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模具设计 > 如何做书简模具

如何做书简模具

发布时间:2022-09-23 01:51:30

① 书的制作过程

请问LZ问的是出版还是书的制成?要是出版的话,就是作者将稿子写好后,写好信封,寄往一家出版社,出版社经过审理、编辑再到设计版面,最后出版。如果是书的制成,就是先把木材砍下来,打成纸浆,经过搅拌等等一些过程,最后再把这些纸浆倒入模具,等稍干一点成型后拿出去晾晒便可成纸了~~~~

② 隶书样式的设计是谁

主讲人简介: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为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及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著有《隶书教程》、《篆书教程》、《篆刻教程》、《李刚田篆刻选集》等著作。

内容简介:

华夏文字,苍苍茫茫,灿若星河;中国书法,册册卷卷,浩如烟海;五千年纵横的中国历史,蕴藏着华美的锦绣文章。

甲骨文怎样被发现?小篆书体是李斯所创吗?王羲之如何成为一代书圣?古老的东方艺术为何还能深受国人的喜爱?书法凝聚尘封已久的故事,故事演绎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钤记中华,感悟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家荟萃,就像夏夜的群星让人目不暇接,仅在宋代史书上记载的书法家就有八百多人,汉唐以来的中国传统文人,无一不是操着一副笔墨,写着世界上独特的毛笔字,与笔墨结下了不解的情结。

中国历代的皇帝约有半数以上都是善于笔墨的行家里手,宋徽宗以书画著名,他自创一体被称为“瘦金体”。元朝的皇帝是蒙古族人,弯弓射雕的手也能提笔写一手好字。清代的皇帝是满族人,至今,紫禁城里还能见到顺治、康熙、乾隆的大手笔。

在中国,亭台楼阁、名山古寺、庭院商号,若没有书法牌匾点缀,就会觉得它缺少了文化含量,缺少了传神的韵味,就连乡村农舍、普通人家,逢年过节也要贴上春联,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中国的“笔文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书法,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众多的文字中,只有汉字的书写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类型,这就是书法。虽然人们对文字的研究由来已久,而对中国文字起源的认知,却是从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被意外发现开始的。

(全文)

中国书法它从殷商甲骨文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书法它几经变迁,有很多变化、发展、扬弃、整合,然后变成今天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从它的内容到形式,从它的内涵到外延,都有很多变化,最开始的书法和中国文字是密切结合的,咱们知道中国书法首先有一个条件,就是书法要写字这两个字,大家别小看这写字,这两个字。可以说书法是写字,但是写字呢,不一定就是书法,因为书法它是艺术,正因为书法是写字,就是文字对书法的规定性非常强,我们古代的书法艺术,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实用性而生发出来的

比如甲骨文,咱们说甲骨文,甲骨文的最开始出现,四千年前的文字,咱们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认识它,我们古文字学界也不认识它,大概在一百年前吧,一百多一点,一百多年前,晚清有一个官叫做王懿荣这个人,他在有一次吃中药的时候,药店里抓来中药吃中药,有一味中药叫做龙骨,龙骨呢,他发现上面有很细小的文字,当时他确定不了是不是文字,就是细小的人工刻画的痕迹,王懿荣是一个大学者,他根据他学者的功夫和他敏锐的观察,他感觉到这个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字,他就问中药店你这个骨头从哪儿来的,龙骨就是半化石状态的那种骨头,骨头埋藏时间很长,已经蓬松了那种骨头,这个药店就说,它是出在河南,我们河南的安阳,一个小屯村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骨头,当地的农民就作为一味中药,这个中药上面有文字还觉得它不吉祥,就把文字刮下来,然后卖给药店,有的残存的,没刮掉的,就落到王懿荣手里,王懿荣就发现,他是个学者,发现以后呢,他就派人到了安阳就开始收购,开始逐渐的一门甲骨学就兴起起来,最开始的起源传说是这么开始的。

