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模具流到設計
流道設計根據形狀分為圓形
梯形
半圓形
U形
根據平衡分布分為輻射
單排
Y形
X形
H形
B. 請教,在設計熱流道模具中,要注意到哪些方面的問題
熱流道設計注意事項:
1、模具製造公司在讓供應商設計熱流道時,不僅僅需要提供給供應商2D或3D圖,更重要的是需要提供有關產品的設計信息,這樣才能確保方案的可行性,使方案更加完美。在這一點上我公司做的較好,在給客戶做方案時,需要讓客戶填寫一份設計信息表,表中包含產品所用的材料(有無其他添加劑,助燃劑),重量,壁厚以及產品是否需要換色等信息。如此一來,信息完整,熱流道的設計也將更加完美。
2、在掌握了越多的信息後,供應商將根據信息選擇熱流道類型(開放式、針點式或針閥式),並由此決定模具的設計和製造。在此過程中,模具公司必須密切配合供應商,對模具的修改方案方面緊密合作,對供應商提出的修改方案盡量配合,否則熱流道做的再好,模具沒有按方案改好,那也是枉然,如果在塑件加工時才發現模具錯誤,其錯誤是非常嚴重並很難挽救的。
3、 熱流道在設計中型腔數的選擇也是同樣重要的,在選擇型腔數時,除了盡量多放型腔提高生產效率外,還應考慮熱流道的設計問題。 模具上型腔數與布局的選擇應有利於塑料溶體在熱流道系統里的流動平衡。流動平衡的好壞就取決於具體的熱流道設計人員工作質量了。所以用戶應盡量選擇有利於流動平衡的型腔數(如選16型腔而不選15型腔等),以消除人為設計流動平衡所帶來的任何失誤。
4、 在第一點中提及了加工塑料的種類對熱流道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這取決於材料對熱流道的選擇的苛刻性。若加工PA材料(尼龍材料)就應選用耐磨性好的澆口鑲件。 若加工流動性差的塑料(如PC)就應考慮選用較大的噴嘴系列,及在熱流道板中使用較大的澆道截面尺寸等。因此,供應商需要了解客戶產品的材料做具體可行性的方案。
C. 在流道上做台階有和作用
最近看到日本的流道設計,發動機的外殼,那些流道都是起3級的,我認為將料流的速度更改了,讓溫度高的,料流質量高的先進入型腔,這樣產品才可以靚點咯
D. 模具基本常識
模具分類方法很多,過去常使用的有:按模具結構形式分類,如單工序模,復式沖模等;按使用對象分類,如汽車覆蓋件模具、電機模具等;按加工材料性質分類,如金屬製品用模具,非金屬制用模具等;按模具製造材料分類,如硬質合金模具等;按工藝性質分類,如拉深模、粉末冶金模、鍛模等。這些分類方法中,有些不能全面地反映各種模具的結構和成形加工工藝的特點,以及它們的使用功能。為此,採用以使用模具進行成形加工的工藝性質和使用對象為主的綜合分類方法,將模具分為十大類,見表1各大類模具,又可根據模具結構、材料、使用功能以及制模方法等分為若干小類或品種。 模具相關英語 模具相關知識 模具報價 模具基地
序號
模具類型
模具品種
成形工藝性質及使用對象
1
沖壓模具(沖模)
沖裁模(無、少廢料沖裁、整修、光潔沖裁、深孔沖裁精沖模等),彎曲模具,拉深模具,單工序模具(沖裁、彎曲、拉深、成形等),復合沖模,級進沖模;汽車覆蓋件沖模,組合沖模,電機硅鋼片沖模
板材沖壓成形
2
塑料成型模具
