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一款項鏈上有一個圈裡有葫蘆下面有一個豎的銀針,請問誰見過知道是什麼牌子的嗎
作為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符號的葫蘆,一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這種跟葫蘆娃的腦袋瓜上長的相似的規規矩矩的葫蘆,這就是傳統葫蘆,就跟傳說中太上老君的葫蘆、鐵拐李的葫蘆形狀差不多,大部分人都喜歡。
其實,文玩葫蘆有很多種分類,比如鳴蟲葫蘆、手捻葫蘆、異形葫蘆、押花葫蘆、烙畫葫蘆、勒扎葫蘆、針刺葫蘆、雕刻葫蘆等等,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術作品的形式一直在民間流傳,也屬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我們說的不是作為觀賞的大葫蘆。文玩文玩,一是文化,二是把玩,今天我們就說說文玩葫蘆中最契合文玩精神、最常見的兩種適合放在手中或懷中把玩的文玩葫蘆——一是鳴蟲葫蘆,二是手捻葫蘆。
鳴蟲葫蘆
鳴蟲葫蘆華朴清雅,歷史悠久。歷史上,將模具套在嫩葫蘆上長成的葫蘆器(匏器),最早出現在明末,至清朝後大放異彩。康熙爺曾在瀛台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並設專人管理。乾隆爺更甚,並多次吟詩歌頌,例如在《恭詠壺盧罐》中書:成器已將百餘歲,「康熙賞玩」識當初。置之白玉青銅側,華朴之間意愧如。《詠壺盧瓶》中書:碗盤富有印成模,似此花瓶新樣殊。大小葫蘆連蔓綴,物毋忘本若斯夫。
鳴蟲葫蘆顧名思義,就是蓄養蟈蟈、油葫蘆、蛐蛐等鳴蟲的鳴蟲葫蘆。於天地自然、百花蕭瑟中,懷揣一鳴蟲葫蘆,發出一呦呦蟲鳴,即有一絲生機盎然,快哉美哉之感,所以鳴蟲葫蘆自古便是秋冬之際玩的多,它究竟主要不是盤的,而是聽蟲用的,它的美更體現在器型與紋路上,還有雕刻、設計與搭配,它與鳴蟲就好比綠葉與紅花,雖然紅花是主角,卻也離不開綠葉的陪襯,況且,鳴蟲是有壽命的,而鳴蟲葫蘆卻可以長久跟隨它的主人,收藏意義更甚。
鳴蟲葫蘆主要由葫蘆、牙口和蒙芯三部分組成,牙口多見的材質有黃花梨、紫檀、紅酸枝等木料。蒙芯就是鑲嵌在牙口上帶氣孔的圓片或其他形狀的蓋片,製作蒙芯的材料不一而足。
好鳴蟲葫蘆的外皮,在歲月積淀下是光亮亮的,它是顏色和光澤的完美結合,它的美一點都不突兀。
手捻葫蘆
手捻葫蘆,顧名思義,就是在手中把玩的小葫蘆,因其小,可在手掌中捻來捻去,故這小葫蘆又稱手捻葫蘆。手捻葫蘆以小為佳,因其更適合捻玩,但前提是葫蘆必須要天然成熟,不然因其皮軟、色輕、質疏不值得收藏把玩。一般尺寸在3-7cm。
手捻葫蘆集收藏與把玩一身,還能夠鍛煉手指,疏通經絡,按摩穴位,開發大腦,健身養生。
小葫蘆保存時忌潮濕、多通風,可採用黑塑料袋法多曬來吸取陽光均勻提色,並注意防蟲,常清潔,並遠離化妝品、汽油等化學試劑。盤玩時更要注意保持手的潔凈。
小小葫蘆,袖裡乾坤,它雖小但萌態可掬,它喜歡陽光沐浴,不喜風雨,它給我們帶來的是正能量,和小小的安樂與喜悅,知足在心。
㈡ 鳴蟲葫蘆里的范制葫蘆中有一個名詞「拉模」,有「拉模」的葫蘆價格會比較低,請問「拉模」具體是指什麼
額……一年多了啊,不知朋友現在懂了否?
