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般我們要如何區分瓦片的好與壞呢
通常是採用滴水的方法,看是否會出現滲水情況,如果1-2個小時水消失的話,說明有青瓦比較差,反之如果幾個小時甚至一天都沒有水分流失的話,說明青瓦質量比較好。當然還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敲擊青瓦,如果清脆的話,說明青瓦質量比較好,九元古建還有很多方法,需要了解可以看看。
品質好的瓦在短期內就會蒸發掉大部分的水量,品質差的在1-2小時後,水就都滲入瓦內部,就知道瓦的材料差或者好,而滲水速度可以看出瓦的密度好壞,就知道瓦的抗滲水能力強弱。還一點也可以判別,要是經過一天的時間,瓦的背面還出現水珠的話,說明瓦的抗滲漏能力差,那麼房屋就會出現漏水現象,質量好的瓦,背面就不會出現水珠,抗滲水差瓦的強度、防水、耐久也會很差。對於古建築用的青磚青瓦,很有年代氣息,隨著古建築行業的廣泛應用,生產廠家開始逐漸增多,想要確保使用效果,首先就是會鑒別產品質量好壞。鑒別青磚青瓦質量好壞的方法有很多,較為常見的就是測吸水率,聽敲擊聲音,刮擦磚面,細看色差等方法,詳細介紹如下:吸水率是產品首先要測定的工作,簡單的操作便可以順利測定,把一杯水倒在產品背面,擴散迅速的,表明吸水率高,相反則低。可以通過敲擊青磚青瓦的聲音來判斷,敲擊後發出清脆的聲音則是質量優異的產品,即使用硬物劃一下磚的釉面,也不會留下痕跡,而且同批磚片色差非常小,光澤紋理也十分一致,這樣,就比較適合大面積整體鋪裝,塑造出和諧大氣的美學效果。青磚青瓦的質量測定過關後,規格,風格的選擇搭配就看用戶的具體需求了。
㈡ 瓦片的製作
古代的瓦都是用泥條盤築拍制的,製法是先用泥條盤築成圓周形的陶坯,然後將坯筒剖開,四剖或六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然後入窯燒制。瓦的厚薄不均,反面有手摸痕,表面有粗而亂的繩紋。
㈢ 古代瓦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古代的磚瓦都是用粘土製作的,通過制坯、晾曬吹乾後放在窯里燒製成的。主要原材料是粘土,將其加水調和、擠壓成型入窯燒制。
一般來說有這樣些步驟:
1、選土。製作小青瓦的土很講究,必須選用未曾使用過的很粘的土並且不含砂;
2、和土。將取出的土搗碎篩細,把雜質去掉,澆水,將水和土充分拌潮;
3、踩土。將拌潮的土由人或牛等牲畜充分踩勻、拌粘,這道工序有些象現在的和面,是非常辛苦的;
4、制胚土。將拌粘的土做成一個很高大的立方體,有些象現在的鞋櫃,要充分打實均勻;
5、刮瓦皮。用一張類似於現在弓一樣的東西,將製成的胚土按瓦厚度的尺寸刮出一張大約1米長左右的瓦皮;
6、打皮。用一個木拍子沾水將瓦皮打均勻,該道工序是個技術活,初學的很難做好;
7、劃線。用個特殊的東西,按瓦的大小和各自標記,在瓦皮上劃上印模標記;
8、制圈瓦。將刮下的瓦皮固定在一圓型的模具上,要圍成一圈,接頭部分一定要接好;
9、涼曬。連桶和瓦皮,放到平整的地方,模桶取出來,把瓦皮放在地上涼曬,遇上暴雨,前功盡棄。
10、收瓦。等涼曬的瓦干後, 用雙手小心的拍打,打成四塊成型的土瓦,堆在一起;
11、燒制。由磚瓦廠的磚窯里燒上一周左右即可,燒的過程還要不斷加水並觀察溫度。
㈣ 故宮的瓦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北京故宮用的瓦片是使用粘土進行燒制加工,與牆體不同的是瓦上有一層釉質,俗稱琉璃瓦。屬於粗加工的瓷器。早期皇宮使用的瓦片是用制陶的工藝製作的,表面沒有釉質,屬於陶器。
㈤ 瓦當是什麼材料製成的
瓦當一般為泥質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純黃,粘性較好,沙石較少的黃壤土燒制而成。
漢代的瓦片(如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築屋檐頂端的蓋頭瓦,俗稱筒瓦頭。瓦當文字中見有自名曰「當」,如「京師庾當」之類;曰「瓦」,如「都司空瓦」,「長水屯瓦」之類;又有曰「裳」,如「長陵東裳」等,曰「甬」,如「庶氏冢甬」等等。前人訓當為「底」,謂瓦櫛比置於檐際,瓦瓦相值,而帶瓦頭的筒瓦正當眾瓦之底,帶有阻擋、遮擋的作用。
