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焊時臉部離焊接面的距離多少
我們電焊師傅操作時,人蹲著焊接,臉部距離焊縫位置約400~500mm;
戴透明防護鏡,主要防止飛濺顆粒燙傷,保護眼部;
戴電焊用的皮手套;隔熱耐磨,防止飛濺燙傷,阻擋輻射,有一定的絕緣性能;
遮擋焊接弧光的話,點焊時,有時候師傅眯著眼睛,有時候用左手擋一下,戴著手套,面積比較大,滿焊時,一般用手持式面罩;
2. 焊接管道上兩個焊縫間的間距到底有什麼要求
根據《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設計通則》(SH3012-2000)263條中有關的規定為:
管道上兩相鄰對接焊口的中心間距:
a 對與公稱直徑小於150mm的管道,不應小於外徑,且不得小於50mm;
b 對於公稱直徑等於或大於150mm的管道,不應小於150mm。
這個應該算是比較基本的要求了,如果焊縫的間距過小,那麼焊接點的力學性能不能滿足合格管道的要求,在焊點容易發生泄露。另外,局部應力也可能不滿足要求,易損壞泄露。
至於所說的管件連接的問題,主要是考慮連接後法蘭檢修拆卸是否方便,一般公稱直徑大於等於50的管件都是對焊管件,都可以互相焊接,或是與法蘭焊接的。
(2)焊接面距離多少擴展閱讀:
金屬的焊接,按其工藝過程的特點分有熔焊,壓焊和釺焊三大類。
在熔焊的過程中,如果大氣與高溫的熔池直接接觸的話,大氣中的氧就會氧化金屬和各種合金元素。大氣中的氮、水蒸汽等進入熔池,還會在隨後冷卻過程中在焊縫中形成氣孔、夾渣、裂紋等缺陷,惡化焊縫的質量和性能。
為了提高焊接質量,人們研究出了各種保護方法。例如,氣體保護電弧焊就是用氬、二氧化碳等氣體隔絕大氣,以保護焊接時的電弧和熔池率;又如鋼材焊接時,在焊條葯皮中加入對氧親和力大的鈦鐵粉進行脫氧,就可以保護焊條中有益元素錳、硅等免於氧化而進入熔池,冷卻後獲得優質焊縫。
3. 電焊焊接時,焊條然燒時離焊接面多遠
看你焊多大的焊肉了……
你問的是焊條頭離焊道熔池多遠吧?
3MM左右,距離遠了飛濺大,距離近了易燒穿(易咬邊)!
4. 電焊焊接時,焊條燃燒時離焊接面多遠
焊條電弧焊焊接時,焊條端距離工件高度,也就是焊接電弧的長度。
理論公式:焊接電弧高度﹦(焊條直徑毫米×0.5~1倍)。
例如:直徑3.2毫米焊條,焊接電弧高度取 3.2×0.5=1.6毫米 ~ 3.2毫米×1﹦3.2毫米之間。
鹼性焊條應採用短弧焊接。
5. 焊接時焊條與焊板的距離是多少
焊條手弧焊焊接時,焊條距離焊板(工件)距離最大不超過4毫米。
6. 焊條焊時與鐵的距離是多少
根據自己焊接時需要,一般距離3/4mm差不多了,引弧後距離可以自由的控制,有熔池了為了增加焊接深度焊條可以插入熔池的,來回往復運動,如果是表面焊接直接貼著工件焊接。
7. 鋼筋籠主筋焊接應該錯開距離是多少請說下出自規范上的.
不應小於鋼筋直徑,且不應小於25mm。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5.4.6 同一構件中相鄰縱向受力鋼筋的綁扎搭接接頭宜相互錯開。綁扎搭接接頭中鋼筋的橫向凈距不應小於鋼筋直徑,且不應小於25mm。
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對梁類、板類及牆類構件不宜大於25%;
2 對柱類構件不宜大於50%;
3 當工程中確有必要增大接頭面積百分率時,對梁類構件不應大於50% ,對其他構件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寬。縱向受力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的最小搭接長度應符合本規范附錄B 的規定。
(7)焊接面距離多少擴展閱讀: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5.4.5 當受力鋼筋採用機械連接接頭或焊接接頭時,設置在同一構件內的接頭宜相互錯開。
相縱向受力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及焊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35倍d(d 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且不小於500mm ,凡接頭中點位於該連接區段長度內的接頭,均屬於同一連接區段。
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受力鋼筋機械連接及焊接的接頭面積百分率為該區段內有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
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受力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受壓區不宜大於50%;
2 接頭不宜設置在有抗震設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區;當無法避開時,對等強度高質量機械連接接頭,不應大於50%;
3 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不宜採用焊接接頭;當採用機械連接接頭時,不應大於50%。
參考資料來源:九江市安監網-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8. 在焊接過程中焊條與焊材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短弧操作等於焊條直徑的0.5-1倍。比如3.2的焊條,焊條與焊材的距離1.6~3.2毫米
9. 採暖管道焊口與焊口之間最少間距
你好!
至少不應小於管子外徑,且不小於100mm。
你可參考百GB50235
6.0.2工業金屬版管道焊縫位置應符合下權列規定:
1
直管段上兩對接焊口中度心面間的距離,當公稱尺寸專大於或等於150mm時,屬不應小於150mm;當公稱尺寸小於150mm時,不應小於管子外徑,且不小於100mm。
如有疑問,請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