拉模是種葫蘆者常用的行話,葫蘆表面在脫模時粘在模具上,從而令局部沒有表皮而出現色差。
拉模對於葫蘆的價值影響要看其面積,如果面積較大,葫蘆甚至可能會一文不值;如果面積不大,且比較零星分散於不顯眼位置,則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多少都會有掉價。
㈢ 匏樽是什麼
匏 清乾隆模印八仙紋匏瓶「乾隆賞玩」楷書款匏
páo
〈名〉
(會意。《說文》:「從包從瓠省。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ù)葫蘆。省:即省形,選取「瓠」字形體的一部分「誇」,與「包」會合成義。本義:葫蘆的一種,即匏瓜)
同本義 [gourd]
匏,瓠也。——《說文》
匏有苦葉。——《詩·邶風·匏有苦葉》
吾豈匏瓜也哉?——《論語·陽貨》
其器陶匏。——《漢書·郊祀志下》
匏樽 是 酒杯的意思!
匏,也是中國古代所說的「八音」之一,《三字經》中有這樣的句子: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中國古樂器中的笙、竽屬於匏音。 [編輯本段]匏藝匏,是我國古代對葫蘆的稱呼,一般由兩個球體組成中間相連接,下面球體大,上面球體小的葫蘆古代稱為壺。匏在古代泛指一個球體的葫蘆,匏最廣泛的用途就是從中間開成兩半做水瓢,民間將匏俗稱瓢葫蘆。
匏藝,是指范匏工藝,就是用預先製作好的模具套在幼小的葫蘆上使葫蘆按照模具生長,匏藝起源於中國明代,興盛於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散朝,道光以後逐漸衰敗,至今仍有民間范匏藝人在種植,市場上也可以見到各種現代匏器。大雍匏藝軒(天津大雍工藝葫蘆種植基地)在匏藝研究上有比較豐富的經驗。 [編輯本段]匏器匏器,又名葫蘆器,是明末出現的一種特殊工藝品,為明末太監徐九公(一說為梁九公)所創。明謝肇淛《五雜俎》中說:「葫蘆(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為一首詩者,蓋生時板夾使然,不足異也。」可見到了16世紀,帶各種花紋、文字、詩詞的范制匏器,已不罕見。清康熙時,匏器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御用工藝品。
現存的匏器實物和款識,以清康熙時期為早,有杯、盤、碗、壺、盒、瓶、筆筒、鼻煙壺、蟈蟈籠和樂器等器具。其中康熙年間的匏器以六瓣碗、纏蓮壽字紋盒、八方形筆筒、蒜頭瓶和四弦琴等物為最精。
清代制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曾在瀛台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並設專人管理。在宮廷的督造下,生產出諸多清朗典雅的模製匏器,其製作工藝精巧,產品種類紛繁。此時期匏器工藝已臻精緻,品種齊全,式樣新奇,紋飾豐富。至乾隆年間,這種「朴雅」之器更深得乾隆的鍾愛,以為可勝金玉,乾隆御制詩中以匏為題材的即有數首。這些宮廷制匏器除供御前賞玩外,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臣以及饋贈外國嘉賓使臣。清代中期後,宮廷范模匏器漸趨衰落,嘉慶、道光朝的宮廷范匏製作已遠不及康乾時代之盛。同治、光緒款者零零星星,更難得見。而勒扎、火畫、壓花、刀刻等制匏工藝在道光中葉之後相繼出現,這些造型奇特、紋飾優美的器皿隨著時間的洗拭和人為的摸撫摩擦,器色日漸深沉,猶如蒸栗,瑩澈潤細,愈具欣賞魅力。
清葫蘆刻山水小碗匏器的製作
匏器製作可分為三大類:1、本長葫蘆,即通過倒栽、勒脖、夾板、打結等方法,長成形態各異的葫蘆,達到翻、脖、肚、底的理想比例。2、用成熟後的葫蘆加工成形態各異的器物,如刀刻、針刻葫蘆。3、是將模具套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有人稱其為「范制葫蘆器」。現介紹一下部分匏器製作的工藝。
游刃有餘的刀刻葫蘆
刀刻葫蘆,此工藝在匏器中出現的較晚,分為山東刀刻單肚葫蘆和刀刻書畫葫蘆。前者選用無柄葫蘆,先將其染成紅色,然後施刻。花紋均是由線刻、點刻組成的圖案,刀法流暢,線條飛動,具有粗獷淳樸的意趣。此種匏器多用作飼養蟈蟈的蟲具、供小孩兒游戲的玩具等,收藏價值不是太大。刀刻書畫葫蘆一般先由名家在葫蘆上作書畫,然後由葫蘆雕刻家運用淺刻法加以完成,這樣珠聯璧合無疑是葫蘆雕中最具藝術性、最具收藏價值的一類。同時,也有一些書畫名家自畫自書自刻,若書、畫、刻俱佳者,更為難得。
精工細做的針刻葫蘆
即以針尖在葫蘆上細刻,表現出各種圖案,採用的多是圓球狀的小型葫蘆,所刻圖案格局性強,細微精緻,可以作為工藝品加以收藏。
簡繁不同的范制葫蘆
清 葫蘆天鵝形擺件
