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模具設計中排位要注意什麼
一、應注意的問題主要是
1.便於脫模;
2.漲模力(塑料熔體壓強在型腔分型面投影面積上的乘積,即為漲模力。簡單說就是塑料熔體使模具漲開的力)應均衡;
3.分流道盡可能短,以減少澆口料,且注塑壓力易傳遞到型腔。
二、其次應注意的還有:
1、搭邊取值一般為材料厚度的1.2~1.5倍,並盡量使材料帶寬度和步距取整數。
2、排樣方式的選擇
3、排樣圖規范註明詳細工部名稱、料寬步距、送料方向、片紋方向、沖床噸位、閉模高度
4、壓延(料紋)方向;
5、毛邊方向;
6、接刀;
7、.沖頭形狀;
8、材料利用率;
9、成型工藝;
10、沖裁先後順序
11、先沖定位孔,在由小到大、由內到外,最後還要留一定的空工委留作整形等。
㈡ 模具費用分攤的原則
分攤的原則都是協商的,也就是一個合同,主要還是看你們新產品的產量和利潤決定的,一般注塑模具就是到達模具壽命就可以返還模具費(這是模具產量 模具的價格定的A級模100萬 B級模50萬 C級模30萬 D級模10萬等) ,或是供應商自己開備用模具(模具的資產是歸貴公司)。五金模具就和你自己說的一樣,3萬件 5萬件 10萬件等 主要還是要你們怎麼和供應商怎麼說的,重在協商。
㈢ 壓鑄模具應該怎樣排位才算合理
不懂什麼叫做「排位」,是一模多件,型腔怎麼布置最合理吧?
1、型腔盡可能設計在壓鑄機的中心;
2、型腔應保留足夠開設渣包的區域;
3、一模多件,盡量保證工藝參數一致。
㈣ 模具裝配主要有哪幾種方法
模具裝配通常選擇非互換性裝配法。非互換性裝配法主要有修配法和調整裝配法。
(1)修配裝配法:在單件小批生產中,當裝配精度要求高時,如果採用完全互換法,則使相關零件的要求很高,這對降低成本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採用修配法。
(2)修配調整法:將各相關模具零件按經濟加工精度製造,在裝配時通過改變一個零件的位置或選定適當尺寸的調節件(如墊片、墊圈、套筒等)加入到尺寸鏈中進行補償,以達到規定裝配精度要求的方法稱為調整裝配法。
互換裝配法:裝配時,各個配合的模具零件不經選擇、修配、調整,組裝後就能達到預先規定的裝配精度和技術要求,這種裝配方法稱互換裝配法。它是利用控制零件的製造誤差來保證裝配精度的方法。其原則是各有關零件公差之和小於或等於允許的裝配誤差。
模具的裝配工藝過程:
⑴在總裝前應選好裝配的基準件,安排好上、下模(動、定模)裝配順序。如以導向板作基準進行裝配時,則應通過導向板將凸模裝人固定板,然後通過上模配裝下模。在總裝時,當模具零件裝入上下模板時,先裝作為基準的零件,檢查無誤後再擰緊螺釘,打入銷釘。其他零件以基準件配裝,但不要擰緊螺釘,待調整間隙試沖合格後再緊固。
⑵型腔模往往先將要淬硬的主要零件(如動模)作為基準,全部加工完畢後再分別加工與其有關聯的其他零件。然後加工定模和固定板的4個導柱孔、組合滑塊、導軌及型芯等零件,配鏜斜導柱孔,安裝好頂桿和頂板。最後將動模板、墊板、墊塊、固定板等總裝起來。
沖壓模具的裝配的注意事項:
⑴首先安裝沖壓模具的上下模座,上模座安裝在沖床或壓力機的滑塊上,下模座安裝在沖床或壓力機的工作檯面上。上下模座固定之後,再進行模具零件在模座上的安裝,可以保證正確精確的安裝位置,以防出現誤差導致無法工作。
⑵同時在進行凹凸模安裝時,在它們之間要留有均勻的沖裁空間,這樣可以保證沖壓質量及延長沖壓模具使用壽命。另外要根據模具結構確定上下模具的裝配順序,對於有導柱和沒有導柱的模具安裝要分別確定不同的安裝方法。
⑶對於復雜的沖壓模具安裝需要根據上下模零件安裝所受的限制大小確定合理的裝配順序。不恰當的安裝順序有時會影響後面的安裝工作,或是出現不能安裝的。所以正確的安裝順序也是非常重要的。
㈤ 模具加工中的熱處理工藝怎樣安排比較合理
先熱處理後再加工,不過熱處理後不好加工,但也要看零件的大小及加工難度來說的。一般是先熱處理的。
㈥ 如何使模具注塑分段合理
在當前日益競爭劇烈的商業社會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塑料注射成型機主要是用於塑料的成型加工,塑料顆粒在注射機的料筒內加熱融化至流動狀態,然後以很高的壓力和較快的速度注入模具內,並保壓一段時間,經冷卻凝固而成型為製品。一般一台普通注塑周期指從合模開始到下一次合模為止。 合模一般分為三段:快速合模、低壓模保及高壓鎖模。通過設計再生合模油路,以爭取更高的合模速度。在模具不受高沖擊的大前提下,適宜採用最低且能使製品不產生毛邊的鎖模力,可縮短高壓鎖模段所需的時間。而且,模具、注塑機的拉桿、肘節及模板亦會因採用低的鎖模力而延長壽命。如果某模具使用80t的鎖模力就足夠的話,便不需要用81t的鎖模力,盡管你的注塑機具備更高的鎖模力。 注射一般在高壓鎖模完成後開始,通常亦分為多段,客戶根據製品需要任意設定段數。注射進熔融塑料填充模腔。