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手怎麼輕松包粽子
葉子的小廚,國家一級營養師、美食作家。
② 麵食有多少種
中國傳統麵食真是太多了 非常的多,就光是面條就有上百種.小糕點也有不下百種。不過總的來說是有 饅頭,面條,花捲,油條,餃子,包子,糕點,餅.
中國麵食在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形成了第一個高潮。標志主要有四:一是原料多系粉狀,米麥皆用,糕與餅的區別明顯。二是廣泛使用發酵工藝和模具成型,品種多達數十,風味各不相同。三是面條已成系列,多為片狀、條狀或環狀,有蒸、煮、烤多種吃法。相繼推出包子、開花饅頭、發酵品、乳製品、蛋製品、果製品和蓮蓉點心,造型也較前講究。
漢魏六朝面點的興盛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記述面點的古書較多。擇其要者便有史游的《急就篇》、楊雄的《方言》、劉熙的《釋名》、崔寔的《四民月令》、高承的《事物紀原》以及《後漢書》、《晉書》、《齊書》、《荊楚歲時記》等。其中,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系統介紹了白餅、粉餅、餺飥、餢等20餘種面點的製作方法,首開食經詳載面點譜的先例;束皙的《餅賦》是我國第一篇謳歌面點的文學作品,裡面描繪了豚耳、狗舌、薄壯、牢丸等10餘個品種,將它們的色、香、味、形介紹得淋漓盡致。有「胡餅(近似燒餅)」、「蒸餅(最早的饅頭)」、「湯餅(水煮揪面片)」、「索餅(較粗的濕面條)」、「髓餅(用骨髓、油脂、麵粉制的爐餅)」、「截餅(牛羊奶調和面團炸成)」、「春餅(現代春卷的前身)」、「環餅(類似麻花)」、「面起餅(酸漿發酵)」、「酒溲餅(酒粥發酵)」、「雞子餅(添雞蛋調制)」、「豚皮餅(先烙後煮)」、「蓬餌(早期蓮子糕)」、「棗�(早期果餡蒸糕)」、「切面粥(面團製成棋子狀蒸熟,澆肉湯食)」、「粽子(用濃草木灰汁煮)」、「�糯米和蜂蜜、棗子、栗子混勻,外包蘆葉蒸食)」以及「糕」、「金餅」、「劍帶」、「案成」、「粲」、「餛」、「水引」等。
隋唐五代宋金元時期,是中國面點全面大發展的新階段,有五個鮮明的特色。第一,面點製作技術大幅度提高,面團、餡心、澆頭、成型和熟制方法都多樣化了。在面團方面,發酵面團有酵汁發酵、酒酵發酵、酵面發酵、對鹼酵子發酵四種;水調面團有冷水和面、沸水燙面兩種;油酥面團日趨成熟,還有綠豆粉皮、雞蛋面團等。在餡心方面,配製出了各種肉餡、菜餡、雜餡以及豆沙餡、水晶餡、蜜脯餡與果仁餡。
在澆頭方面,葷素並用,有澆在面上的,有和於面團中的。出現玲瓏餺飥、甘菊冷淘等珍品。在成型方面,可擀、可撥、可漏、可壓、可剪、可雕,注重模擬飛潛動植的圖形。在熟制方面,蒸、煮、煎、炸、烤、烙、炒、燴諸法並用,還有石子饃、竹筒板等古法。同時,出現了規模較大的面點作坊和麵食店。象隋唐的長安,長興坊賣饆饠,輔興坊賣胡餅,頒政坊賣餛飩,勝業坊賣蒸糕,專業化傾向明顯,出現面點名師「花糕員外」和「張手美」。五代的南京,推出「健康七妙」,春餅能照見字影,餛飩湯可以磨墨。
發展到宋代,汴京和臨安都有專業餅店數十家,有的一家便有20多個爐子,甚至50多個爐子。第三,花色品種空前豐富。改進的品種有100餘種,象蜜糕、粟糕、糍糕、社糕、新樣、滿麻、門油、寬焦之類;創新的品種有面�、薄脆、餃子、角子、酸豏、河漏、水團、麻團、月餅、元宵、撥魚、燒麥、五福餅、卷煎餅、油炸果子、禿禿麻失等,其中,百味餅、古樓子、鶻突、雕酥、八方寒食餅和單籠金乳酥等都相當精緻。另外,節日點心、筵席點心和食療點心受到重視。節日點心方面,除了漢魏六朝已有的春餅、粽子、重陽糕外,又增添二月十五的涅盤兜、四月八的指天餕餡、重五的如意圓、伏日的綠荷包子、中元的孟蘭餅、臘日的萱草面。筵席點心方面,一是多,二是小巧,象宋皇壽筵中便有雙下駝峰角子、蜜浮酥捺花、白肉胡餅、太平饆饠等10餘款;而《韋巨源食單》則有貴妃紅、漢宮棋、玉露圓、金鈴炙等20多品。知名度高的是神仙粥、牛髓膏、五味子湯和生薑末餛飩等50餘種。
這時,契丹的年糕、金的軟脂、西夏的花餅、蒙古的溯羅脫因、維吾爾的天花包子、回回的哈兒尾、女真的高麗栗糕等都在中原流傳;同時中國面點東傳日本、西傳義大利,東南亞的婆羅門輕高面和西域的搭納等也傳入中國。
③ 西安哪裡可以買到竹筒粽子模具
你去竹笆市問一下,那裡好幾個店賣竹木製品,再一個炭市街東邊的西一路,有好多系賣餐飲用品的。實再不行去網上買。
④ 竹筒粽子的竹筒如何保存
適做竹筒的只有金竹、香竹、薄竹和甜竹,並且只能是一年的新竹,超過兩年的都不考慮。因為只有用這樣竹身翠綠、含水量足的竹筒,做出來的粽子才能鎖住竹林的清香。
如果需要提前囤好竹子,將竹子一節節鋸成竹筒,但竹筒粽選用的新竹富含水分,儲存不當竹筒發皺發干。只有把竹子沁在清冽的流動溪水裡,以山水,養山竹。
