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模具縮水如何處理
模具縮水處理方法:
先測量出塑膠產品與鐵件的相對位置(只要測出鐵件放進去多少及相對某個面的高度)。
把產品放下縮水。
把沒放縮水的鐵件裝進來.(將第一步測量的尺寸乘縮水後的尺寸作為定位尺寸來組立)。
⑵ 模具設計產品分型完成然後在放收縮怎麼辦
補孔分模法:指將產品前後模之間的所有的破孔不好或直接做曲面,曲面可直接伸入產品內。(可在模具內補也可在零件內補但要做曲面圖層)。先將產品實體曲面上色,再將產品有破空位置補好,相交的曲面要合並,孔要補順滑,檢查間前後模不要有任何破孔,多餘曲面除非與實體表面完全重疊,露出的曲面都要剪掉。
體積塊,還是補面
修剪應該是補面的
正常情況下不要伸到產品外面去,可以伸進產品膠位里但是不要伸太多
有些產品不伸進去一點分不了
⑶ 塑料模具縮水怎麼處理
.縮水
由於體積收縮,壁厚處的表面原料被拉入,因化時,在成品表面出現凹陷痕跡。縮水是成品表面所發生的不良現象中最多的,大多發生於壁厚處,一般如果壓力下降則收縮機率就會較大。
1.
模具設計時,就要考慮去除不必要的厚度,一般必須盡可能使成型品壁厚均勻;
2.
如果成型溫度過高,則壁厚處,筋骨處或凸起處反面容易出現縮水,這是因為容易冷卻的地方先固化,難以冷卻的部分的原料會朝那移動,盡量將縮水控制在不影響成品品質的地方。
3.
一般降低成型溫度,模具溫度來減少原料的收縮,但勢必增加壓力。
縮水
表八
成
型
機
射出時間短(gate未固化時,保壓就會結束)
保壓低
計量不足
保壓位置轉換太快
射出壓力低
射出速度慢
冷卻時間短
原料溫度高
逆止閥破損
灌嘴孔徑變形(壓力損失)或溢料
模具
模具溫度高
模具冷卻不均勻(模具部分高)
gate小
模具結構設計
頂針不適當
原料
原料收縮率大
9.不易脫模(頂凸)
模具打開時成品附在動模脫模,頂出時,頂破或頂凸成品。如果模具不良,會粘於靜模。
1.
模具排氣不良或無排氣槽(排氣槽位置不對或深度不夠)造成脫模不順利;
2.
射出壓力過高,則變形大,收縮不均勻,對以脫模;
3.
調節模具溫度,對防止脫模不順有效,使成型產品冷卻收縮後,以便於脫模,但是,如果收縮過度,則在動模上不易脫模,所以,必須保持最佳模溫。一般,動模模溫比靜模模溫高出5℃—10℃左右,視實際狀況而定。
4.
灌嘴與膠口的中心如果對不準,孔偏移或灌嘴孔徑大於膠道孔徑,均會造成脫模不順。
脫模不順
表九
成型機
原料溫度高
射出壓力高
射出時間長
保壓時間長
冷卻時間短
保壓高
模具
模具脫模角不夠
模具溫度高
模具排氣不良
模具冷卻不均勻
灌嘴孔徑大於膠口孔徑
灌嘴偏移
原料
原料流動性不足
原料收縮率小
冷膠縮水可以看膜具裡面的的溫度是否太底
膜具開啟時間周期是不是太快
冷水機的溫度..缺料
成型塑料膜出的不完全
主要注意膜具裡面是否有異物堵塞
射出機是否是把料全部融化完全射出量是否到位
開膜是不是太快
膜具裡面的溫度.其他的你問我在說
⑷ 請問如何解決塑料製品的收縮問題