壓塑模具,擠塑模具,注射模具(立式、式、角式注射模具);熱固性塑料注射模具,擠出成形模具(管材、簿膜扁平機頭等)發泡成形模具,低刀具工具泡注射成形模具,吹塑成形模具等
塑料製品成形加黃岩工藝(熱固性和熱塑性模塑料)
3
壓鑄模
熱室壓鑄機用壓鑄模,立式冷室壓鑄機用壓鑄模,臣式冷室壓鑄機用壓鑄模,全立式壓鑄機用壓鑄模,有色金屬(鋅、鋁、銅、鎂合金)壓鑄,黑色金屬壓鑄模
有色金屬與黑色金屬壓力鑄造成形工藝
4
鍛造成形模具
模鍛和大型壓力機用鍛模,螺旋壓力機用鍛模,平鍛機鍛模,輥鍛模等;各種緊固件冷鐓模,擠壓模具,拉絲模具,液態鍛造用模具等
金屬零件成形,採用鍛壓、擠壓
5
鑄造用金屬模具
各種金屬零件鑄造時採用的金屬模型
金屬澆鑄成形工藝
6
粉末冶金模具
成形模;手動模:實體單向壓制、實體雙向壓制手動模;實體浮動壓模;機動模:大型截面實體浮動壓模,極掌單向壓模,套類單向、雙向壓模,套類浮動壓模;整形模;手動模;徑向整形模,帶外台階套類全整形模,帶球面件整形模等。
機動模:無台階實體件自動整形模,軸套拉桿式半自動整形饃,軸套通過式自動整形模軸套全整形自動模,帶外台階與帶外球面軸套全整形自動模等
粉末製品壓坯的壓製成形黃岩藝。主模具電加工設備用於銅基、鐵基粉末製品;機械零件,工具材料與製品易熱零件等
7
玻璃製品模具
吹一吹法成形瓶罐模具,壓一吹法成形瓶罐模具,玻璃器皿用模具等
玻璃製品成形工藝
8
橡膠成型模具
橡膠製品的壓膠模、擠膠模、注射模。橡膠輪胎模,「O」形密封圈橡膠模等
橡膠壓製成形工藝
9
陶瓷模具
各種陶瓷器皿等製品用的成形金屬模具
陶瓷製品成形工藝
10
經濟模具(簡易模具)
低熔點合金成形模具,薄板沖模,疊層沖模,硅橡膠模,環氧樹脂模,陶瓷型精鑄模,疊層型腔塑料模,快速電鑄成形模等
適用多品種少批量工業產品用模具,有很高經濟價值
E. 注塑模具澆口套有台階該怎樣做定位環
其實定位環和澆口套可以壓在一起,也可以相互獨立的,澆口套不一定要用定位環壓住。
定位環的作用是在安裝模具的時候讓注塑機那個注塑嘴對准模具澆口用,所以定位環只要直徑和注塑機上的那個孔一樣大,和澆口套同心,就可以了。我剛做了一個模具,發現直徑搞錯了,不過還好是做小了,外加了一個圓環,就ok了。
F. 在塑料模具設計時如何設計分流道
兩板試的?一言難盡啊,說說重點吧:
1、分流道一般比主流道直徑小1-2MM,根據經驗設計
2、設計的位置要看產品的要求,那裡是外觀,那裡容易縮水
3、設計分流道的時候要注意做冷料穴
4、且注意流道不要做的太長
5、注意分流道的平衡,不同的穴數,要設計不同方式的分流道
G. 壓鑄問題提問,有專家回答嗎
1.1、壓鑄模具設計流道時,要保證高速金屬流填充順利和迅速,所以內澆口一般選擇在比較簡單的區域。如果把內澆口設置在復雜型腔處,金屬流一進型腔就發生撞擊,會嚴重損失動能,並大量卷氣,壓鑄件質量肯定就不會好;
1.2、壓鑄模具的內澆口一般設置在厚壁區域。壓鑄件流道設計的時候直澆道最厚,橫澆道次之,內澆口最薄,這樣可以金屬流在壓鑄過程中不斷加速,起到排氣的作用。而對於鑄件,就需要講究「順序凝固」,先填充厚大部位,然後逐漸填充薄壁部位,有利於排氣、增壓傳遞和最終補縮。
1.3、增壓有把壓鑄件打結實,增加壓鑄件緻密度,縮小壓鑄件氣縮孔的作用。壓鑄件有一定的補縮量,但是內澆口凝固時間很短,所以,這個補縮量是很小的。
求採納!
