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樹脂工藝品製作技術
1,生產需要哪些原材料?如何配製?原料工業名稱叫AB水,是兩種分開裝的液體,當A水加B水,就會凝固,可以添加適當緩凝劑調節凝固時間!
2,如何製作模具?(是軟模好還是硬模好?) 軟膜精細度高出活少初期投入小,硬膜精細度差出活多初期投入多!軟膜硬膜都有賣的!一般軟膜可以自己製作!但硬膜必須找廣場加工!
3,如何對復雜的工藝品進行開模?(如鏤空的,人體雕塑品) 這些屬於商業秘密!不可能有人無償告訴你的!想要學就花錢吧
4,製作樹脂工藝品需要購買哪些設備? 抽真空機是必須的!
5,樹脂工藝品的成品價大約是多少?市場價是多少?這兩年有一種很可愛的卡通人偶系列 沒有名字我不知道你見過沒有 義烏那邊大批量生產,成本起碼8元吧 我家有人做禮品批發的,進的都是義烏的貨,進價要10元左右!
6,樹脂工藝品如何上色 ,商業秘密
7,噴泉工藝製作技術 ,水球禮品製作技術 ,透明樹脂工藝品工工藝技術(常規),空心透明工藝品製作技術,仿玉工藝品製作技術(含空心,特殊工藝製作(含仿石、瑪瑙、砂岩、仿瓷、夜光,高透明水晶禮品工藝技術(含馬桶蓋、等衛浴產品生產技術,玻璃鋼工藝品製作技術, PU發泡工藝品製作技術! 商業秘密
Ⅱ 兒童石膏彩繪模具怎麼畫好看圖
憤怒小鳥,情侶款式,生日蛋糕,喜羊羊系列款式,海綿寶寶……等,大聖陶瓷彩繪玩具廠 陶瓷彩繪比石膏彩繪更受小朋友歡迎,質量好,表面光滑,運輸不容易碎。檔次也高。款式不需要製作,有現成的。
Ⅲ 石膏像模具有哪些分類
石膏像模具的材料:常用的有:石膏;硫化乳膠;塑膠;硅膠;玻璃鋼等。用整塊石膏模具復制石膏製品,通常是一次性的,但分片的石膏模具可以復制少量石膏製品。在美術院校師生都愛用石膏模具從泥巴上復製成石膏像。硫化乳膠的石膏像模具,這種模具有彈性,比硅膠耐用但容易變形。可用這種材料要求不高的石膏像模具。塑膠的石膏像模具主要用來做卡通類型的,由於生產快,成本低,等優點,很受低端需求者喜歡。硅膠的模具變形極小,但是成本較高,一般用來復制產品時用,硅膠耐高溫達到160℃左右甚至更高,硅膠抗撕拉性不好,容易爛。玻璃鋼的模具主要用來做浮雕的,或大件的。石膏和玻璃鋼屬於硬模。在做軟模具時一般需要玻璃鋼等做外套。
石膏像的種類:教學用的素描教具石膏像,如海盜,大衛,維納斯,幾何體,五官的石膏像。偉人像類的如毛主席,周恩來,魯迅等的。佛像類的如財神,觀音,彌勒佛的。卡通類的有動畫人物等。影響石膏模具質量的因素很多,礦石類型及其結構特徵,CaSO4·2H2O含量及其純度,脫水方式和溫度,煅燒時間、顆粒度、水的pH值、膏水比數、模種質量、脫模劑的好壞、澆注工藝及操作技術,以及外界環境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模具質量,所以改進模具質量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研究發現半水石膏的性能、模種質量、澆注工藝是影響石膏模具的重要因素,因此著重從這三個方面開展改進工作。
Ⅳ 古代彩陶是如何製作的
1)等分或分隔 彩陶除個別器物外,均為圓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組紋飾構成橫向展開的彩繪帶,少數彩繪為縱向。所以,首先要設法將彩繪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後再分組繪畫紋飾。由於器形各異,等分的方法也不同,豎長型器物多以橫向平行線從上到下將彩繪部位分隔;橫寬型器物則以縱向平行線將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繪的圖案帶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題圖案紋飾而定。有些圖案較為簡單也易劃分,如魚紋盆,把圓周橫向分為二等分,繪兩組相同紋樣的魚;花瓣紋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線將器物腹部橫向二等分,之後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後繪成八組花瓣紋圖案。還有些器物的彩繪部位為單數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稱之為「彩陶王」的彩繪瓮,它以平行線將彩繪部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之後再分部繪彩。等分線或分隔線不僅可作為各部位不同圖案的間隔線,又成為邊框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半山、馬廠類型的圖案繁密復雜,等分或分隔極為精細,如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連續重弧紋彩陶瓮,需將圓周等分為11份,可見當時此項工作的難度非同一般。因此,當時也許已經有了用來等分的工具,否則,這11組弧線難以等分得如此精確。對於帶耳的器物,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現成的等分點。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後,彩陶出現了大量的旋動連續性圖案,且極富整體性,又無法分隔,用等分法顯然已不能適應彩陶發展的需要。根據此類圖案的特徵,首先要整體規劃布局,確定其定位點或定位圓,並劃分彩繪部位。如隴西呂家坪採集的尖底瓶,需用三個渦紋的中心圓。點作為定位點,然後再以圓點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線,構成連續的漩渦紋。半山、馬廠類型的彩陶,多以圓圈為主題花紋,於是圓圈便取代了圓點,演變為圓圈定位,如半山類型的彩繪,要先繪出幾個大圓圈、葫蘆紋等,再繪其他周邊補充輔助的鋸齒紋等圖案。馬廠類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繪出四大圓圈的輪廓,其後填充圓圈內的網格圖案,以及周邊空當的細碎紋飾。 (3)先主後次,由繁至簡 彩陶圖案一般可分為主題紋飾及非主題紋飾。主題紋飾繪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紋飾或作為陪襯、補空,或飾在口頸部、下腹部,起輔助裝飾的作用。繪彩時,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繪顯要位置的主題圖案,後繪邊角的附屬紋飾,以便整體達到完美和諧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為三格,由三部分圖案構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題圖案位於中間重要位置,需先繪作為主題的旋渦紋,之後再於周邊空白之處填畫小同心圓,上下腹部的其他紋飾最後完成。