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氧化碳焊接時,有什麼辦法能避免工件上有焊渣
焊渣在二氧化碳焊接時候不可避免 ,二氧化碳肯定有飛濺,第一種方法是減少焊絲伸出長度,一般為10D D是焊絲直接(適用於1.6以下細絲),然後焊接時候採用垂直方法,缺點是操作看不清熔池,但是這樣能很大壓制飛濺。第二種是把參數調至合適的參數 有經驗公式 自己根據工件厚度調節 算出電流 然後算電壓 。極性採用直流反接。最好是松下氣保焊機。 第三種 最簡單也最難 直接換了二氧化碳 (改用氬氣) 直接沒飛濺
2. 防止焊接殘余變形有哪些措施
1,反變形,也就是說焊接之前就考慮到要變形的方向,然後給變型留下一定的餘量;
2,焊接時採用工裝焊接,採用一些夾具之類的動心;
3,焊後處理,可以採取火焰加熱等不同的方法
4,焊接時在滿足圖紙要求的情況下,盡量採取小電流焊接,這樣可以減少變形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控制焊接殘余變形的措施有哪些
工藝措施是指在焊接構件生產製造過程中所採用的一系列措施,將其分為焊前預防措施、焊接過程中的控制措施和焊後矯正措施。
1 焊前預防措施
焊前預防主要包括預防變形、預拉伸法和剛性固定組裝法。
預變性法或稱反變形法是根據預測的焊接變形大小和方向,在待焊工件裝配時造成與焊接殘余變形大小相當、方向相反的預變形量(反變形量),焊後焊接殘余變形抵消了預變形量,使構件恢復到設計要求的幾何形狀和尺寸。
預拉伸法多用於薄板平面構件,焊接時在薄板有預張力或有預先熱膨脹量的情況下進行的。焊後,去除預拉伸或加熱,薄板恢復初始狀態,可有效地降低焊接殘余應力,控制焊接變形。預熱的作用在於減小溫度梯度,不同的預熱溫度在降低殘余應力的作用方面有一定的差別,預熱溫度在300℃~400℃時,在鋼中殘余應力水平降低了30%~50%,當預熱溫度為200℃時,殘余應力水平降低了10%~20%。
剛性固定組裝法是採用夾具或剛性胎具將被焊構件盡可能地固定,可有效地控制待焊構件的角變形與彎曲變形等。
2 焊接過程式控制制措施
焊接過程式控制制主要方法有採用合理的焊接方法和焊接規范參數,選擇合理的焊接順序以及採用隨焊兩側加熱、隨焊碾壓、隨焊跟蹤激冷等措施。選擇線能量較低的焊接方法以及合理地控制焊接規范參數可以有效地防止焊接變形。採用隨焊兩側加熱、隨焊碾壓、隨焊跟蹤激冷等措施可以降低殘余應力和減小焊接變形。採用隨焊兩側加熱,橫向應變、縱向應變和最大剪切應變的分布更加均勻,變化更加平緩,起到減小焊接殘余應力和變形的作用。隨焊碾壓法由於設備復雜、使用不便等原因,在生產應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該方法在提高焊接變形等方面具有理想的效果。隨焊激冷法能夠顯著地降低殘余應力和減少焊接變形。
焊接順序對焊接殘余應力和變形的產生影響較大,在採用不同的焊接順序時,可以改變殘余應力的分布規律,但對殘余應力整體幅值的降低作用不大,同時該方法對於控制焊接變形有較大的作用,尤其在多道焊中,作用更加明顯。
3 焊後矯正措施
當構件焊接後,只能通過矯正措施來減小或消除已發生的殘余變形。焊後矯正措施主要分為加熱矯正法和機械矯正法。加熱矯正法又分為整體加熱和局部加熱。