(4)竹筒粽子模具圖片多少錢一個擴展閱讀:
一、做竹筒粽子的竹筒材料要求:
選竹節(竹子為一年的新竹,超過兩年的就不要考慮了,新竹水分多耐燒,燒出來的糯米飯也香些。長度不要超過25厘米、直徑6厘米左右的竹子,兩頭留長5厘米鋸成單節。
再在一頭鑽一小孔,長度不要超過25厘米是考慮受熱面積,兩頭留長5厘米是便於裝米,便於燒竹筒時中間有足夠的受熱面積;小孔的大小,根據你裝米的耐性而定,可大可小,孔大就是密封性差些。
二、竹筒粽的製作要求:
1、將米淘洗干凈,浸泡半個小時以上,再放入竹筒內,用葉片和棕葉封扎緊口子,放入鍋內加水煮熟。米煮為飯後,有的就直接剖開竹筒吃飯。
2、將米裝入竹筒,加入適量泉水,用葉子封口扎緊,將竹節朝下、口朝上,立於熊熊烈火中燒。待聞到米飯香味之時,即可剖竹吃飯。竹筒飯色澤新綠,味道馨香。
⑤ 包粽子的竹筒能循環多久
包粽子的竹筒也不能太長久的循環使用,一般是十次左右就可以啦。
⑥ 這個出色的女朋友讓我很有壓力
我來回答,廣西特色名菜
廣西菜又稱桂菜,有千種以上,平常各地餐館供應的也不下500種。
廣西菜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一定特色。主要是:用料豐富,善於變化;注意色味、配菜適當;粗料細作,經濟實惠。
廣西菜系中有代表性的名菜擇要概列如下:
桂東南名菜
梧州紙包雞 始創於梧州,已有70多年歷史。為「環翠樓」名廚首創,在「粵西樓」經營中馳名。該菜選用名產岑溪所產的「三黃雞「作主料,以老抽醬油、精鹽、白糖、味精、汾酒、麻油、五香粉、胡椒粉、蔥白粒等腌制,再用玉扣紙逐件包好,放入花生油鍋炸至剛熟而成。開包時色澤金黃,油潤明亮,氣味芳香。食用時鮮嫩甘滑,原汁原味,醇厚不膩。
蚝油柚皮鴨 以柚子皮(酸柚皮更為細軟嫩滑)做菜,做時,柚皮要先經炭火烤糊,再打磨干凈,並置清水中浸泡,以去掉其苦澀味,鴨子則過熱水晾乾,上醬油,炸至金黃色,用文火燜至適度,再把切好的鴨子和柚皮放進銅鍋,配以豬油、雞骨、鯪魚及蚝油等調料煮至入味而成。 邕州魚角 是南寧傳統名菜,已有百多年歷史。主料是鯪魚。製作時先把鯪魚肉捶成肉醬刮出並經拌撻成魚青膠,包入冬菇,蝦米、荸薺粒調成餡料,捏成花邊角形蒸熟,裝碟後用鮮湯調芡澆上,並以青菜伴邊。成品潔白,造形如扇,入口爽脆,鮮香不膩。
掛綠爽肉果 廚上制丸子,多取材於牛、魚肉;而此菜以豬脊肉代替,以爽脆鮮美有名。在造型、配色中也有特色,每顆雪白丸子中間有一條鮮嫩青菜穿過,形同翠帶串寶珠。是南寧萬國酒家名廚於70年代創制的。
此外還有邕城醉子鴨、串燒金錢雞、碎肉燒豆腐等。
桂北名菜
清蒸灕江魚 用灕江所產的肥、嫩、鮮、滑的魚,即所謂「灕江清水魚」,配以姜、蔥、酒、油清蒸而成。味道特別鮮美。
荔芋扣肉 荔浦縣所產的「檳榔芋」是著名特產,具有疏鬆、粉軟、芳香的特色。用五花豬肉和荔浦檳榔芋為原料,經過燉、炸、燜、扣等工序,一片肉夾一片芋頭,配加老抽、南乳、五香粉、味精、糖等作料,製作成菜,色澤金黃、芋香撲鼻。
此外還有雙冬燒竹鼠、蛤蚧燒全雞、五彩黃絲等。
濱海名菜
春梅紅燒參片 以北部灣所產的優質海參為主料,經泡發、切片、煨燒等調制後,配以蝦膠瓤冬菇而成;在瓤制冬菇時用芫荽及火腿末點綴成花形,故名「春梅」。該菜軟而不糜,滑溜可口,鮮味濃郁,形象大方。(附格梅紅燒參片菜照1幅7.5×4.8cm黑白)
手撕雞 又稱「蚝油香麻雞」,是宜於夏秋食用的冷葷菜。取殺好洗凈的雞身,以精鹽、料酒腌過蒸熟。再起皮、撕肉、拆骨,並將肉、骨與多種調料拌勻。上碟時以雞骨墊底,雞肉絲置其上,再以雞皮蓋面復成雞形,最後撒上炒香的白芝麻。
蛤蚧燉鷹龜 蛤蚧、鷹嘴龜均是廣西特產,有滋補、解毒作用。原作葯膳,因味道鮮美,演變成地方名菜。製作程序是:把蛤蚧,鷹嘴龜宰殺處理干凈後先入鍋「飛水」,龜體要用油、酒、姜燜過,並用水沖洗干凈,再加上淮山、杞子、冬蟲草等葯料,放入燉盅,加上調味品和湯水燉透。
此外還有菜軟廉魷、蟹黃扒魚肚、脆皮響螺、核桃斑鳩片等。
少數民族名菜
壯族擅長以狗肉及各種動物副產品制菜,品種多、技法精,使用率高,很有地方特色。還有清蒸豆腐圓、魚扣、酥鴨、巧瓤南瓜花、酸筍炒牛內等多種流行的大眾便餐菜式。此外苗族竹板魚、侗族的竹肉串、毛南族的燒豬等均是頗有影響的民族風味菜。現把其中最為有名的兩種介紹如下:
清蒸豆腐圓 是常見的壯族菜,製作時先把水豆腐攪成泥狀,加入雞蛋,再把豬肉、花生、油渣、糯飯、香菇、蔥花剁爛,放進調料,做成肉餡,再將豆腐泥包上肉餡做成小球狀,放進抹油的盤子蒸熟,最後用原汁勾芡澆上。嫩滑清鮮,老幼咸宜。
苗族竹板魚 以未經污染的溪中鯪魚為主料,將之洗凈,去刺骨,用鹽、油、醬料、香料、小些糖醋及味精等腌制,伴點豆鼓,再用大竹葉或粽葉、藕葉包好,夾置於用竹片編成的兩小塊竹箔間,放入鍋中蒸熟即成。其味鮮香滑嫩,還有清新的竹香氣味。現已演變成多個民族的名菜。
