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模具中胶筋位是什么
用于支撑、加强主体中一种结构类型。其在注塑模具设计过程中一般不本体厚度与筋厚度的比例为3:1,最少不应低于2.5:1,否则可能造成缩水。另外不同塑料的筋位在设计时采用标准也不一样,根据不同塑料的收缩放置不同的拔模斜度,根据不同的筋为深度必要时可能采用顶针或扁顶辅助脱模。
㈡ 模具斜顶设计一直搞不好,是不是这个细节你没考虑到
模具设计中,斜顶的角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通常情况下,斜顶的角度设定在3至8度之间,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当需要特殊效果时,斜顶的最大角度可以达到15度,但不宜超过这个范围。这是因为斜顶角度如果过大,会导致模具强度下降,进而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
顶出行程的设定也有讲究,一般而言,顶出行程应该比扣位大0.5至1毫米。这是因为,如果顶出行程过短,可能会导致制品在脱模时出现粘连,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后续的生产效率。
此外,对于顶出方向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胶位应当保持水平或向上,如果胶位向下,则需要考虑使用延迟斜顶。因为如果胶位向下,会导致制品在顶出时受到额外的下压力,影响产品的质量。
如果斜顶的宽度较小,为了确保其强度,顶针板通常会增加一座架,这样可以使斜顶的高度降低,从而提高其承受能力。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制品的顺利脱模,还能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在实际操作中,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模具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合理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确保产品的质量。
㈢ 什么模具斜顶应高于胶位0.05mm 0.10mm,否则顶出时斜会顶刮伤胶件
模具的斜顶之所以要高出胶位0.05~0.1mm,斜顶部分成活时会形成一个凹进去的浅坑,而不会高出产品的平面,这样在顶出时造就不会成刮伤。而如果斜顶部分凹进去的话,成形的活斜顶部分就会形成一个凸台,在顶出时就会将活刮伤。
㈣ 模具顶针的使用原则,这是必须掌握知识点!
模具顶针的使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顶针布置原则 平衡顶出力:确保顶针数量和布置均衡,特别是在复杂结构部分适当增加顶针数量。 位置选择:顶针设置在有效部位,如骨位、柱位两侧对称布置,避免跨台阶或设置在斜面上。 避免损伤:顶针顶面避免碰触前模面,防止对产品造成损伤。 考虑运水道:避免影响运水道加工和漏水,确保良好排气功能。 外观要求:避免将顶针布置在外观面或需透光部位。
二、顶针选用原则 直径选择:优先选用较大直径和优先尺寸的顶针,确保足够顶出力。 规格简化:尽量减少顶针规格种类,优先选用标准尺寸系列。 顶出强度:顶针应满足顶出强度要求,特别是小直径顶针应选用有托顶针。
三、顶出系统设计原则 分模面选择:使产品留在有脱模机构的一边,确保稳定脱模。 顶出力平衡:确保顶出力和位置平衡,防止产品变形和破损。 位置设置:顶针设置在不影响产品外观和功能的位置。 标准件使用:尽量使用标准件,提高模具可靠性和制造、更换便利性。 顶出位置:设置在阻力最大的地方,避免靠近镶件或型芯。
四、顶出类型的选用原则 顶杆:适用于大多数产品,避免在脱模斜度小、阻力大的产品中使用。 顶管:适用于环形、筒形产品,顶出均匀且不留痕迹,但需避免使用在周边肉厚较薄的产品上。 推板:适用于容器、箱形、筒形和薄件产品,顶出平稳、均匀且不留痕迹。
五、顶针选用注意事项 防止变形:选择合适的脱模装置,使顶出力施加在产品强度最大的部位。 结构合理:顶出机构应结构合理可靠,工作稳定,便于制造和更换。 增强稳定性:小直径顶针使用带肩顶针,推管壁厚薄或壁径比小时使用带肩推管。 避免损伤镶件:避免将顶针布置在镶件拼接处。 特殊推荐:高长弧位胶位推荐使用扁顶针,高管柱位推荐使用推管。 斜顶针处理:在斜顶附近顶针面磨“+”槽位,防止产品与斜顶滑行。
㈤ 塑胶模的顶针长度怎么计算司筒针和回针的长度又是怎样计算
一般情况下就是你下顶针这个地方的胶位到顶针板(下顶针板哦)的距离!加长一定的余量,不难的兄弟,用点心想下就明白了。基本就是超出胶位面0.05----0.1mm
㈥ 模具设计中斜顶设计要点要注意哪些
1.斜顶一般做3—8°,不超过15°。
2. 顶出行程一般大于扣位0.5—1mm。
3. 顶出方向:胶位应平或向上,否则做延迟斜顶。 斜顶宽度比较小时,顶针板增加一座架,使斜顶高度减短,以确保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