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海人的48種美食,竟然很多沒吃過
1、 粉湯:
粉湯是青海風味菜餚,以肉片、粉條、豆腐、香菜、蒜苗等配肉湯,加所需佐料做成。配上個餅子,絕對吃的舒服。
2、 炒酒
炒酒是一種有肉丁、豆腐丁、金針(黃花菜)、木耳等的湯菜,因為在炒肉丁時加入了些許黃酒,所以叫炒酒。再加入切有菱形紋的叫「旗子」的烙餅。就成了舊時城鎮居民豐盛的早餐。
「現在看來,炒酒其實類似於胡辣湯,為了讓人吃著暖和,還會配以姜粉、花椒等比較刺激的調料。之所以叫炒酒,一是因為烹制時加入了黃酒,二是因為『酒』通『九』,冬至後進入寒冷的數九天,人們希望能炒熱數九寒天。」青海省著名民俗朱世奎說。
3、 曲連:
曲連稱炕曲連、眼曲連,
4、 大豆角:
青海人喜歡把蠶豆稱之為大豆角,一到夏天,一些大豆角便上市了,在這里煮大豆角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扒最外面的那層皮,直接放入鍋中煮,煮出來的大豆角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夏天放涼之後食用,味道也不錯。
5、禿禿麻食 :
「禿禿麻食」,簡稱麻食,意為手搓的麵疙瘩,是古代突厥人的一種常見麵食。先將面和好,反復揉勻後切成小方塊,再用拇指搓碾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稱「貓耳朵」;最後將做好的麻食投入沸水中煮熟,撈出後加入各種作料,或煎炒或涼拌或燜煮,食用方法很多。一般是放羊肉、澆肉湯,下蔥蒜末,香菜末調味食用。麻食的做法比面條費工,關鍵是和面、揉面、搓面,因吃法講究,富於變化而成為青海人敬客、迎賓、聚會等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6、 麥索兒:
青海民俗小吃。將顆粒飽滿、尚青未乾的小麥或青稞,取穗拌鹽水,入鍋燜熟,搓皮簸凈,或在案板上研搓為細條,或用小石磨、水磨磨為長條狀。可拌蒜末、撥熟油食用,別有風味。還可做稀飯饊飯配料。不研碎整粒而吃,稱焜麥子或焜青稞。
7、涼拌鹿角菜:
鹿角菜科,褐藻門藻類多細胞體植物,卵式生殖,主要生長在潮帶岩石上。屬青海特產 ,可以涼拌,也屬青海一特色小吃
8、磚包城:
青海風味麵食。外層為白面,內層為雜面的花捲。將充分發酵的麥面、青稞面分層卷進清油或胡麻油,撒上香豆粉、紅花等食用色素,疊卷一體再切成節,蒸熟即成。也有不卷油不抹色素的。同土築磚砌的城牆,謂之磚包城。
9、油花兒:
青稞面做的卷型花捲。一般卷有清油、香豆、胡麻籽等。原先用青稞做,現在一般用白面做。
10、油香:
回、撒拉族群眾地油餅的俗稱。油香與普通油餅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油香中間不是圓孔,而是用切刀尖劃的兩道短縫。回族的三大節日,即開齋節(爾的節)和古爾邦節(大爾的節),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聖紀節(穆罕默德誕辰)各清真寺炸油香,散發給所屬教民。家中歿了人,在送悼亡人後也要炸油香,請來阿訇、親戚鄰居和送埋體的人吃油香,臨走時還要給每人送一個大油香。
11、灶卷:
彩面層疊的橢圓形大花捲。將發面團或壓或擀薄,分層加清油,抹紅曲、姜黃、香豆,捲起成長條形,切成橢圓形上籠蒸熟。主要為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祭灶之用。
12、油潑酸菜:
青海西寧、大通、門源等地俗吃。把腌熟的酸菜切碎,澆上剛燒熟的青油即成。也稱「熗酸菜」。
13、指甲面片:
又稱軟面片、面片。青海家常麵食。將調和稍軟的面揉好成圓條狀,壓扁,切成手指大小的面劑劑,抹清油擺放盤里;再用濕毛巾或塑料覆蓋約十幾分鍾;然後將面劑劑捏扁,抻長,揪斷成1.5厘米見方的小面片,投入沸水煮熟而成。纖小玲瓏,既薄又小的指甲皮兒面片數最講究。有隻下一點青菜、熗點蔥花的素麵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面片;有先煮牛羊肉,後揪面片的肉湯面片;有出鍋不帶湯,將面片倒進用肉、粉絲、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鍋內混炒的炒麵片;有出鍋帶少量湯,用炸醬拌吃的燴面片;還有既沒菜又沒肉和油的清湯面片。
14、狗澆尿:
又稱狗澆尿油餅。本地較流行的一種麵食。用青油煎的薄餅。有隻另一點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兩種。將小麥面和好揉勻,擀開,撒上香豆粉,澆少許青油抹勻,捲成長卷。再順面卷方向擰成螺絲狀,切成小段,逐個壓平擀薄。在燒熱的烙饃鍋中倒上約半兩青油,將餅放進,沿鍋邊澆上一圈青油,並不停轉動薄餅,使其火色均勻。待餅上了火色,立即翻過來,再沿鍋邊燒一圈青油,並不斷轉動餅子,煎熟即可食用。50年代以前,當進居民廚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壺盛放青油,烙餅時,用小油壺沿鍋邊澆油的動作,猶如狗在牆根撒尿的姿勢,故稱「狗澆尿」。
15、門源名吃奶皮:
是門源地區獨特的回族名間奶製品,是牛奶煮沸後揚動起泡,再靜止一段時間後由懸起的脂肪沫等凝結而成的物質,是牛奶的精華部分。門源奶皮白中透黃,油花點點,一張奶皮如同一輪皓月掛空;如同一幅女人的笑臉;如同超薄型白面大鍋盔。奶皮上面蜂窩滿布,沙孔密集,就像一片蓬鬆的海綿,其味不油不膩,鮮嫩香脆。其狀似餅非餅、似糕非糕、似酥非酥、似柔非柔。美味可口,讓人食之不厭,留戀永久。
16、熬飯:
熬飯,青海人叫 nao fan 。是一道極具地方特色的 美食 。很多老西寧人年三十的下午就有吃熬飯的習俗。熬的字面意思是放在水裡煮,在煮了肉的湯中(羊肉湯最好),放入白蘿卜塊、粉條、洋芋塊、小塊羊肉、炸熟的肉丸子等,然後加鹽、花椒粉、姜粉、五香粉等調料,燒沸後再加點香菜或者切點蒜苗,就可以吃了,味道妙不可言!