在塑料模具部件較厚位置,如筋肋(俗稱骨位)突起處形成的收縮要比鄰近位置更嚴重,這是由於較厚區域的冷卻速度要比周圍區域慢得多。冷卻速度不同導致連接面處形成凹陷,即為人們所熟悉的收縮痕。形成收縮痕的原因可能有一個或多個,包括加工方法、部件幾何形狀、材料的選擇以及模具設計等,其中幾何形狀和材料選擇通常由原材料供應商決定,且不太容易改變。模具製造商還有很多關於模具設計的因素可能影響到收縮,冷卻流道設計、澆口類型、澆口尺寸可能產生多種效果。例如,小澆口如管式澆口比錐形的澆口冷卻得快得多,澆口處過早冷卻會減少型腔內的填充時間,從而增加收縮痕產生的幾率。對於成型注塑工人,調整注塑工藝是解決收縮問題的一種方法。注塑壓力和時間同樣影響收縮,部件填充後,多餘的材料繼續填充到型腔中補償材料的收縮,射膠時間太短將會導致收縮加劇,最終會產生較多或較大的收縮痕。這種方法本身也許並不能將收縮痕減少到滿意的水平,但是成型工人可以調整填充條件改善收縮痕。在德富塑料網站中的資訊板塊還了解到修改模具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可以去嘗試修改常規的型芯孔,該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樹脂,氣體輔助方法也是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情況。另外更換材料復合模具收縮率的塑料也是一種方法,玻纖增強、礦物填充等材料有利於減少成型收縮,更換不同材質的塑料,收縮率也不同。
⑸ 注塑產品縮水怎麼處理
你好
1、 模具溫度太低不利於解決縮水難題
硬膠件縮水問題(表面縮凹和內部縮孔)都是因為熔膠冷卻收縮時,集中收縮留下的空間得不到來自入水口方向的熔膠充分補充而造成的缺陷。所以,不利於補縮的因素都會影響到我們去解決縮水的問題。
多數人都知道,模具溫度太高容易產生縮水問題,通常都喜歡降低模具溫度來解決問題。但是有時如果模具溫度太低,也不利於解決縮水的問題,這是很多人不太注意到的。
模具溫度太低,熔膠冷卻太快,離入水口處較遠的稍厚膠位,由於中間部份冷卻太快而被封死了補縮的通道,遠處便得不到熔膠的充分補充,致使縮水問題更難解決,厚大注塑件的縮水問題尤為突出。
再者, 模具溫度太低,也不利於增加註塑件的整體收縮,使集中收縮量增加,縮水問題更加嚴重明顯。
因此,在解決比較難的縮水問題時,要記得檢查一下模具溫度會有好處。有經驗的技術人員通常會用手去觸摸一下模具型腔表面,看是否太冰涼或是太煬手了。每種原料都有它合適的模具溫度。例如PC料的縮孔問題,如果邿嵊妥⑺埽s孔會得到較好的改善,但模溫若太高了,注塑件又會出現縮水的問題。
2、熔膠溫度過低也不利於解決縮水難題
同樣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熔膠溫度太高,注塑件容易產生縮水問題,適當降低溫度10~20℃,縮水問題就會得到改善。
但如果注塑件在某處比較厚大的部位出現縮水時,再把熔膠溫度調得過低,比如接近注塑熔膠溫度的下限時,反而不利於解決縮水問題 ,甚至還會更加嚴重 ,注塑件越厚情況就越明顯。
原因和模溫太低相似,熔膠冷凝太快,從縮水位置到水口之間無法形成較大的有利於補縮的溫度差,縮水位置的補縮通道會過早被封死,問題的解決就變得更加困難了。由此也可看出,熔膠冷凝速度越快越不利於解決縮水問題, PC料就是一個冷凝相當快的原料,因此它的縮孔問題可以說是個注塑的大難題。
此外,熔膠溫度太低也一樣不利於增加整體收縮的量,導致集中收縮的量增加,從而加劇了縮水的問題。
因此,在調機解決較難的縮水問題時,也應檢查一下熔膠溫度是否調得過低了極為重要,除了看溫度表,用空射的方法檢查一下熔膠的溫度和流動性比較直觀。
二、射膠速度過快不有利於解決縮水嚴重的問題