H. 注塑件的流道如何設計
模具流道設計基本原則
模穴布置(CavityLayout)的考慮
盡量採用平衡式布置(BalancesLayout)。
模穴布置與澆口開設力求對稱,以防止模具受力不均產生偏載而發生撐模溢料的問題。如圖2的設計就以對稱者較佳。
模穴布置盡可能緊湊以縮小模具尺寸。如圖3(b)的設計就模具尺寸考量而言優於圖3(b)的設計。流動導引的考慮
能順利地引導熔融塑料填滿模穴,不產生渦流,且能順利排氣。
盡量避免塑料熔膠正面沖擊直徑較小的型芯和金屬嵌件,以防止型芯位移(CoreShift)或變形。
熱量散失及壓力降的考慮
熱量損耗及壓力降越小越好。
流程要短。
流道截面積要夠大。
盡量避免流道彎折及突然改變流向(以圓弧角改變方向)。
流道加工時表面粗糙度要低。
多點進澆可以降低壓力降及所需射壓,但會有縫合線問題。
流動平衡的考慮
一模多穴(Multi-Cavity)充填時,流道要平衡,盡量使塑料同時填滿每一個模穴,以保證各模穴成型品的品質一致性。
分流道盡量採用自然平衡式的布置方式(Naturally-BalancedLayout)。
無法自然平衡時採用人工平衡法平衡流道。
廢料的考慮
在可順利充填同時不影響流動及壓力損耗的前提下,減小流道體積(長度或截面積大小)以減少流道廢料產生及回收費用。
冷料的考慮
在流道系統上設計適當的冷料井(ColdSlugWell)、溢料槽以補集充填初始階段較冷的塑料波前,防止冷料直接進入模穴影響充填品質。
排氣的考慮
應順利導引塑料填滿模穴,並使模穴內空氣得以順利逃逸,以避免包封燒焦的問題。成形品品質的考慮
避免發生短射、毛邊、包封、縫合線、流痕、噴流、殘余應力、翹曲變形、模仁偏移等問題。
流道系統流程較長或是多點進澆(MultipleGating)時,由於流動不平衡、保壓不足或是不均勻收縮所導致的成品翹曲變形問題應加以防止。
產品外觀性質良好,去除修整澆口方便,澆口痕(GateMark)無損於塑件外觀以及應用。
生產效率的考慮
盡可能減少所需的後加工,使成形周期縮短,提高生產效率。
頂出點的考慮
需考慮適當的頂出位置以避免成形品脫模變形。
使用塑料的考慮
粘度較高或L/t比較短的塑料避免使用過長或過小尺寸的流道。
I. 請教壓鑄模具的主流道怎麼設計
主流道並不是跟非主流相反的主流,而是跟分流道想對應的。
可以理解成從注塑機噴嘴開始到分流道止的熔融塑料的流動通道。
計算壓鑄模具流道的方法:
1、對於大產品,在計算後,最好做一下填充分析,這樣能夠保證成功率;
2、你可以按照書本上的公式和計算方法來計算,結果也許更有說服力;
3、也可以根據經驗。我們做模具,對於一般的零件,是根據質量來計算澆口和流道德面積,一般:澆口面積a=0.18M 主流道面積A=3a,再根據產品的不同和一模幾穴來具體安排流道(適用於1Kg一下產品)
總之,在實際應用中,知識都是靈活運用的!