17、青海大月餅:
在青海,做獻月的月餅,是各族婦女顯示炊事技藝大好時機。中秋月餅,分大月餅和小月餅兩種,均用扇蒸籠做。大月餅一扇蒸籠只蒸一個,小月餅根據蒸籠大小,一扇蒸蘢可蒸4-8個。各地都用色香兼備的苦豆粉(有些地方叫香豆)、紅曲、姜黃等,分別研細作為「色素」。將上等粉發酵後,揉好擀開,上面塗上一層清油,撒上一種「色素」,用手攤勻,把它捲起來,揉成圓塊,又擀開,再上塗清油,加另一種「色素」。就樣三次、四次、五次,把「色素」逐層加進去,有時還加紅糖之類的糖粉。蒸好後當你切食月餅時會看到十層八層的月餅層,五色俱全,芳香可口。
18、寸寸:
青海家常湯面。用小麥面調成較硬的面團,揉勻擀薄,切成韭葉寬、約2寸長的短面條,下鍋煮熟即可。湯面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稱肉寸寸;配有蘿卜、洋芋和蔬菜並熗有蔥花的稱素寸寸。
19、青稞餅:
青稞餅是用青稞面調制烘烤而成的一種食物。色澤金黃,香甜可口。是人們喜愛的食品。將青稞磨成麵粉,後將青稞麵粉加入發酵粉用水和好,放置三小時左右,等面團發酵後,再加入菜籽油和香豆沫,放入烤箱烤好,香噴噴的青稞餅就做好了,它的口感極好,吃起來酥酥的,如果細細咀嚼,就可品出它獨一無二的醇香。
20、炒麵片:
青海風味麵食。在面片下鍋的同時,用炒鍋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筍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條,木耳、待面片開鍋,即用漏勺撈起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鍋食用。
21、蹬渣皮:
煮麵食。做法基本同軟面片。面片一般要揪斷成小片入鍋,此則是將拉得既薄又長的面整條入鍋,製作比較省事,常調有肉菜等。風味同面片相近。
22、翻跟頭:
民俗食品。兩頭翻出中間切縫的油炸麵食。將發面擀薄,切成約1寸寬、3寸長的面條;從中間切一道縫不出兩頭,再將兩頭從中縫翻出,投入沸油炸5分鍾左右即成。干黃薄脆,適口易存,一般逢年過節時製做。
23、干拌:
青海特色麵食。不帶湯,拌操子或炸醬同吃煮麵食。做法同拉麵。
24、蜜饊:
蜜饊是青海風味油炸麵食。炸出後形如一個小面圈,俗稱油圈圈。在盆中將小麥粉用溫水加進酵面調和成特軟的軟面團充分發酵,再摻進青油、蜂蜜和勻。然後在鍋里倒入青油燒熟,用手揪上一個個面團,隨手用手指在面團上搗一個小洞,下進油鍋,用慢火炸成金黃色撈出即成。外脆里酥,香甜可口,存放時間長。
25、鍋塌:
青海家常麵食。在鍋中燜成的底部似烙餅、上部似蒸饃的麵食品。將發酵好的面團揉勻,摶成一個個小饅頭,或把面攤薄,澆上青油,撒上香豆粉或紅曲粉等,做成一個個小花捲。放進在鍋底擦了青油的熱鍋,倒入少許水,用鍋蓋蓋嚴。然後間歇地用文火燒,以燜為主,以烙為輔,約一小時即熟。貼在鍋底的一面烙成黃黃的硬底,上面則似蒸饃,膨鬆酥軟。過去多用青稞面,現在也用小麥面、豌豆面或包穀面。可做成單個的,也可在鍋中把好幾個貼到一起,做成一個大鍋塌。
26、攪團:
青海特色飯食。將豆面或青稞面等雜面徐徐撒入沸水,並不斷用擀杖攪動,文火燜燒約20分鍾。吃時配油熗腌菜、辣子、醋、韭辣、炒菜等。酸辣為主。
27、韭合兒:
韭菜為主料作餡的餅。餡一般另雞蛋、肉末等。有圓形半圓形兩種。常用油烙煎而成。
28、手工拉麵:
又稱拉條、扯麵。青海特色麵食。手拉的長面條。和面時放進稍許鹼,邊揉邊蘸入適量的水;面劑劑搓得較細,一般都要抹上清油放在盤里,並用塑料或濕毛巾蓋住醒面約15-30分鍾;然後拉抻均勻,入沸水煮熟。也有不用清油而撒乾麵拉抻的,方法是隨拉隨撒,隨粘麵粉。前者叫油拉,後者叫干拉。一條面坯在麵粉中拌來拉去,纏來繞去,手輕力勻,不斷一根,入鍋一把,剛好一碗。有圓形扁形之分,扁如韭葉,圓似垂線,入鍋不斷,入碗滑光,入口柔軟。食用時可拌臊子、炸醬、或調以炒菜、油熗腌菜、辣子、蒜苗等。
29、涼粉:
青海風味食品。用豌豆粉熬成稠糊,冷卻後凝成塊狀,切成條,用醋、油熗辣子、蒜泥、芥末、鹽等佐料拌著吃;也可以和蔥花用油炒熱,再佐以醋、辣子、鹽等調料拌著吃。還有一種黃涼粉也深受喜愛。
30、涼面:
青海夏季家常麵食。將長面條煮熟拌以植物油,吃時調用鹽、醋、油熗辣子、蒜泥、芥末等佐料,並涼拌有韭菜、黃瓜絲、青筍絲等。主要在氣溫較高的夏季吃。西寧街頭多為回族經營。切有經特殊加工的羊腸或肉,稱為羊腸涼面。也可在涼面中放上熟蘿卜丁用熱湯反復沖幾次,變成熱涼面;用熱湯中的過程俗稱"冒",冒過的熱涼面別有滋味。
31、酥合丸:
酥合丸的 歷史 和起源已無從考究。在我的記憶里,酥合丸是青海等地回族宴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甜點,在著名的8盤流水席中位列第五齣場。