范制葫蘆,又稱模子葫蘆、范匏,就是以范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願生長成形。范制葫蘆的方法,是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范模中,隨著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范模中的空間,待葫蘆木質化後取出,范模的陰刻圖文便在葫蘆上作陽文顯示出來。然後再經過裁割,塗黑漆里,鑲象牙、玳瑁等口,即成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范制匏器可分為以下幾種:一,夾范,僅以兩片木板將幼葫蘆夾起來,長成後的葫蘆呈扁形,這是最簡易的范制葫蘆。二、素范,范模光素無紋,僅求葫蘆的整體造型的變化,但對造型的要求非常高,輪廓線條的曲直長短的不同,體現了器物的藝術性的高低。三、花范,范模刻成各種圖文的形態,葫蘆通過花范培育,便可獲得各種人物、花卉、魚蟲、山水圖案和文字及各種造型的器物。
范制匏器雕刻精緻,製作精良,極富藝術性。2003年在嘉德秋拍中曾以63.8萬元拍出一件清模印八仙紋匏瓶,至今仍保持著匏器拍賣的最高記錄。此件匏器范模清晰,紋飾寓意吉祥,器型優美,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匏器藝術品。范模是匏器文化的直接體現,所以雕刻精緻的陽模或陰模也都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有的范模製作名家也是被載入史冊的人物,所以名家製作的范模一直受世人矚目。
主要用途
此外,「匏器」的種類按用途來分,可分為實用器和陳設品兩大類,從各種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賞玩之物,應有盡有。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尚和審美取向,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珍貴遺產。此外,匏器在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那些經過收藏者長期把玩摩挲的傳世器物,更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美感。
康雍乾時期的匏器大多都用在陳設上面,在製作上多不計血本。匏器在製作上,審美要求極高,一般情況下,百隻才能有一隻真正符合匠工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較高的審美性。此時的匏器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鍾愛,是因為它有多變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經過加工之後的葫蘆,表面可以產生繁復的圖案,而且可以通過改變葫蘆的形態,來達到一種奇妙的藝術美感。每年製成的工藝品數以百計,有碗、盆、瓶、壺、盒、罐、爐等等。
乾隆年制玳瑁鏤雕花蝶繞枝匏器匏器還可以作日用品,可以裝葯、盛煙和飼蟲,還可以作單純的觀賞擺件。葫蘆所具有的特殊質地和色澤,洋溢著一股清新自然之氣,給人以古樸、凝重的審美感覺。老熟的葫蘆色黃如金,時間愈久,其色愈重。再加上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把玩摩挲,包漿最後達到紫潤光潔的程度,古色古香,令人賞心悅目。其中用葫蘆做成的蟲具是最有特點的, 在諸多的蟲具中,葫蘆蟲具以其典雅別致最受鳴蟲愛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最講究的是口和蓋,鋸掉葫蘆的上半部,配上紫檀、紅木或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虯角或象牙的蓋(也叫芯子),畜養蟈蟈的還要在口內裝一人用黃銅絲盤成的膽,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葫蘆蟲具。蓋又分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高蒙芯高一寸到一寸五,雕刻得玲瓏剔透,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圖案,還有雕有圖案的蒙芯。蟲具匏器既有實用價值,也具獨特的藝術價值。那些經過玩者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把玩摩挲而由黃變紅,由紅變紫,價值就變的更高了。口的材質和厚薄最重要,因為會影響蟈蟈的音色。
㈣ 匏器的製作方法
