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字塔{模具}用什厶材料最好。
樓主問的是「模型」還是用來灌注製造「模型」的模具?
既然在歷史類而不在工業類,那我就當是問模型吧。
自己在家做,最好用的其實是「紙漿」
廢報紙撕碎,加水搗爛,如果要顏色還可以加點顏料。
准備好後再擠出多餘的水分,拍出形狀,放在陽台風干就好了。
如果還要更好看,可在風干後再用牆紙貼一下外表面。
用紙漿的妙處在於,干後,你可以鋸開鑿墓室等等,預先埋幾個吸管就是墓道。
還有很多其他的改進方法,我就不舉例了。
我小的時候經常這么做。希望能幫到你
㈡ 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科學家講解金字塔建造之謎
埃及胡夫金字塔由大約250萬塊石塊建造而成,古埃及人如何提升至少數噸重的巨石建造出146.59米高的胡夫金字塔,至今仍是一個謎。上世紀70年代末,法國化學家約瑟夫·戴維多維茨猜測金字塔是用混凝土澆築出來的,但這一說法卻遭到了埃及學家的斷然否認。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發現證據:胡夫金字塔上面部分的石頭,顯然是用「混凝土」澆築出來的!
由兩種石頭建成
埃及胡夫金字塔的塔身由大約25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重量從1.5噸到160噸不等。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古埃及的建築工人們到底如何提升至少數噸重的巨石建造出宏偉的金字塔,至今仍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上世紀70年代末,法國化學家約瑟夫·戴維多維茨認為,胡夫金字塔是用混凝土澆築出來的,但這一說法遭到了大多數埃及學家的否認。
地質學家們才能夠區分開自然石灰石和通過溶解石灰重鑄的混凝土石塊的細微區別。法國國家航空宇宙研究局科學家吉萊斯·胡格教授和美國費城德里克塞爾大學專家米切爾·巴索姆教授最近通過研究發現,埃及吉薩高原上的金字塔都是由兩種石頭建成的:一種是來自採石場的自然石灰石,另一種卻是「人造石塊」!
「混凝土」築金字塔
據悉,胡格教授和巴索姆教授通過X光、等離子體焰炬和電子顯微鏡對金字塔的石頭碎片與來自埃及圖拉採石場及馬迪採石場的石塊進行仔細比較,結果他們發現,一些金字塔石頭碎片具有「不允許自然結晶的快速化學反應痕跡」,兩名教授在報告中寫道:「如果這些石頭來自採石場,那麼這種化學反應就顯得無法解釋;然而,如果這些石頭是像混凝土一樣被澆築出來的,那這種化學反應就完全合理了。」
胡格教授和巴索姆教授相信,「混凝土方法」僅是被用來澆築金字塔上半部分的石塊,而金字塔塔基部分的10噸重花崗岩石塊,仍是從採石場中運來的。科學家還指出,金字塔石塊的密度並不一樣,底部的石頭密度比頂部的石頭密度高,這也間接證明了金字塔上半部分的石頭是混凝土澆築出來的。
科學家模擬實驗
兩位教授的研究結果與法國化學家約瑟夫·戴維多維茨的理論完全一致。他們相信,古埃及工人們從吉薩高原南部濕地挖出了一些松軟的石灰石,然後讓它們在巨大的池塘中溶解,直到形成泥漿狀。然後,工人們將焚燒的木頭灰燼、鹽和其他石灰物質投進池中進行混合,當水分蒸發後,池塘中就留下了潮濕的、粘土狀的混合物,這些「濕混凝土」將被送到金字塔建築地點,然後被工人挑到正在建造的金字塔上,澆注到一個個木頭模具中,幾天後,這些「濕混凝土」就會變硬成形。
法國化學家戴維多維茨和他的科學小組最近測試了這種「混凝土」製造方法,他們只用了10天時間,就製造出了一塊像金字塔石塊般的巨大混凝土石灰石。
法國和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比利時納慕爾大學材料科學家蓋爾·迪莫蒂爾的支持,迪莫蒂爾對法國《科學與生活》雜志稱,他最初也是金字塔「混凝土」理論的懷疑者,但他經過10年研究後,現在終於改變了看法。
迪莫蒂爾說:「吉薩高原上的三座金字塔,顯然都是由混凝土石塊建成的。」
理論遭巨大質疑