酥合丸可以說是一道重口味甜點,就好像西北人粗曠的性格一樣,甜膩的無拘無束。愛吃的人贊不絕口,但是對於喜歡清淡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無法消受。就是這樣一道粗曠的甜點卻有著非常精細繁瑣的製作過程。
32、麻花:
四、五條面擰成一束的油炸麵食。做法基本同饊子,但合面比饊子稍硬、入油鍋時的面也比饊子稍粗;麻花出鍋後可趁熱撒上糖。色澤黃亮,酥鬆香甜,易消化,善保存。是饋贈親友、招待賓客的佳品。
33、麻麥:
青海風味小吃。用旺火將小麥炒至脆黃,加入適量麻籽,混炒一、兩分鍾即可出鍋。是一種有益消化,增進食慾,質脆味香,人人喜歡的小食品。
34、炮仗:
炮仗面,形似炮仗(爆竹),面條勁道彈韌,輔菜香辣爽口,是西北穆斯林經典麵食。特別在青海地區,深受各族人民喜歡。炮仗就是把面條揉的很硬很滑,比一般面條的面要多揉幾道,揉 好面之後,醒上十多分種,然後把面條揉成直徑0.3厘米那麼圓,掐成25—3厘米那麼長,個個如小炮仗一般。吃到嘴裡有放炮仗的味道,吃著火辣辣的,越吃越想吃,令人胃口大開。
35、板凳腿:
青海的板凳腿面不同於四川的板凳面,主要是雜面(青稞面)擀制而成,再接著就是切成手指長平常面條的寬,跟青海人做的連鍋湯一樣,用土豆、蘿卜、小油菜切碎調好湯底然後直接加入切好的面條,這樣一碗素素香香的板凳腿就好啦~當然別忘了加入韭辣喲~
36、破布衫:
青海風味麵食之一,擀好面後,不用刀切,而直接用手揪成碎片下鍋,配上土豆、蘿卜、菠菜等各種蔬菜,煮熟即食。一般用青稞面等雜面製做。如果能配上當年揪好的野蔥花用油熗好,澆在面上,此刻只有用完美來形容口感了。
37、旗花兒面:
青海家常湯面。因面葉兒呈菱形,兩頭尖尖,形如麻雀舌頭,故名。用小麥面和成較硬的面團,揉勻擀薄,切成約1厘米寬的長菱形面葉,下鍋都煮熟好可。在湯面中配以白蘿卡、芹菜、韭菜等蔬菜的稱素麵棋兒;配以肉丁和蔬菜的為肉面棋兒。西寧漢族辦喪事時,家屬和幫助操辦喪事的內賓,晚飯都吃肉面棋兒,不能做其他飯食。
38、哨子面:
青海家常麵食。將牛、羊、豬肉丁或肉末在鍋中煸炒,加鹽、味精、花椒粉等調料及白蘿卜丁和水燒沸;再加進黃花、木耳,打上雞蛋花,用水澱粉略加芡汁,即成為臊子。將手工擀的或機壓的韭葉寬的長面條煮熟,撈在碗中,澆上臊子,再佐以醋、油熗辣子和涼拌的紅蘿卜絲、青筍絲、辣椒絲或酸菜等就飯。西寧習俗,招待客人,過生日,嬰兒滿月,過百日(本地稱百歲)時要吃哨子面,取長福長壽、常來常往的意思。
39、洋芋津津:
「洋芋津津」,酸辣醇香,冷熱均可,四季可食。它濃縮著青海人的土豆情結。將洋芋用擦子擦成泥狀。之後加入4:1的澱粉,少許鹽。當然你也可依個人口味加其他佐料入味,將其和勻。把和勻的備料平鋪鍋內。加蓋過幾分鍾翻面。記住,鍋一定要燒熱。完了放油。中火為宜。等兩面焦黃就可以出鍋了。切條盛盤,調上熗好的「韭辣兒」、辣椒面,再倒點醋,這個味道無非言傳啊!
40、萱麻餅餅:
青海許多地方生長一種植物叫「萱蔴」,是一種可食的野菜,當出遠門臨走時吃了這個萱蔴餅還能帶來好運氣哦!因其狀如口袋也就是說出去能掙好多錢滿滿的裝回來、所以吃萱蔴餅也叫「背口袋」「背口袋」——卻是用萱麻草製作的青海高原特色小吃。口感:清淡,純天然草香味、過程中除慣用食鹽、清油(烙薄餅),青稞面(烙薄餅、散拌湯)和萱麻粉末(散拌湯)。
41、雜碎:
指煮熟的牛、羊的頭、心、肝、肺、腸、胃、蹄等切片,舀原湯汁,加調料,即成。雜碎柔、嫩、爛、脆,湯香味濃。青海最有名氣的「羊雜碎」要數里離市區25華里處的大通後子河雜碎館。
42、筏子:
筏子肉團是青海地方風味菜餚,是我們當地的群眾在宰羊殺豬後用清洗干凈的內臟加工製作的一種 美食 。在民間,俗稱「扎筏子」。「筏子」是黃河上游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是用吹滿氣的羊皮袋連接在一起,上面紮上木板,借用充氣的羊皮袋在水面上的浮力進行運輸的工具,而筏子肉團,因為在外形上與羊皮筏子相似,因此而得名。
43、饊子:
饊子是一種油炸麵食。青海回族和撒拉族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麵食品。饊子是用頭羅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44、胡椒眼眼:
從兒時的記憶開始到如今,每逢家中有喜事或節下時分,婦人們總會一顯身手,蒸上幾屜糖包來配一桌子的菜餚。因為製作胡椒眼眼的過程較為繁瑣,所以大人們都會在幾屜中挑出外形最佳的擺盤,留給重要的客人。雖說糖包製作繁瑣,也始終擋不住兒時的我們想要躍躍欲試的心情。
青海有句順口溜:「貴德的梨兒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魚天下誇。」這話一點兒不假。青海省盛產湟魚,因其體肥肉嫩味鮮而遠近馳名。將湟魚剖去內臟,洗凈雜質,按大小擺列在滾燙的石板上或沙灘上曬干,即為干板魚。(不過製作干板魚的魚種——湟魚現在是保護魚類,禁止捕撈,我希望大家能夠好好保護湟魚,等湟魚數量多了再去嘗一下干板魚的美味!)