少數民族的其它名菜還有:壯鄉葫蘆蝦、壯家蓮蓬豆腐、壯鄉玉兔樂、壯家香芋珠、壯味紅糖扣、平果腐竹煲、瑤山竹節盅、苗山香飯雞、苗山燉竹狸、侗鄉竹串肉等。
廣西風味小吃
廣西小吃,因地區、民族的不同而有著許多各具特色的傳統品種,且名目繁多,形式奇異、內容豐富,主要的名品有:
桂林鹵味米粉 桂林米粉品種很多,有鹵味米粉、馬肉米粉、生菜湯粉、酸辣湯粉、炒粉、涼拌粉等等,而以鹵味米粉最具代表性。鹵味米粉又名鍋燒米粉。是以鍋燒肉和鹵味做菜料的干拌榨粉(即圓條米線),再配以油炸花生、酥脆黃豆、辣椒油、茶油、蒜茸、鹵水、蔥花等即成。特點是鮮、香、咸、辣俱全,常吃不厭。其風味主要在於肉菜的製作及鹵水的熬制。鍋燒肉是選豬下巴肉先燉後炸而成。鹵味則以豬肉、牛肉、豬肚、牛連貼(脾臟)等為料,放入鹵鍋煮透,撈出晾乾,再過油而成。鹵水是用醬油、豆豉以及八角、沙姜、陳皮、草果、茴香、花椒等多種香料配水熬制,再加入羅漢果作調料,使鹵水咸甜適度,口感是入咽生津,回味無窮。此種小吃,桂林在清代就有,現在桂林已開設許多此類粉店,可做到全天供應。近年,在北京、武漢、廣州、南寧、深圳也可以吃到桂林鹵味米粉了。
桂林馬肉米粉 也是桂林很有特色的冬令小吃。是以腌馬肉做主菜的湯榨粉,再配以油炸花生、辣椒粉、蒜茸、麻油等製成。其製作關鍵在腌制馬肉和熬制湯水。腌馬肉時先把生肉切成二三斤的大塊,用鹽、硝拌勻,放入瓦缸內腌漬兩天,再取出用開水「飛過」,置通風處晾乾,入湯鍋煮熱再過油鍋。湯水則要投入豬骨頭和腌好的馬肉一同熬煮,如能加入馬脊骨,馬筒骨則更對味。此小吃清代已出現在桂林廟會的飲食攤上。抗日戰爭時期轉為開店經營,以味道鮮美,工藝獨特,備受當時集中桂林的國內知名人士的青睞而聞名。它裝小碗供應,要趁熱就食。一般人可吃十餘碗。食後周身俱暖,精神爽利。
桂林尼姑面 原是桂林月牙山隱真岩尼姑庵的尼姑為供應香客的一種素麵食,後來越做越精越好吃,非進香者也要去嘗嘗它的味道。其做法是先用手工做出細面條(揉面要揉出面的韌性),把它燙熟撈起,然後配入腐竹、香菇、雲耳、金針和一些時鮮蔬菜,再沖入已加有配料、味精的用豆芽、冬筍等熬制的湯水,再撒上香油、胡椒,放幾顆油炸花生。這樣的麵食,雖沒有肉料,但味道純素、鮮美,符合吃厭了肉食的城裡人的口胃,所以銷路向來不錯。現在桂林七星公園的月牙樓餐廳就經營這種尼姑面。
柳州螺絲粉 就是米粉配上螺螄肉的一種風味食品。米粉可以有兩種,一為切粉,一為現榨的圓條「線粉」,而特點在於其配菜螺螄肉。用田螺肉或江河中的小螺螄肉均可,味道都差不多。最好將螺肉夾些豬肉一同絞碎,拌入香料、老抽、味精、少量湯、糖、醋和生粉。吃前先把米粉置滾水中燙一下,撈起,加入上述菜料、靚湯,撒一小撮蕪荽。這種螺絲粉既鮮香又有螺味,愛辣者或加點點辣醬,更是爽口提神。現在柳州又有一種類似方便麵式的螺絲乾粉出售,很適旅途食用。
陽朔馬蹄糕 是用陽朔當地出產的生馬蹄作原料,經洗凈、去皮,磨成粉狀(不要磨成漿),加白糖拌勻備用。然後用一特製的木模具——「炊糕器」(如蹄狀的一個小炊甑,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蓋,有小氣孔;下層中間有圓形或多角形的「糕模」——即為馬蹄糕成型處——下連孔洞通底)裝入磨好的馬蹄粉,置一盛著沸滾開水的蒸鍋內「炊熟」,即成為原汁原味的馬蹄糕。若趁熱吃用,十分鮮甜可口。現在一些大飯店裡已將馬蹄粉配入米、面、粉和糖蒸熟出售,那又是一番風味了。
南寧老友面 又名酸辣面,是南寧地方風味小吃,創造於民國28年(1939年),起因系廚師特為患感冒的熟客製作,誰知食後症狀減輕,深感照顧友情,故贈名「老友面」。老友面以精蛋面條,配以豆豉、辣椒、酸筍、蒜茸、麻油、上湯、胡椒粉、碎牛肉等製成,既是美味食品,又具有祛寒、去邪、通竅、醒胃、發汗、提神等作用。夏可消暑,冬能暖身,確能減輕初發感冒,甚得顧客喜愛,現有不少專業店常年供應。
南寧米粉餃 是南寧傳統風味小吃。粉餃選用粳細米,配以少量糯米,經浸水磨漿後,加適量澱粉,用凈鍋攪煮至七八成熟,搓成粉團,再用大棍碾壓成薄皮,包入以馬蹄、豬肉、蝦米、香菇經調味製成的餡泥,再捏成有10摺邊紋的餃子,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助以麻油、黃皮醬,並配搭一小碗上湯。
南寧田螺 是南寧街邊小食攤擺賣的一種風味小吃。做法是先將買回或從田裡撿回的田螺放在清水中活養數天,讓田螺將污泥臟物排凈,烹制前把田螺外殼涮洗干凈,再用刀砍去它一點尾端,並剝去螺蓋,使螺體頭尾相通,以便油鹽、配料進入螺肚,也便於吃時能夠吸出螺肉。烹制時先用猛火急炒一下,加少量鹽、油、姜、酒,後放進適量的水燜煮。起鍋前,再加足油、鹽、蔥花或蒜米,一定要配上一撮紫蘇或假萎以調味。另一種吃法是蒸田螺,方法是將上述配料和處理好的田螺放在碗、盆中拌好,加點水,再置鍋蒸熟。兩種做法都能保持田螺特有的原味。