匏器的製作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成熟後的葫蘆加工成形態各異的器物,工藝技法主要有圓雕、深淺浮雕和鏤雕等,其中還包括拼貼、鑲嵌等技藝。另一種是將模具套在正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有人稱其為范制葫蘆器。在古代諸多的養蟲器具中,匏制蟲具以其典雅別致的造型,受到鳴蟲愛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
㈤ 文玩由來已久,那「玩家」的祖師爺都有哪些
古代的文人書生觸目皆是,文房四寶更是家喻戶曉。文玩即是從中演化出來的一種文化。那些“玩家”的祖師爺有魏學洢、康熙、乾隆、嘉定三朱等。
一、核雕——魏學洢
說到核雕,便想起明人魏學洢作《核舟記》,相信不管您玩不玩文玩,應該都知道這篇文章。文章講述了明朝有一個武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曾經送給作者一個用桃核鐫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和黃庭堅搭船游赤壁(的情形)。船上刻了五小我私家,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盤算它的長度,尚且不滿一寸。魏學洢用生動簡練的語言,不僅描繪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點,還凸顯了王叔遠的武藝靈巧奇妙!僅僅百字的文章,卻為核雕的傳承奠基了基礎。
文玩其實是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同時也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手裡的一件小玩意,在把玩的同時也能資助繁雜的心情平和下來。有人抱著投資的心態進入文玩領域,但對於真正喜好文玩的玩家來說,文玩,玩的是一種文化。
㈥ 匏器的史略
正文參考中華匏藝世家網《大雍說葫蘆》
范制葫蘆器的出現使古代葫蘆器工藝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並在清代達到繁榮。范即指模子。范制葫蘆器的製作原理是利用葫蘆幼時較嫩可塑性較強的特點,用模子抑制它的自由生長,使其只能在模子的有限空間里生長。這樣長成後的葫蘆就失去了原來的自然形態,而是和模子一模一樣了。這和古代用模子鑄錢是一個道理。也許古人正是受到鑄錢的啟發,才想出這么一個主意,為我們創造出那麼多精美的葫蘆器,開創了一門全新的工藝領域。說起來范制葫蘆器的道理並不復雜,方法亦很簡單,但究竟是哪位聰明人最先想出了這個主意,還是令我們贊嘆不已的。
范制葫蘆器是在何時出現的?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前面曾引商承祚《長沙古物見聞記》中有關「楚匏」的記載,其中說到石笙的「吹管亦匏質,當納幼葫蘆於竹管中,長成取用。」如果此說能夠成立,則范制葫蘆的方法早在春秋時代就為人所知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不過這種說法屬於推測,說得也很含糊。其實吹管是否用竹管范制而成,本來完全可以從原物上看出來,可惜這件古代葫蘆器已經毀壞,不能對它進行更細致的考察了。既然實物已毀,結論又屬推測,此說當不可信。另說出唐代。現日本存有一個從中國傳入的「八臣瓢」,乃范制之物。此器原藏日本法隆寺,明治間奉獻宮中成為御物。其形似一個雙耳蓋罐,上繪三組人物,分別是孔子、榮啟期問答圖,蘇秦、張儀向鬼谷先生求都圖,四皓盤游圖。此器何時傳入日本不明,至其創制年代及作者為詮,就更不清楚了。有人從畫意上考察,認為頗具唐人風格,懷疑為詔代故物。不過因無文獻資料的佐證,此說亦很難成立。僅從畫風上判斷,畢竟只是一種推測。
史料顯示,范制葫蘆器的出現該是在明朝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物部」中有如下一段記載:「余於市場戲劇中見葫蘆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為一首詩者。蓋生時板夾使然。不足異也。」葫蘆長成方者,且有的突起為詩,必為范制無疑。他所說的「板」即木模。當初的木模是應該是光素無紋的,或許就是用木板釘成的小方盒,故謂之「板」;但後來又進一步,在木板上刻凹入的詩句,葫蘆上便長出凸起的詩句來,這就是「突起成字為一首詩」的原因。最初可能是某個人無意間為之,但當發現葫蘆竟能按照模子的樣子長成後,便開始有意識地范制葫蘆。就製作工藝品來說,以光板釘成木盒,套在葫蘆上便可得到方葫蘆,較為簡單易行,所以這一類制口較多;而刻字成詩者相對來說較為復雜,因而更為少見。謝肇浙以為「不足異」,主要是說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不必大驚小怪,誤認為真的有天志的方葫蘆。但從另一方面看,既然他將此事記入自己的著作中,多少還是作為一件奇異之事來對待的。說明範制葫蘆在當時是新出現的東西。
㈦ 匏器出現於哪個朝代其製作方法有何特殊之處