46、羊腸面:
羊腸面是西寧地區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它以羊腸為主料, 並伴以熱湯切面共食。做法是將羊的大小腸管洗凈,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蔥、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豆麵粉,扎口煮熟,並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卜小丁、蔥蒜丁混合的梢子湯。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後切豆面腸為寸段一小碗, 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面條。羊腸面湯色淡黃,腸段潔凈,肥腸粉白,面條金黃蔥末浮上,蘿卜丁沉在碗中,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夏天吃涼 冬日可吃熱,實屬實惠之小吃。
47、焜鍋饃:
焜鍋饃饃是在金屬的焜鍋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眾習稱「焜鍋」,是青海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地區人們的麵食品。焜鍋是在普通發面里卷進菜油,抹上紅曲、姜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面團(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鍋形狀大小相同的圓柱狀,放入焜鍋內,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內的火灰里。焜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適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焜鍋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單間,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48、搓魚兒:
搓魚面,是青海特有的麵食小吃品種,因其成品的形狀中間粗、兩頭尖,酷似小魚而得名。主要是雜面(青稞面)揉好然後揪出一小撮麵疙瘩開始在砧板上搓出面型,然後下過煮熟,撈出;輔料是很有講究的,要想味道好首先要調搭熗好的韭菜(青海人稱之為:韭辣),此刻再有盤酸辣洋芋絲,那就是絕配啦~
❷ 青海地方特色美食
青海地方特色美食
青海,簡稱青,省會西寧,位於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青海地方特色美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釀皮
釀皮是青海地方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
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再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麵筋」,再將沉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麵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別覺得釀皮子不起眼,綿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是蘭州特色風味小吃中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男女老少都愛吃,對喜歡喝酒的人來說,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尤其是受到女人們的青睞,一年四季生意紅火,夏天更是旺季,釀皮子不但是一張桌子,幾條板凳的街頭小吃,而且也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各種大飯店、飯庄、酒樓宴席常設的涼盤品種。外地來蘭州的人們,若要乘飛機返回,定要帶上幾份回去再拌作料的釀皮子,讓親朋好友或家人品嘗一下。進入夏暑期,品嘗一盤黃亮柔韌、細膩爽滑、清涼舒心的釀皮,一定會感到胃口大開,回味無窮。如此能上能下,皆因其獨特的風味。
釀皮所採用的原料甚多,從綠豆面、高粱面到麥面,似乎只要是富含澱粉之物,皆可入選。稱為「麵皮」,乃指其原料皆為麵食。做法是將麵粉用涼水和成硬團,然後在清水中揉搓,這樣可以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澱粉沉澱後,倒去清水,加入食用鹼,調成面漿,放入蒸籠蒸熟,冷卻後切成筷子微粗的長條即可。麵粉中的蛋白質即是面精,則另外蒸熟,切成薄片,一塊放入碗中。一碗黃亮透明的釀皮子,加上油潑辣椒(辣椒也不是一般的朝天椒,是蘭州土生土長的青辣椒曬紅後磨成辣椒面,自有一種辣香)、精鹽、醬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醬等調料,具有色艷味美、油濃汁足、涼爽利口、噴香解暑之特點。釀皮食法多樣,既可當主食,又可當菜看。
羊腸面
羊腸面是青海省省會西寧地區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它以羊腸為主料,並伴以熱湯切面共食。做法是將羊的大小腸管洗凈,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蔥、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豆麵粉,扎口煮熟,並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卜小丁、蔥蒜丁混合的梢子湯。
羊腸分為肉腸和面腸之分,肉腸之中是羊的內臟等經過調味製作而成的。同時,有些地方還有用煎鍋煎出來的大肚片,以及上好的羊腿肉,可謂是色香味美。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後切豆面腸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面條。羊腸面湯色淡黃,腸段潔凈,肥腸粉白,面條金黃蔥末浮上,蘿卜丁沉在碗中,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夏天吃涼冬日可吃熱,實屬實惠之小吃。
狗澆尿
狗澆尿,又稱狗澆尿油餅。青海地區較流行的一種麵食。用菜籽油煎的薄餅。有隻加一點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兩種。在白面餅上擦好香豆粉(用香豆葉磨成)、花椒粉、食鹽等調料,烙時用尖咀油壺盤旋式澆油其上,狀如狗撒尿。
初來青海之人,一聽「狗澆尿」還真弄不清到底是指什麼,只知道這是一種薄餅,而不知道為何會有如此「不雅」的一個名字。青海因受青藏高原地理條件和氣候的影響,糧食作物以小麥和青稞為主,因此,當地人的飲食也多以麵食為主,「狗澆尿」便是其中之一。