整體熱矯正是指將整體構件加熱至鍛造溫度以上再進行矯正的方法,可用以消除較大的形狀偏差。但是焊後整體加熱容易引起冶金方面的副作用,限制了該方法的進一步推廣及應用。
局部熱矯正多採用火焰對焊接構件局部加熱,在高溫處,材料的熱膨脹受到構件本身剛性制約,產生局部壓縮塑性變形,冷卻後收縮,抵消了焊後部位的伸長變形,達到矯正目的,火焰加熱法採用一般的氣焊焊炬,不需要專門的設備,方法簡便靈活,因此在生產上廣為應用。
此外,還有利用機械力或沖擊能等進行焊接變形矯正,包括靜力加壓矯直法、焊縫滾壓法、錘擊法等。
4. 如何消除焊縫的夾雜
清除工件油污,焊條烘乾,盡量用交流焊接,焊接時注意焊條角度(偏吹和焊條葯皮不正常溶掉時改變焊條角度)
5. 減少焊接殘余應力和焊接殘余變形的措施
控制變形及減小消除焊接應力的方法 一、控制焊接變形的方法 1、設計措施
(1)選擇合理的焊縫尺寸:
焊縫尺寸增加,變形隨之增大,但是過小的焊縫尺寸將降低結構的承載能力,並使焊接接頭的冷卻速度加快,熱影響區硬度增高,容易產生裂紋等缺陷,因此應在滿足結構承載能力和保證焊接質量的前提下,隨著板的厚度來選取工藝上可能選用的最小的焊縫尺寸。 (2)盡量減少焊縫數量;
適當選擇板的厚度,減少肋板數量,從而可減少焊縫和焊接後變形的校正量,如薄板結構件,可用壓型結構代替肋板結構,以減少焊縫數量,防止或減少焊後變形。
(3)合理安排焊縫位置:
焊縫對稱於焊件截面的中性軸或使焊縫接近中性軸均可減少彎曲變形。 (4)預留收縮餘量:
焊件焊後縱向橫向收縮變形可通過對焊縫收縮量的估算,在設計時預先留出收縮餘量進行控制。
(5)留出裝焊卡具的位置:
在結構上留有可裝焊夾具的位置,以便在焊接過程中可利用夾具來控制技術變形。
2、反變形法
(1)板厚8~12mm鋼板單邊V型坡口對接焊,裝配時反變形1.5°焊接後幾乎無角變形。
(2)工字梁焊後因橫向收縮引起的角變形,若採用焊前預先把上、下蓋板壓成反變形(塑性變形),然後裝配後進行焊接,即可消除上、下蓋板的焊後角變形。但是上下蓋板反變形量的大小主要與該板的厚度和寬度有關,同時還與腹板厚度和熱輸入有關。
(3)鍋爐、集裝箱的管接頭都集中在上部,焊後引起彎曲變形所以要借用強制反變形夾緊裝置,並配以對稱均勻加熱的痕跡順序,交替跳焊法這樣採用了在外力作用下的彈性反變形再配合以合理的受熱的施焊順序,焊後基本上可消除彎曲變形。
(4)橋式起重機的兩根主梁是由左、右腹板和上、下蓋板組成的箱型結構的為提高該梁的剛性,梁內設計有大、小肋板,且這些肋板角焊縫大多集中在梁的上部,焊後會引起下橈彎曲變形。但橋式起重機技術要求規定,主梁焊後應有一定的上拱度,為解決焊後變形與技術要求的矛盾,常採用預制腹板上拱度的方法,即在備料時,預先使兩塊腹板留出上拱度。 3、剛性固定法
焊前對焊件採用外加剛性拘束,強制焊件在焊接時不能自由變形。 (1)焊接法蘭時,將兩個法蘭背對背地固定 可有效地減少角變形。 (2)薄板對接時,在何方四周用壓鐵,防止薄板焊後產生波浪變形。
在焊後,當外加拘束去除後,焊件上仍會殘留稍許變形,但比原來要少得多,該方法會使焊件中產生較大的焊接應力,故對焊後易裂的材料應慎用。 4、選擇合理的裝焊接順序
裝焊順序對焊接結構的影響很大。裝焊順序不當,會影響整個工序的順利進行。
對不對稱的焊接結構件,更應注意合理安排順序。
(1)如工字梁可兩人同時焊接。