然而,金字塔是用「混凝土」澆築出來的理論仍然在埃及考古學界遭到了巨大的質疑。
反對者們認為,金字塔石塊形狀各異,有些根本無法用模具造出來。此外,要澆築這種混凝土石塊,需要大量的石灰石白堊和焚燒大量的木頭,而古埃及完全有足夠人力可以提升自然界的石塊,根本沒必要多此一舉。
法國和美國科學家稱,為了最後證明他們的理論,他們希望埃及政府能夠同意他們採集更多的金字塔石塊樣本進行研究。
㈢ 金字塔是怎樣建造成的
另一方面,在大金字塔的具體建造方面更是個謎。
到目前為止,前前後後大概有30種以上的說法被埃及學者們所提出,其中大部分學者認為金字塔在建造前一定先在工地鋪設好了某種形式的傾斜路面,並且還有權威專家斬釘截鐵地判定這是古埃及人所懂得的將非常重的物體舉起的唯一方法。
然而,該觀點在後來進一步的考證中被否決,理由主要有三點:
⑴鋪設一條斜率為1:10並直通大金字塔頂端的道路,道路長度至少要1600米,而且所需要的磚塊和泥土更要達到大金字塔本身的3倍。(斜坡的容積為800萬立方米,而大金字塔的最初體積則只有252萬立方米。)傾斜度高於1:10的話,路面會陡到無法搬運重物上坡,但如果傾斜度低於1:10的話,該坡道的建材量將更是天方夜譚。
⑵而且,一條長達1.6公里,從地面直通146米高度的斜坡路,根本不可能用磚塊和泥土來搭建。現代科學已經證實,斜坡道必須用比石灰岩更堅固、高貴的質材建造,否則必垮無疑。
⑶還有一個問題:建造斜坡用的800萬立方米石灰岩,在金字塔建造完成以後,都到哪裡去了?
因此,斜坡學說顯然不成立。
接下來,又有學者推出了螺旋斜坡道之說,認為當時的人在金字塔的四側,用泥磚做成螺旋狀斜坡,附著於金字塔。
⑴然而,螺旋斜坡所需要的材料雖然比較少,但是卻無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頂端。
⑵而且螺旋斜坡道越到頂端,旋轉的角度便越急,使得石工在搬運如此大體積的石塊上坡時,將遭遇到越來越狹窄至最後連轉彎都難以迴旋的地步。
⑶此外,由於螺旋道必須加覆於金字塔之上,使得建築家無法檢查金字塔建築本身的精密與准確性。然而,金字塔的建造者必須隨時檢查建築的准確性,讓塔的頂點坐落在離開四個基座角落等距的位置,所有的角度和角落都分毫不差,每層石塊都放置於事前設計的位置,才能形成這個方位正確、形體也近乎完美的對稱建築物。
後來,還有學者提出將以上兩種理論折衷的推測等等,但是這套理論同樣也不能通過嚴密推理驗證。以上這些學說均認為運送石材的斜坡是建築在金字塔的外側,可是在實際的考古活動當中,學者們從來沒有找到過在金字塔外側斜坡的遺跡。2007年3月31日,法國建築師讓·皮耶·烏丹提出「由內往外建」的理論,他認為是在大金字塔外牆砌一道外置斜坡,接著再建構一條內部螺旋隧道。然而,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表示,來自埃及、美國和德國的專家認為讓·皮埃爾·烏丹提出的金字塔系由內而外修建的假說缺乏科學依據和實踐基礎。
金字塔的石塊是如何被一塊接一塊的運送上去的呢?曾經有一位名為馬林恩·克萊門斯的業余古埃及學者提出,古埃及人可能是用風箏將大量巨石運上金字塔的。後來,航空工程專家們根據數學原理設計了一個由尼龍繩和滑輪組成的提升重物系統,在風力是每小時24公里的情況下,發現一隻風箏的運載量大約為4噸,而一次僅花費25秒鍾。然而,由於沒有跡象表明古埃及人使用過絞盤(類似於船舷上用的起錨機)或滑輪之類的工具,可能他們沒有任何起重設備,因此「風箏說」也是不現實的。還有人提出「杠桿說」,但是,銅器是當時古埃及人所能煉的最硬的金屬;而古埃及所產的木材主要只能是棕櫚樹。以上兩者都太軟無法作為杠桿。此外,只要念過一年的機械工程,便會知道由於摩擦力及機動性等問題,用木撬移動重物其實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木撬理論還存在一個問題:大家都認為石塊是沿坡道移上金字塔的,問題是坡道不能太大,每前進10個單位,石塊才會往上一個單位。這種斜度1比10的坡道長度將會非常長,在其之上拖動木撬顯得非常不切實際。因此,「木撬運石法」的可能性自然也被排除了。要知道,在現代的科技條件下,移動7噸重的巨石需要350匹的馬力,古埃及人在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是怎麼運送如此眾多巨大的石頭呢?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以後,真正的答案才開始初見端倪,到目前為止人們總共找到3種可能:
第1種可能(奇特滾輪說):21世紀初,科學家在考古遺址中發掘出一件非常神秘的類似搖籃形狀的木造模型製品,從而為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提供線索。這種方式被科學家們破譯出來之後發現的確充滿著革命性:將4個搖籃狀木製品綁在已被切割成立方體的石塊上,形成1個圓形滾輪,這樣有2個滾輪就能讓石塊滾動。這種滾輪運石法不僅僅能適用於斜度1比10的坡道,即使在斜度1比4的陡坡上也能滾動。在日本,美國科學家派瑞和一些工程師合作進行實驗,用滾動方式在1比4的陡坡上僅需木撬搬運法的1/4人力即可。並且實驗還顯示在這樣的陡坡上讓2.5噸的石塊在1分鍾內居然能夠移動15米。
第2種可能(人造石說):1983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地球聚合物研究所工作的法國工業化學家約瑟·大衛杜維斯在他的專著《石頭之書》中提出了驚人的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將破碎的石灰石摻和一種礦物質粘結劑澆鑄而成的①。此理論的依據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發現了2.5厘米長的人發。之二是他從化學和顯微的角度發現石料中夾有礦物質和氣泡。就採石場的岩石取樣化驗對比得知:天然石塊是不會含有這兩種物質的。他說,他的化驗結果證明,大金字塔的石頭是由石灰石、貝殼混凝、人工澆築出來的。之三,金字塔所用石塊的密度也存在差別,一般是底部充實而頂部多孔,這和老式的水泥石塊非常相似。約瑟·大衛杜維斯由此推測,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軟石灰石采自吉薩高原南側的潮濕地帶,然後在巨大的池子中引入尼羅河水對它們進行溶解,最終成為稀薄的泥漿。工匠們在泥漿中混入了爐灰和鹽,進行脫水處理後,留下的是一種潮濕的粘土狀混合物。接著,由當時的古埃及人採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將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然後裝入塔上木製的模具中,幾天後完全變硬。這樣,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能澆築出一塊又一塊的巨石,將塔一層一層加高,這種做法既省力又省工。大衛杜維斯還強調說,他研究的五塊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研究埃及古代文物的學者贈送給他的,這些石頭的來源及其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當然,天然石仍舊佔有一定比例,最有可能的真實情況是吉薩金字塔群的石塊既有天然石①也有人造石。
㈣ 金字塔那麼神秘,究竟是通過什麼技術建造出來的呢
提到古埃及的金字塔,想必很多讀者都會耳熟能詳,它的神秘之處有很多,包括其建築工藝,巨石來源以及搬運之謎等等。可是到了現代,開始有專家對埃及金字塔提出質疑,並認為構築金字塔的巨石並非是石頭,而是實實在在的遠古「水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對於以上結論,考古界不少專家也提出了反對意見,並相繼拿出很多證據試圖對其進行反駁,致使二者之間爭論頗大。不過在小編看來,辯論的越是激烈,離真相便越接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考古專家們一定會給我們一個最為合理、更靠近真相的解釋。
㈤ 我想自做一個金字塔模型,那位能提供它的尺寸比例,深表感謝!!!
