東高密聶家莊是中國的泥塑發源地之一,作品樸拙、雅俗、艷麗、大氣,富有濃郁的地方氣息,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欣賞水平的提高,聶家莊的藝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大膽借用「撲灰年畫」的色彩,在題材和內容上不斷創新,順應了當地民俗的需要,受到人們的歡迎。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後來又把裝火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設.最後這各泥塑的品種逐漸發展,並且塗以各種顏色,使其生動活潑。題材豐富,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有所創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吏聲音,色澤.動作融為一體.每逢山集,廟會都有賣泥玩具的。 申報地區:河南省浚縣
浚縣位於河南省北部,為鶴壁市所轄。據《資治通鑒》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爭奪黎陽倉(當時浚縣稱黎陽),瓦崗軍首領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屯兵,得楊圯屯村名。當時軍中有一些士兵會捏泥人,為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將士和戰馬,他們用當地的膠泥捏塑泥人、泥馬。後來軍隊中一些人員就地安置,這門手藝便流傳下來。浚縣泥塑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故稱「泥咕咕」。黎陽鎮楊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產地。
浚縣泥咕咕的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種類一百多個品種。其製作工具很簡單,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製作者利用這些器具,經過和水、捶制等工序,將當地的黃膠泥塑成作品,然後蘸上松香(現改為墨汁)、洋顏色(現改為水粉顏料)、用自製的麻筆(現改為毛筆)在塑型坯上塗繪,多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再以紅、黃、藍、綠等比較鮮艷的顏色繪出各種圖案,與黑底形成強烈的對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層,放入高與寬約一米左右的磚砌小土窯焙燒。
泥咕咕作品主要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十二屬相、小動物、飛禽、騎馬人等。浚縣泥咕咕歷史久遠,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致,深受廣大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好評,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歷史的活化石。主要傳承人有王學峰、王安田、宋學海等人,但現代的年輕人不願再繼續學習這門手藝,傳統手藝後繼乏人,逐步失傳,亟需搶救。 潮汕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潮州俗稱「土安仔」。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為中國三大泥塑。相傳南宋末年,始祖吳靜山自福建漳浦攜眷到大吳定居後,以塑造泥玩具為生,其技藝世人相傳,逐漸發展,蔚為大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年間,大吳泥塑進入繁榮發展期,以吳潘強為代表的大吳泥塑藝人相繼涌現,捏塑技 藝日臻成熟。大吳泥貼塑技術獨樹一幟,有文身、武景、臉譜等流派手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種豐富多采,色彩鮮艷自然、清新典雅,藝術造詣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敦煌
敦煌泥塑歷史:魏晉南北朝
敦煌莫高窟以其豐富多採的壁畫而成為敦煌藝術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藝術而言,雕塑、建築、壁畫三者是互為依存的統一整體,其中雕塑部分由於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在石窟中處於顯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藝術的主題。莫高窟因系沙礫性岩石,質地疏鬆,不宜雕鑿,所以佛像多為敷彩泥塑。保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彩塑約729個,其中「影塑」456個。從造型風格的變化來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為界線。改制前的作品風格較多地保留有外來佛像藝術的痕跡;改制後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藝術風格的影響。
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對整個石窟藝術起著主導作用,窟內壁畫是圍繞這些塑像而展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一般有菩薩脅侍左右,組成一佛二菩薩的形式組合。佛像有彌勒像,釋迦、多寶並座等,早期佛像以交腳彌勒像為常見。體態較大的佛像通常被置於正壁,以圓雕手法表現,體態較小的佛像被置於窟內南北兩壁上端或中心方柱四壁,以圓雕或影塑相結合。形象的位置擺放與與其身份地位密切相關,神或人以他們不同的身份地位被置於不同的角度,如佛均以 正面形象放置,並有一定呈式化的坐式,顯得庄嚴神聖,菩薩則以半側方式擺放,胡人則多以側面形式出現。
