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模具寿命基本信息
模具的寿命分为非正常失效和正常失效两种情况。非正常失效,即早期失效,是指模具在未达到公认工业水平的使用寿命时就无法继续使用,常见的形式有塑性变形、断裂和局部严重磨损。正常失效则是指模具经过大量生产后,由于缓慢的塑性变形、均匀磨损或疲劳断裂导致的失效。
模具的正常寿命是指在失效前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数量,首次修复前的生产数量称为首次寿命,而修复后到下一次修复前的生产数量称为修模寿命。模具寿命等于首次寿命与所有修复寿命之和。模具寿命与模具类型、结构密切相关,反映了特定时期内材料性能、设计、制造水平、热处理和使用维护的整体水平。
模具失效主要表现为磨损、断裂和塑性变形。磨损又分为疲劳磨损、气蚀磨损、冲蚀磨损和磨蚀磨损。断裂分为塑性断裂和脆性断裂,而模具通常因脆性断裂失效。塑性变形则在承受过大应力且不均匀的情况下发生,导致几何形状改变。
影响模具寿命的因素很多,包括模具结构、工作条件、材料性能和制造过程。模具结构如圆角半径、整体模具与镶拼模具的设计,工作条件如成形件材料、温度、设备特性、润滑,以及模具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热处理过程,都会显著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
模具寿命指在保证制件品质的前提下,所能成形出的制件数。它包括反复刃磨和更换易损件,直至模具的主要部分更换所成形的合格制件总数。
㈡ 塑胶模具修模技巧
修模技巧在塑胶模具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涵盖了模具加工、调试及维护等多个方面,对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模具寿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运用优良的修模技术,能够确保模具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尺寸稳定性,减少模具故障和维护频率,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选择材料时,应根据产品特性和模具设计需求,挑选合适的材料。需考虑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和导热性等属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模具的工作环境和加工工艺要求。合理的模具结构设计同样重要,通过优化模具结构,可以避免加工中的薄弱环节和易损部件,从而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和提升其稳定性。
精确的模具加工是修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掌握正确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确保几何尺寸和表面质量达到高标准。避免过度切割和不必要的加工步骤,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加工精度,还能提升生产效率。而在模具调试阶段,需要关注各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度、润滑状态和冷却效果,确保模具运行顺畅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掌握修模技巧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优化模具结构设计、确保精确加工以及细致调试,可以有效提升模具的整体性能,从而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
㈢ 模具的修模
据不完全统计,机械加工行业中每年模具的消耗量价值是各种机床总价值的五倍,可想而知,机械、冶金、轻工、电子等行业中模具市场是如此的巨大。又如:在冶金行业,每年仅热轧轧辊消耗量就在三十万吨以上,热轧辊价值占钢材生产成本的5%以上。模具的大量消耗,不仅直接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因频繁更换模具而造成大量生产线频繁停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模具的失效事实上均因其表层局部材料磨损等原因而报废,而且模具的加工周期很长、加工费用极高(尤其是精密复杂模具或大型模具制造加工费高达数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因此,对模具真正承受磨损作用的特定部位进行表面强化,以大幅度延长、提高工模具的使用寿命,无疑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方法。另外,大多数模具只因表面很薄一层材料被磨损后即失效报废,因此,只须对模具及关键金属零部件表面磨损局部区域进行修复,并在修复过程中把模具表面真正实际承受磨损的表面涂上一层高硬度高耐磨金属层,就可“变废为宝”,不仅使模具得到修复,修复后的模具的使用寿命还将较原模具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巨大(例如:修复一根电厂电机大型轴包括各种准备时间在内用微束冷焊机也仅需数天时间,但可创造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模具修补机是修复模具表面磨损、加工缺陷的高新设备。模具修补机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火花放电原理,对工件进行无热堆焊,来修补金属模具的表面缺陷与磨损,主要特点是热影响区域小,模具修复后不会变形、不退火、无应力集中、不出现裂纹,保证了模具的完好性;也可以利用它的强化功能对模具工件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实现模具的耐磨性、耐热性、耐蚀性等。
模具修补机强化模具寿命长,经济效益好。可以应用各种铁基合金(碳钢、合金钢、铸铁)等、镍基合金等各种金属材料模具及工件的表面强化及修复并大幅提高使用寿命。
应用范围:机械、汽车、轻工、家电、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装备制造部门及使用部门,航空发动机关键耐磨件、热挤压模具、温挤压膜具、热锻摸、轧钢滚动导卫、轧辊、汽车发动机凸轮轴等零件及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