可以避免模具和機器不配合的問題.計算出來的流道總重量 可以用來計算成本,或比較不同流道方案的損耗. 生產成本計算 ...可作為廠內上下各部門的溝通工具, 提供專業化文件, 中文介面,容易使用, 工程人員很快得出初步設計方案, 減少不必要的。
寧波市北侖仕康機械有限公司位於模具之鄉——中國浙江寧波北侖,距寧波28km,毗鄰北侖港和杭甬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公司專業設計製造各類鋅鋁壓鑄模具和壓鑄精加工及成型塑料件生產,產品遍及汽車、摩托車、汽油機、暖氣片、電動工具、通訊、醫療器械、電子等行業的模具的開發研製。
公司擁有現代化的生產、檢測設備及雄厚的技術力量,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NC加工中心,精密數控銑床,精密磨床,數控線切割機,三座標測量儀、合模機以及壓鑄、注塑等機械設備。
非主流是另類到讓大眾無法接受的意思,打扮方面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才算非主流,網路素材也很多都錯誤命名、指鹿為馬,有很多美女帥哥的網路素材其實一點都不非主流,但卻被發布的人用詞不當地說成非主流,原因是很多發布者誤解了非主流的意思,以為是時尚、潮流。殺馬特那種才是非主流的代表和鼻祖,在國內說打扮方面時可以劃等號。
請採納或追問
J. 模具設計有哪些基本的要點
模具設計的要點
1.模具設計的要點
(1)模具材料的選用:模芯材料的選擇以資源、成本、壽命要求為基本原則,以及耐熱、耐磨、耐蝕性要好,易於切削加工、熔焊、不生銹等。被用來做模具(模芯、模套)的材料主要有:碳素結構鋼(45 鋼應用最廣);合金結構鋼(如12CrMo、38CrMoAl等);合金工具鋼等。而對於擠管式模芯的結構特點,其長嘴定徑區是一個薄壁圓管,一般不易進行熱處理,其耐磨性要求較嚴,尤其是用於絕緣擠出的模芯,多用耐磨的合金鋼(如30CrMoAl)製成。模套材料的耐磨要求可以降低,而加工精度必須提高,往往模套以45 鋼製成,內表面鍍鉻拋光達▽7。
(2)擠壓式模芯(無嘴)的結構尺寸如下圖:
1-d 2-d 3-L 4-L 5-D
6-M 7-B 8-D 9-φ 10-φ
在材料確定後,以工藝的合理性,兼顧加工的可能性恰當設計各部尺寸,應注意的要點如下:
1)外錐角φ :根據機頭結構和塑料流動特性設計,錐角控制在45°以下,角度越小,流道越平滑,突變小,對塑料層結構有益。在擠出聚乙烯等結晶性高聚物時,對突變而導致的預留內應力的避免尤其重要,只有充分予以注意才能有效的提高製品的耐龜裂性能。角度的大小往往根據機頭內部結果特點決定。
2)模芯外錐最大直徑D :該尺寸是由模芯支持器(或模芯座)的尺寸決定的,要求嚴格吻合,不得出現「前台」,也不可出現「後台」,否則將造成存膠死角,直接影響塑料層組織和表面質量。
3)內錐最大直徑D :該尺寸主要決定於加工條件和模芯螺柱的壁厚,在保證螺紋強度和壁厚的前提下,D 越大越好,便於穿線。
4)模芯孔徑d :這是對擠出質量影響最大的結構尺寸,按線芯結構特性及其尺寸設計。一般情況下,單線取d =線芯直徑+(0.05~0.15)mm;絞合線芯取d=線芯外徑+(0.1~0.25)mm。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因為過大了,一則形成線芯的擺動而造成擠出偏芯,再則會出現倒膠,既有害擠包層質量,又有可能造成斷線。而過小,則易刮傷線芯,也使模具壽命降低;對絞線而言,由於線徑不均,模孔d 過小時,則是斷線的主要原因。通常為加工便利,且模芯孔徑尺寸系列化,則多取模芯孔徑d 為整數。
