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模具怎樣計算頂桿長短切割
不知道你所說的是什麼模具,如果是塑料模具的話,可以把下模頂桿的推板退到位,然後測量推板上表面到下模上表面的尺寸,即是頂桿的長度尺寸。
如果是冷沖模具,下模的頂桿的長度應從下模的底座的底面測量到凹模的上表面,(不算頂部的厚度尺寸,去掉螺紋部分的長度,只算頂桿的有效長度尺寸),即是頂桿的長度。
㈡ 沖壓模的刀口與成型產品的距離一般是多少。
你的表述不準確
沖壓模具的刀口什麼意思,一般剪板機才叫刀口
是沖裁模或者沖孔模的凸模吧
與成型產品的距離是上下的還是凸凹模間隙
上下的一般是模具的工作距離
根據板厚和沖壓類型的不同也不一樣
比如沖裁模為了高速高效,間距就很小,一般不超過20mm
而拉深漲型模因為凸模上有形狀,所以間距就比較大
至於凸凹模間隙,間隙越小,光亮帶越大,精度越高
材料的強度和厚度也有影響,強度越高,間隙相應要放大
厚度越大,間隙也要越大
1mm的板沖裁間隙一般在3%-5%左右
㈢ 沖壓模具導柱間距多大合適
小模一般三個導柱,大模四個導柱,一般都在模具的四個角上,不影響生產即可,如果是級進模導柱安在上模,導套安在下模,取件方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請問大神們 模具斜頂和斜頂桿長度怎麼算
問題1。
沒有具體規定。
對於小模具來說不要超過200長 寬度不要小於5MM 斜度不要超過10度。
對於大模具來說長度不要超過500MM 寬度不要小於10MM 斜頂不要超過15度。
問題2。
可以的。最小我做過2.2MM寬的斜頂。
設計時請注意盡量減小斜頂的斜度,最好不要大於5度即可。材質要選擇有一定韌性和強度的,比如SKD61之類的。 否則易斷。
㈤ 注塑模具頂塊最大設計多少度合理
頂塊的「頂桿」不要超過15度。如果行程要求比較大的話,也可以做更大的角度(可以買"盤起"的「頂出輔助裝置」),這樣斜頂桿就不會太受力了。還是做低於15度是最保險的。
㈥ 模具中一般怎樣安排頂桿
頂桿嗎? 國內的,模具中心都要有頂桿孔. 根據模具大小來決定,小的模具例如300MM下的一般都用中間一個就可以了.在大的根據模具大小來,長的模具最後用兩個以上頂出,最多在國內一般用5個,就是中間一個,上下各兩個,它們的間距400MM內是100距離一個孔.400上的就是700MM 它們的間隔是150MM.因沒有找到圖只能這樣描述.你可以去網上搜到國內KO口的分布圖.
㈦ 沖壓模具頂桿行程怎麼確定 一般沖壓模具工藝卡上需要體現些什麼參數(模具閉合高度\成型壓力\=
壓邊圈行程是根據零件形狀來確定的(大致原則:壓邊圈頂起後,板料放在壓邊圈上而不與凸模接觸)。
工藝卡一般需要體現的:頂桿布置圖,模具編號、名稱,模具重量(上、下、總),裝模高度,上模夾緊器數量、位置,下模壓板槽位置,快速定位孔位置及大小,氣墊壓力,成型力,板料牌號及尺寸等,這是工藝卡一般需包含的,還有其他的是各廠家按照自己的習慣來填寫:比如氣源相關參數,預加速,清洗機等信息。
㈧ 模具沖床頂桿孔位孔距是多少
正規的都是150,從中心開始分,有些特殊定製的沖床不一樣,200的也有,少見,還有就是更特殊的,中間300後,就是150了,具體看沖床參數
㈨ 模具頂桿 有標准尺寸嗎
頂桿解釋:
1.被打入某些物體中的薄壁管(如以後將灌入混凝土的管形鋼柱)內的臨時內支柱。
2.一種用來頂出已成型工件的棒。
3.穿入【金屬】型腔背面的銷桿,用以頂出製成件。
4.早期來復槍槍管尾端中的細鋼桿,彈丸由推彈桿撞入頂住鋼桿並配合來復線塞緊。
㈩ 用在25t沖床生產的模具高度要做到多高
沖床有一個主參數叫最大裝模高度(指滑塊在下死點,球桿調節到最大值時,滑塊底平面到工作台板上平面的距離),裝模高度的調節是根據球桿的調節量來確定的,最大裝模調試減去調節量得到最小裝模高度。因此設計沖壓模具時,其閉合高度(在下死點沖壓時上、下模合模時的高度)應該處於最大與最小裝模高度之間為宜。大於最大裝模高度,模具無法使用,小於最小裝模高度時,需要額外加裝模具墊板。25噸沖床的最大裝模高度與調節量,各個生產廠家不完全相同。給個參考吧。最大裝模高度在200到250左右,調節量在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