最开始的甲骨文呢,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为什么刻在那上面,当时古人也有毛笔,四千年前是有毛笔的,甲骨文里这个“聿”字,“聿”就是一只手拿着一只毛笔的样子,它本身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里有笔它肯定有毛笔写出来那种痕迹的字,为什么今天看不到呢?它就是那些材料流传不下来,古人写在竹子上,木片上,树叶上,兽皮上这些文字流传不下来,当时没有纸张,只有作为算卦用的龟甲兽骨呢?它是占卜用的,刻在这种硬质材料上就流传下来了,它是那样的。我们今天把甲骨文看作一种艺术,但在古代它完全是一种实用文字,由于它特殊的刻锲方法不是毛笔写,是刻的,又由于它特殊的那种载体,它是硬的材料,用硬刀,当时没有铁器,用青铜刀,或者玉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那种文字,形成它特殊的线条美,和特殊结构的方折错落的美,所以古代书法的生成,它和文字的生成是紧密相伴的,和文字本身的结构,文字它的实用性,文字它的载体以及制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这种种的这种变化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的书法艺术样式。

你比如再往后,到了两周的时期,东周西周,春秋战国,到这个漫长时期主要代表性的就叫金文,或者叫做大篆,学术上有很多称呼,一般就是叫做“金文”,就是钟鼎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两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这个阶段,铸造的金属文字,这种文字呢,由于它是金属铸造的,所以它有种特殊的美,咱们今天看到的,咱们在字帖上看到的金文拓片,是黑底白字,这种字它是从青铜器上捶拓出来的,那么当时制作青铜器已经工艺很先进了。现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全套的楚国青铜器,那制作的非常精美,它那地方因为它那个青铜器加了大量的锡,所以楚国的青铜器基本上不上绿锈,都是黑锈,黑亮黑亮的青铜器,当时你就看出,当时制作青铜器的工艺相当先进,它已经有了精密铸造,就是用石蜡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呢,它是先刻在范模上,就是刻在范上,就是刻在模型上,然后通过青铜铸造金属溶液倒在模具里边,然后清沙金属冷却变成这种文字,它带有浓重的这种金属铸造的那种线条美,所以金文除了它结构的古朴,它线条本身的浑厚凝重,它是金属铸造的效果,所以古代的这种金文的艺术样式,它和制造的效果紧密相连的,这是古代的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叫做“石鼓文”,它是先秦的东西,石鼓文是四言诗,石鼓文它就近乎小篆,已经是大篆向小篆过渡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是咱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石头上,把石头刻凿平整之后,它可以从容的安排章法,这是书法艺术的章法来说,到了石刻,它是一种解放,石刻艺术以石鼓文为代表,石鼓文是非常有名的是个鼓形的东西,上面刻着四言诗,记述当时的秦王出征打仗狩猎的一些故事。这时候金石文字呢,因为石鼓文属于庙堂文字,它是铭功记德的,所以它刻得很庄重,很平整,它已经有了小篆后来的基本样式了。

大篆整个漫长的时期过了以后,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始皇那时候规定的一种标准文字,叫做李斯小篆,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用“车同轨,书同文”。那么文字呢,他在《说文解字序》上有这么一段,就是:“始皇命赵高、李斯、胡毋敬取六国古文,或颇省改,设为小篆。”秦始皇命令赵高、李斯、胡毋敬这三个人,把六国古文拿来“或破省改”,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少添去,去改造,成为小篆,这个过程大家听起来,到了秦始皇实际上他是在做一种文字改革,把不统一的六国古文,把秦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不统一的古文到了秦始皇手里,把它标准化,统一化,实际上他是一个功劳,所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文字给埋了,把书给焚了,他不是这样的,好多书,你比如种树的书,农业的书,治病的书,他并没有烧,文字呢,他取六国文字的精华,以秦国文字为基础,他创造了这种小篆,当时是一种功劳,现在称为“李斯小篆”,就传说是李斯写的,最典型的就是泰山刻石,这块刻石,现在泰山刻石拓片,就是咱们拓出来的文字能见到五十几个,实际上文字只能见到十三个,就在山东曲阜,传说是李斯写的。

但是咱们现在根据情理来讲,不可能是李斯写的。就是传为是李斯,李斯是河南人,为什么不可能是李斯写的?他身为宰相,他不可能每天去写那么工艺化的小篆,小篆是艺术性文字,工艺化非常强,它结体修长,线条都是等线体,那么这种文字就是在丞相李斯领导下的一个文字改革小组完成的,就把这个功劳都记在李斯一个人头上,实际上任何一种古代文字的形成,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攒了很多人的智慧,最后形成一种书体,这是小篆。