5)模芯外錐最小直徑d :d 實際上是決定模芯出線埠厚度的尺寸,埠厚度△=1/2(d -d )不能太薄,否則影響使用壽命;也不宜太厚,否則塑料熔體流道發生突變,並且形成渦流區,引發擠出壓力的波動,而且易形成死角,影響塑料層質量,一般模芯出線埠的壁厚控制再0.5~1mm為宜。
6)模芯定徑區長度L :L 決定線芯通過模芯的穩定性,但也不能設計的太長,否則將造成加工困難,工藝上的必要性也不大,一般L =(0.5~1.5)d ,且模芯孔徑d 較大時選下限,否則,反之。
7)模芯錐體長度L :這往往是設計給出的參考尺寸,從上圖不難看出,
tgφ ∕2=(D -d )∕2 L ,亦即L =(D -d )∕【2(tgφ ∕2)】。
所以L 可以依據上述決定的尺寸確定,經計算確定L 的長度,如果太長或太短,與機頭內部結構配合不當,可回過頭來修正錐角φ ,然後再計算L 直至合適。
(3)擠壓式模套的結構尺寸如下圖:
1-d 2-d′ 3-l 4-a 5-b
6-L 7-D 8-D′ 9-φ
1)模套壓座外徑D:根據模套座(或機頭結構內筒直徑)設計,一般小於筒徑內孔0.5~1.5mm,此間隙是工藝調整偏芯、確保同心度的必要因素,間隙不能太小,否則滿足不了調偏的需要;間隙太大也不行,因為太大影響模套的穩固性,甚至在擠出過程中發生自行偏斜。
2)內錐最大直徑D′:這是模套設計的精密尺寸之一。其大小必須嚴格與模套座(或機頭內錐)末端內徑一致,否則組裝模套後將產生階梯死角,這是工藝所不允許的。
3)模套定徑區直徑d:這又是模套設計的精密尺寸之一。要根據產品直徑、各擠出工藝參數及擠制塑料特性來嚴格設計。一般d=成品標稱直徑+(0.05~0.15)mm。
4)模套內錐角φ:角φ是由D′、d及模套長度制約的,角φ又同時受到與其配套的模芯的外錐角的制約,角φ必須大於模芯外錐角3~10°,若沒有這個角度差,便保證不了擠出壓力,當然擠出壓力也不能太大,因為這樣會影響擠出產量,因此角度差也不能太大。角φ和D′、d一樣都不能按參考尺寸設計,因此三個尺寸必須同時精密計算,相互修正,並在加工中依照尺寸l和L進行調整。
5)模套定徑區長度l:一般取l=(1~3)d為宜,長一些對定型有利,但越長阻力越大,影響產量。所以,當d較大時,不能取上限。
6)模套壓座厚度b:按模套座深度(或機頭內筒出口處深度)設計,一般要大0.3~0.5mm。
7)模套外徑d′:根據模套壓蓋內孔設計一般要小於壓蓋內孔2~3mm,但也不宜過小,否則間隙過大將造成散熱不均勻。
8)模套總長L:這是設計給出的參考尺寸,由b和可調整的長度a來確定。
(4)擠管式模芯(長嘴)的結構尺寸如下圖所示:
1-d 2-d′ 3-δ 4-l 5-l′
6-L 7-D 8-M 9-D′
擠管式長嘴模芯的結構尺寸除定徑區外,其餘外形尺寸與擠壓式模芯設計基本相同,現對擠管式模芯定徑部分的尺寸設計做一簡述。
1)模芯定徑區內徑d:又叫模芯孔徑。該尺寸根據選用材料的耐磨性、半製品尺寸大小及其材質與外徑規整程度等設計,一般設計為d=d +(0.5~2)mm或d=d +(3~6)mm,主要因為線芯尺寸較小且規則,而纜芯較大且外徑尺寸不規則的緣故。為了模具系列化,通常將模芯孔徑加工成整數尺寸。