這「狗澆尿」雖說名字不雅,但卻絲毫不影響它在當地受歡迎的程度。要知道,它可是家喻戶曉的美食。為什麼一張薄餅會叫做「狗澆尿」呢?有一種說法是由它的特殊製作方法得來的。烙制「狗澆尿」時,要邊烙邊沿鍋的四周澆少許青油(青海當地產菜子油,青海人親切地稱之為「清油」),而且要反復地澆油,這一動作就酷似狗在撒尿一般,所以就有人戲稱這是「狗澆尿」。
雜碎湯
青海人民把雜碎湯泡饃看成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補身、耐飢,又能抗寒。雜碎是指煮熟的牛羊的頭、心、肺、腸、胃、四蹄等,俗稱「下水」。它又分兩種,即「牛下水」或「牛肉雜碎」、「羊下水」或「羊肉雜碎」。雜碎湯就是雜碎煮成的湯,即下水下鍋後,加調料、山楂等物,文火煮,腸肚爛後撈出,繼續煮頭蹄,去上層油凝固(稱「化油」),全部撈出備用。湯中加一些干蔥絲、綠芫荽等調味品。雜碎湯香味濃、不膩、補身。
動物下水中蛋白質、維生素含量比肉高,但是含膽固醇也比肉高,往往製作時連同下水中的脂肪一同下鍋,使本菜不論是含脂肪量或膽固醇量都比較高。因此,本菜不適宜動脈硬化,高膽固醇以及中老年人常吃。
筏子肉團
筏子肉團是一道青海名菜,俗稱「炸筏子」。將豬的胃壁脂肪膜9俗稱蒙肚子油或包肚油)做包裹皮,把肝、肺、腎、脾等,剁成泥,拌入鹽、姜粉、花椒粉、胡椒粉、醬油、清油、蔥沫、蒜泥等摻入麵粉和團粉,拌勻,填入脂肪膜中,再用洗凈的小腸管來回密密地紮成一長圓形肉團,兩端封口、煮熟,再蒸一個時辰可食。
有的`做法是把羊肉裝入腸中經煮、蒸而成。因形似當地水上運輸工具羊皮筏子而得名。特點是肥而不膩,鮮嫩味美。青海各族人民都吃筏子肉團,回族和撒拉族群眾多在自己的節日扎羊肉筏子吃;漢族和土族群眾都集中在歲尾製作,作為春節的美食。
焜鍋饃饃
初來青海的人,異口同聲稱贊「青海人的饅頭花樣多」。青海人不叫饅頭,而稱饃饃。「饃饃」又只是一個總稱。青海農業區和半農業區各族人民常吃的饃饃千姿百態,品種繁多,如花捲、油包、油餅、曲連、油香、爐饃饃、饅頭(祭祖用的大饃饃)、焜鍋饃饃等等。它們是逢年過節,串親訪友經常攜帶的傳統禮品,也是每飯難離的主食。
焜鍋饃饃是在金屬的焜鍋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眾習稱「焜鍋」。焜鍋是在普通發面里卷進菜油,抹上紅曲、姜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面團(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鍋形狀大小相同的圓柱狀,放入焜鍋內,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內的火灰里。焜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適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焜鍋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簡單,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饊子
饊子,是青海農業區各族人民逢年過節製作的特色食品。其形圈圈相連,外觀纖細黃亮,入口濃香酥脆,為麵食中的佳品,在宴會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饊子是一種油炸麵食。在青海,漢族在臘月底製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麵食品。
饊子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青海尕面片
青海尕面片是面青海人麵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獨特的家常飯。這種面片不是用擀麵杖擀出來的,而是用手揪出來的。尕面片,又叫面片子。將揉好的軟面先切成粗條,叫「面基基」。然後用潮毛巾蓋上片刻(此時稱「回面」)。「回」好後,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斷,每個大約手指寬,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於面片小,故叫「尕面片」。
農村裡還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據世居青海的老人們說,面片乃是長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廣人稀,草原遼闊,交通不便,過去漢、回、藏各族之間相互來往,奔走於農牧區之間,路程遙遠,中途又少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後,日落天黑,往往借水草一隅紮起帳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鍋,不用案板、切刀、擀麵杖等炊具,只要有個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長條形,壓平、拉長後,再捏扁揪斷成小面片入鍋,一頓晚餐就到口了。
;❸ 蘭州羊皮筏子的淵源和發展
據史載,自漢唐以來,上自青海,下自山東,黃河沿岸使用皮筏經久不衰,算來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甘肅皮筏歷史因缺乏記載而難以確定,據《王進定》載,蘭州羊皮筏子從清光緒年間就已經興起,至少在320年前,蘭州就大量使用皮筏渡河,之後這項古老的手工藝一直傳承不斷。
黃河皮筏子是中國黃河地區特有的一種皮船,舊稱「革船」,用牛羊皮製成,是世界著名皮船之一。用羊皮製成的稱羊皮筏子,用牛皮製成的稱牛皮筏子。俗話說「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可見筏子和黃河的緊密關系。
坐在筏子上,看黃河水滾滾東流
坐在筏子上,低頭就能看見黃河水從羊皮胎的空當中悠悠穿過,向下一伸手穿過木架子就能撩到涼涼的河水,更奇妙的是筏子隨著水波盪漾晃晃悠悠,乘客卻不會被水打濕,有點「我自端坐,任他風浪」的味道。河面上涼風習習,渾黃的河水打著漩渦緩緩東流,河心小島上蘆葦搖曳,河對岸的山上白塔峭然屹立,看「筏子客」使出「壓」、「抓」、「提」等招式劃槳,聽他高亢地扯著嗓子唱幾句顫悠悠的「花兒」……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黃河的獨特韻味。
皮筏浮力極好,容易操作控制,遇上湍急時快如飛箭,給人飛流直下的痛快感。長途漂流要用大筏,遊人可在筏子上走動,乘上它可在黃河裡漂流半天到兩天長的時間,一路欣賞黃河上的壯美風光。
皮筏只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所以已經被淘汰。然而羊皮筏子有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視野寬闊等優點,如能乘坐羊皮筏子順流觀景,也是一種難得的樂趣。
❹ 萬馬奔騰,羊皮筏子,濁浪排空,提心吊膽,談笑風生,波浪滔滔,鼓浪前進,專心致志的意思
1、萬馬奔騰[ wàn mǎ bēn téng ]
釋義:形容聲勢浩大、場面熱烈:工農業生產出現了~的局面。
示例:外面~似的爆竹聲傳進他的耳朵里。
2、羊皮筏子 [ yáng pí fá zǐ ]
釋義:米多長的長方形框架,下拴十數個充氣羊皮袋即成。以客運為主,兼營短途貨運。
示例:先乘快艇逆流而上20分鍾到虎牢關,然後坐羊皮筏子順流而下,漂回碼頭。
3、濁浪排空[ zhuó làng pái kōng ]
釋義:比喻渾濁的波浪排山倒海一般沖向邊岸。形容波濤之大。