北朝後期雕塑組合出現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五身組合,逐漸演以隋唐出現的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組合。隨著有中心方柱的「支底窟」的減少,佛像均以固定的組合模式被置於正壁。這也是外來文化逐漸民族化的過程。
敦煌泥塑製作工藝特色
敦煌雕塑在製作上分泥塑和彩繪兩個過程,所以又稱彩塑。泥塑階段除幾個唐代巨佛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頭作身架,外面用穀草、蘆葦或芨芨草捆紮身架,塑泥一般有兩層,里層用草泥粗塑,外層用紙漿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畢,干後上色即完工。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後貼在壁上,經描繪後有浮雕效果,這種工藝兼有彩塑和壁畫的功能,使得三維的彩塑和二維的壁畫在石窟內的組合更加協調和渾然一體。塑像造型圓渾,形體結構以外來佛像粉本為主,呈式化較強,效果統一完整,但不夠精確。造型技巧還保留著石雕手法,沒有充分發揮泥塑自身特有的舒展性能。魏晉南北朝時期塑像的形體比例有一個漸進過程,佛像菩薩的身段漸趨修長,至西魏由於中原審美觀念的影響,人體比例誇張到高峰。
敦煌泥塑風格造型特點
在塑像造型特徵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臉型長方,鼻挺額平,頸長,肩寬胸平,衣著式樣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薩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莊。受外來影響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影響較重。孝文帝改制以後,中原審美觀念給敦煌人物從造型到服飾以全面影響。南北門閥世族享有世襲的高官厚祿,並有家學,文化素養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學,過著孤傲獨立,任性不羈的生活,並以清瘦為美,這也是「秀骨清像」審美意識的社會基礎。受之影響塑像形體扁平,脖頸細長,臉型瘦長,整體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對形體結構的表達能力有所增強。塑像服飾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漢式衣冠,佛像內穿交襦,後套對襟袈裟,腰圍長裙,肩披裟巾交於胸前,南方灑脫的「秀骨清像」在這一時期得到體現。
另外在北朝末期的北周,由於北方民族的統一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強在雕塑造型上出現了「面短而艷」的新形式,佛像呈頭大,體壯,臉型方闊的特徵,標志著莫高窟藝術風格的又一次轉變。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戰亂紛爭動盪不定的時代,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動不斷對文化造成沖擊和影響,敦煌所處位置雖相對穩定,由於大文化背景的作用對其石窟藝術不斷施以影響,使這一時期的藝術呈現豐富多變的面貌。
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干,禿上底粉,再施彩繪。阿里製作過程圖解,這個製作不需要那麼麻煩,只需將其捏成阿里的模樣即可。
Ⅱ 做泥塑模型需些什麼工具
現在做雕塑一般都用精雕油泥,必備工具10件:大中鋼絲刀各一(用於整體塑造出大形);小鋼絲刀兩把(用來雕細節);舌形刀兩把(有不同大小和弧度的刀頭,壓、刮都可以);壓平刀具一把;錐形刀具一把;切割刀一把;四把黃楊木質刀具,刮、碾、切都可以。
製作過程嘛,一般是先畫草圖,人身比例結構畫號,然後用鋼絲做骨架,然後就是貼油泥了,慢慢造型,然後再進行修整雕刻。
做雕塑是需要美術基礎和極大耐心的,花幾個月做一個雕塑是很平常的事。
給你看看我用的工具,我玩軟陶也玩油泥,建議你玩軟陶,比較容易上手,玩這個我也是業余,所以工具不是特別專業,但是玩玩已經足夠。
Ⅲ 陶土製作怎麼泥塑
1、首先准備一小塊陶土、一隻鉛筆、一把小刀,如下圖所示:
Ⅳ 手工陶藝的製作過程_如何對陶藝進行製作
陶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它的製作過程復雜又有趣。那麼,如何對一個陶藝進行製作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陶藝的製作過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鐵錘敲碎至雞蛋大小的塊狀,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這一環節在古窯里我沒有見到,深感遺憾,於是我在前往三寶村途中仔細尋覓,有幸親眼目睹。這種瓷石加工方法歷史悠久,應與景德鎮制瓷歷史同步。