2)模芯定徑區外圓柱(長嘴)直徑d′:從上圖可看出d′決定於尺寸d及其壁厚δ,即d′=d+2δ。壁厚的設計既要考慮模芯的壽命,又要考慮塑料的拉伸特性及電線電纜塑料層的擠包緊密程度,一般設計為d′=d+2(0.5~1.5)mm,即模芯嘴壁厚為0.5~1.5mm。這個數值不能太大,否則拉伸比就大,塑料層拉伸後強度提高,而延伸率下降,影響電線電纜的彎曲性能;但也不能太小,太小因過薄使其使用壽命降低。
3)定徑區外圓柱(模芯嘴)長度l:該尺寸依據尺寸d考慮擠出塑料成型特性設計,一般設計為l=(0.5~2)d,d值大取下限,d值小取上限,用於擠護套的模芯取下限,擠絕緣時取上限。
4)定徑區內圓柱(承線)長度l′:該尺寸由加工條件,半製品結構特性決定。無論如何l′必須比l長度大2~4mm,這是確保模芯強度的必需,所以l′實際是參考l決定的。
(5)擠管式模套的結構型式與擠壓式模套基本相同。所不同之處是其結構尺寸中的模套定徑區的直徑及其長度,必須按與其配合的擠管式模芯來設計。
1)模套定徑區直徑d :該尺寸按擠管式模芯嘴外圓直徑d′、線芯或纜芯外徑、擠包絕緣或護套厚度等設計。一般設計為d =d′+2倍擠包厚度,並視絕緣(護套)厚度、產品結構要求及塑料的拉伸特性而定。
2)模套定徑區長度l :該尺寸往往根據塑料的成型特性和模芯定徑區外圓柱(模芯嘴)的長度l 而定,一般設計為l =l -(1~6)mm,而且擠包絕緣(護套)厚度小時取下限(即減去值取上限);否則,反之。
總之設計模具時,除考慮材料、加工、使用壽命外,還應滿足下列條件:1)增加模具的壓力,使塑料從機筒進入模具後,壓力增大且均勻穩定,從而增加塑料的塑化和緻密性,提高產品的質量;2)增長模具配合部分的塑料流動通道,使流動中的塑料進一步塑化,從而提高塑料塑化的程度;3)消除模具配合中產生的流動死角,使流道形成流線型,利於塑化好的塑料擠出;4)抽真空擠塑的模具,模芯的承線徑一般應在20~40mm,模套的承線徑一般在15~30mm。
二、工藝配模
配模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擠塑的質量和產量,故配模是重要操作技能之一。由於塑料熔體離模後的變化,使得擠出線徑並不等於模套的孔徑,一方面由於牽引、冷卻使製品擠包層截面收縮,外徑減少;另一方面又由於離模後壓力降至零,塑料彈性回復而脹大,離模後塑料層的形狀尺寸的變化與物料性質、擠出溫度及模具尺寸和擠出壓力有關。模具的具體尺寸是由製品的規格和擠塑工藝參數決定的,選配好適當的模具,是生產高質量、低消耗產品的關鍵。
1.模具的選配依據
擠壓式模具選配主要是依線芯選配模芯,依成品(擠包後)的外徑選配模套,並根據塑料工藝特性,決定模芯和模套角度及角度差、定徑區(即承線徑)長度等模具的結構尺寸,使之配合得當、擠管式模具配模的依據主要是擠出速倆的拉伸比,所謂拉伸比就是塑料在模口處的圓環面積與包覆與電線電纜上的圓環面積之比,即模芯模套所形成的間隙截面積與製品標稱厚度截面積之比值,拉伸比:
K=(D -D )/(d -d )
其中 D ――為模套孔徑(mm);
D ――為模芯出口處外徑(mm);
d ――為擠包後製品外徑(mm);
d ――為擠包前製品直徑(mm)。
不同塑料的拉伸比K也不一樣,如聚氯乙稀K=1.2~1.8、聚乙烯K=1.3~2.0,由此可確定模套孔徑。但此方法計算較為繁瑣,一般多用經驗公式配模。
2.模具的選配方法
(1)測量半製品直徑:對絕緣線芯,圓形導電線芯要測量直徑,扇形或瓦形導電線芯要測量寬度;對護套纜芯,鎧裝電纜要測量纜芯的最大直徑,對非鎧裝電纜要測量纜芯直徑。
(2)檢查修正模具:檢查模芯、模套內外表面是否光滑、圓整,尤其是出線處(承線)有無裂紋、缺口、劃痕、碰傷、凹凸等現象。特別是模套的定徑區和擠管式模芯的管狀長嘴要圓整光滑,發現粗糙時可以用細紗布圓周式摩擦,直到光滑為止。