解決縮水問題,首先會想到的是升高射膠壓力和延長射膠時間。但如果射膠速度已調得很快,就不利於解決縮水問題了。因此有時縮水難以消除時,應配合降低射膠速度來解決。
降低射膠速度,可使走在前面的熔膠與入水口之間形成較大的溫度差,因而有利於熔膠由遠至近順序凝固和補縮,同時也有利於距水口較遠的縮水位置獲得較高壓力補充,對問題的解決會有很大的幫助。
由於降低射膠速度,走在前面的熔膠溫度較低,速度又已放慢,注塑件便不易產生批鋒,射膠壓力和時間就可以再升高和放長一些,這樣還更有利於解決縮水嚴重的問題。
此外,如果再採用速度更慢、壓力更高、時間更長的最後一級末端充型和逐級減慢並加壓的保壓方式,效果將會更加明顯。因此當無法一開始便採用較慢的速度射膠時,從射膠後期開始採用此法也是個很好的補救辦法。
不過要值得提醒的是,充型實在太慢了反而又會不利於解決縮水的問題。因為等到充滿型腔的時候,熔膠都已經完全冷凍,就像熔膠溫度太低一樣,根本就沒有能力再對遠處的縮水進行補縮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⑹ 控制模具收縮率的方法有哪些
模具溫度
模具溫度高,熔融料冷卻慢、密度高、收縮大,尤其對結晶料則因結晶度高,體積變化大,故收縮更大.模溫分布與塑件內外冷卻及密度均勻性也有關,直接影響到各部分收縮量大小及方向性.
保持壓力及時間對收縮也影響較大
壓力大、時間長的則收縮小但方向性大.注塑壓力高,熔融料粘度差小,層間剪切應力小,脫模後彈性回跳大,故收縮也可適量的減小,料溫高、收縮大,但方向性小。
⑺ 滾塑如何避免大鑲件的收縮
怎麼克服注塑件表面縮痕
最佳答案
解決注塑件表面縮痕可以從下面三種方法來實現。
一、模具設計上的解決措施
1.1 水路設計
合理的水路設計使得型腔表面的模溫盡可能一致。必要時,在局部壁厚較大或者散熱不好的區域加強冷卻。在筋對應的模面加強冷卻,使得表面固化層較快形成,當表面固化層較厚時,剛性較大,不容易產生縮痕。
當形成筋的動定模對應面都是鋼材時,容易產生縮痕,若在筋的下面改成陶瓷或者塑料鑲件,使得上面的固化層形成較快,剛性較大,最後固化的塑料向內吸入,上面不至於塌陷,也可以防止縮痕產生。
1.2 澆口設計
製件的澆口應設計在壁厚大的區域,或者靠近縮痕和縮孔出現的位置,以利於保壓補縮。澆口的尺寸應足夠大,減緩澆口的冷卻,使得更多的熔體能在保壓階段進去型腔中補縮。一般情況下,澆口厚度不應小於壁厚的50%,最好能達到壁厚的80%。
1.3 流道設計
優先選用圓形流道,因為圓形流道的有效截面積最大,其次是梯形流道,最好不要選用半圓形流道。流道的有效截面越大,保壓補縮的能力越強,製件越不容易出現縮痕或縮孔。此外,流道的尺寸應足夠大,減少充模阻力,給型腔提供足夠大的保壓壓力。
1.4 拉料桿設計
在三板模中常使用到拉料桿,拉料桿的設計應避免伸到流道中,造成流道的有效截面變小,充模阻力增加,不利於製件的保壓補縮。對於聚碳酸酯(PC)等流動性較差的材料,尤其需要注意拉料桿的設計,避免流道壓力損失過大引起實際保壓不足,導致製件產生縮痕或縮孔。
1.5 排氣設計
模具的排氣順暢,注塑時可以採用較高的壓力和速度,保壓補縮的效果更好,降低縮痕或縮孔產生的可能性。典型的排氣槽設計,根據材料的不同,排氣槽的深度也會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排氣槽的長度不能過長,最好在2mm左右。