南寧瓦煲飯 是用瓦煲或瓦�煮熟的米飯,它比用金屬飯鍋做出來的米飯更香。做法是,將上好白米洗凈下煲,配夠適量的水後,便放置煤灶上猛火煮到八成熟,再移至小火灶上,讓它「焗」至全熟,然後揭蓋,快速將各式配菜如「香菇瘦肉」、「蝦米雞蛋」、「豬肝蕃茄」、「扣肉酸菜」、「香腸腐乾」、「排骨蘭豆」之類鋪置於飯面上,再蓋住「焗」它一會兒,使一些味汁自然滲入米飯中。此時開煲食用,十分可口。由於瓦煲飯面向大眾,好吃而且便宜,甚得遊人、旅客的歡迎,現在較大的城鎮都有應市。
梧州冰泉豆漿 梧州古時曾有一個「冰井」,地點就在城東北隅的山下,宋·《太平寰宇記》中曾寫到它「其水甘涼清洌,非南方泉比也」,是說它的水質上佳。現在這個冰井雖不存在了,但用它流出的泉水——冰泉配製的豆漿卻很不一般。做法是先取冰泉水浸泡優質黃豆,經精工細磨,濾渣干凈,下鍋煮開,後用「文武火」三滾三撤,再加糖起鍋,裝缽(或桶),置熱水中溫燉後才上市。這樣的豆漿如脂似乳,片刻即凝起一層薄膜。用湯匙撈起豆漿滴下,宛如一串下墜的斷線珍珠。入口則香甜瑩滑,飲後口齒留香。被譽為「滴珠蜜味」,銷路大暢。現又將此種豆漿製成干品「豆漿精」出售,遠銷港澳等地。
梧州艇仔粥 艇仔粥開始主要在河邊小艇上經營。小艇就靠在河岸邊,賣給河堤上的遊人品嘗,是一種很有水邊風味的粥品。梧州三面臨江,小艇特多,一些船家受廣州的影響,就做起了這種賣粥生意。開始是熬爛的新粥中加入一些河蝦或魚片之類,後逐步提高,加進的海鮮越來越多,如生魷魚絲、墨魚片、海蟄、江蚌、蟹肉等,更高檔點的還有海參、蚝豉、海蝦、燕窩等配料,有時一小碗粥可以加入十種八種此類配菜也有配加一些香鮮小時菜的,因此味道十分鮮美獨特,加上價錢便宜,食粥養身,老幼咸宜,故銷路很好,於是逐步登岸開店經營,也有肩挑粥擔走街叫賣的,不過仍被叫作「艇仔粥」。後發展至一些沿海城市,如欽州等地也有了此類粥品。
玉林牛肉丸 廣西許多地方都有牛肉丸(也稱肉蛋),但以玉林所產的最正宗。先要精選新鮮的黃牛後腿嫩肉,剔去肉筋,切成肉條,然後置一光滑的青石板上,用硬木槌把肉條捶得糜爛,變成肉醬,使之起膠,再加進鹽油並少量梘水、適量生粉和一點點胡椒,又邊捶邊拌和,把它捶成「肉膏」狀,再用手抓起肉醬團用力摜甩於瓦�內,如此反復多次,直至扯開肉醬又突然放手,它能迅速自動縮回原狀為度。這樣做出的肉丸爽脆而有彈性。接著將做好的生肉丸置開水鍋中速煮,讓其先沉後浮,撈起再進油鍋稍炸(煮)一下。炸(煮)時,一見肉丸膨脹,即要撈出。吃時再放入靚湯中稍煮,配以少許生抽、蕪荽等香料,那是色、香、味俱佳。在玉林,還有將此種肉丸配入米粉,或再加進一點點玉林特產「豉油膏」,這叫「肉蛋粉」,吃來更有地方風味。
玉林牛肉巴 也是選用黃牛後腿肉,去骨剔筋,切成薄片,置入用炒鹽、甘草粉、五香粉、檸檬果、姜絲、蔥頭、南乳、糖、三花酒等配製的醬汁中腌透,然後經「一曬、二烘、三蒸」工序。曬時要適度抹上原腌汁,烤時要用小火,直到腌汁全部滲進肉片,再蒸熟備用。吃前,最好將它置入由甘草、八角、草果、陳皮、甘松等配製成的「料水」中,用慢火熬一陣,再放入由鹽、油、姜、蔥、蒜和少量糖、醋、酒以及適量醬油合成的「料汁」中煮一下,讓「料汁」基本被牛巴肉吸收。此時它色如鮮色咖啡,軟硬適中,而且多味綜合,使人越嚼越有味道。
壯族五色糯米飯 這種飯,壯族常在「三月三」歌節時製作,漢族則常在清明節時製作。之所以能使糯米飯具有五種色彩,是因為將淘洗好後的糯米加以分別染色後再蒸煮而成。城鎮多用購來的現成食用染料,鄉間多用野生植物染料。如紅色用蘇木水浸米,藍色用搗爛楓葉汁水(稍淡的)浸米,黑色也用楓葉汁浸米(不過汁要更濃,浸泡時間也要更長些),黃色用桅子水浸米,白色則是利用糯米的本色。蒸煮好的五色糯米飯有一股山野的清香味,甚是誘人。人們常用來饋贈親友或供奉祖先。若將此「五色糯飯」同置於一碟中,光是那斑斕色彩,也夠讓人賞心悅目的。
龍勝竹筒飯 竹筒飯,顧名思義就是用竹筒代鍋煮成的米飯。起初是山區少數民族進深山勞作時,因路遠不便中午回家吃飯,也懶得帶鍋具,便砍下山中竹子,用竹筒裝米燒飯吃,覺得也不錯,久而久之就推廣開了。做法是,把洗好的米配適量的山溪水置兩頭有節的竹筒中(於節上開一孔,以便放進米、水,最後用竹木塊塞緊),再把竹筒置明火上(最好有上好的炭火)燒烤,待外竹皮燒得焦糊,竹筒內的米飯熟透。此時趁熱破開竹筒取飯食用,那股山野竹香味是十分濃郁誘人的。由於它既「土」又香也便宜,還不受污染,已被推廣到許多旅遊點,被稱之為「綠色米飯」。
侗鄉打油茶 先把茶葉炒熱,即加入些茶油和少量的鹽、姜等與之同炒,待油冒煙,即加入清水,煮沸,接著用木槌把茶葉舂碎——所謂「打油茶」的「打」就是「舂」的意思——再用文火燜一下,使茶汁濃些,便濾出葉渣,放點蔥花,油茶便算「打」好了。臨吃時,先取一小碗放入各種配吃的小食品,如爆米花、炒花生、炸黃豆、炒芝麻、糍粑、豬肝片等,愛甜食的則加入白糖。然後舀滾熱的茶汁沖進碗中即成。吃起來十分酥香甜美。