金字塔形是一種簡單的幾何圖形,其模型的製作和試驗都很簡便。據介紹,可採取底邊長12厘米,棱長11.4厘米,高8厘米或底邊9厘米,棱長8.55厘米,高6厘米兩種比例。模型的大小可根據被試驗物情況,從8厘米至2.3米高。試驗時一定要對准南北方向,不要把模型靠近牆壁、金屬物和電器旁。
㈥ 如何搭建金字塔
到現在為止科學家還無能為力!沒有人知道金字塔是如何搭建。
第2章——金字塔的建造方式之謎
在其它領域也有著大量的疑問存在:大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復雜而繁重的工程,在實際動工之前首先必須要進行高度精密的設計與實地丈量規劃,充分考慮到結構、受力、抗震、地基承載力、施工方法等等問題,這就需要作大量復雜的運算。至於上古時代的埃及人在原始條件下究竟是怎樣解決這些繁瑣的問題的呢?迄今為止,眾說紛壇,卻沒有一個真正說得通的。這些問題先不去管它。
其次,所面臨的便是石料的開采問題。怎樣開采呢?大金字塔建造時,鐵器尚未出現①②,即使是青銅器,當時仍屬貴重器具,不大可能廣泛使用於採石。日本學者試驗了一方法,即用金屬鑿子先在石面鑿出連接成點線的小孔,然後打進尖銳的木楔子,再用槌子把金屬碎片嵌入木楔子和石頭中間,使木楔子不易折斷,此後由二人同時從兩側來回敲擊木楔子。當木楔子上部只剩下10厘米時,取下木楔子,換上更粗更長的木槌敲擊,直至岩石產生裂縫。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至今,在阿斯旺採石場上,仍可找到殘留有木楔子痕跡而未切割下來的石料,證明這種試驗方法可能與事實相符。
【①直到在公元前 2000 年時,居住在亞美尼亞山地的基茲溫達部落才發明了一種煉鐵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在公元前 1400 年後才開始傳播開來。②不過呢,公元1837年5月26日,考古學家用炸葯挪開大金字塔南側石壁的兩個石階時,曾在南側星道附近塔壁內側的石縫中,發現鐵片並抽出。發現鐵片的地方,未與任何接縫或開口連接,判斷此鐵片應系修建金字塔的過程中所遺留。該鐵片目前存放於大英博物館。但是,埃及學家認定該鐵片是後人放入的。】
由於吉薩當地不產巨石,所以最緊迫而又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石塊的運輸問題。即使有足夠的人力,也無法把260萬塊最重達50多噸①的巨石運送到工地。用車載?用馬拉?不行!那時的埃及沒有馬,也沒有車。車和馬是公元前16世紀新王朝時期,也就是建築胡夫大金字塔至少1000年以後,才開始廣泛使用的(當時甚至沒有套具)。有人認為是用撬板圓木棍運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可是尼羅河流域生長最多的只有棕櫚樹,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熱沙漠中唯一的遮陽材料,古埃及人決不可能大片砍伐。並且棕櫚樹無論是數量,生長速度,還是木質硬度,都遠遠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此外,那時埃及還有些柳木、金合歡樹、無花果樹、灌木叢,然而這些木材不僅不耐壓,數量也大大不夠。而耐壓類的木頭,如雪松或者烏木——它們都能承受重壓或者能用作運輸40噸重的巨石的滾木——必須進口。這種木材從黎巴嫩、敘利亞和中非進口,其數量那是非常微小的,遠遠不夠用啊!如果巨石確實是從外地運來的,那麼尼羅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羅河東岸的石料不可!也就是說巨石的搬運還不得不用水運法。1980年,埃及吉薩古跡督察長哈瓦斯進行岩心取樣,挖到l00多英尺深時,發現了一個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時開鑿的港口。後來,又有人還發現了連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沒有滑輪,沒有絞車,沒有足夠先進的起重設備,讓這樣笨重的巨型石塊,下坡、上船、起岸,比陸地撬運還難。何況,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更奇怪的是考古學家至今尚未找到運輸木材的船隻遺骸。這真是一個謎。有學者認為:吉薩當地產一種很特別的黏土,在黏土鋪就的路面上灑水,沉重的石塊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夠反而更加費力。但是,這種方式也存在著種種局限性,比如遇到不適宜灑水的地方就很麻煩了。