(2)當回復布置不對稱時應該先焊焊縫少的一側,因為先焊焊縫的變形大,然後再用另一側多的焊縫引起的變形來抵消先焊焊縫引起的變形,可大為減少整體結構的變形。
(3)長焊縫焊接時,直通焊的變形量最大,這是連續焊接對焊件長時間加熱的結果,在可能情況下,應將連續焊改成斷續焊,可減少焊縫與母材因受熱面的增加而產生塑性變形。 5、散熱法
焊接時用強迫冷卻的方法將焊接區的熱量散走(用噴水冷卻法),迫使受熱面積大為減小,從而達到減少變形的目的。
如利用散熱法可減少焊接變形,但它不適應焊接淬硬性較高的焊件。 6、自重法
如工字樑上部焊縫多於下部焊縫,焊後工字梁將向上彎曲。 如將如工字梁翻身擱置將兩支墩點置於兩端點,可利用梁的自重彎曲趨勢逐漸抵消焊後的彎曲變形,梁在放置一定時間後,將會平直或僅有少量彎曲變形,關鍵是兩支墩點的距離必須選擇恰當。 二、防止和減少焊接結構應力的方法 1、選擇合理的裝焊接順序
(1)盡可能考慮恢復能自由收縮
1)對大型焊接結構,焊接應從中間向四周進行焊接,只有這樣才能使恢復由中間向外依次收縮,減少焊接應力。
2)帶肋板的工字鋼,若先焊蓋板與腹板再焊肋板和腹板的恢復,因角恢復的橫向收縮會在蓋板與腹板間造成很大的應力,若按順序從中間逐格、並兩邊對稱焊接使焊件能自由收縮,焊接應力就會大大減少。 (2)、收縮量最大的恢復應先焊
1)先焊的恢復受阻小,故焊後有一定的變形但應力較小。
2)收縮量大的焊縫,容易產生較大的焊接應力。因此焊件上收縮量最大的焊縫先焊可減少焊接應力。若焊件上即有對接焊縫又有角焊縫,應盡量先焊對接焊縫因為對接焊縫的收縮量比較焊縫大。 (3)平面交叉時應先焊橫向焊縫
1)在焊縫交叉點會產生較大的焊接應力,若設計不可避免就應採用合理的焊接順序。
2)T形焊縫和十字焊縫的合理順序應確保橫向焊縫先焊讓其自由收縮以減少焊接應力,
注意:起弧點和收弧點應避免在焊縫的交叉點上。 2、選擇合理的焊接參數
焊接時,應按焊件的具體情況盡可能採用小直徑焊條(焊絲)與較小的熱輸入,以減少焊件受熱范圍,從而減少焊接應力。 3、預熱法
(1)焊前對焊件的全部(或局部)進行加熱,一般為150~350℃,其目的是減少焊接區域整體焊件的溫差。溫差越小,越能使焊縫區與結構整體均勻冷卻,從而減少內應力。
(2)對淬硬傾向較大的材料或修補剛性較大的焊件常用此法。預熱溫度視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結構剛性、散熱條件等具體情況而有所差異。 4、加熱「減應區」法
選擇焊件的適當部位進行加熱使之伸長。加熱後再施焊,可使原來剛性大的焊件黃金原來大為減小。它可使焊件焊接區上阻礙接頭自由收縮的部位之間溫差大為減小,並可均勻冷卻與收縮,進行焊接應力。 5、錘擊法
(1)焊縫金屬因在冷卻收縮時受阻而產生拉伸應力,若在焊後冷卻過程中用手錘或風動錘敲擊焊縫金屬,促使焊縫金屬產生塑性變形,可抵消一定的焊縫收縮量,起到減小焊接應力的作用。
(2)實踐證明:敲擊第一層焊縫金屬能使內應力幾乎全部消除。為防止產生裂紋,應在焊縫塑性較好的熱態時進行錘擊;但蓋面焊縫不宜錘擊,因有損焊縫外觀。
6. 焊接中老是加渣,請問怎麼解決
焊接夾渣的原因:
2、焊接電流太小,熔化金屬和熔渣所得到的熱量不足,使其流動性降低,而且熔化金屬凝固速度快,熔渣來不及浮出。