在桂北侗族地區,茶葉、茶油是特產,所需的配料小食品也是本地所出,都很現成,桂北冬天較冷,打油茶還可暖身,所以在那裡,吃「油茶」、尤其在冬季很流行。一進侗鄉,侗胞往往把「打油茶」當為敬客的一道禮節,侗妹們會一小碗一小碗地捧給你,還讓你只用一條筷子來喝完,表示敬你是一心一意的,此種吃法既獨特又受歡迎。打油茶」遂迅速傳遍桂北。
肉粽 廣西許多地方都有包粽子過節的習慣,特別冬季節氣如冬至、小年、春節等節日,因為天冷易保存,包粽的更多,自食或送禮都可以,現在中小城鎮的食攤、食店也常有出售。肉粽已成為既有地方特色又方便食用的風味食品。做法是,先選定上好糯米洗凈,並准備好專用於包粽的粽葉(節前,城鎮市場經常有賣,農村多是自種自用,事先要用滾水燙過)和粽餡——豬、雞、鴨肉或臘肉、香腸、蝦米、蟹肉、蚝鼓、芝麻、板粟以及足夠的磨碎並浸飽好的綠豆等。包粽時,先將一兩張粽葉交疊攤開於左手,並放上糯米,撥成糟狀,右手把粽餡,放進其中,再覆一層糯米,然後合攏粽葉,包成如小腿般大小的筒狀體,捆上小繩,粽就算包好了。然後把它放鍋中慢火燉煮三四個小時,至爛熟為止。這樣的肉粽,軟熟可口,且多味鮮香不膩,確是老少咸宜。有條件的人家,可以將粽餡做出多種有特色的小菜,或可包成十幾二十斤重的大年粽,合家圍桌共食,其樂融融,別有意思。
狗肉 廣西各地都有吃狗肉的習慣,因它不僅肉味香甜,更有補氣通血、益腎健腰的功效。冬天若吃上一頓燉狗肉,定是周身暖和、血精氣壯,所以極受城鄉各界官民人等的歡迎。桂北的靈川、桂中的柳州、桂南的南寧,都是吃狗的有名之地。狗肉的吃法是多種多樣的:夏吃冷拌狗,冬吃狗火鍋,也可以紅燒、紅扣、白切,還有「全狗宴」之類,而最常見的是燜燉狗塊。做法是:先將宰好的狗肉切成斤把重的大塊,置鍋中加清水、姜、酒、桔皮、煮沸,這叫「頭煮」;撈出洗凈,倒掉此水後,重新加入同樣量的清水、姜、酒、桔皮再煮一次,這叫「二煮」;又撈出重洗(湯不要倒)再切成二指大小的長方形肉塊,入鍋中,先以滾油爆炒,並加鹽、醬油、蚝油、酒、腐乳等,讓味道滲入肉中。之後,加入剛才留下的湯水,並加些八角、草果和少量的糖和一些啤酒,要燉上個把兩個鍾頭,以其糜而不爛,湯汁起膠為最好。這叫「三煮」。經此「三煮」後上席的「燉狗」,自然是室外聞香,所以被廣泛譽稱為「香肉」或「地羊肉」,會令你吃一次還想再吃第二次。
自我總結一下:
南寧老友粉、八珍粉、海鮮燒烤、粉餃(在南寧中山路都有)
柳州螺螄粉(不是特別清楚,因為我沒有去過)
桂林米粉、桂林靈川稻香狗肉
梧州超級上湯沙河粉、醒醒炒田螺、卓越肥婆燒烤、珍威腸粉、炒粉、蒙山牛火鍋系列、塘原禾草狗肉、紙包雞、龜苓膏、蛇宴、咖喱干撈牛腩面……
(越說越想吃了啦……) 32347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竹筒粽子劈開的好用還是頂出來的好用
額,竹筒粽子當然是用頂柱的比較好,有好用一點點嗯,越這樣子的話,肥分方便麵也做出來很香,要是被開的話,那麼它的香味就不在了,並且對吧?十分費力氣
⑧ 一道政治題
.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苗族的禁忌
:做客的時候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忌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彝族的禁忌
: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禁過年七天內推磨,不然會使家境貧困;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否則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
壯族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雲南、廣東,貴州三省。壯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祖先崇拜佔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有的還信奉佛教。
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賽歌的「歌圩」盛會;壯族刺綉、竹芒編以及「干欄」建築藝術等名揚遠近。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愛吃胡羅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市、州、縣也有分布。主要從事農業,善開梯田。
