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機械零件設計中的工藝性及標准化是什麼
一、工藝性
良好的工藝性是指所設計的機械零件能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勞動量、最低的製造費用生產出來,且裝拆、維修方便。零件製造一般包括毛坯生產、切削加工、熱處理、裝配等階段,各階段都是有機聯系著的,設計時必須全面考慮。設計機械零件時有關工藝性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零件的結構與生產條件和規模相適應
單件或小批量生產的零件,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生產條件。如直徑大於600mm的齒輪毛坯,用一般的鍛壓設備難以鍛造,應採用鑄件或焊接件。在單件或小批量生產時,不宜採用鑄件或模鍛件,以免模具造價太貴(尤其是模鍛)而提高零件成本。如果沒有磨齒機床,就不要採用齒面硬度高、熱處理變形大的熱處理方法。
2、毛坯選擇合理
零件的毛坯可以是鑄件、鍛件、軋製件、焊接件和沖壓件等。毛坯的選擇應考慮生產批量大小、材料性能和加工性能等。如對鍛件而言,單件或小批量生產宜用自由鍛,大批量生產宜用模鍛。
3、結構和形狀應簡單合理
零件的結構和形狀越復雜,製造、裝配和維修就越困難,成本也就越高,因此,要盡可能採用簡單的圓柱面、平面、共軛曲面及其組合,盡量減少被加工面的數目和被加工面的面積,盡量採用相同尺寸(直徑、圓角半徑、配合尺寸和公差,螺紋的直徑、線數和螺距,齒輪模數等)。
4、規定合理的製造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製造精度過高、表面粗糙度值過低,都會明顯增加機械零件的製造成本。因此,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降低製造精度、增大表面粗糙度值。
5、滿足熱處理的要求
為避免熱處理時變形、開裂或降低熱處理質量(如硬度不足、軟點、強度低、滲碳層薄或不均勻等),零件的幾何形狀應簡單、對稱,長徑比不可太大,盡量減少應力集中源,截面均勻,無銳邊和尖角,避免不通孔、配作孔和局部滲碳、滲氮等。零件也應有足夠的剛度。為使淬火氣膜不易附著、冷卻均勻、變形較小,對零件表面粗糙度有一定要求。
6、考慮裝拆的工藝性
設計中,應考慮零件能便於裝配、拆卸,並盡可能減少裝拆的工作量,還應考慮搬運、安裝、使用、維修的方便性和經濟性。
二、標准化
標准化是指對零件的尺寸、結構要素、材料性能、檢驗方法、設計方法、制圖要求等制定出各式各樣的標准,供大家共同遵守。與標准化密切相關的是零部件的通用化、產品的系列化。
通用化是指最大限度地減少和合並產品的形式、尺寸和材料的品種,使零部件盡量在不同規格的同類產品乃至不同類產品中通用,以減少企業內部的零部件種數,從而簡化生產管理,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系列化是指將尺寸和結構擬訂出一定數量的原始模型,然後根據需求,按照一定的規律優化組合成產品系列。
標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被統稱為「三化」。「三化」的優越性表現在:
1)採用標准結構及零部件,可以簡化設計工作,縮短設計周期,提高設計質量。
2)便於安排專門工廠採用先進技術進行專業化大生產,保證產品質量,並能大幅度降低勞動量、材料消耗和製造成本。
3)技術條件和檢驗、試驗方法的標准化,可以改進和提高零部件的質量。
4)增強互換性,便於維修。
我國現已頒布的與機械設計有關的標准,可以分為國家標准(GB、GB/T)、部頒標准(如JB、YB等)、專業標准和企業標准四級。我國已加入國際標准化組織(ISO),許多新的國家標准已採用了相應的國際標准。設計時,應執行和採用各項標准。
2. 零件結構的工藝性是什麼
零件的結構工藝性,是指零件所具有的的結構是否便於製造,裝配和拆卸。
製造,如鑄件的話,設計時要帶拔模斜度,這樣方便脫模
裝配,裝配的部位引入倒角,可以引導組裝更順利
3. 模具材料的工藝性能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基本要求: 1.具有高硬度和強度,以保證模具在工作過程中抗壓、耐磨、不變形、抗粘合; 2.具有高耐磨性,以保證模具在長期工作中,其形狀和尺寸公差在一定范圍內變化,不因過分磨損而失效; 3.具有足夠的韌性,以防止模具在沖擊負荷下產生脆性斷裂; 4.熱處理變形小,以保證模具在熱處理時不因過大變形而報廢; 5.有較高的熱硬性,以保證模具在高速沖壓或重負荷沖壓工序中不因溫度升高而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