二、成型工藝上的解決措施
2.1 模具溫度
模溫對縮痕或縮孔的影響是相對的。模溫太低時,製件表層容易凝同變厚,芯層的厚度相對減小,保壓補縮的通道變窄,製件遠端得不到足夠的補縮,形成縮痕或縮孔;此外,模溫較低使得澆注系統特別是澆口容易凍結,製件得不到足夠的保壓補縮,也容易形成縮孔或縮痕。模溫太高時,模具的冷卻效率較低,冷卻緩慢,由於冷卻時間過長,導致收縮也變大,如果得不到足夠的保壓補縮也容易導致縮痕或縮孔。但相對來說,模溫較低時容易產生縮孔,模溫較高時容易產生縮痕。某項目的玩具燈零件,材料為透明PC,主體部分是1/4球形,壁厚不均,在厚度大的部分形成縮孔,將模溫從100℃提供至130℃,並採用高壓低速注塑,這樣一來縮孔就消失了。
2.2 有效保壓
有效保壓偏低,導致樹脂填補小於製件的收縮量,在模具溫度偏高時就容易形成凹痕,而在模具溫度偏低時容易形成空洞。保壓過低的主要原因如下:保壓設定值偏低、保壓時間偏短、澆口尺寸偏小、分流道偏細。
2.3 其他影響較大的工藝參數
其他對縮痕和縮孔影響較大的工藝參數還包括熔體溫度、注塑速度、V/P轉換位置、背壓和殘膠量等。熔體溫度越高,材料黏度越低,更有利於充模和保壓補縮,對防止縮痕和縮孔有利,但熔體溫度越高,相應的冷卻時間也越高;合理的注塑速度,可以在澆口凍結前有效地進行保壓補縮;V/P轉換位置一般選擇在製件填充到95%~98%左右,切換過早容易引起縮痕或縮孔;適當的背壓可以增加熔體的密實性,有利於防止縮痕或縮孔;殘膠量一般控制在5~10mm,適當的殘膠量才能保證保壓的效果。
2.4 後冷卻處理
對於一些外觀要求沒有縮痕但允許內部有縮孔的製件,可以在出模後迅速浸泡到凍水中,使得製件短時間內固化冷卻,防止縮痕的產生。這種方法對壁厚較大的產品比較有效。某項目的玩具恐龍,材料為熱塑性聚氨酯(TPU),在設計上很難避免壁厚不均和較大的壁厚,製件在模具內也很難充分冷卻,出模後製件表面容易形成縮痕。解決的辦法是製件出模後立刻裝在夾具上放入凍水中定型,使得製件表面迅速冷卻,當然這會導致製件中間產生縮孔,但不會影響到製件的外觀。
三、材料上的解決措施
3.1 結晶和無定型材料
結晶材料的收縮要大於無定型材料。因為結晶材料從熔融狀態冷卻至室溫的過程中,分子鏈有序排布形成晶體,所以結晶材料的體積收縮要大於無定型材料。因此,相對而言,結晶材料更容易產生縮痕或縮孔。某項目的碎紙機外殼,採用增強PP取代ABS,雖然材料的收縮率近似,製件在尺寸方面沒有問題,但在筋位處縮痕比ABS明顯,需要調整筋位厚度或基面厚度,或者調整流道和澆口的尺寸,加強保壓補縮。
3.2 黏度
材料的黏度越高,充模阻力越大,填充越困難,保壓補縮效果越差,因此越容易產生縮痕或縮孔。因此,要改善製件的縮痕和縮孔,提高材料的流動性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3.3 填充物
填充物的加入有利於增加製件表層的強度,抵抗芯層的收縮應力,製件不容易產生縮痕,而傾向於產生縮孔。需要注意的是,纖維增強的材料,在平行和垂直流動方向上的收縮有較大的差別。由於玻纖取向平行於流動方向上,起到支撐作用,因此在該方向上收縮較小,而在垂直於流動方向上收縮較大。
查看全文
2
⑻ 怎麼克服注塑件表面縮痕
解決注塑件表面縮痕可以從下面三種方法來實現。
一、模具設計上的解決措施
1.1 水路設計