3、焊接時,焊條角度和運條方法不恰當,熔渣和鐵水分辨不清,把熔渣和熔化金屬混雜在一起,阻礙熔渣的上浮。
4、基本金屬和焊接材料的化學成分不當。
(6)焊接怎麼保證殘渣不殘留在焊縫擴展閱讀
夾渣根據其成形的情況,可分為線狀的、孤立的以及其他形式。夾渣會降低焊縫的塑性和韌性;其尖角往往造成應力集中,特別是在空淬傾向大的焊縫中,尖角頂點常形成裂縫。往往鑄件在受應力作用下,焊縫中夾渣處會先出現裂紋並沿展,導致強度下降、焊縫開裂。
夾渣屬於固體夾雜缺陷的一種,是殘留在焊縫中的熔渣。
在採用保護澆注時,夾渣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結晶器液面不穩定所致。因此,水口插人深度不合適,以及拉速突然變化,均會引起結晶器液面的波動,嚴重時導致夾渣。就其夾渣的內容來看,有未熔的粉狀保護渣,也有上浮未來得及被液渣吸收的夾雜物,還有吸收溶解了過量Al的高黏度保護渣等。
7. 焊接夾渣產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夾渣是指由於焊接工藝不當或者焊接材料不符合要求,在焊縫金屬內部或熔合線內部存在有非金屬夾雜物。夾渣屬於固體夾雜缺陷的一種,是夾渣殘留在焊縫中的熔渣,根據其成形的情況,可分為線狀的、孤立的以及其他形式。一般與氣孔相似,而外形更不規則,有時還會有針形顯微夾渣,夾渣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夾渣對焊縫的危害性和氣孔相似,夾渣會降低焊縫的塑性和韌性;其尖角往往造成應力集中,特別是在空淬傾向大的焊縫中,尖角頂點常形成裂縫。尖角所引起的應力集中比氣孔更嚴重,甚至與裂紋相似。往往鑄件在受應力作用下,焊縫中夾渣處會先出現裂紋並沿展,導致強度下降、焊縫開裂。焊縫中的針形氮化物和磷化物會使金屬發脆,氧化鐵和硫化鐵也能使金屬形成熱脆性。
1.產生夾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焊接電流太小,以致液態金屬和熔渣分不清。焊接速度過快,使熔渣來不及浮起。多層焊時。層間清理不幹凈。焊縫成形系數過小以及焊條電弧焊時焊條角度不正確等。
另外,操作技術不熟練、選用焊條不當、坡口設計加工不合適、焊條直徑較粗、焊接區域沒打磨干凈、焊條葯皮滲入焊縫金屬、在多層施焊時熔渣沒有清除干凈、焊接材料與母材化學成分匹配不當等,均易造成夾渣。
(1)焊件邊緣、焊層和焊道之間的熔渣未清除下凈。特別是使用鹼性焊條,若熔渣未除凈,就更容易產生夾渣。
(2)焊接電流太小,熔化金屬和熔渣所得到的熱量不足,使其流動性降低,而且熔化金屬凝固速度快,熔渣來不及浮出。
(3)焊接時,焊條角度和運條方法不恰當,熔渣和鐵水分辨不清,把熔渣和熔化金屬混雜在一起,阻礙了熔渣的上浮。
(4)基本金屬和焊接材料的化學成分不當。例如當熔池內含氧、氮、硫等成分較多時,其產物(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等)在熔化金屬凝固較快的情況下,來不及浮出,就會殘留在焊縫中形成夾渣。
2.防止夾渣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1)注意坡口及焊層間的清理,將凸凹不平處鏟平,然後施焊。
