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柱中縱向受力鋼筋應如何布置
1. 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不應小於12mm,且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超過5%。在圓柱中,縱向鋼筋應沿周邊均勻布置,數量不宜少於8根,且不得少於6根。
2. 當偏心受壓柱的截面高度超過600mm時,在柱的側面上應設置直徑不小於10mm的縱向構造鋼筋,並相應地配置復合箍筋或拉筋。
3. 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凈間距不應小於50mm。對於水平澆築的預制柱,其縱向鋼筋的最小凈間距可按照本規范第10.2.1條關於梁的相關規定來取用。
4. 在偏心受壓柱中,垂直於彎矩作用平面的側面上的縱向受力鋼筋以及軸心受壓柱中各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間距不宜大於300mm。
10.3.2 柱中箍筋應符合以下規定:
1. 柱及其他受壓構件中的周邊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對於圓柱中的箍筋搭接長度,不應小於本規范第9.3.1條規定的錨固長度,且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
2. 箍筋間距不應大於400mm,及構件截面的短邊尺寸,且不應大於15倍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箍筋直徑不應小於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大直徑的3/4(即d/4)且不應小於6mm。
3. 當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大於3%時,箍筋直徑不應小於8mm,間距不應大於縱向受力鋼筋最小直徑的2倍,且不應大於100mm。箍筋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閉環式。
4. 當柱截面短邊尺寸大於400mm且各邊縱向鋼筋多於3根時,或當柱截面短邊尺寸不大於400mm但各邊縱向鋼筋多於6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
5. 柱中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的箍筋間距應符合本規范第9.4.5條的規定。
10.3.3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余挑環式間接鋼筋的柱中,如計算中考慮間接鋼筋的作用,則間接鋼筋的間距不應大於80mm及dcor/5(dcor為按間接鋼筋內表面確定的核心截面直徑)且不宜小於40mm。間接鋼筋的直徑應符合本規范第10.3.2條的規定。
10.3.4 I形截面柱的翼緣厚度不宜小於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於100mm。當腹板開孔時,宜在孔洞周邊每邊設置2至3根直徑不小於8mm的加強鋼筋。每個方向加強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於該方向被截斷鋼筋的截面面積。
10.3.5 腹板開孔的I形截面柱,當孔的橫向尺寸小於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豎向尺寸小於相鄰兩孔之間的凈間距時,柱的剛度可按實腹形截面柱計算。但在計算承載力時應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當開孔尺寸超過上述規定時,柱的剛度和承載力應按照雙肢柱來計算。
Ⅱ 梁鋼筋中,上下筋直徑大的放上面還是放下面
如果是上面受拉,放上面;如果是下面受拉,放下面。根據梁的受力特點內,直徑大的是容主筋,放在梁的受拉側。
直徑大的鋼筋,一般是主筋,主筋的作用是受拉,所以配筋時,直徑大的鋼筋要配在梁的受拉側,受壓側可以是細的鋼筋,有的是構造鋼筋,箍筋的作用是抗剪和構造。
梁承托著建築物上部構架中的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築上部構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依據梁的具體位置、詳細形狀、具體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大多數梁的方向,都與建築物的橫斷面一致。
(2)圓柱樑怎麼安排鋼筋擴展閱讀:
在框架結構中,梁把各個方向的柱連接成整體;在牆結構中,洞口上方的連梁,將兩個牆肢連接起來,使之共同工作。作為抗震設計的重要構件,起著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在框架-剪力牆結構中,梁既有框架結構中的作用,同時也有剪力牆結構中的作用。
鋼筋綁扎時,鋼筋交叉點用鐵絲扎牢;板和牆的鋼筋網,除外圍兩行鋼筋的相交點全部扎牢外,中間部分交叉點可相隔交錯扎牢,保證受力鋼筋位置不產生偏移。
梁和柱的箍筋應與受力鋼筋垂直設置,彎鉤疊合處應沿受力鋼筋方向錯開設置。受拉鋼筋和受壓鋼筋接頭的搭接長度及接頭位置符合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
Ⅲ 梁鋼筋的排放有規則嗎
為了防止混凝土被密集的鋼筋擋住灌注不密實,鋼筋排放的間距有個最小間距要求。根據標准圖集09G901-2的規定,樑上部縱向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鋼筋外邊緣之間的最小距離)不應小於30mm和1.5d(d為鋼筋最大直徑),上部縱向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25mm和d。
按照這個原則,做施工圖設計時如果所配鋼筋擺在一排不能滿足最小間距要求的話,就必須排成兩排甚至三排。
如果你是施工方,只需要按圖施工,平法施工圖上會有標注鋼筋分幾排布置。例如 7Φ25 3/4 就表示總共7根直徑25mm的鋼筋,分兩排布置,上排3根,下排4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