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餘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葉車」、「阿木」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哈尼族原無文字,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尤為發達。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西雙版納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逶迤連綿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許多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紅河自治州個舊市,是聞名我國的「錫都」。
哈尼族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魂不滅,於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攜帶巴烏、笛子等樂器。以農歷十月為歲首,傳統節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節)。
在起伏連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幾十級、上百級的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觀。
千百年來,面對高山峽谷的生存空間,哈尼人民創造、總結出一套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築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澗,通過水筧溝渠引進梯田。到了初春,形狀各異的大小梯田盛滿清泉,在明媚的陽光下,山風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間,層層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塊塊綠色壁毯;夏末秋初,稻穀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黃。這簡直就是一幅變化奇巧、簡朴秀美的水墨畫。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話:梯田是小夥子的臉。小夥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麼樣,若是他築埂、鏟堤、犁耙田樣樣來得,就會得到大家的稱贊,並贏得姑娘的愛慕。姑娘美不美,關鍵要看她在梯田裡做的活計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們對水特別珍惜。為了不誤農時,自古以來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積,人們友好協商,擬定每塊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經田地的先後順序,在水溝與田塊的入水口處設一橫木,並在橫木上將那塊田應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讓水自行流進田裡。
哈尼族家家戶戶還習慣在梯田裡養魚。陽春三月栽過稻秧後,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在收割稻穀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水牛是耕種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習俗經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犢,全家即上山覓割嫩草喂它,有的還加喂肥肉和紅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舊衣服、棉絮為之包裹禦寒。牛犢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將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飯放在牛廄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數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飯團,給牛各喂一團後,家人分取一團就地食用。此俗意味著人、牛地位平等。