示例:我國的黃河啊,萬馬奔騰,濁浪排空,波浪滔滔。
4、提心吊膽[ tí xīn diào dǎn ]
釋義: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示例:舊社會,礦工下井就像下地獄,妻子在家每天都~地盼著丈夫平安回來。
5、談笑風生[ tán xiào fēng shēng ]
釋義:有說有笑,輕松而有風趣。
示例:辯論會上,小王胸有成竹,~,態度顯得十分鎮定。
6、波浪滔滔[ bō làng tāo tāo ]
釋義:形容波浪此起彼伏的效果,而且波浪不小。
示例:黃河的水奔騰不息,波浪滔滔,壯觀極了。
7、鼓浪前進[ gǔ làng qián jìn ]
釋義:頂著大浪前進,比喻船在洶涌澎湃的大海上行駛。(古代軍隊,擊鼓就是命令前進;敲鑼就是命令後退。鼓浪前進,就是擊鼓向著風浪前進,這里的「鼓」,用作動詞。)
示例:在萬馬奔騰的黃河上,一個小小的羊皮筏子在鼓浪前進,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他整個吞沒。
(4)哪裡生產羊皮筏子模具擴展閱讀:
萬馬奔騰近義詞
氣勢磅礴[ qì shì páng bó ]
釋義:形容氣勢雄偉浩大。磅礴(pángbó)。
示例:~的萬里長城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萬馬奔騰反義詞
有氣無力[ yǒu qì wú lì ]
釋義:形容沒有氣力,無精打採的樣子。
示例:他太疲倦了,說話有氣無力。
❺ 我想資助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南川鄉紅陽小學貧困學生.不知如何聯系.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人口狀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寧夏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化,人口素質有較大提高的。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該地區的人口,大學教育20.75萬人,佔4.11%,高中教育的早期階段是21759萬,佔43.1%;1784100美元在小學教育中,佔35.34%;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識字很少的人)63230000。教育人口的區域差異水平,該地區是高於山區,城市高於農村。
寧夏定居點是中國最大的穆斯林人口占自治區總人口的約1/3,1/5的國家的穆斯林人口。回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吳忠市回族人口占寧夏人口的80%以上。
寧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至少在中間。銀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吳忠市人口密度為260.5人/平方公里,150.4人/平方公里110.1人/平方公里65.9人/平方公里。人口最稠密的石嘴山市,高達601.6人/平方公里,最小的鹽池縣,寧夏,只有22.5人/平方公里。形勢
2005年寧夏人口:據2005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寧夏出生人口9430000人,人口出生率比去年同期的15.93%,同比增長0.04%。千分點; 2.93萬人亡,人口亡率為4.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98,每萬人口6.50萬,在年底的凈增長總人口的5962000美元的。
2005年底,該地區的城市和農村就業,包括統計系統是299610000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億元,同比增長0.54%。城鎮單位職工為5744萬,1.04十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78%,比上年凈減少。經濟類型:國有單位3739萬,比去年同比增加02300名員工在集體單位,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0.47億,其他類型的實體18,750,000工人,減少0.8萬人的員工。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戶2796萬人次,同比增長0.26億元,比上年。農村勞動力21198萬,比上年增加208萬。 2005年,全區已緩解就業和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為5.5億美元,同比增長12.24%,比去年同期。年底登記失業人數4.4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5%。 (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的統計,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寧夏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超過610萬人。
排名統計上到達黃河,北倚賀蘭山,南山脈,北寧夏黃河貫穿全境,融合了歷史和文化,過去和現在被稱為「塞上江南」的美譽,是一個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名稱西峽和平的,唐關內道;宋代關閉歲的西夏省位於西夏,西夏,元很快改變了寧夏,寧夏路開始後改行省,甘肅省,搬到甘陶明陝西省,改寧夏衛;明顯的變化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的政府,並設寧夏將軍;共和國的偏甜寧夏護軍使,納入侯寧夏,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早在後,百廢待興,區名至今未變。
</西周至秦朝:高
西周時期資本(現在西安市西),關中地區的統治中心,因此該地區的內蒙古,河套北部,寧夏,陝西,山西各地,北部稱為朔方春春秋,在固原烏氏戎,南銀鹽池縣曲艷榮領域的戰國時代,秦惠文王,花烏戎,烏氏縣家(沽源縣涇河,南北岸)固原地區?管轄。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地區始建縣,轄寧夏銀南,秦昭襄王,35年後(公元272年),曲仁兩縣縣北寧夏區政府設置啟動
秦寧北縣管轄,劃歸,東漢安定郡治移鎮遠以來在甘肅寧縣漢的郡治的碩放歷史的北西漢桓縣,郡治,甘肅,固原集穩定性縣是寧夏縣北縣和穩定性。華北郡治縣,甘肅省,從吳忠市利通區西南
/>唐代至明清時期:
全境道在唐代,寧夏,位於6:說明樂原來的狀態,精神狀態,西方將是國家雄州警方狀態/>寧夏區北松勤鋒路,侯在北部寧夏黨項利的職業生涯,的北方宋王朝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山的變化:北京原路返回。
元代寧夏的西夏中興路執行秘書處
1368,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但1372年開始的佔領寧夏。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後改為額外寧夏左屯衛,屯門後衛和前衛,先鋒前衛,後衛,重新確立,寧夏鎮,固原鎮,長城沿線九區,九鎮,明代邊鎮。