當模腔填滿,壓力驟升,故注射的末端亦稱為擠壓段(packing phase)。如控制不合適的時候,成品就會產生毛邊。在製品不產生氣泡或不因燒焦塑料而產生黑點等情況下,可使用最高的注射速度,能縮短「注射時間」,同時使用最低的注射壓力能相應地降低所需的鎖模力(脹模力),另外使用最低的料筒溫度則能縮短「冷卻時間」。保壓在注射完成後開始。同時冷卻從模腔填充滿後也開始的,亦即是從保壓開始。保壓的作用是一是將熔融的料不斷地補入模腔,供製品冷卻凝固時收縮之,防止發生充料不足等現象;二是使塑料緊貼模腔壁以獲得精確的外形。當冷流道凝固後,再保壓已沒有意義,保壓便可終止。保壓可分為多段,每段的保壓壓力不同(一般是逐段遞減),以時間劃分,總的保壓時間是由稱成品的重量或從成品沒有凹痕而定出來的。從短的保壓時間開始調整,每注塑一次都增加一點保壓時間,直至成品重量不再增加或產生凹痕可接受時,保壓時間便不用再增加。注塑機上所置的「冷卻時間」參數是一般從保壓完成到開模的一段時間,但冷卻是在模腔填滿塑料後便已開始。「冷卻時間」的目的是使成品繼續冷卻固化,到頂出時已不會因頂出而變形,嚴格的說:「冷卻時間」昌從試驗得出來的。另外模具本身也是個熱交換器,模具經冷水道不斷將熔融的熱量帶走,設計得宜的模具能提高熱交換的效率。而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冰水冷卻能縮短「冷卻時間」。開模一般分為三段:開模一慢、開模快速及開模二慢。在不撕裂製品及不產生大的開模響聲的情況下,盡量採用最高速開模。為了實現在調整開模下停模位置精確,可用剎車閥或閉環控制。在頂出力不大的注塑機上,可採用氣動頂出,這比油壓頂出的速度快,另外電動頂出又比氣動頂出快。還有模具可設計成由開模動作帶動頂出,而不採用注塑機上的頂出裝置,但此方法只能頂出一次,這是最簡單的邊開模邊頂出的方法。採用獨立的油路、氣路或電路控制,可以實現多次頂出的邊開模邊頂出功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塑機配備快速檢測系統。分析出一次頂出後製品是否全部掉落。在不全部掉落時才自動進行第二次頂出。故上例99%的周期都只頂出一次,節省了平均周期時間。有些成品的多次頂出可採用注塑機的振動頂出。頂針不用每次全退,以縮短多次頂出的時間。最後一次頂退可與合模同時開始。由於頂針的行程比模板短,因此頂針總會全退後才鎖模。注塑機空運行時間一般都只是計算出來的理論時間,忽略了模板的加速及減速,當然亦沒有計算移動模具的質量,比起實際的開合模時間要短。根據Euromap的標准空運行時間是模板開合所需的時間,而開合的行程則定為四柱空間的0.7倍。在最短的周期里,只有開合模時間(空運行時間)及注射時間與注塑機的設計有關。最短的周期時間由合模、注射、保壓、冷卻及開模所需時間構成。如圖1所示,加料在「冷卻時間」及開合模、甚至在保壓時同時進行。多次頂出在開模時同時進行。由於開模時不能注塑,案例最多有三個動作同時進行,每個動作有獨立的驅動。可能是三個都是油路(如三個油泵)三個都是電路(電動注塑機)或油路、氣路及電路的組合。薄壁注塑一般定義為壁厚0.5mm以下,或流程/壁厚比在300以上的注塑。為了避免熔融塑在未充填滿模腔時已凝固,通常都是採用蓄能器輔助的調整(及高加速減速)注射。油泵在「冷卻時間」充填蓄能器,也可用小油泵在注射及保壓以外的時間里充填。薄壁注重塑如不需要保壓時間及「冷卻時間」,則最短的周期變成如圖2所示,其中空運行時間便是決定整個周期時間的要素。
㈦ 模具分模如何分
proe模具分模中修改分模方向產品要重建一個座標系,讓Z軸對你的臉,Y軸朝上,X軸朝右;然後導入分模模塊時用座標系對座標系即可。Proe 中模具分模是以基準面TOP來分模的。模具分模:一個產品被一整塊模具鋼料包含在其中,你要怎麼樣合理有效的將鋼料分開將產品無損完整的順利取出,並且還可以重復拆分和復原的思考過程並得到一個認可的結果就稱為分模。
㈧ 在生產企業中模具費怎麼分攤比較好
開模費也是分情況而定的:如果已付模具費,但模具的所有權不屬於本企業,則應一次性計入製造費用;如果企業從此擁有模具的所有權,則應計入「固定資產」,則應由銷售部門預計生產量,並根據月實際生產量做折舊的帳務處理。
㈨ 在注塑模的設計當中模具分型面選擇有什麼原則
分型面的選取不僅關繫到塑件的成型和脫模,而且涉及模具結構和製造成本,因此,必須重視選擇分型面。一般來說,分型面選擇的總體原則主要有三:
1、保證塑件質量。這是最基本的一條,必須使塑件質量符合預定要求。
2、便於塑件脫模。易於脫模,可使生產率提高,塑件不易變形,提高正品率。
3、簡化模具結構。同樣一個塑件,因為分型面選擇的不同,使結構的復雜程度有很大不同,合理地選擇,即可簡化模具結構。
㈩ Excel 製造企業的模具應該如何攤銷比較合理
製造企業的模具攤銷方法:
1、模具的使用數量應該知道(設計使用壽命)
2、費用/設計使用壽命=每件模具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