到了汉代的时候,小篆就废止了,它就在流通文字中废止了,但是汉代的篆书有一个质的变化,就是它从实用文字变成了艺术文字,它从美用不分的文字变成一种追求美化的文字,这就是它开始艺术化,篆书开始有意识的走向艺术化是在汉代。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那么隶书生成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有人说是西汉,有人说是东汉,有人说是秦,现在根据文献记载和地下资料出土,它应该是在战国末期,隶书已经生成了,大量的流传是在民间,为什么叫隶书呢?它隶书有一种隶属的意思,当时是篆书的辅助书体,隶属于篆书,还有一种说法呢,“隶”是“徒隶”,就是奴隶或者徒隶,是下层老百姓使用的文字,不是官方的标准文字是民间文字,但是正是这种民间文字,这种徒隶写的文字,这种隶属于篆书的附属文字,它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使用中的生命力,它逐渐取代了篆书。

这里有一个故事,它说隶书的生成是谁呢?创造隶书的也有一个故事,是程邈这个人创造了隶书,就好像传说是李斯造小篆一样,实际上隶书不可能是程邈一个人造的,它也是在文字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逐渐形成了隶书。那么对程邈有一段记载,说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关在云阳狱中,就是“系云阳狱中”,把他关在监狱里,程邈就苦思冥想,在狱中十年,创造了隶书,就把这种隶书归在一个人头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记载或者传说,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早在程邈之前,隶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那么咱们知道,纸张的发明要晚,或者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从两汉一直到三国,人们怎么写字呢?就写在竹简木牍上,当时写字就是把一个竹片削光了,大概有一尺长,叫做“竹简”,咱们现在谁给谁写信,写一封书简还从这儿来,简牍也从这儿来,尺牍都是从这儿来,它这个竹子为简,木头的叫“牍”,这叫“简牍书法”,当时叫“简牍”,当时没有纸张,人们就在竹片上和木简上写字,说这个人“学富五车”,“学富五车”这个意思呢?当时这个人非常有学问,能读五车书,五车书现在什么概念呢?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不过一本新华字典而已,它没多少东西,它含量很小,它写在这个竹简上,单个的为简,简用绳子串起来,上面一条绳子,下边一条绳子,串起来之后,它叫“册”,现在一册书两册书还是从这儿来,把册卷起来叫“卷”,一卷书两卷书也从这儿来,这么一卷一卷,咱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么一卷一卷的书,它容纳的文字量很小。

正是为了使每只简,每片牍上容纳的文字多一点,所以这个书体修长的篆书到了汉简里面,到了隶书,就越写越扁,越写越扁,这样它一个简上容纳的字比较多,篆书的体态是修长的,隶书就是左右开阔,竖向它就越写越扁了,就是左右波拂分展,书法上叫“波拂分展”,竖的方向就是纵向比较收敛,形成特殊的隶书样式,这是两汉中,尤其是东汉,东汉有很多碑刻,著名的汉碑,大概现在能见到拓片的有五十几种,这就是汉代的书法艺术,汉代是一种雄浑博大的艺术,它崇尚质朴,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这种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审美是什么呢?它讲究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讲究中正冲和,讲究和平,雍容博大,它是这种艺术,所以汉代的书法呢,它是以简朴以质朴,包括汉代的印章叫汉印,都是以简朴为崇尚的,好像汉代的隶书里面并不丰富,比后世的行草书要简单多了,它靠一种很简单的又不断重复的这种节奏产生一种深邃感,往往是简单的东西,它有深刻性,往往是妍的东西,它是表面化的,汉代的艺术雄浑博大,具有深刻性,它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的一种追寻,所以汉代艺术是中国艺术一种代表性,高境界的艺术。

但是汉代以后,它就是以书家流派为代表,咱们看的“颜体”,一提“颜体”就是以颜真卿个人为代表,以他的风格为代表,那么“颜体”,我们想的不是他的哪件作品,而是颜真卿他的整个的风格。