匏器是明末出現的一種特殊工藝品,為明末太監梁九公首創,後一直受到宮廷的重視。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製品最為有名。匏器的製作方法是當葫蘆結果時,用各種形狀並刻有各式花紋的模具將其夾緊,待其自然長成後再行裁割加工,即成為所需的各種器具。匏器製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為別具一格的工藝新品種,堪稱清代宮中一絕。
匏器,又名葫蘆器,是一種將天然美與人工匠意合為一體的傳統工藝品。清代制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皇帝玄燁曾在瀛台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並設專人管理。在宮廷的督造下,生產出諸多清朗典雅的模製匏器,其製作工藝精巧,產品種類紛繁,領導標新,風神別具。
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已臻精緻,品種齊全,式樣新奇,紋飾豐富。至乾隆年間,這種「朴雅」之器更深得皇帝弘歷的鍾愛,以為可勝金玉,乾隆御制詩中以匏為題材的即有數首。這些宮廷制匏器除供御前賞玩外,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宦以及饋贈外國嘉賓使臣。
匏器最早是宮廷盛水用的工具,後來逐漸發展為皇宮貴族裝飾把玩的用品,制匏工藝也隨之受到皇家重視,製作工藝日漸精巧,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發展到了高峰,出現了筆筒、花插、杯、碗、蟈蟈籠、蛐蛐罐等式樣新奇,紋飾豐富的匏器。其中一些宮廷制的匏器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族和外國嘉賓使臣。清代中期後,火畫、壓花、刀刻等制匏工藝相繼出現,這類作品均是以天然束腰葫蘆為之,姿態橫生,境界各異,極具觀賞價值。
匏器"即葫蘆器,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品。相傳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以葫蘆為原料製成的瓢和樂器。匏器是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末年出現的一種特殊工藝品,由當時的太監梁九公首創,此後一直受到宮廷的重視。
"匏器"的製作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成熟後的葫蘆加工成形態各異的器物,工藝技法主要有圓雕、深淺浮雕和鏤雕等,其中還包括拼貼、鑲嵌等技藝。另一種是將模具套在正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有人稱其為"范制葫蘆器"。在古代諸多的養蟲器具中,匏制蟲具以其典雅別致的造型,受到鳴蟲愛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
"匏器"的種類可分為實用器和陳設品兩大類,從各種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賞玩之物,應有盡有。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的風尚和審美取向,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珍貴遺產。此外,匏器在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那些經過收藏者長期把玩摩挲傳世器物,更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美感。
現存的匏器實物和款識,以清康熙時期為早,有杯、盤、碗、壺、盒、瓶、筆筒、鼻煙壺、蟈蟈籠和樂器等器具。其中康熙年間的匏器以六瓣碗、纏蓮壽字紋盒、八方形筆筒、蒜頭瓶和四弦琴等物為最精。
匏器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玩兒文化。這種工藝是用人工和天然相結合的一種宮廷文化。清康、雍、乾三代皇帝特別特別喜歡這個匏制的器物,其中包括蟈蟈葫蘆。種一片葫蘆,但是成熟起來的寥寥無幾,所以它非常難得。不論在拍賣場還是在古玩市場中,匏器都在不斷的展現自身的美麗。其藝術性在藏家手中體會,在把玩中找尋。當看到那些「先天禁錮、後天加工」的匏器在手中盈盈一握,我們不僅僅感覺在玩那匏器文化,而且是在找尋那斷歷史。這樣其收藏價值也在我們的手中凸現。
㈧ 匏器的另類傳說
