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時期銅佛鑄造法
金屬佛像的製作一般都要經過金屬冶煉、鍛造、雕刻、鍍金、磨光、上紅等幾個重要的工序。即失蠟法和模具法。
失蠟法:用蠟製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將蠟熔化,形成空腔鑄范,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就得到成型鑄件,在佛教造像中廣泛應用。
中國已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是河南淅川出土春秋晚期銅盞部件和銅禁(古代安放酒器的案形器)。戰國以後,失蠟法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用於製造鼎、印璽、樂鍾、佛像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貯器、飾件等。傳統失蠟法的具體工藝記述,首見於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元代設失蠟提舉司,專管失蠟鑄造。失蠟法在長期應用過程中,發展出多種工藝類型。明清時期,用拔塑的方法製作蠟模的被稱為拔蠟法。
模具法:「模具法」運用最為廣泛,大型佛像一般都要經過分件澆鑄,然後銜接成一個整體。首先是按照已有的實物或模型製作鑄造模具。根據模型的規格尺寸做出模具的四面木製邊板,類似一個木框。但要留下一塊活動板,便於填料後扎緊或者打開。
此後,吧捆好的木框放平,在模型四周填入類似黑色泥炭一樣的濕泥土,填到木框容積的三分之一,然後夯實。接著把木框內的其他空隙處填上同樣潮濕的泥炭質土,填到和木框的頂邊齊平。之後,把四塊木框中一塊活動的木板松開,插進一把鋒利的長刀,把裹在模型外圍的泥呸垂直切開,從呸中取出模型,好像去仁德兩爿桃核。此後,把取出模型的兩塊泥呸再合成在一起扎緊,過一天左右,再將兩塊泥呸分開,讓它完全乾透。把兩塊乾燥的泥呸模具合緊紮好,在兩塊模具介面處留一個圓形開口通往模心,便於澆鑄金屬。如果是鑄造整體佛像,最好是把澆鑄口留在佛像的底座部位,保持佛像表面光潔。凝固在泥呸模心的金屬塊就是完成的金屬藝術品鑄件,最後用「摟子」把鑄成的佛像的面部輪廓、眼睛、衣飾等略加修飾,並把鑄像的表面磨平擦光。
2. 大佛像怎麼做
大佛像根據材料和方法的不同,其過程也並不完全相同,以「失蠟法「塑造銅佛像為例,過程如下:
1、泥塑:泥塑是佛像製造最為關鍵的一環,未來的佛像形體、姿態都來源與此,專為寺廟訂制的佛像就更追求細節了。
2、澆漿:巨型銅佛像採用分塊失蠟鑄造而成,佛像的部件通過澆漿,形成蠟制或硅膠制的模型。
3、塑模:蠟像的小塊部件由這些手工精巧的工人手工拼接在一起。
4、翻砂:工人為硅膠模型塗上沙子,這些砂型烘乾後就要送去加熱鑄銅。
5、熔鑄:蠟和硅膠在高溫中熔化,剩下里邊的泥芯型在泥范的空間中,注入金屬溶液,待金屬溶液冷凝之後,去掉泥范,銅像或銅像部件就應運而生了。
6、焊接:焊接是將佛像局部在製作過程中用熱加工的方法,使局部連接在主體上。焊接方法的應用,既便利鑄造過程,也可以豐富器體的造形,提高銅器的藝術效果。
7、打磨:成型的佛像要經過工人的手工打磨。
8、拋光:打磨之後再進行拋光。
9、貼金:一般大佛像要金裝,這種七八塊錢一張的金箔就是貼金的主要材料,小塊小塊的拼接構成了最後熠熠生光的金像。
10、上色:佛像上色往往使用色彩艷麗的礦物質原料,這種原料能保證佛像顏色的經年不變。
11、完成。
3. 製做佛像模具選用那種材料較好呢製做流程是謝謝俠友的幫助。。。。
用石膏作為模具材料較好,但必須先了解它的性質。石膏粉,在化學上稱半水石膏或燒石膏(2caso4·h2o),是由 自然大量存在的石膏礦caso4·2h2o加熱到150℃~170時失 去所含結晶水的3/4而變成的。
燒石膏一旦與水混合成糊狀物後就很快地凝 固,重新變成caso4·2h2o。我們就利用石膏由流動的液體轉化為固 體的可塑性,製作模具和燒製作品。整個的反應過程約十五分鍾,還會產生一 定熱量。石膏粉和水的比例大約2∶3,水分太多了,凝固後的牢度較差;如果需要強度大,就多放石膏粉。由於已凝結成固體的石膏是不能再用的,石膏由液體凝結成固體,又有時間上的限制,所以在拌石膏時,從開始到燒製成形的動作必須迅速,還要事先估計好石膏的用量,需要多少拌多少。