书法不单单是一种技法、不单单是技巧,书法除了它的技巧,除了表面层的技巧之外,它的笔法、墨法、章法、字法等等之外,它有它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的一种美,除了形式之外,它还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咱们说书法是每个人的字就是每个人的名片,每个人的字拿出来,就是不搞书法的人,你写出字,带着自己的性情,带着自己对美的理解,这是一种本能的,但是这种层次是比较低的,到了书法的时候,就是受制于书法艺术它自己的规范,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创作,那么书法艺术呢,它同书体上有真、草、隶、篆,但是这个不能概括,你比如草书里边它有狂草,有今草,有小草,还有章草,那么隶书它有西汉隶书、东汉隶书、简书、碑刻文字,那么楷书它有颜、柳、欧、赵,还有魏碑,魏碑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石刻的文字,还有后来的很多书家。

古代的书法家,都是文化人,都是文化名人,颜柳欧赵都是做大官的,官做得都非常大,苏东坡是苏大学士,风流的苏大学士,他不但是高官,而且是大文人,诗词书画都是相当精绝的,古代的特殊形式它构成了古代书法家的队伍是这样的,因为古代书法家拿书法作为副业,书法是“翰墨小道,壮夫不为”。就是翰墨它是小道,有一本《孙过庭书谱》,它就把书法和钓鱼和下棋并列起来,实际上它是一种对书法的蔑视,它认为经国大业,治国平天下这是大事,“翰墨小道,壮夫不为”。写字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的书法定位它没摆在一种固定的位置,要么它作为游于艺,它是玩的,要么它作为一种进仕途的敲门砖,它是用的,它惟独没有把书法作为庄严的、独立的、自完自足的,这种内在品质的艺术提出来。

从技法上它也是不断在变化,不断的演变,咱们说这毛笔,这个毛笔呢,它就跟着很多变化,根据人的使用在变化,由于汉代人,刚才谈到汉简的时候,汉代没有这么高的桌子,它是矮几,很矮的茶几,我在有些看到电视剧上汉代人写字用很高的桌子,也写纸,它是一种编故事,和历史事实不符的,有时候汉代的大将军还拿着大印在纸上盖,那个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汉代人用印章,当时没有印泥,它是盖在泥上,刚才说这一卷,串简为册,卷册为卷,把卷上缠上一条绳子,在绳结上放上一块泥,然后把这图章打到这泥上,“使物转徙而不可发也”,就是这件东西,这叫文书,一站一站地传递,不能打开,就是快马扬鞭,一站一站地送到北京,送到京城这个文件送去,送去以后这块封泥不能打碎,如果这块封泥碎了,就是什么呢?就是你泄露国家机密罪,或者是偷看了,这个就要杀头了,所以那个时候它用印是那样用的,它并不是盖在纸上去印的,所以汉代人他有许多特殊的,现代人不可想象的一种书写习惯,他的用印习惯,因为汉代人没有桌子,写字一手拿一个竹简,一手拿一个毛笔,简笔俱动这样去写,写一个横,这样两个都动,写一个竖呢,它因为竖着不容易,竖越写越短,这个隶书它就越写越宽。

当时用笔,最开始用枣核笔,枣核笔是什么意思呢?笔里头有一个硬芯,笔毛披在外边,它像咱们沾水笔一样,笔头用秃了可以去掉,再套上一个笔头去用,古代长沙出土的那些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那些笔就是这样的。说王羲之写字他笔成冢,墨成池,他练字练得很勤奋,笔就埋了几个坟头,都是他写坏的笔,就是退笔冢,什么叫退笔冢呢?就是把笔头退下来,用大筐装着,越装越多,最后把它埋起来,成坟头,称笔冢,埋成坟头那么勤奋。

咱们有时候旅游,到曲阜看到旅游景点销售部里边挂着王羲之的对联,那肯定是假的,因为王羲之那时候没有大纸,就不可能写对联,当时也没有对联形式,对联形式一直到了明代中叶,人们才开始用对联作为书法创作出现,当时最早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大纸,也没有对联形式,那肯定是假的。纸张出现以后,就是开始出现了后人总结王羲之的笔法,叫做“古法用笔”,咱们现在谈到的书法的最基本的技法,就是笔法。实际上它不是金石文字的笔法,不是隶书的笔法,隶书时代还没有笔法,笔法是职业书法家出现之后,纸张出现以后,文人对写字用笔的一种总结,总结出一种规律,叫做笔法,那么随着这种笔法工具在逐渐改进。