半山類型彩陶,圖案繁密精緻,繪畫難度大,但仔細觀察分析,雖然黑彩圖案占據主要空間,仍不難看出整體圖案是以紅彩為骨幹,紅色的線條還起著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鋸齒紋或條帶、條塊間隔於紅色線條之中,黑紅相間彼此輝映,形成完美的畫面。因此,看來半山類型彩繪的繪畫程序應是先用紅彩勾畫出主幹紋飾之後,再繪制黑彩圖案。總而言之,先繪主題圖案、骨幹線條,就能控制整個畫面,使布局更為合理美觀。 (4)先勾輪廓,再填充 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現了較多的網格紋,其外輪廓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三角形、回形條帶等等,而且輪廓內填充的網格亦越來越密集精細。對於這類器物進行分析,應是先繪外輪廓,其後再填充輪廓內的網格紋、菱形方塊紋等紋飾。如鯢魚紋彩陶瓶,應是先勾勒鯢魚的身軀之後再繪其軀體內的網格紋及肢體。半山類型的葫蘆紋彩陶壺,顯然應先繪出葫蘆的外輪廓,然後填充葫蘆內的細網格紋,最後再用其他線條紋飾將周圍空當補充完善。馬廠類型的單耳杯,需先繪出回形的條帶紋,再繪條帶間細密的網格紋,約1平方厘米的條帶間,有5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組成,當時畫工精湛嫻熟的技巧以此可見一斑。如若不然,線條則會粗細不一、疏密不勻,或線條彎曲以致造成重疊等等。由此可見繪畫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彩陶的質量與美觀。
Ⅳ 手工陶藝的製作過程_如何對陶藝進行製作
陶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它的製作過程復雜又有趣。那麼,如何對一個陶藝進行製作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陶藝的製作過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鐵錘敲碎至雞蛋大小的塊狀,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這一環節在古窯里我沒有見到,深感遺憾,於是我在前往三寶村途中仔細尋覓,有幸親眼目睹。這種瓷石加工方法歷史悠久,應與景德鎮制瓷歷史同步。
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縮率。景德鎮瓷土總收縮率大致為18—20%,根據大小品種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軟硬程度予以放尺。由於景德鎮瓷泥的柔軟性,拉制的坯體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僅要注意到收縮率,而且還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較大尺寸的製品,則要分段拉制,從各個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師傅的技藝好壞和水平高低。景德鎮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與其獨特的材質、工藝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除當地“天賜”的優質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藝將這些普通的“東西”變成了人類的“寵物”。由此,真正被“神靈”護佑著的正是這制瓷技藝的不斷分工、進化和傳承。這千年相傳的技藝造就和組成了人類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環,這光環讓人炫目,也讓人敬畏。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利坯: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裡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稱“修坯”或“旋坯”,是最後確定器物形狀的關鍵環節,並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整一致。內外修坯是景德鎮制瓷工藝中一個極為重要並優於其他窯系的成型技術,是形成景德鎮陶瓷風格的一個獨特的技術保障。利坯工不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練掌握造型的曲線變化和燒成時各部位的收縮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來說,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體厚度各不相同,因為不同部位在高溫燒成時的收縮率和受力情況不一致,因而利坯時應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燒造時變形。利坯時對於坯體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識別方法,是掌握利坯技術和確保利坯質量的關鍵。按一般經驗,測定坯體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撫摸並輕輕彈叩,聽其不同部位的響聲。坯體較厚者,彈之發出“咯咯”之聲,修至中等厚度時則發出“咚咚”之聲;高檔瓷坯體修至適當薄度時,彈之則發出“卟卟”的脆聲。