2)避免焊縫金屬冷卻過速,選擇適當的電流施焊。
3)正確運條,弧長適當,使熔渣能上浮到熔化金屬表面,防止熔渣超前於熔化金屬(即熔渣到熔池前面)而引起夾渣。
4)選用由於母材化學成分不當而可加以補償的焊條。
5)嚴重的夾渣應鏟除補焊。
8. 焊道表面焊絲殘留原因
焊條電弧焊過程中常見的缺陷有焊縫表面成形不良、咬邊、未熔合、未焊透、夾渣、氣孔、裂紋和燒穿等。其產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如下:
氣孔
氣孔是指在焊接過程中,熔池中的氣泡在凝固時未能逸出而殘留下來所形成的空穴。焊條電弧焊焊縫產生氣孔的主要原因及措施如下:
焊件清理不幹凈:焊件坡口及其待焊區域的鐵銹、油污或其它污物若清理不幹凈,在焊接時會產生大量的氣體,而使焊縫產生氣孔。所以焊接時必須嚴格清理焊件坡口及其待焊區域的金屬表面。
焊條受潮:焊條葯皮中的水分在焊接過程中會導致氣孔的產生。因此焊條必須正確地保管和儲存,焊接前必須嚴格烘乾。
電弧磁偏吹:焊接時經常發生電弧磁偏吹現象,當磁偏吹嚴重時會產生氣孔。造成磁偏吹的因素很多,如焊件上焊接電纜的位置。在同一條焊縫上磁偏吹的方向也不同,尤其在焊縫端部磁偏吹影響較大。為此,焊接電纜的連接位置應盡可能遠離焊縫終端,避免部分焊接電纜在焊件上產生二次磁場,並盡量不採用偏心的焊條。
焊接參數不合理:焊接電流太小、焊接速度過快、電弧長度太長等會造成熔池保護不良而產生氣孔。
裂紋
焊條電弧焊產生的裂紋主要有熱裂紋和冷裂紋。
熱裂紋
熱裂紋是指在焊接過程中,焊縫和熱影響區金屬冷卻到固相線附近的高溫區產生的焊接裂紋。這是因為焊接過程中熔池金屬中的硫、磷等雜質在結晶過程中形成低熔點共晶,隨著結晶過程的進行,它們逐漸被排擠在晶界,形成了「液態薄膜」,而在焊縫凝固過程中由於收縮作用,焊縫金屬受拉應力,「液態薄膜」不能承受拉應力而產生裂紋。熱裂紋可通過合理地選配焊接材料,控制母材金屬的S、P等雜質含量來預防。
冷裂紋
冷裂紋是指焊接接頭冷卻至較低溫度下產生的焊接裂紋。這是因為在焊接一些厚度較大、焊接接頭冷卻較快和母材金屬的淬硬傾向較大的焊件時,會在焊縫中產生硬脆組織,同時焊接時溶解於焊縫金屬中的氫,因冷卻過程中溶解度下降,向熱影響區擴散,當熱影響區的某些區域氫濃度很高而溫度繼續下降時,一些氫原子開始結合成氫分子,在金屬內部造成很大的局部應力,在接頭拘束應力作用下產生裂紋。它可能在焊後立即出現,也可能在焊後幾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時間才出現,因此又稱為延遲裂紋。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減少氫的來源,可採用鹼性焊條,焊條注意保管防潮,使用前嚴格烘乾。對焊件及焊件待焊區域的油污、水銹等焊前嚴格清理。
合理地選用焊接參數,以降低鋼材的淬硬程度,並有利於焊縫金屬中氫的逸出和改善應力狀態。
釆用消氫處理或焊後熱處理。焊後消氫處理有利於焊縫中溶解的氫順利逸出。而焊後熱處理可以消除焊接殘余應力和有利於焊縫中溶解氫的逸出,並能改善焊縫組織。
改善結構設計,降低焊接接頭的拘束應力。在設計時應盡可能消除應力集中的因素,並且可以採用焊前預熱和焊後緩冷的措施。
夾渣