刚才说到清代的碑学兴起,它开始写金石文字,开始写隶书、篆书。隶书、篆书追求什么呢?它追求一种金石效果,就是苍茫效果,除了写得很清爽的效果,它追求一种朦胧效果,模模糊糊的效果,它追求一种书法审美上和声效应,这个词我这么说,比如乐器,咱们在弹奏乐器的时候,这个乐器咱们弹钢琴的时候,这个手弹的是旋律,那么这个手弹的是和声,伴奏是和声,那么在碑派兴起以后,在大幅作品的时候,这种和声作用要出现,所以单靠一种短锋的硬毫毛笔它就完成不了这种大作品,金石文字,所以就出现了长锋羊毫,长锋羊毫笔在清代中叶普遍使用,实际上从明代开始,到了清代中叶普遍开始使用长锋羊毫,这个就是说,它用笔的方法,根据材料它紧随着时代在变化,当代书法变化是更为丰富多彩。

近二十几年,书法在我们全国兴起了一个书法热,爱好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书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像我们是非常欢欣鼓舞的事,像我们从事书法专业的人来说,可以说如鱼得水,但是,早些年,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我学书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时候很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书法就作为“四旧”,作为封建糟粕都给清除了,当时就是谁要是写,你比如写颜真卿的字,有人说你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你就不能写。历史上这些书家的东西,都作为封建糟粕,我那时候写字就是比如我偷偷地借人家一本字帖,承诺人家天亮要还,晚上借天亮要还,这时候我晚上回家连夜通宵不睡,就把这个帖描啊,用薄纸附在上,当时也没有复印机,什么都没有,就在那儿描,通夜不睡把这贴描完,天亮偷偷还给人家,也不是别人吝啬,就是他这个东西,还不能暴露,暴露了就要被抄家,就会有这种危险,当时文化大革命学书法是相当艰难的。但是后来,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是1979年之后,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开放,书法艺术在这个春天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在这个前后各省的书法家协会都成立了,一直到各县、各市县一级都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现在有七千多会员,加上县市一级的,大概我们这个社会里边从事书法和欣赏书法的人,要以上千万人口计算,这样一个书法热的一种大的背景,这个书法艺术探索也越来越多,它在打破过去人们的习惯的审美定式,在追新,追求一种新,在这个过程之中,书法在发展,人们在个性化,就追求个性,在个性化的过程之中,很多人感到迷茫,我们感到迷茫,什么是书法美,越来越搞不清楚,有些人就觉得你们专家眼中的书法美,和我们普通人眼中的书法美距离怎么这么大,你们在全国获奖那些作品,我看起来怎么那么丑,他能获奖,为什么获奖?我这个老师,我学了四十年书法,全国展,我一投稿就落选了,我的学生跟着我学了三五年,他就入选了,他就能入选,这是为什么?他就有好多这种由于追求不同理念不同产生很多差异,有很多问题,这个也是目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这个里边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叫书法?包括我们搞了几十年书法的人,如果问你,什么叫书法?你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或者几句话用一个概念的语言去说出来,所以对书法的认识不同,它就产生了对审美的很多差异,过去人对书法的认识,他是用美用结合式的书法,美和用结合,今天这个书法呢,它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有些人认为书法是美用结合的,有人认为是纯欣赏性的书法,就好像咱们看到展览会上的那些作品,看到模特在走T型台那些衣服,看着很美,就是不能上街穿,咱们美用结合的衣服就是老百姓日常穿的衣服,既穿上舒服又要美,它是一种审美,但是更多的展厅艺术又是T型台艺术,实际上是服装的T型台艺术,所以它现在这个艺术在分化,古人欣赏艺术的方式它不一样,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他是在品味书法,古籍上有这么几句话,就是“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古人风采”。所谓“口诵其文”,古代人没有大纸,他这一篇书法就放在桌上,这么默默地读着这个文字内容,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文章,默默地读,“口诵其文,手楷其书”就是用手或者用心玩味着他书法的美妙,笔势之间的关系,一笔一笔写过去,笔势之间的关系,想见其人风采,就是通过美妙的文字,通过美妙的书法,感受到这个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种真善美合一式的欣赏,它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欣赏,这是古代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方式一直延续几千年,带有浓重的古代文化的味道,它讲究很多,比如“书品即人品”这个关系,书品就是这个人他人品高书品自高,实际上它对书法的解读,就是对人生的解读,就是对道德的解读,它和现在人看书法不一样。