1、關於范制葫蘆器出現的年代,還有一種說法,即出現於清初。清代的乾隆皇帝在他的《詩壺盧器》一詩的序中說:「壺盧器者出於康熙年間。聖祖命奉宸取架匏而規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研究會、盂、盆、盒惟所命。蓋其朴可尚,而巧非人力之能為也。」另外沈初的《西清筆記》亦雲:「葫蘆器,康熙間始為之。」根據他們的說法,葫蘆器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才出現的,而且是奉玄燁之命才創造出來的。顯然,這一說法是不切合事實的。既然明代已有之,當然就不能再說清代才發明;況且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深居皇宮室,不事農桑,憑空想出,很難令人理解。事實是,明代後期出現的這種漢族民間工藝品,由於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被作為供品進入到皇宮,得到愛好藝術的康熙皇帝垂青,成為最高統治者壟斷的宮廷藝術。
2、葫蘆器,又稱「匏器」或「蒲器」,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工藝品。葫蘆器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用成熟後的葫蘆或雕或繪而成的器物;另一類是將形態各異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即「范制葫蘆器」———蟈蟈葫蘆的加工方式也不外這兩種。蟈蟈葫蘆的造型,常見的有雞心式、棒子式、柳葉式和花瓶式四種。它們既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也很獨特,幾乎可稱為人們表達審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載體。無論戲曲人物、文學故事、神話傳說還是地方名勝、風土人情、民間傳說、婚喪禮俗等,都可成為漢族民間藝人製作蟈蟈葫蘆的裝飾題材。蟈蟈葫蘆的口和蓋也極為講究,一般為紫檀、紅木、象牙或玳瑁所制。畜養蟈蟈前,還要在葫蘆口內裝一個用黃銅絲盤成的膽,加蓋後才算是一個完整的葫蘆蟲具。蟈蟈葫蘆的蓋,高一寸到一寸五,上雕花卉、山水、人物等圖案,玲瓏剔透兼具透氣功能。
據說,以葫蘆畜養鳴蟲的發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為浙江嘉興人,自幼飽讀詩書,曾於崇禎九年中舉。明朝滅亡後,對社會失去信心,就歸隱回家種葫蘆養蟲玩。他在居所四周栽種了十餘個品種的葫蘆,並用刻有花紋或文字的模子合在葫蘆上,使其長成樽、彝等形狀,世稱「檇李匏尊」。清代的蟈蟈葫蘆,最講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還有紅木、玳瑁等。從清代開始,「葫蘆文化」就已經影響深遠。
㈨ 葫蘆器的分類
葫蘆器,又稱「匏器」或「蒲器」,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工藝品。葫蘆器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用成熟後的葫蘆或雕或繪而成的器物;另一類是將形態各異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即「范制葫蘆器」———蟈蟈葫蘆的加工方式也不外這兩種。蟈蟈葫蘆的造型,常見的有雞心式、棒子式、柳葉式和花瓶式四種。它們既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也很獨特,幾乎可稱為人們表達審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載體。無論戲曲人物、文學故事、神話傳說還是地方名勝、風土人情、民間傳說、婚喪禮俗等,都可成為民間藝人製作蟈蟈葫蘆的裝飾題材。蟈蟈葫蘆的口和蓋也極為講究,一般為紫檀、紅木、象牙或玳瑁所制。
葫蘆畜養鳴蟲的發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為浙江嘉興人,自幼飽讀詩書,曾於崇禎九年中舉。明朝滅亡後,對社會失去信心,就歸隱回家種葫蘆養蟲玩。清代的蟈蟈葫蘆,最講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還有紅木、玳瑁等。從清代開始,「葫蘆文化」就已經影響深遠。
㈩ 葫蘆器的術語
常用葫蘆術語:
匏器:工藝的歸類。包括冬蟲葫蘆、樂器、擺件等。
本長:「本長」是北京玩蟲者的一句行話,指天然長就,不加人工范束的葫蘆蟲具。
本長方式包括倒栽、勒脖、夾板等加工手段:
倒栽:將上小下大的葫蘆改為下大上小,不用模具,人工種植。
勒脖:形狀為直筒的葫蘆,通過用繩子勒或者布勒,形狀變成中間細兩頭粗的葫蘆。
夾板:自然成長過程中通過人工加工,葫蘆由圓形變成扁圓形。
蒙心:葫蘆口蓋上有出音孔,出音孔上的裝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