陳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賦》「裁金以飾璫」句,釋「璫」為「椽頭飾也」。以今瓦當之位置考察,正是位於筒瓦之端,椽頭之上,用於蔽飾屋檐口出頭之木,故「瓦當」之得名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來。 瓦當一般為泥質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純黃,粘性較好,沙石較少的黃壤土燒制而成。
瓦及瓦當的發明,是在制陶工藝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為適應較為成熟的土木結構建築的需要而產生的。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瓦和瓦當,出現於西周中晚期的宮殿建築群遺址下。因此,西周瓦當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早熟、發達和獨具特色,它是古代中國許多發明創造中又一獨創。
瓦當的使用不僅可以起到加固建築構件、保護屋檐椽頭免受風雨侵蝕,延長建築物壽命的作用,它更以其圖案、文字的美妙、生動,達到裝飾和美化建築物的藝術效果。
它既是一種實用品,同時又是一種藝術品,而其自身所包涵的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又在不自覺中成為統治者宣揚其治國之道的宣傳品。在規模宏偉的大型建築物上,配以造型精巧的瓦當,構成了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築模式。
㈥ 什麼是瓦片
瓦片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一般用泥土燒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製成的,形狀有拱形的、平的或半個圓筒形的等,用於蓋房子。顏色以 磚紅色和灰色為主,應用於建築上,不僅隔熱防雨而且美觀整潔,耐用性高。
瓦片(指甲片)又指皮類葯材經縱切長條後再橫切的橫切片,形似布瓦或指甲狀。
它的使用始於西周早期。1976年,在陝西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一組大型建築基址,其年代,根據對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測定,結果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在屋頂堆積中發現少量的瓦,推測當時只用於屋頂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時,在陝西扶風召陳村也發現了大型西周建築基址群,從出土陶器判斷,上層建築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在遺址中發現很多類型的板瓦、筒瓦、還有半瓦當。(板瓦是仰鋪在房頂上,筒瓦是覆在兩行板瓦之間,瓦當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頭。)瓦上都有瓦釘和瓦環,用來固定瓦的位置。在陝西灃西客省庄發現一塊瓦殘片,斷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於屋脊上的脊瓦;還發現有尚未燒制的瓦坯,推測這里有專門燒制瓦的手工業作坊。在河南洛陽王灣、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處也發現了西周晚期的瓦。據此推測西周早期宮殿建築開始在房頂局部(可能在屋脊等處)用瓦,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房頂大部分蓋瓦。
㈦ 瓦片房 是預制板還是現澆板
一般是用預制板。
房頂蓋瓦,也是普遍現象,主要是速度進展快,可以減少造價成本,因為經濟取在發展階段。