夾渣是指焊後殘留在焊縫中的焊渣。這是因為焊條電弧焊時於焊件的裝配情況和焊接參數不當等情況,如坡口角度太小、焊接電流太小、多層多道焊時清渣不幹凈以及焊接時運條不當會在焊縫中產生夾渣,因此需合理地選擇焊接參數,並在焊接過程中層間應嚴格清渣,焊接時不要將電弧壓得過低,當熔猹大量蓋在熔化金屬上而分不清液態金屬和熔渣時,應適當將電弧拉長,並向熔渣方向挑動,利用增加的電弧熱量和吹力使熔渣能順利地吹到旁邊或淌到下方。同時焊接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熔池清晰,要將液態金屬與熔渣分清。在多層焊時當前道焊縫在熔化時有黑塊或黑點出現時,表明前道焊縫存在夾渣,此時應將電弧拉長並在該處擴大和加深熔化范圍,直至熔渣全部浮出,形成清亮的熔池。
未焊透
未焊透是指焊接時接頭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現象。這是因為在焊接過程中由於焊接參數選擇不當,如焊接電流過小,以及坡口不合適或操作技術不良,會在焊縫根部未將母材金屬熔化或未填滿而引起未焊透。在多層焊時電弧未將各層熔化將造成層間未焊透。因此須選擇合理的焊接參數,坡口加工和裝配質量應滿足工藝要求,並熟練地掌握操作技能。
未溶合
未熔合主要是指焊道與母材金屬之間或焊道之間未完全熔化結合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焊接電流太小、焊接速度太快、焊條偏心或運條方法不當、焊接熱輸入不夠及焊件表面或前一焊道表面有氧化皮或焊渣存在而產生。防止措施為:合理地選擇焊接參數,加強坡口清理和層間清渣,注意運條角度和焊條擺動速度,正確調整電弧的方向。
咬邊
在焊接過程中由於焊接參數選擇不當或操作方法不正確,沿焊趾的焊件母材部位產生的溝槽或凹陷稱為咬邊。咬邊會產生很大的應力集中,容易引起裂紋。防止咬邊的措施為:應合理地選擇焊接參數,使焊接電流略小,適當掌握電弧長度,正確地運條和控制焊接速度,焊條角度要正確,在平焊、立焊、仰焊位置焊接時,焊條沿焊縫中心保持均勻對稱擺動,橫焊時,焊條角度應保持熔滴平穩地向熔池過渡。
焊縫表面成形不良
焊接速度不均勻,焊接電流太小,操作方法不當,坡口及裝配質量、焊條質量差,以及電弧磁偏吹等情況,會造成焊縫表面寬度不均勻和余高太高或過低等缺陷。防止措施為:要熟練地掌握操作技能,合理地選擇焊接參數,保證坡口及焊件裝配質量。
燒穿
由於焊接電流太大和焊接順序不合理以及根部間隙太大、焊接速度太慢、鈍邊太小或焊接電弧在某處停留時間過長等,會產生燒穿現象。因此須合理地選擇焊接電流和焊接速度,縮小根部間隙,提高操作技能。
焊瘤
在焊接過程中,由於焊工操作技術不熟練和運條方法不當,電弧拉得太長,焊接速度太慢等造成的。防止措施為:提高操作技能,盡量採用短弧焊接,適當增加焊接速度,選擇合適的焊接電流,保持正確的焊條角度等。
9. 焊接過後焊縫中出現夾渣該怎麼避免
出現夾渣現象,首先要採用有良好工藝性能的焊條,正確選用焊接電流,選好運條的角度,焊件坡口角度不宜過小,做好敲渣工作即可避免焊渣的產生 。
10. 在焊接不銹鋼如何做到沒有飛濺殘留
現在焊接不銹鋼都是採用氬氟焊,基本上是沒有飛濺的,跟傳統的電焊是有很大區別的,再說,電焊來焊不銹鋼是不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