曬坯:將加工成型後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乾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施釉: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製品均需經施釉後才能進窯燒造。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關注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鎮陶瓷裝飾大致可分為釉下裝飾和釉上裝飾兩種基本類型。釉下裝飾是指直接在泥坯上進行藝術裝飾加工,並上釉燒成的瓷器,因其裝飾圖案位於瓷器釉層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經燒成的瓷器釉面上進行裝飾加工的工藝,則稱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還有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鬥彩”裝飾。實際上自元代以後,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歷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鎮瓷器發展史為主要脈絡的。釉里發出紅色是景德鎮具較高聲譽和影響的名貴品種
燒窯:首先把陶瓷製品裝入匣缽,匣是陶瓷製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製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術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
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下彩,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繪與一般繪畫不同。因為畫工在坯體素胎上施釉和作畫時所見的顏料色,在經過高溫燒制和烘烤後會發生很大變化。看到一件件顏色暗淡、貌不驚人的半成品,經過爐火的燒煉竟會呈現出如此絢麗奪目的色彩,這本身是奇妙的;而與此同時也便可以得知,為瓷器作畫是需要怎樣的特殊經驗和想像力了。
主要製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條盤築、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繪等等。
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時意境普遍使用,薄如蛋殼的黑陶,絢爛奪目的彩陶,晶瑩透徹的越窯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跡。現代陶藝繼承了古代陶瓷藝術的創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藝術創造,拉坯成型簡單易學,造型豐富,是現代陶藝極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體現了作者對泥料性質、成型技法以及對藝術形態的掌握程度,是藝術設計能力的幾種體現。;拉坯是年輕又古老的技藝,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
泥板成型 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泥板成型技術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須掌握好泥板製作,對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結合等技術問題。
泥塑成型 利用泥塑的方法進行陶藝成型,由於整個造型是實心的,所以也叫做實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點是能夠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創作痕跡,造型也不用考慮翻模對造型的影響,比較隨意,具有較強的原始藝術表現力,與雕塑有異曲同工之感。
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泥條可以是經手搓成,也可以通過壓泥條工具擠壓成型。搓泥條時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盤築形狀時產生開裂。如果你想以泥條盤築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復雜的作品,是較困難的。因為作品要有一定強度才能使你繼續盤高,而且連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才能保持胚體之間的粘接。在盤築過程中,要把握好泥的干濕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輪廓線。以泥條盤築法創作的作品特點是古樸、流暢,富於變化。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屬小件玩具,如唐宋兩代各種姿態的娃娃、雜技人、牛羊馬狗猴等十二辰屬相等。四川邛窯捏塑傳世甚多,形態均很生動。 河南、河北地區瓷窯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愛, 以白釉黑釉者較多,如動物中的長脖子高頭小羊、捲毛張口坐獅,形象生動有力而不覺誇張。
素坯彩繪——用顏料在素燒的花瓶、碗、盤、罐等器物(素坯)上繪畫。
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藝術。親自動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帶著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個性。 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陶藝並列於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行列之中,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力吸引眾多的陶藝家,藝術家,陶藝愛好者,學生以及少兒從事陶藝創作或製作。從殺泥(練泥)開始,盤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應用,一件件藝術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出來,裝點自己美麗的生活。
(一)尼條盤築成型法
1.取一塊適量的泥料,用雙手自然捏緊、轉動,使其成圓棒狀。
2.將圓泥棒橫放在工作台上,用手指均勻地搓動,邊滾邊搓,左右手指走動,從粗到細.