石膏粉和石膏製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強的吸水性。陶瓷廠就利用 這一特點創造發明了注漿成型法製造坯體。但這也是石膏粉的一個缺點,儲放的時間不能過久因為空氣中或多或少總有些水分,尤其在雨天和黃梅季節,石膏粉中的水分會增加,它的質量也就差了。這將降低它凝固後的牢度,加快它凝結的時間,拌好不到幾分鍾即成了硬塊。到最後,石膏根本不會凝結
4. 快手短視頻佛像怎麼製作
雕刻:磚石雕、瓷雕、骨雕、竹木雕、以及各種物質都可以試著用硬工具去雕。
塑造:泥塑、瓷塑、蠟、奶油、塑料、紙漿、以及其他任何碎細的物質,都可以試著以粘合或堆疊的方式去塑。鑄造:先做蠟模、或陶范,再進行金屬熔煉後灌注,各種金屬都可以,甚至可熔煉的非金屬如玻璃、樹脂等,也可以用模具灌鑄成塑像。以及以上多種方法的結合,比如先用黏土塑造,再經燒烤,成為陶塑或瓷器。
5. 純金佛像可以造出來嗎
純金的佛像是可以造出來,在遙遠的古代,就有這樣例子,那時候就有純金佛像了!純金的佛像有兩種,一個是實心的佛像,一個是空心的佛像,但是只是做兩個佛像的模具不一樣,做佛像的模具很多種,那要看做什麼佛了?比如說如來佛,彌羅佛
6. 佛像雕塑製作的主要步驟有哪些
泥塑的製作方法大致分二種:一種是近代從西歐傳入的雕塑的製作方法;另一種採用我國傳統泥塑製作方法。
從西歐傳入雕塑的製作方法是:先要有一個雕塑鐵架子,架子根據塑像的姿態、形體的比例大小,而決定內部骨架的形狀;在骨架四周紮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將泥巴相聯成為一個整體,不至於塌落,便於塑造。架子做好後,根據預先做好的泥巴構圖進行放大塑造。圓雕是立體的,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個角度的整體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體結構是否准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是否統一和諧。第三步著重形象的細致刻畫,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氣候影響易裂變形,難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後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為一件作品。現在我們接觸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噴上各種顏色,使它產生青銅、木材、石頭等等的質感。關於翻石膏,有一套復雜的技術,這里就不介紹了。
我國傳統的泥塑製作方法則不同。在我國的寺廟里,許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輝煌,如果打碎一看,原來是一堆木材、泥團、棉花、斷麻、沙子、稻草、麥秸、葦秸、谷糠、元釘等等東西。它的製作程序大體是這樣的:第一步,根據神佛的題材、大小、動態、先搭好木製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麥秸以增大體積,再用谷殼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壓緊、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樣子再加細泥(細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態充分刻畫出來;第三步,等泥塑全乾透後產生大小許多裂縫,再加以修補;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後,把表面打磨光潔,然後用膠水裱上一層棉紙,並加以壓磨,使表面一層更平正、細致、堅固,再塗上一層白粉(白粉加膠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體上,根據人物的需要上各種顏色,待全部顏色上好後,再塗上一層油,以保護彩色的鮮艷,到此就全部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