【①在大金字塔開始建造的十幾年後,從250公里外亞斯文採石場運來了9塊巨型花崗岩。每一塊的重量都超過50噸,需要200人才能挪動。在法老的墓室完工之際,這9塊花崗岩中的5塊將用以建造墓室上方的屋頂。】
另一方面,在大金字塔的具體建造方面更是個謎。埃及學者們前前後後大概推出有30種以上的說法,其中大部分學者認為,金字塔在建造前,一定先在工地鋪設好了某種形式的傾斜路面。前大英博物館古埃及研究室主任愛德華茲(I.E.S.Edwards)教授,便鐵口直斷道:「古埃及人只有一種將非常重的東西舉起的方法,那便是從平地或想要舉起重量的起點,用泥土和磚塊建造一條斜坡。」牛津大學古埃及學教授約翰?白恩斯(JohnBains)同意愛德華茲的說法,並進一步演繹道:「金字塔越建越高後,斜坡不論長度或寬度都必須逐漸擴大,以維持一定的斜率(大約為1:10),否則便會崩垮。當時建造者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必定蓋了好幾個斜坡才是。」然而,鋪設一條斜率為1:10的道路,直通大金字塔的頂點的話,道路長度至少要4800英尺,而且所需要的磚塊和泥土更為大金字塔本身的3倍。(斜坡的容積為800萬立方米,而金字塔錐體的容積則只有260萬立方米。)傾斜度高於1:10的話,路面會陡到無法搬運重物上坡,但如果傾斜度低於1:10的話,建造坡道的建材量與金字塔之比將更荒謬無稽。而且,一條長達1英里,從地面直通480英尺高度的斜坡路,根本不可能如愛德華茲等古埃及學家所建議的,用磚塊和泥土隨便搭建起來。相反地,現代建築家和營建者已經證實,斜坡道必須用比石灰岩等更堅固、高貴的質材建造,否則必垮無疑。斜坡學說顯然不成立。(還有一個問題:建造斜坡用的800萬立方米石灰岩,在金字塔建造完成以後,都到哪裡去了?)後又有學者推出了螺旋斜坡道之說,主張當時的人在金字塔的四側,用泥磚做成螺旋狀斜坡,附著於金字塔。螺旋斜坡所需要的材料雖然比較少,但是卻無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頂端。而且螺旋斜坡道越到頂端,旋轉的角度便越急,使得石工在搬運如此大體積的石塊上坡時,將遭遇到越來越狹窄至最後連轉彎都難以迴旋的地步。不過,這並非螺旋斜坡道說最不通之處。它最難自圓其說的地方還是:由於螺旋道必須加覆於金字塔之上,使得建築家無法檢查金字塔建築本身的精密與准確性。然而,金字塔的建造者必須隨時檢查建築的准確性,讓塔的頂點坐落在離開四個基座角落等距的位置,所有的角度和角落都分毫不差,每層石塊都放置於事前設計的位置,才能形成這個方位正確、形體也近乎完美的對稱建築物。後來,還有學者提出將以上兩種理論折衷的推測等等,但是這套理論同樣也不能通過嚴密推理驗證。這些學說均認為運送石材的斜坡是建築在金字塔的外側,可是在實際的考古活動當中,學者們從來沒有找到過在金字塔外側斜坡的遺跡。2007年3月31日,法國建築師讓?皮耶?烏丹提出「由內往外建」的理論,他認為是在大金字塔外牆砌一道外置斜坡,接著再建構一條內部螺旋隧道。然而,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表示,來自埃及、美國和德國的專家認為讓?皮埃爾?烏丹提出的金字塔系由內而外修建的假說缺乏科學依據和實踐基礎。
金字塔的石塊是如何被一塊接一塊的運送上去的呢?由於沒有跡象表明他們使用過絞盤(類似於船舷上用的起錨機)或滑輪之類的工具。可能他們沒有任何起重設備。還有人提出「杠桿說」,但是,青銅是當時古埃及人所能煉的最硬的金屬;而古埃及所產的木材主要只能是棕櫚樹。以上兩者都太軟無法作為杠桿。此外,只要念過一年的機械工程,便會知道由於摩擦力及機動性等問題,用木撬移動重物其實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木撬理論還存在一個問題:大家都認為石塊是沿坡道移上金字塔的,問題是坡道不能太大,每前進10個單位,石塊才會往上一個單位。這種斜度1比10的坡道長度將會非常長,在其之上拖動木撬顯得非常不切實際。因此,「木撬運石法」的可能性自然也被排除了。要知道,在現代的科技條件下,移動7噸重的巨石需要350匹的馬力,古埃及人在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是怎麼運送如此眾多巨大的石頭呢?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末以後,真正的答案才開始初見端倪。