3.自然、平和地搓泥條,根據需要搓成粗細一致、大小均勻的泥條。
4.將泥條放在轉盤上做一底部,然後將泥條邊轉邊接邊壓緊,邊轉動轉盤,依次加高,最後做成自己需要的造型。
5.每增加了一層需要內外壓平、壓密、壓勻以免乾燥時開裂。
6.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轉動調整造型,可用保留泥條盤築的原始手跡效果。
(二)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製作陶藝最原始、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程度最基本的練習,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團捏成你自己想要造型的形狀即可,這也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還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時將雕像挖空。
(三)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將泥塊通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後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兩塊布中間進行,從泥塊的中心向四周擴散(轉動布塊),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藝作品的需要。製作時要利用泥的柔軟性,可以像用布一樣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堅硬特點時又可把它當成木板一樣來成型。泥板成型應用范圍很廣,從平面到立體,都可以進行造型變化,可利用泥板濕軟時進行彎曲、卷合,製作成自然、優美的造型,也可利用泥板半干時製作挺直的器物。
(四)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利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方法。自古以來。此法就廣泛地運用在陶瓷生產中,通常我們使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製作成型,然後根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乾燥後,即可印製坯體,印模成型。印模時要用力均勻,壓緊,才能把造型完整的印製出來對造型復雜的作品,要分模印製,然後再合成,在介面處要用泥漿粘接好,坯體脫模後有殘缺的要修補,多餘的要刮掉。這種方法可以大批量地復制產品,在陶瓷生產中帶來很多便利,根據個人需要可在模具上製作出不同的肌理和其他裝飾效果。
(五)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利用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的動作,再拉坯機上將泥團拉成各種形狀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製作中一種常見的和傳統的成型方法。但技術性非常強,要求很高,有些師傅一輩子從事拉坯工作。這種方法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坯體可以先從簡單的碗、杯、盤開始,熟練後再拉瓶、罐等復雜的造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掌握拉坯技術,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六)泥漿鑄件成型法
泥漿鑄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生產中應用廣泛,也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塊),石膏模留有注漿口,模具乾燥後,把配製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內,隨著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及時注滿泥漿,當石膏模吸漿達到一定厚度時,將模內多餘的泥漿倒出,控干待泥坯脫離模壁後,再從石膏模內取出坯體即可,另外還要保持(掌握)一定的干濕度進行保濕,以便進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裝飾等。
(七)綜合成型法
Ⅵ 做模具牆體彩繪,需要的那些工具在哪些地方可以買的到詳細點更好謝謝。。
你這問題貌似沒什麼人氣哦,你說的這東西實際就是液體壁紙技術,我就有!單項解釋有些費勁,我加你聊吧!你加我也可。。。
Ⅶ 自己用模具製作石膏像彩繪的難學嗎
這要看自己的努力和悟性,
其實真的不難學,
因為製作有模具,
這就把製作工藝上的難度消弭了,
剩下的就是配色描繪,
這個有十天半個月就可以基本掌握。
就這么簡單。
Ⅷ 石膏線條模具原理是怎樣的
石膏線模具是生產石膏線的工具,無論是硅膠模具還是玻璃鋼模具,都要用到生產石膏線的原料,石膏粉和玻璃纖維和水,將這三種按照一定的生產工藝加工成石膏線。使用時,應該注意不要用硬物碰壞石膏線模具表面,以免損壞模具。選購石膏線模具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模具表面是否光滑,模具是否平直,表面是否有氣孔,花紋立體感是否足夠,一般來說,石膏線模具的表面花紋深度就在1厘米之外。石膏線模具是專業用於製作石膏線及石膏製品的工業模具,通常情況下,採用石膏線模具可以製作任何類型的石膏製品,鴻運石膏線生產的模具品種齊全,花樣多,廣泛被應用於裝飾裝修領域。
Ⅸ 陶瓷娃娃模自己怎麼製作
和普通樹脂bjd做法可以說是完全一樣,但是在最後的過程中需要燒制,把身體每一部分拆下,在進行逐個部分的燒制,因為bjd個頭較小,陶土很容易燒壞,幾乎是燒10個壞9個,成本也非常非常高,如果不是什麼大神絕對不要輕易嘗試,而且還需要每個關節處加上純羊皮墊(防止陶瓷磨損),但是如果做成了陶瓷bjd的話,絕對會比普通樹脂bjd的價錢高上幾倍或幾百倍不止。這就是ed為什麼這么貴了。
Ⅹ 請問圖中的樹脂擺件的製作流程工藝是怎樣的有沒有視頻詳細一些,謝謝!
樹脂工藝呂,大概形成是由特定樹脂液化到固化的過程,一開始樹脂是液體的,固化後,變成像陶瓷一樣,較硬、易碎的化工品。然後顏色的可塑造性很強,所以可以在外形做好後進行手工上色彩繪,達到想要的效果。
大概流程如下:
1、把要做的先雕塑出來,一般用釉土
2、雕好後用硅膠開模,要泥土、石膏之類的固定硅膠模,直至成型
3、然後往模具里灌樹脂,等樹脂固化後,從模具里取出
4、由於模具取出的會有毛邊,或破損,需要修復、修平、打磨等。
5、產品外觀完好、無缺陷、打磨後,就是彩繪,上需要的顏色。
6、上好色後就是包裝了。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沒看的話,還是很難的。就像剛學開車的時候,會的人都說簡單,不會的人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