清朝巡撫,位於寧夏,陝西省民政事務司法局局長,在系統中偉,寧夏為准省級撤退,改變寧夏政府,包括縣,甘肅背心,但寧夏知府,繼滿營寧夏庄園的仍不失省級格局。
中國:
成立的1 2011 1912 1,共和國,轉變政府路右,而不是朔方路1913年,北改回寧夏路。
1928 10,17,159約274,910平方公里,組裝磴位於寧夏省的面積?共和國中央政府的盈利?全省
1929年,全省已成立寧夏司法管轄區朔方八縣,阿拉善,LCD和滿意度分類。口縣阿拉善巴格磴
> 1933年馬鴻逵蔣介石蔣介石任命的州長寧夏,馬鴻逵統治寧夏1933年9月計劃中衛縣東寧縣寧夏4月1日,1941年,寧朔縣,永寧縣,平羅縣惠農縣北,多蘿西縣,並更名為寧夏縣,都蘭縣,1945年改鎮,靈武縣,吳忠市,寧夏吳忠市領導九個縣的兩個標志:阿拉善旗à寧夏,寧朔縣,平羅縣,中衛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鎮戊縣(後改名為濟納旗,縣,然後換到同心縣預旺),其他3個額外的紫湖,居延海,銀川市磴口縣象山行政會議成員,1944年4月,在1947年的首府銀川寧夏集,此後,直到解放前夕,成立於同年12月23日,全省共增加了13個縣,1市,3局。
/>人民共和國的中國期間:
1949年寧夏解放。其次寧夏額濟納旗由甘肅省酒泉地區,節目主持人,寧夏省的前身。,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成立,1949年10月23日,並於10月25日決定成立寧夏省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阿拉善旗工作委員會。調三邊軍分區三大隊駐守遠離營地。
1950年,吳忠市,又改為5月蘇州市吳中鎮恢復5月25,在10月,吳忠市,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在西開發區,原定於西吉縣,海原縣在平涼
1952年,永寧縣,62個區,賀蘭縣,四個區,每個分類銀川8月15日,促進民族團結,阿拉伯國旗的資金將遠遠營「高級巴基斯坦,10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備案。
2010年11月27日,195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通知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10月29日,4月1日,寧夏省「金,吳凌,吳忠市回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後,有限公司。,是位於寧夏吳忠市人民政府4月4日,寧夏批准由省政府,受益農民縣建立一個區級相當於回族自治縣縣,寶豐回族自治區域和的精神沙回族自治縣縣今年五月,打義鄉,縣(原名為6個鄉鎮)劃歸管轄的寧夏同心縣,7月,金,吳嶺,重命名為「回族自治區,寧夏省,董輝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
1954東下轄寧夏吳忠市金吉縣,靈武縣,同心縣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7月14日,1954年,內政部批准銀川市六區分為四個區域。 1954年9月,寧夏省建制,成立於甘肅省。 1954年11月3日,寧夏省,合並,甘肅省,原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銀川河東區新區行政區劃不變。 1954年11月期間由內政部批准,在寶豐市,黃河流域橋搬家,造福農民縣人民政府。
1955年4月28日,201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河東更名為吳忠回族自治州,甘肅省領導金志縣,靈武縣,同心縣,鹽池主持縣。 12月1日,鹽池縣正式劃歸吳忠回族自治州所轄國務院批准。 1955年11月18日,經批准,由國務院命名西海固回族自治區固原回族自治州。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7年,本行政區域的基礎上,寧夏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決議。
1958年9月4日,2010年批准,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中國共產黨成立鎮甘中衛縣是自治區最古老的城鎮之一。 9月25日,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永華鄉楊顯部分農村和蘆薈,所有蘇宇翔(包括赫蘭姆網站),銀川市賀蘭縣城鎮工作委員會批准,劃歸管轄。 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轄21至17個縣,自治區,銀川,吳忠,中衛縣,金姬?鹽湖縣,同心縣,靈武縣,縣,沽源縣,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總面積?約66400平方公里。
1969年,下轄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自治區轄21區,一個標志,16個縣,市與縣的面積。面積超過17萬平方公里的原66400平方公里自治區。
在固原,固原地區在1970年改變。
2009年5月30日,1979年內蒙古自治區(7月1日起正式在後面)的管轄下,由國務院,阿拉善左旗批准。司法管轄區的地級市,寧夏(銀川,石嘴山),2(南方銀行,固原市),16個縣,市,各縣區7。
1980年2010年1月1日,取消了革命委員會,成立人民政府,各級人大常委,「村名」,逐步更換名稱的「人民公社」。
200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的固原縣,固原成立。
2010年10月19日,銀川市,銀川市,銀川市,西夏區和金鳳區新城區和郊區設立石嘴山市石炭井區。主持10月25日,銀川,吳忠,靈武市舉行的變化,紅寺堡開發區劃歸吳忠市管轄。
2011年10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吳忠市紅寺堡,紅寺堡區的行政區域?周日,南川鄉,吳忠市紅寺堡城,鎮,鄉,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紅寺堡城。
著名的旅遊景點:
西夏王陵
西夏西夏陵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南京市棲霞區,銀川,中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墓,被稱為世九皇墓和超過140個的國王和大臣的殉葬品墓「東方金字塔分布,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總監,和佛教建築的影響,國家的文化,漢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西夏陵規模宏大,布局,陵闕,神牆博物館,炮塔,城,內城構成了獨特的形式公墓建設,獻殿,靈台組件。
,中衛市沙坡頭
