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如何布置
1. 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超过5%。在圆柱中,纵向钢筋应沿周边均匀布置,数量不宜少于8根,且不得少于6根。
2. 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超过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地配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3.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对于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照本规范第10.2.1条关于梁的相关规定来取用。
4. 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间距不宜大于300mm。
10.3.2 柱中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于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2.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倍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的3/4(即d/4)且不应小于6mm。
3. 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2倍,且不应大于1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4. 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6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5.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9.4.5条的规定。
10.3.3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余挑环式间接钢筋的柱中,如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的作用,则间接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80mm及dcor/5(dcor为按间接钢筋内表面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且不宜小于40mm。间接钢筋的直径应符合本规范第10.3.2条的规定。
10.3.4 I形截面柱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至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加强钢筋。每个方向加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
10.3.5 腹板开孔的I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和承载力应按照双肢柱来计算。
Ⅱ 梁钢筋中,上下筋直径大的放上面还是放下面
如果是上面受拉,放上面;如果是下面受拉,放下面。根据梁的受力特点内,直径大的是容主筋,放在梁的受拉侧。
直径大的钢筋,一般是主筋,主筋的作用是受拉,所以配筋时,直径大的钢筋要配在梁的受拉侧,受压侧可以是细的钢筋,有的是构造钢筋,箍筋的作用是抗剪和构造。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依据梁的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大多数梁的方向,都与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
(2)圆柱梁怎么安排钢筋扩展阅读:
在框架结构中,梁把各个方向的柱连接成整体;在墙结构中,洞口上方的连梁,将两个墙肢连接起来,使之共同工作。作为抗震设计的重要构件,起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梁既有框架结构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剪力墙结构中的作用。
钢筋绑扎时,钢筋交叉点用铁丝扎牢;板和墙的钢筋网,除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保证受力钢筋位置不产生偏移。
梁和柱的箍筋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接头的搭接长度及接头位置符合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Ⅲ 梁钢筋的排放有规则吗
为了防止混凝土被密集的钢筋挡住灌注不密实,钢筋排放的间距有个最小间距要求。根据标准图集09G901-2的规定,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最大直径),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按照这个原则,做施工图设计时如果所配钢筋摆在一排不能满足最小间距要求的话,就必须排成两排甚至三排。
如果你是施工方,只需要按图施工,平法施工图上会有标注钢筋分几排布置。例如 7Φ25 3/4 就表示总共7根直径25mm的钢筋,分两排布置,上排3根,下排4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