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縮率。景德鎮瓷土總收縮率大致為18—20%,根據大小品種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軟硬程度予以放尺。由於景德鎮瓷泥的柔軟性,拉制的坯體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僅要注意到收縮率,而且還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較大尺寸的製品,則要分段拉制,從各個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師傅的技藝好壞和水平高低。景德鎮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與其獨特的材質、工藝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除當地“天賜”的優質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藝將這些普通的“東西”變成了人類的“寵物”。由此,真正被“神靈”護佑著的正是這制瓷技藝的不斷分工、進化和傳承。這千年相傳的技藝造就和組成了人類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環,這光環讓人炫目,也讓人敬畏。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利坯: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裡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稱“修坯”或“旋坯”,是最後確定器物形狀的關鍵環節,並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整一致。內外修坯是景德鎮制瓷工藝中一個極為重要並優於其他窯系的成型技術,是形成景德鎮陶瓷風格的一個獨特的技術保障。利坯工不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練掌握造型的曲線變化和燒成時各部位的收縮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來說,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體厚度各不相同,因為不同部位在高溫燒成時的收縮率和受力情況不一致,因而利坯時應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燒造時變形。利坯時對於坯體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識別方法,是掌握利坯技術和確保利坯質量的關鍵。按一般經驗,測定坯體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撫摸並輕輕彈叩,聽其不同部位的響聲。坯體較厚者,彈之發出“咯咯”之聲,修至中等厚度時則發出“咚咚”之聲;高檔瓷坯體修至適當薄度時,彈之則發出“卟卟”的脆聲。
曬坯:將加工成型後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乾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施釉: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製品均需經施釉後才能進窯燒造。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關注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鎮陶瓷裝飾大致可分為釉下裝飾和釉上裝飾兩種基本類型。釉下裝飾是指直接在泥坯上進行藝術裝飾加工,並上釉燒成的瓷器,因其裝飾圖案位於瓷器釉層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經燒成的瓷器釉面上進行裝飾加工的工藝,則稱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還有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鬥彩”裝飾。實際上自元代以後,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歷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鎮瓷器發展史為主要脈絡的。釉里發出紅色是景德鎮具較高聲譽和影響的名貴品種
燒窯:首先把陶瓷製品裝入匣缽,匣是陶瓷製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製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術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
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下彩,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繪與一般繪畫不同。因為畫工在坯體素胎上施釉和作畫時所見的顏料色,在經過高溫燒制和烘烤後會發生很大變化。看到一件件顏色暗淡、貌不驚人的半成品,經過爐火的燒煉竟會呈現出如此絢麗奪目的色彩,這本身是奇妙的;而與此同時也便可以得知,為瓷器作畫是需要怎樣的特殊經驗和想像力了。
主要製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條盤築、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繪等等。
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時意境普遍使用,薄如蛋殼的黑陶,絢爛奪目的彩陶,晶瑩透徹的越窯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跡。現代陶藝繼承了古代陶瓷藝術的創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藝術創造,拉坯成型簡單易學,造型豐富,是現代陶藝極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體現了作者對泥料性質、成型技法以及對藝術形態的掌握程度,是藝術設計能力的幾種體現。;拉坯是年輕又古老的技藝,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