當省就省,二零後,農村經濟慢慢好了,農村建房,每層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造價也提高,二零一幾年,農村發展快速增長,建房都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這樣是最好不過了。
建議經濟條件允許,還是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最安全,沒有後果之擾。在非地震帶的地區、預算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用預制板,做好防水效果一樣好,如果資金充足就現澆,防水防地震。
㈧ 青瓦如鱗——武山台兒村手工瓦的製作
自我記事起,我們台兒村人大多以燒瓦燒磚為業。農業社的時候,全庄一個窯,一庄人分工協作,共同生產。分產到戶後,以自願組合的形式,或者五戶人家,或者六戶人家組成一個團隊,燒一個窯。所以,我們村手工瓦的製作,是有歷史的,能代表武山傳統手工瓦的製作工藝。
窯場一般選在向陽、寬敞、順風利水的地方。大體布局是瓦窯佔一邊,曬場在中間,庫房、泥房佔一邊。瓦窯、曬場、庫房、泥房是必不可少的,窯場的格局可以變,但這幾樣東西不能少。就近窯場的地方,還得有一蓄水的澇壩,平時將雨水、溝溝渠渠里的水蓄在裡面,再用木桶一擔一擔挑到窯場。
我們村把製作手工瓦的過程叫「泥瓦」,這里的「泥」,是個動詞,是製作的意思。
泥瓦時先要選土,和泥,踏泥,割泥。土很關鍵,泥瓦不用崖墼子,不用沙土,不用房子或牆倒掉後的殘土。用的是從地里剛挖出來的、潮濕的、疏鬆的、不含雜質的黃土。用背斗將土背到曬場,揀出石子、瓦片、崖墼子,加水,用鐵鍬不停地翻攪,和成泥。泥和勻後,鏟進泥房。一次得和滿滿一房子泥。進了泥房,得「踏泥」,土話叫「插泥」。男人們捲起褲筒,光著腳,不停地在泥巴上反復踩踏。踩踏兩天後,泥巴中的空氣排出,泥巴一團一團,變得像發酵好的面團一樣粘稠柔軟。接下來將踩踏好的泥巴一團一團堆起來,一層一層碼成泥牆。這得有技術,幾個人碼泥,一個人專門在泥牆上來來回回反復踩踏,一定要將泥牆踩實壓緊。泥牆碼好後,開始「割泥」。用細鋼絲做成的大鋼絲弓,將泥牆前後左右上面多餘的泥巴統統勒割下來。割好後,用手蘸水,將各個面抹平。做好的泥牆,厚約一尺,方方正正,齊齊整整,是一個稜角分明的長方體。用塑料或者濕布苫住,以免水分蒸發,變干變硬。
泥牆碼好,進入製作環節:拉坯,上坯,整型,卸胚。拉坯是第一步。將小號的鋼絲弓平放在泥牆上,從左到右拉過去,便勒割下來一塊厚約一公分,寬約一尺,長約兩尺的泥坯。泥牆長的話,一次可以拉這樣的兩塊或三塊泥坯。將拉好的泥坯裹到扎子上,這個過程叫「上泥坯」,也叫"上坯」。扎子是套在輪子上由木頭曲成的做瓦坯用的圓筒,是做瓦坯的模具,可開可合,彈性好。扎子上有縫,接縫處上端有兩個手柄。手柄是個暗扣,兩個手柄一個向內一個向外一按,扎子就錯開了,錯合成一個小圓,向兩邊一拉,就撐開成一個圓筒。扎子外側有四條凸起的直線,將一個圓筒均勻分成四份。輪子是一個木頭製成的圓桶,安在下面圓形的鐵片轉盤上,可以自由轉動。扎子上還需要套一層布,叫「瓦布」。瓦布是由白帆布做成的圓筒,襯在泥坯與扎子中間,防止粘連,容易取下。瓦布用一次洗一次。上坯時先在撐開的扎子上套上瓦布,再將扎子套到輪子上,把拉好的泥坯裹到扎子上,裹成一個圓泥筒,接頭處用泥巴壓緊按牢,瓦坯初步成型。瓦坯成型後還需整型。用兩個木拍子均勻拍打瓦坯,使之勻速轉動。木拍子是長條形的木板,比一塊瓦稍長一點,內側有豎著的凹槽,中間有手柄。木拍子用來拍打瓦坯,使瓦坯厚薄均勻,瓷實牢靠。瓦坯拍打瓷實後,一手握著扎子上的手柄轉動輪子,一手拿起木抹子,按在瓦坯上,將瓦坯表面抹平。放下木抹子,拿起標桿。標桿長度與瓦片長度相同,一端帶著一根鐵釘,釘子長度與瓦片厚度相同,釘子與標桿垂直。將標桿有釘子的一端朝上,靠在瓦坯上,轉動輪子,將瓦坯上端多餘的部分割去。割好的瓦坯表面抹點水,鐵抹子輕輕按在瓦坯上,用相同的方法轉動輪子。最後將食指放在上端標桿切過的地方,轉動輪子,輕輕將多餘的泥渣捋去。木拍子,木抹子,鐵抹子,標桿中間都略微凹下去一點,略微帶點弧度,弧度相同。這樣做成的瓦坯,中間略厚一點。瓦坯完成後,提起扎子,放到平整的曬場上。曬場上撒層薄薄的草木灰或干土,防止瓦坯與地面粘連。松動扎子暗扣,將扎子提起,卸下瓦坯。這一過程叫「卸坯」。至此,一個瓦坯完全成型。