古人对书法是读,现代书法是看,全国展览,全国书法展览,一般早些年就是展出五百件,最近几届,我刚从全国八届书展评选我做评委回来,它入选要一千件,这个一千件作品你要去看展览,这个展厅中,你看三个小时就很疲倦,非常累了,三个小时一千件,那么一件能够看多长时间?三个小时,一百八十分钟,你要看一千件,大概一件作品能看二十秒都看不到,一件作品作者千辛万苦创作出来,你只能看到二十秒,这二十秒不能读只能看。看完了以后你很疲倦出来,出来有朋友问你,你觉得哪件作品最好,对你留的印象深,这个时候你可能说,西北角那件草书写得特别好,我印象特别深,这朋友继续问你,这件作品它写得什么内容?你可能茫然不知,没顾及它写的内容,就是你没有读,只有看,只有对书法的看,而没有对它进行读。

正是由于这种由读到看,看这个变化很简单,它实际上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古人的书法是读,是在书斋中,是静对着书法,今人的书法是在墙上挂着,在壁上观,在高大的展厅中、在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读,这个时候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看的话,哪件作品在形式上突出,首先就能打动你,打动你的是形式,比如咱们现在人们的审美方式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在变,我给大家举的例子很简单一些例子,你比如我们古代有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时代,一个村子我这家酒做得好,我的酒香,我住得再偏僻、巷子再深,这些老客户拿着酒壶来我这儿打酒,来我这儿喝酒,来我这儿聚会,酒好啊,我就靠这种酒好的诚信来吸引消费者,我不必要做什么,随着市场经济以后,就不行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就过时了,你就必须做广告,巷子就必须不能深,广告做得要好,那么你这个货又必须是好,它比过去的农业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两重的,酒要香,巷子又不能深,这个例子在艺术创作上同样是这样,我们古代的书法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不要张扬,古人他用儒家的理念去对待书法,书法要无意于佳乃佳,就是我不是刻意地追求一种美,但是我在不自觉中表现了一种美,我要若不经意,作品若不经意,我反对刻意经营,追求一种“胜似闲庭信步”那种感觉,古人是处于这种感觉去写,他反对作品的设计性,但是在今天的展厅时代,你作品如果没有这种设计性,在众多作品对比之下,一千件作品,就是你是个灰姑娘,你长得再漂亮,你这个灰姑娘,人家很容易忽略过去,所以它这种审美形式变了,古人他对作品细细地解读,今天到作品的看,这种理念的变化,他对作品的技法和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③ 古代的竹筒做的书是什么样子的(求图片)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