泥板成型 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泥板成型技術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須掌握好泥板製作,對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結合等技術問題。
泥塑成型 利用泥塑的方法進行陶藝成型,由於整個造型是實心的,所以也叫做實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點是能夠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創作痕跡,造型也不用考慮翻模對造型的影響,比較隨意,具有較強的原始藝術表現力,與雕塑有異曲同工之感。
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泥條可以是經手搓成,也可以通過壓泥條工具擠壓成型。搓泥條時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盤築形狀時產生開裂。如果你想以泥條盤築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復雜的作品,是較困難的。因為作品要有一定強度才能使你繼續盤高,而且連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才能保持胚體之間的粘接。在盤築過程中,要把握好泥的干濕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輪廓線。以泥條盤築法創作的作品特點是古樸、流暢,富於變化。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屬小件玩具,如唐宋兩代各種姿態的娃娃、雜技人、牛羊馬狗猴等十二辰屬相等。四川邛窯捏塑傳世甚多,形態均很生動。 河南、河北地區瓷窯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愛, 以白釉黑釉者較多,如動物中的長脖子高頭小羊、捲毛張口坐獅,形象生動有力而不覺誇張。
素坯彩繪——用顏料在素燒的花瓶、碗、盤、罐等器物(素坯)上繪畫。
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藝術。親自動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帶著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個性。 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陶藝並列於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行列之中,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力吸引眾多的陶藝家,藝術家,陶藝愛好者,學生以及少兒從事陶藝創作或製作。從殺泥(練泥)開始,盤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應用,一件件藝術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出來,裝點自己美麗的生活。
(一)尼條盤築成型法
1.取一塊適量的泥料,用雙手自然捏緊、轉動,使其成圓棒狀。
2.將圓泥棒橫放在工作台上,用手指均勻地搓動,邊滾邊搓,左右手指走動,從粗到細.
3.自然、平和地搓泥條,根據需要搓成粗細一致、大小均勻的泥條。
4.將泥條放在轉盤上做一底部,然後將泥條邊轉邊接邊壓緊,邊轉動轉盤,依次加高,最後做成自己需要的造型。
5.每增加了一層需要內外壓平、壓密、壓勻以免乾燥時開裂。
6.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轉動調整造型,可用保留泥條盤築的原始手跡效果。
(二)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製作陶藝最原始、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程度最基本的練習,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團捏成你自己想要造型的形狀即可,這也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還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時將雕像挖空。
(三)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將泥塊通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後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兩塊布中間進行,從泥塊的中心向四周擴散(轉動布塊),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藝作品的需要。製作時要利用泥的柔軟性,可以像用布一樣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堅硬特點時又可把它當成木板一樣來成型。泥板成型應用范圍很廣,從平面到立體,都可以進行造型變化,可利用泥板濕軟時進行彎曲、卷合,製作成自然、優美的造型,也可利用泥板半干時製作挺直的器物。
(四)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利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方法。自古以來。此法就廣泛地運用在陶瓷生產中,通常我們使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製作成型,然後根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乾燥後,即可印製坯體,印模成型。印模時要用力均勻,壓緊,才能把造型完整的印製出來對造型復雜的作品,要分模印製,然後再合成,在介面處要用泥漿粘接好,坯體脫模後有殘缺的要修補,多餘的要刮掉。這種方法可以大批量地復制產品,在陶瓷生產中帶來很多便利,根據個人需要可在模具上製作出不同的肌理和其他裝飾效果。