接下來扯瓦布,正型,鉤縫,磕瓦。剛做好的瓦坯晾曬兩三小時,約摸表面的水分蒸發後,從內側扯下瓦布。再晾曬一小會兒,晴天大概十分鍾,陰天一小時。緊接著正型,將歪了的、扁了的瓦坯正一下。找個圓溜溜的陶罐,肚子要比瓦坯口略大,陶罐口拴兩根鐵絲,做個長手柄。左手提起陶罐,放進瓦坯口內,陶罐肚子靠實撐圓瓦坯口。右手拿根平整的木頭板子,沿著瓦坯的外側輕輕拍打一圈。晾曬一小時後,將瓦坯翻過來,上面朝下,底子朝上,用相同的方法再拍一遍,瓦坯正型完成。正完型後緊接著鉤縫。鉤縫有專門的工具:襯板子與鉤縫針。襯板子是一塊窄木板,棍子一端與棍子垂直釘根細釘,便是鉤縫針,針比瓦片的厚度短,防止鉤透。左手拿襯板子,右手提鉤縫針,襯板子貼到瓦坯內側,順著扎子上凸起的線在瓦坯內側留下的四條凹槽分別鉤一下。熟練後的工人不用襯板子,順著凹槽直接一鉤,鉤出的線很直。晾曬兩三天,等瓦坯完全乾透後,進行最後一道工序——磕瓦。左手托瓦坯,右手在瓦坯外側輕輕拍打兩下,瓦坯如一朵花,順著鉤開的瓦縫先裂成兩個半圓,一掰,掰成四塊瓦片,整齊重疊在手中。這一過程一氣呵成。磕好的瓦片一層一層碼在庫房中,等待進窯燒制。
我們村的窯以泥瓦為主,也捎帶著泥磚。
泥磚有專門的磚模子,比泥瓦簡單得多。磚模子木頭製成,長方形,分三格或四格,每一格大小與成品磚相同。磚模子里撒上草木灰,踏好的泥一團一團摔填進磚模子,按緊壓實,表面用木板摑平。扛到曬場上,往地上一扣,取下磚模子,大功告成。一次只能生產三塊或四塊磚,多了人扛不動。如果人有大力氣的話,釘個大點的模子,一次生產幾十塊幾百塊磚都不成問題。
瓦與磚製作完後,庫房滿了,泥房空了,曬場閑了。接下來開始收草。我們村燒窯用的是麥草,燒一窯磚瓦要許多麥草。附近的村民有需要瓦的,自己將麥草一捆一捆背來,過完秤,計上數目,堆在曬場上,用草換瓦。草不夠時,得掏錢買草,買來的草需要自己去背。一捆一捆的麥草從四面八方背回來,堆在曬場上,曬場成了草場。
草收夠了,接下來裝窯,燒窯,加窯頂,封窯,滲窯,出窯。裝窯最有難度。瓦與磚一起燒,磚與瓦一層一層,一圈一圈碼起來,整齊有序。層與層之間,行與行之間,要留開火道,能讓火舌在磚瓦間任意遊走,將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燒熟。一個窯有三個煙筒,專門走煙。窯頂要留開,一般留一個井口大的洞口。燒窯點火時要殺雞祭窯,祈求神靈保佑。燒窯的計時單位是「火」,燒一天一夜為一個火。一般情況,一次燒兩萬塊瓦的窯燒四個火,即燒四天四夜,一次燒六萬塊瓦的窯燒六個火。窯一旦點火後,火不能熄,白天黑夜,換班燒。燒窯最難的地方在看藍火,要根據藍火加窯頂。一般燒完兩個火後,窯內火焰的顏色由紅逐漸轉藍,整個瓦窯如一個剛出鍋的大饅頭,熱氣騰騰。待到窯內完全成藍火,藍紫色的火焰水波一樣,從上往下一波接一波,源源不斷地倒漫下來時,開始加窯頂。往窯頂上井口大的圓洞內抹泥巴,從下往上抹,一天抹一圈。到最後一天,只留一個茶盅口粗的「氣眼」。接著熄火封窯。將窯門與煙筒用墼子砌上,再用泥巴抹嚴實,不能漏氣。最後往窯頂留的氣眼上倒一背斗蓬鬆的濕土,將窯頂做成一個圓圓的小池,開始滲窯。順著盤在窯身上的小路將水一擔接一擔挑到窯頂,一桶一桶倒進小池,一滴一滴滲入窯內。燒多少天,得滲多少天。窯滲不透,燒出來的瓦是土黃的,橙色的,紅的,品相不好,不熟。窯滲好後,出窯。打開窯門,冒著滾燙的空氣,將滾燙的磚瓦背到曬場上,挑選,買賣,分發。
燒制好的瓦是青瓦,磚是青磚,青灰色,古樸、大氣、厚重、堅硬,百年不爛,千年不腐,經久耐用。
一塊瓦片,既經歷了火與水的淬煉,更凝聚著泥瓦人的汗水與心血,走過一道道復雜的工序,才能完成由土到陶的轉變。這些瓦片,不僅能遮風擋雨,大庇天下百姓俱歡顏,有些更成為藝術珍品,在燦若星辰的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
㈨ 瓦片材質類別一覽
農村的孩子們應該見過不少瓦片房,因為瓦片是傳統的非常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盡管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建設,瓦片的使用已經大大退減,但是其特殊的拱形形狀和艷麗的色彩,依舊在房屋建設中發揮著作用。傳統瓦片一般來說都是由泥土燒成,有的也用水泥製成,或拱形或平行或圓筒形,那麼大家知道瓦片的常見材質還有哪些嗎?