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了當時古埃及人所採用過的第一種可能的石塊運送方法:他們在考古遺址中發掘出一件非常神秘的類似搖籃形狀的木造模型製品,從而為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提供線索。埃及人的技術的確充滿著革命性:將4個搖籃狀木製品綁在已被切割成立方體的石塊上,形成1個圓形滾輪,這樣有2個滾輪就能讓石塊滾動。這種滾輪運石法不僅僅能適用於斜度1比10的坡道,即使在斜度1比4的陡坡上也能滾動。科學家派瑞在日本和一些工程師合作進行實驗,用滾動方式在1比4的陡坡上僅需木撬搬運法的1/4人力即可。並且實驗還顯示在這樣的陡坡上讓2.5噸的石塊在1分鍾內居然能夠移動15米。
而第二種可能的運送方法則是:1983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地球聚合物研究所工作的法國工業化學家約瑟?大衛杜維斯在他的專著《石頭之書》中提出了驚人的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將破碎的石灰石摻和一種礦物質粘結劑澆鑄而成的①。此理論的依據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發現了一英寸長的人發。之二是他從化學和顯微的角度發現石料中夾有礦物質和氣泡。就採石場的岩石取樣化驗對比得知:天然石塊是不會含有這兩種物質的。他說,他的化驗結果證明,大金字塔的石頭是由石灰石、貝殼混凝、人工澆築出來的。約瑟?大衛杜維斯由此推測,當時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採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即將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這樣,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能澆築出一塊又一塊的巨石,將塔一層一層加高,這種做法既「省力」又省工。大衛杜維斯還強調說,他研究的五塊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研究埃及古代文物的學者贈送給他的,這些石頭的來源及其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當然,天然石仍舊佔有一定比例,最有可能的真實情況是吉薩金字塔群的石塊既有天然石①也有人造石。
【①吉薩金字塔群是用各種不同的石材建築而成的,其中大量使用了石灰岩,那些粗糙的等級較低的石灰石一般是用來建造塔的核心部分,而那些好的白色的石灰石則用來作外牆和內牆,而一些粉色的花崗岩也經常被用來做內牆裝飾。在白堊時期埃及這片土地還被海水覆蓋著,生活在當時溫暖廣闊的淺海環境中的珊瑚蟲的石灰質分泌物後來形成了石灰岩層。另外,岩漿活動形成的岩漿岩包括花崗岩和玄武岩也在地層中佔有一定的比例,而這兩種岩石也成為金字塔的建築材料。】
辨別天然石灰石和人造石灰石對地質學家們來說一直是個難題。法國國家宇航研究局的吉列斯?胡格教授和美國費城卓克索大學的邁克?巴索姆教授稱,埃及吉薩金字塔的塔體由兩種類型的石頭組成,一種來自採石場,另一種卻是人工製造。兩位教授用X光、等離子體焰炬和電子顯微鏡對采自金字塔的碎片和附近採石場的石頭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了「不會產生自然結晶的快速化學反應的痕跡……這種化學反應不能證明金字塔所有的石頭是否是來自採石場,但是說它們是象混凝土一樣澆鑄而成卻很有說服力」。兩位教授認為,只有在金字塔的高層,工匠們才使用了混凝土法。大金字塔共使用了260萬塊石塊,其中重達10噸或10噸以上的巨石是天然的。他們認為約瑟?大衛杜維斯的理論是正確的,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軟石灰石采自吉薩高原南側的潮濕地帶,然後在巨大的池子中引入尼羅河水對它們進行溶解,最終成為稀薄的泥漿。工匠們在泥漿中混入了爐灰和鹽,進行脫水處理後,留下的是一種潮濕的粘土狀混合物。這種「混凝土」被運往工地,裝入木製的模具中,幾天後完全變硬。持「混凝土說」的人還指出,金字塔所用石塊的密度也存在差別,一般是底部充實而頂部多孔,這和老式的水泥石塊非常相似。如果埃及政府允許他們獲取更多的樣品,他們可以最終證明「混凝土說」是否正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