竹简渊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3)如何做书简模具扩展阅读

由来

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

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④ 用压舌板做书简

可以的,很不错的,打个孔,穿上线,就是个书签,还很别致。

⑤ 读<<谈美书简>>后对美的认识

其实定义本身就一种对美的局限,就象人类意识信仰与怀疑的关系一样,美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一种认识的基础,然后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之上进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给美定义的想法似乎比审美过程更具有诱惑力,这就象人类可以见到上帝的愿望比信仰上帝更强烈,只是这种愿望因为一直无法实现而淡忘。而美却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都察觉到美的存在,却不象上帝那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下面将对一些美的历史进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识对美的理解。
我们先了解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这种和谐作为美的范畴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毕氏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比如音乐就是由各种音调组成,而这些音调又与发音体在数量上的差别有直接关系。整个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还不是由于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行体明暗相间,参差错落所形成的伟大和谐吗?
还有一个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审美活动“用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认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兴起,人类失去了“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情感中。鲍姆嘉通提出应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叫做“埃斯特惕卡”[Aesthetics],认为美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
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强调艺术创作的精髓在于意志的自由,却不是毫无节制的,而建立在自然的必然基础上的。费希特创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认为“自我”是唯一的实在,一切存在物都在自我之中并通过自我而存在。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只有通过心灵理念才能变为真正真实的和显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无限的形式。美学的范围在于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艺术从象征、古典到浪漫的转化是精神自由的、无限的理念要求冲破一切物质形式的束缚回到其本身,在绘画、音乐、诗歌中物质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纳《美感》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指出“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组现象,艺术品以及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类活动。
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实美本身并不在于这两者的区别,美是意识的内在,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是审美的对象。美学仅仅在于研究美的意识机制,而并不在于美究竟在那个域。美在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表现为和谐,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现为崇高,在康德、黑格尔表现为自由,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纳表现为客观或现实。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的角度,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理由。
在这里我们并不准备确定美的定义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谐,因为美是一种意识现象,它具有基于自由意识的不同。因此对美的定义是一个并不现实的课题,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作为美内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谐,而所有的要素都基于自然的或者说意识的精神。自由是基于意识自身的,崇高是基于意识超越的,而和谐是基于意识目的的。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⑥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什么意思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意思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就跑到我床下。

该句子出自《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88句,380字。在艺术上也是“三百篇”中比较突出的一篇。

作品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6)如何做书简模具扩展阅读:

《国风·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全诗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此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⑦ 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

1、走马灯

莘七娘——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中国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除夕、元宵、中秋等节日。又叫跑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

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在过去,走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2、指南针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

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

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3、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4、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火药的发明是副产品。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

5、印刷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后来出现的拓印碑石等。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技术。

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⑧ 如何做书简/模具

还不如找一个好一点的照相机把书翻拍一下,存在电脑里看,还可以放大,看得更清楚。或者也可以打印照片、装订成书,怎么也比你自己刻书简单许多。

⑨ 我是播音员,我的栏目是子午书简,请帮我做出一份开场白和结束语来,要有个性,原创

年华如歌,岁月如梭,此时用梦铸就我繁华,不悔青春梦,终有一朝越云霞,府天下。
现在正是我们的大好风华,花香四溢,暖风微吹,春意盎然,展露一片生机勃勃。
朋友们,你我都是文学的爱好者,你我都是文字的书写者,你我都是青春的驻唱者,你我都是梦想的飞翔者,你我都是文学世界海洋里的翱翔者。
我们青春,我们活力无限,我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的文字在世界里独放异彩,顶在云端,照射出太阳般的光芒。
子午书简欢迎你的加入,让我们一起在文学里共同共同成长,一起共同书写人生里的故事,或喜或悲,或聚或离,点点滴滴,每一次情感的流露,都用文字篆刻出最美的华年。我们有梦,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梦,让我们一起肩并肩的一起往前奔,跌倒再爬起,我们有着一颗仁爱的心,我们一起飞翔,有人遇困,我们绝不袖手旁观,我们把爱抛洒,洒向世界,洒向未来。
在这里,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情实意,有的是文字的纯洁,人生的美好,加入我们,你的人生将会多添一笔美丽,多一份珍贵的情谊,有梦,就来吧,亲爱的朋友们。
虽然不可谓之千载难逢,但这一机缘怎能错过,我们相会在一起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吧!让我们的文字加铅吧!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书简模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市开户第三方存管 浏览:918
什么时候开始建造钢筋结构楼房 浏览:966
钢铁雄心4怎么设计军舰 浏览:944
方管的抗弯扭矩 浏览:688
怎么样把钢管弯弯 浏览:267
钢管架的大棚怎么套定额 浏览:631
打水泥地面支模具的距离多少合适 浏览:201
10mm厚的钢板1t多少平米 浏览:169
跟骨取钢板正常多久不瘸 浏览:54
拆除跟骨内固定钢板要多少钱 浏览:789
钢材c含量高会有什么影响 浏览:962
30度弯头怎么切 浏览:744
圆柱梁怎么安排钢筋 浏览:804
钢板为什么会分层 浏览:195
台州模具哪里卖 浏览:163
钢铁煮黑为什么发绿 浏览:960
模具加工要转型去哪里 浏览:974
南昌防火玻璃钢化炉品牌 浏览:830
什么材质的钢材做刀好 浏览:601
h型钢焊接后如何变形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