一、水泥瓦
水泥瓦,是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砂漿進行壓模或滾壓製作而成,其產品成份是水泥、砂及顏料經過工廠加工製作的,其主要特點是搭接牢固,且可採用干掛施工方法(屋面瓦與屋頂結構層有一個隔空層,對其隔熱效果相對比較好)。由於水泥瓦採用上下搭接,左右咬接的施工方式,你防水性能相對西瓦比較強,可當作第一道防水功能,增強屋頂的防漏;再者,水泥彩瓦顏色豐富,一片瓦片可以有兩種甚至三種顏色,安裝在屋頂以後相對比較美觀,且水泥瓦有波紋瓦與平板瓦兩種,有較多的選擇。
二、玻纖瓦
玻纖瓦,也叫油氈瓦或瀝青瓦,故名思義,玻纖瓦是由改性瀝青、玻璃纖維、彩色陶粒、自粘膠條組成。其瓦特點為輕,每平方米在10kg左右,且其材質為改性瀝青,只要安裝方法得當,防水性能可達到較好效果,特別適合平改坡項目或木結構房子;由於玻纖瓦施工簡便,施工損耗基本可以忽略不算,所以也增強了其市場競爭力,可為開發商節約工程造價。玻纖瓦顏色多樣性,安裝在屋面後其美觀效果特別強,現我國主要在江浙一點相對流行使用玻纖瓦。
三、彩鋼瓦
彩鋼瓦也稱金屬瓦、鍍鋁鋅鋼板瓦,它是由鍍鋁鋅鋼板壓成瓦形,表面層可用彩色陶粒或進行烤漆處理,其特點是質輕,高檔,價格較高,但其給人的印象相對牢固及有安全感。也可用於鋼結構或平改坡項目的使用。
四、陶瓷瓦
陶瓷瓦也叫陶瓦,它是由陶土進行燒制而成的,其特點是結實,但由於它是採用陶土燒制的,所以它的環保特點、顏色豐富程度不如水泥彩瓦,且其價格相對比水泥彩瓦高,再者,陶瓦根本不存在防水性能,不能增強屋頂的防漏風險。
瓦片主要就是用於房頂鋪設,色澤來說多是磚紅色和灰色,其實皇宮的琉璃瓦也是瓦片的一種哦。現在瓦片的材質相較從前肯定是極大地豐富了,但是其目標都是實用性和美觀,做到以上兩點,瓦片的材質和質量才能得以保證。小編收集的瓦片材質如果有所缺漏,那也是相當正常,所以朋友們見到了其它材質的瓦片,記得到土巴兔裝修網告訴小編哦!
㈩ 屋面瓦質量的好壞如何區分
北美的屋面風格屋面的話,採用瀝青瓦,樹脂瓦,彩石金屬瓦,太陽能瓦,金屬板屋面這幾種類型的瓦片。
瀝青瓦要看彎折拉伸度,邊上的什麼胎基,背面的條膠,沙子均勻度,是否掉沙等
樹脂瓦厚度承重力,不要太重的,是否有氣泡,邊角料不均勻等。
彩石金屬瓦,重量不要太重,沙子顆粒、鋪設、顏色均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