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埙怎么做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如今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埙的特点: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5、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6.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7.仕女埙:空谷乐器以古代仕女形象为主题设计的埙,其埙多采用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制作,无釉窑变为其一绝,尽显雍容华贵大方之气。落叶时分,和着哀婉、忧伤的古埙曲,铅华洗净,你忆起遥远的梦,回转于千年绝美惆怅的历史画卷中,豪饮间,簪花仕女裙摆袅娜,起舞而歌……
8.笔筒埙:外观像笔筒性状而得以命名。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笔筒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
9.梨形埙:外形像梨子,最经典的一款。一般为单腔,8孔和9孔居多。声音共鸣好,俯吹好。
❷ 埙的制作方法
陶埙的制作:
陶埙的制作有几个过程:取泥、制胚、开孔、调音、烧制。
1.取泥
陶埙主要以泥为原材料,泥的好坏直接决定埙的质量。因此,取泥很重要。一般陶埙用泥,讲究粘性好且无杂质。自然的泥有红泥和黄泥,最好的应该是白泥。
2.制胚
制胚一般有两种方式,即软模式和硬模式。软模式一般采用气球或沙袋作型,外敷泥土,待泥七八成干时,弄破气球或沙袋,从吹孔小心取出即可。硬模式即拉胚式,但必须有拉胚机,在旋转的拉胚机上制胚,一般人不大容易掌握,且只能做成圆形或梨形陶埙。
3.开孔
陶埙开孔与竹埙相似。关键因素有两点,其一,不能在泥胚太软和太干时开孔,七八成干时最好。其二,开孔的位置以手指按放舒适程度而定。陶埙开孔用螺丝刀即可解决,用小电钻也可。
4.调音
陶埙调音与竹埙类似。但相对竹埙而言,陶埙音孔大小调整相对容易些。小了则用刀挖掉些泥,大了可在孔中补些泥土。
5、烧制
可自制煤炉,中心孔稍大些,中间放烧煤,四周摆放泥胚埙,注意控制火温,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可熄火,封盖焖上一段时间。火温过高泥胚容易烧裂,过低则无法令泥变成陶。也可在山间挖制一小土窑,如烧泥瓦般烧制陶埙。
(2)双腔模具为什么只成活一个扩展阅读:
埙的结构: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❸ 五金冲压件为什么会开裂
1、局部拉来应力过大
加工过源程中由于局部拉应力过大,五金冲压件受内应力、外部冲击等影响,导致局部大的胀形变形而开裂。
2、成形工艺参数执行不到位。
在制件成形过程中,工艺要求凹模、压料芯以及两者的制件必须紧密贴合在一起,在机床滑块下滑时压迫板料塑性变形而实现成形,加工技术人员未按工艺指定要求在这一阶段及时对机床压力进行调整,工作不稳定,造成冲压件开裂。
3、翻边成形模具设计缺陷
模具为一模双腔左/右件公用,由于本工序内容除翻边外,还兼备形状成形内容,加之制件特殊复杂,弯曲面狭小,成形要求凹模压料芯与成形面相符等,导致模具结构条件成形行程大,压料面积小,出现开裂现象。
4、冲压油性能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冲压油在冲压工艺中起到隔离模具和工件的作用,但是使用菜籽油、机械油、再生油等非专用油品会因为其性能不达标,在冲压加工过程中油膜瞬间破裂造成工件划痕、起毛刺毛边,严重的话就会出现工件开裂、模具损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