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綉五彩花邊,系綉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紅河縣部分地區葉車婦女的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後面一截燕尾邊沿綉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餘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作「拉八」的短褲,深為少女喜愛。她們自裁自縫,穿時褲口緊貼大腿一層層向臀部上卷並向內別,最後短褲縐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葉車女子向以多衣為榮,因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顯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襯衣、內衣三種,通常在內衣下擺處加數道青藍色假邊,顯得鱗次櫛比,令人目眩。不過,到了年節喜慶之日,姑娘們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襯衣、一件內衣。同時,手戴銀手鐲,胸前掛一對銀鏈,腰的兩側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顯得多姿健美。
這種古樸奇特的裝束來源於它的歷史傳說。相傳很早以前,葉車人由昆明附近南遷時,被強族圍困,為求生存,他們將男子用鍋灰抹黑面部,女子則改穿短衣褲,分多路出擊,突圍終於成功,最後遷入今滇南各地定居。為了紀念這次突圍,葉車婦女便將那時的穿著沿襲下來了。
蘑菇房
傳說遠古時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後來他們遷到一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著大朵大朵的蘑菇,它們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螞蟻和小蟲在下面做窩棲息,他們就比著樣子蓋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築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牆相接,耳房與正房一(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後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二(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來了,主人就圍坐在火塘邊,讓你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質朴、嘹亮的歌聲,祝願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蘑菇房經久耐用,冬暖夏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雲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鄉壯景。
舞蹈迎親與「捶新郎」
墨江自稱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舞蹈。婚禮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動場所。婚禮這一天,迎親隊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備回程時接應,其餘跟隨新郎前往女家。當他們來到女家寨口時,寨內鼓樂齊鳴,送親隊跳起傳統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給接親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後大家共舞進寨直抵棚子里。休息片刻,一對新人站在一張方桌旁,女家親屬用兩指夾著一片筍葉,環繞方桌起舞,意在禳災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隊和送親隊簇擁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與等候多時的另一部分接親人相遇。