第一次全國AAAAA級景區,位於騰格里沙漠在中衛市沙坡頭肚子?,著名的沙漠旅遊區富有特色的西部山區,黃河,沙漠,長城和綠洲在此一起,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暴雨黃河,浩瀚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蒼涼的明代長城,雄秀的古水車的形狀吸引了不少遊客在沙海沖浪駱駝?,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漂流黃河,沙漠中的煙味,長河落日
平羅莎的奇特景觀沙湖萬畝水域,5000畝沙丘,兩畝沙湖盛產蘆葦,魚類,鳥類,數萬湖
石嘴山市平羅縣沙湖首批國家AAAAA景區56公里,距銀川市區。成千上萬的鳥類棲息在這里,你可以,作為大自然的奇觀。沙湖魚是非常豐富的,不僅是鯉魚,鯽魚,草魚,鰱魚,鱅魚,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沙湖一個魚宴,烹飪沙湖魚餐廳,專門湖西賀蘭山雄偉的位置,倒映湖中。
六盤山風景區的
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北部的游牧文化,的中央中原文化豐富的天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交界處茂密的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六盤山一個理想的消夏避暑,森林探險,探險,科普和教學實踐,保護區??固原古城的保護區有老龍潭,加龍河,鬼門關,涼宮峽荷花苑,60多名白雲山六大景區。戰國秦長城,中衛高廟安溪宮北須彌山石窟的丹霞地貌景觀。
<BR /中衛市沙坡頭建於永樂年間(1403-1424),建立康復清代代表經驗,已成為規模宏大的古建築。高廟是一座寺廟的宗教,而不是只獻給佛,菩薩,佛玉皇,聖母,文昌,關公,聚集在寺廟,佛教,道教,儒教安全寺坐北朝南,始建於側翼,和前面大殿單檐歇山頂,前面的門寺廟。高廟,24個台階拾級而上,穿過拱門,南門,在眾議院提出,終於到了到五嶽,玉器,填充模具癲癇三個主體建築,在中心的線,層連接的潛力正在逐步增加在高寺兩側主樓和鍾樓,鼓樓,文樓,吳F,靈官廟,寺,藏,結構緊湊,氣勢殿堂。高廟三大宗教的寺廟,是很奇怪的。寺磚拱上了一副對聯:儒教,佛教,道教,從這里開始,「天,自製,因為要在這里做。橫批:「橋的最高法律。廟里供奉的佛,菩薩,玉皇大帝,聖母瑪利亞,文昌,關公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偶像齊聚一堂。高廟位於主樓和附樓的中軸之間的重要建築,富於變化的建築,整個建築以其精湛的寺廟,檐牙啄,飛橋,翼角高翹區的裝飾品被稱為飽和享受高在國內外的聲譽。獨特的地方高廟,不僅在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也設置了儒學,道教,佛教三教寺廟,一共有174座雕像,塑料,逼真細膩發揮到非常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四個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令人興奮和驚人的。
高廟主體建築坐落在中心軸上。層階段,由於逐漸上升;輔助建築是位於兩側對稱平衡。高平台剛剛超過2000萬平方米,建設了近九脊歇山式四個角尖銳保存?十字歇山,將軍盔頂部的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寺廟。亭廊連接至整個建築物的沉重樓疊閣飛檐啄回環曲折,緊湊,多樣,真正是在寧夏古建築的傑作。
火石寨固原市西吉縣,暗紅色,尤其是在樹蔭下樹雲燃燒的火焰,故名火石寨山,當春天和夏天,滿山遍野的鮮花和七彩斑斕的蜜蜂愛蝶舞活力,稀疏的樹木集群箭竹,加入排序南國美麗的北國風光。迷人的自然景觀,不僅火石寨建設十幾高峰,大大小小的火石寨百公里半徑著名的掃竹嶺,石寺山,屏幕牆,山地,尤其是在最不尋常的自然石城分布。的洞穴,它是一脈相承的,須彌山石窟。
寨鄉蟬窯村在西吉縣火禪宗佛教石窟寺,因為這是固原縣須彌山,也被稱為「須彌山禪佛寺佛教禪宗在唐代派,傳播的聖地。
石窟鑿出來尖頂佛塔巔峰的峰高約120米,像一個矛刺天,牆?在牆壁上的怪異常的空缺,爬上山頂,雲漂浮在空中的腳高峰的事情,現存洞窟10個孔,殘存的壁畫,最大的石窟石雕須彌座,從高峰期的15米,為矩形平頂本地?三個下半部的石窟,15米,深,寬4米,高5米,洞穴的居民粘土雕像的巔峰之作,可容納數百人。石窟峰周其鳳岩石或凌空上升,沉幽谷,形狀和大小。
,掃帚嶺石窟位於西吉縣以北15公里處的火丹Zhaixiang5南部集團巔峰之作被稱為?蟠龍嶺主峰掃帚竹種植山被稱為「頭」,「思茅
>青翠的森林,清澈的水,尤其是陌生和高聳的岩石山的桂林山水給人的印象峰值神態仙姿相當大的魅力。東北角上了驚人的自然景觀和山鑿成的石階,人文建設集成玉皇亭,大佛殿,佛寺,牛殿,萬壽宮和其他孔30多孔分布在四面絕壁,有些人石壁上,從東到西高約330米長,苦事,多為長方形平頂,矩形最大的佛教寺廟圓頂超過9米深,6.1米寬,5.45米的洞穴已經被破壞,完整的雕像大部分剩餘石雕須彌座,佛龕,壁畫4尊立佛高4.8米,4.4米的腹圍石窟3銅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24-452)的生物之一,宋代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4?厘米高,重18公斤。掃帚嶺石窟開鑿時,它不再是在歷史上,在任何情況下,如果銅雕像是不是假的,它極有可能是鑽於北魏,火石寨「丹霞地貌火,位於西吉縣西北丹Zhaixiang,長17公里,寬10公里,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丹霞地貌」區域自然保護區批准。保護區10公里的高原,景色壯觀,沙地黃土西吉縣,紅色,紫色的峭壁,山峰,山脊,岩石高聳以上? CMO。此外,由於紅砂岩裸露當地人叫火石寨。
在廣東省仁化縣丹霞地貌境內,北部山區是一個厚厚的紅砂岩和礫岩紅岩,地殼抬升運動和水的侵蝕,腐蝕,風化剝落的外部力量形成的崩潰丹崖峭壁,石峰林設立了一個特殊的地形。丹霞地貌在中國的風景名勝和山水景觀,獨特的風格,在中國風景名勝區的重要類型之一。
8,火石寨山石窟
鑿的從北魏開始繁榮於隋唐,到陡崖峭壁幾百米的高的洞穴。置身其間,心硬朗和世界。共和國西吉縣,他說:「在雲台山深山勢陡峭,深洞,危險橋梁,成立於11月18日,這首歌」的氛圍,我們必須首先要噴雲。類似清除灧瀾。唱歌,鍾,隱約花香的空氣稀薄娛樂目標。 「有機結合掃竹嶺,石寺山,禪佛寺三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都是自然造化的人類智慧, 9,
朝那城,秦,漢代步縣古遺址,位於固原市彭陽縣境內的古鎮以西15公里的茹河流域位於中間窪水庫西汝山交匯處三角平川,這一步沼澤附近的東科據北岸,至北羅家山,實地考察,群峰環抱,塑造了喧囂的城市沃野,河流河水庫北乾渠穿城而過的運河流水潺潺,綠樹成蔭,蝶飛蜂舞蹈,如詩如畫。朝那城,古戰場,秦,漢,導致今天的長安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春天桃紅柳綠,盛霞碧波如海城的戰略重要性,到處都是美麗的金色秋天的樹葉隆冬步驟古城的殘牆斷垣,古樸而充滿活力的新的商業建築和庭院並排廣泛瀝青路面劈向的小徑並存,繁華的街市和安靜的農家獨特的寧靜和庄嚴東山清真寺蔣樹聲松柏蒼翠。背誦古老的城市,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小學,構成一個簡單而優雅的畫面。
寧夏民族特點和民族習慣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