(五)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利用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的動作,再拉坯機上將泥團拉成各種形狀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製作中一種常見的和傳統的成型方法。但技術性非常強,要求很高,有些師傅一輩子從事拉坯工作。這種方法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坯體可以先從簡單的碗、杯、盤開始,熟練後再拉瓶、罐等復雜的造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掌握拉坯技術,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六)泥漿鑄件成型法
泥漿鑄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生產中應用廣泛,也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塊),石膏模留有注漿口,模具乾燥後,把配製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內,隨著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及時注滿泥漿,當石膏模吸漿達到一定厚度時,將模內多餘的泥漿倒出,控干待泥坯脫離模壁後,再從石膏模內取出坯體即可,另外還要保持(掌握)一定的干濕度進行保濕,以便進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裝飾等。
(七)綜合成型法
Ⅳ 簡單泥塑的具體製作方法
1、做茶壺,只需要一塊棕色的泥、小刀和鉛筆。
Ⅵ 做泥塑都需要什麼工具和材料呢
轉盤,木塔子,修刀或鐵尺以及泥土。
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干,塗上底粉,再施彩繪。
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泥塑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泥塑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
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等。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
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
Ⅶ 兒童泥塑製作方法
准備材料:陶土、鉛筆、小刀
1、首先准備一小塊陶土、一隻鉛筆、一把小刀,如下圖所示:
Ⅷ 怎麼做泥塑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等。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Ⅸ 請問模型雕塑是怎麼做的需要的工具流程材料原理越詳細越好、、我很喜歡但是不懂怎麼做
首先是泥塑模型,從形狀來說,和最終目標是完全一致的,這裡面需要的工具設備根據大小不同而不同,如果是很小的,20cm以內的,可能就不需要搭建龍骨,用泥巴或油泥直接堆積並塑造,雕塑刀和耙子總是要用的,雕塑越小,工具越小,細節過於微小的可能還要用放大鏡檢查;幾十厘米的一般都要搭建龍骨,但一般都是粗鐵絲和細鐵絲組合而成,工具是老虎鉗、錘子、雕塑刀、耙子、刮片等;更大的一般是鋼結構龍骨,木料、鋼筋、角鐵、甚至槽鋼、圓管等材料;需要的工具設備常用的有電焊機、切割機、大力鉗、錘子、老虎鉗、電源線、雕塑刀、耙子、鏟子、木棒、木榔頭、有時還需要吊線錘、水平尺或激光投線儀等。當然,捲尺、噴水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關於泥塑製作,可以參考這里:http://ke..com/view/30356.htm
小樣放大操作參考這里:http://..com/question/278324164.html 和這里:http://..com/question/109595699.html
其次是開模,一次性模具一般是石膏的,所需材料:洗衣粉、塑料墊板或易拉罐、石膏、水、纖維絲、木料等,所需工具:盆子、噴水壺、剪刀、刀具(直向開刃的,如刨刀之類)、錘子等;模具開好了之後要拆開,這個過程需要的工具可能還有電焊機、老虎鉗、大力鉗、磨光機等。
開模製作可以參考這里:http://..com/question/102275504.html
然後是修模具、生產,需要的材料:石膏、隔離劑(地板蠟、凡士林之類)、稀釋劑、樹脂、滑石粉、纖維絲、纖維布、催化劑、固化劑、木材或鋼材、防銹漆等;需要的工具:剪刀、刀具(直向開刃的)、手套、刷子、盆子、電焊機、切割機、大力鉗、鋸子、錘子、斧頭等。
產品毛坯出來後需要整修,需要的材料基本就是玻璃鋼原材料,不重復了;需要的工具主要是:砂皮、磨光機、銼刀、錘子、刀具、批板、刮片等。
之後上顏色需要什麼應該不用我說了吧!
Ⅹ 做泥塑都需要什麼工具和材料呢
1.
需要轉盤,木塔子,修刀或鐵尺以及泥土。
2.
製作方法:
(1)選擇合適的泥土。在選擇泥土上一定要用上好的泥土,黏性好的為佳。然後將其搗碎並且加入適當的水進行揉捏直至柔軟。
(2)捏制胚胎
。根據草稿或自己的創作構思,捏制胚胎。在捏制的過程中要仔細,注意所要創造物體本身的特徵把一些細節都要捏制出來,便於後面的操作。
(3)陰干。
將捏制好的胚胎放在陰涼處陰干,不能曬在陽光下。
(4)上底粉
。
在曬乾的胚胎上塗上底粉(白色顏料)。
(5)施彩繪。根據所捏物體的本質特徵上色,要注意顏色的搭配與和諧。也可以在顏料幹了之後上一層清漆,起到保護作品的作用另外也能使作品光新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