大家就地圍成圓圈,踏著鋩鑼和鼓點節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賀。當他們一起來到男家時,棚子內外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賓客剛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從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緊跟其後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著上置三隻碗和一個酒葫蘆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點酒菜。待酒席快要結束時,一位廚師端著放有八隻大碗的竹篩,從廚房裡出來舞向每一酒席,客人們又象徵性地給搛上菜餚。最後,在他「該跳舞了」的一聲號令下,眾賓客紛紛離席,圍成一圈又一圈歡舞高歌,大家熱烈地祝福新人喜結良緣,勉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新平等地自稱卡多的哈尼族,迎親時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劇。迎親隊到了女家,主客寒暄幾句就開懷暢飲,雙方家長也在那裡大吃大喝,說東道西,似乎忘了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過了好一陣子,頭系紅綢、胸前掛滿銀飾的新娘,才羞澀地緩緩出現在迎親隊前。當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慍怒於色,舉起雙手向新郎劈頭蓋臉地捶去。這時,大家起鬨助興。只見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則東躲西閃,毫不還手。當新娘捶夠了,突然破涕為笑時,新郎這才說「現在該走了吧」。在難分難舍之際,母女倆抱著又哭又唱。此時,新娘的兄弟姐妹強行把她倆分開,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親隊也尾隨而去。據說,「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驗新郎對愛情的忠誠。
吃新谷與長龍宴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歷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節日里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後,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後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捨不得吃的美味佳餚都一一獻出來。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願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後男人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於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哈尼族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准備歡度自己的節日.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夥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徵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里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⑨ 街上賣的竹筒粽子做法
竹筒清洗干凈,晾乾備用
⑩ 一個這樣的竹筒黑米粽子大約多少熱量
沒看見圖片,一般往黑米粽子里加上肉,一個粽子的熱量達450-600大卡;因為要多放油、糖、鹽等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