(3)選配模具時,鎧裝電纜模具要大些,因為這里有鋼帶接頭存在,模具太小,易造成模芯刮鋼帶,電纜會擠裂擠壞。絕緣線芯選配的模具不易過大,要適可而止,即導電線芯穿過時,不要過松或過緊。。
(4)選配模具要以工藝規定的標稱厚度為准,模芯選配要按線芯或纜芯的最大直徑加放大值;模套按模芯直徑加塑料層標稱厚度加放大值。
3.配模的理論公式
(1)模芯 D =d+e
(2)模套 D =D +2δ+2△+e
式中:D ――模芯出線口內徑(mm);
D ――模套出線口內徑(mm);
d ――生產前半製品最大直徑(mm);
δ――模芯嘴壁厚(mm);
△――工藝規定的產品塑料層厚度(mm);
e ――模芯放大值(mm);
e ――模套放大值(mm)。
(3)放大值e 或e 的說明。
1)絕緣線芯模芯e 的放大值為0.5~3mm;
2)絕緣線芯模套e 的放大值為1~3mm;
3)生產外護套電纜用模芯e 的放大值、鎧裝電纜為2~6mm,非鎧裝為2~4mm;
4)生產外護套電纜用模套e 的放大值為2~5mm。
4.舉例說明模具的選配
1)生產絕緣線芯3×185mm 的實心鋁導體扇形電纜,其扇形(標稱)寬度為21.97mm(其最大寬度允許值22.07mm),絕緣層標稱厚度為2.0mm。(其最小厚度允許值為2.0×90%-0.1=1.7mm,模芯嘴壁厚為1.0mm,選用模具。
模芯D =d+e =21.97+1.5=23.47(mm)考慮到實體扇形及最大寬度,選取D =24mm。
模套孔徑D =D +2δ+2△+e
=24+2×1+2×2+3=33(mm)
2)生產電纜外護套,其型號為VLV,規格為1×240mm ,電壓為0.6/1kV,
選用模具。該電纜成纜後直徑為23.6mm,護套標稱厚度為2.0mm,取模芯嘴壁厚為1.5mm。
模芯孔徑 D =d+e =23.6+3=26.2≈27mm
模套孔徑 D =D +2δ+2△+e
=27+2×1.5+2×2+4=38mm
3)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模具的選配往往在操作規程或生產工藝卡中給出一定的經驗公式,如某廠φ65擠塑機給出的模具選配公式(△為塑料擠包層的標稱厚度)。
擠壓式 模芯(mm) 模套(mm)
單線
絞線 導線直徑+(0.05~0.10)
絞線外徑+(0.10~0.15) 導線直徑+2△+(0.05~0.10)
絞線外徑+2△+(0.05~0.10)
擠管式 模芯(mm) 模套(mm)
絕緣
護套 線芯外徑+(0.1~1.0)
纜芯最大外徑+(2~6) 模芯外徑+2△+(0.05~0.10)
模套外徑+2△+(1.0~4.0)
線芯或纜芯外徑不均時,放大值取上限;反之取下限。在保證質量及工藝要求的前提下,要提高產量,一般模套放大值取上限。
5.選配模具的經驗
1)16mm 以下的絕緣線芯的配模,要用導線試驗模芯,以導線通過模芯為宜。不要過大,否則將產生倒膠現象。
2)抽真空擠塑時,選配模具要合適,不宜過大,若大,絕緣層或護套層容易產生耳朵、起棱、松套現象。
3)擠塑過程中,實際上塑料均有拉伸現象存在,一般塑料的實際拉伸在2.0mm左右。根據拉伸考慮模套的放大值,拉伸比大的塑料模套放大值大於拉伸比小的塑料模套放大值,如聚乙烯大於聚氯乙稀。
4)安裝模具時要調整好模芯與模套間的距離,防止堵塞,造成設備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