合理的水路設計使得型腔表面的模溫盡可能一致。必要時,在局部壁厚較大或者散熱不好的區域加強冷卻。在筋對應的模面加強冷卻,使得表面固化層較快形成,當表面固化層較厚時,剛性較大,不容易產生縮痕。
當形成筋的動定模對應面都是鋼材時,容易產生縮痕,若在筋的下面改成陶瓷或者塑料鑲件,使得上面的固化層形成較快,剛性較大,最後固化的塑料向內吸入,上面不至於塌陷,也可以防止縮痕產生。
1.2 澆口設計
製件的澆口應設計在壁厚大的區域,或者靠近縮痕和縮孔出現的位置,以利於保壓補縮。澆口的尺寸應足夠大,減緩澆口的冷卻,使得更多的熔體能在保壓階段進去型腔中補縮。一般情況下,澆口厚度不應小於壁厚的50%,最好能達到壁厚的80%。
1.3 流道設計
優先選用圓形流道,因為圓形流道的有效截面積最大,其次是梯形流道,最好不要選用半圓形流道。流道的有效截面越大,保壓補縮的能力越強,製件越不容易出現縮痕或縮孔。此外,流道的尺寸應足夠大,減少充模阻力,給型腔提供足夠大的保壓壓力。
1.4 拉料桿設計
在三板模中常使用到拉料桿,拉料桿的設計應避免伸到流道中,造成流道的有效截面變小,充模阻力增加,不利於製件的保壓補縮。對於聚碳酸酯(PC)等流動性較差的材料,尤其需要注意拉料桿的設計,避免流道壓力損失過大引起實際保壓不足,導致製件產生縮痕或縮孔。
1.5 排氣設計
模具的排氣順暢,注塑時可以採用較高的壓力和速度,保壓補縮的效果更好,降低縮痕或縮孔產生的可能性。典型的排氣槽設計,根據材料的不同,排氣槽的深度也會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排氣槽的長度不能過長,最好在2mm左右。
二、成型工藝上的解決措施
2.1 模具溫度
模溫對縮痕或縮孔的影響是相對的。模溫太低時,製件表層容易凝同變厚,芯層的厚度相對減小,保壓補縮的通道變窄,製件遠端得不到足夠的補縮,形成縮痕或縮孔;此外,模溫較低使得澆注系統特別是澆口容易凍結,製件得不到足夠的保壓補縮,也容易形成縮孔或縮痕。模溫太高時,模具的冷卻效率較低,冷卻緩慢,由於冷卻時間過長,導致收縮也變大,如果得不到足夠的保壓補縮也容易導致縮痕或縮孔。但相對來說,模溫較低時容易產生縮孔,模溫較高時容易產生縮痕。某項目的玩具燈零件,材料為透明PC,主體部分是1/4球形,壁厚不均,在厚度大的部分形成縮孔,將模溫從100℃提供至130℃,並採用高壓低速注塑,這樣一來縮孔就消失了。
2.2 有效保壓
有效保壓偏低,導致樹脂填補小於製件的收縮量,在模具溫度偏高時就容易形成凹痕,而在模具溫度偏低時容易形成空洞。保壓過低的主要原因如下:保壓設定值偏低、保壓時間偏短、澆口尺寸偏小、分流道偏細。
2.3 其他影響較大的工藝參數
其他對縮痕和縮孔影響較大的工藝參數還包括熔體溫度、注塑速度、V/P轉換位置、背壓和殘膠量等。熔體溫度越高,材料黏度越低,更有利於充模和保壓補縮,對防止縮痕和縮孔有利,但熔體溫度越高,相應的冷卻時間也越高;合理的注塑速度,可以在澆口凍結前有效地進行保壓補縮;V/P轉換位置一般選擇在製件填充到95%~98%左右,切換過早容易引起縮痕或縮孔;適當的背壓可以增加熔體的密實性,有利於防止縮痕或縮孔;殘膠量一般控制在5~10mm,適當的殘膠量才能保證保壓的效果。
2.4 後冷卻處理
對於一些外觀要求沒有縮痕但允許內部有縮孔的製件,可以在出模後迅速浸泡到凍水中,使得製件短時間內固化冷卻,防止縮痕的產生。這種方法對壁厚較大的產品比較有效。某項目的玩具恐龍,材料為熱塑性聚氨酯(TPU),在設計上很難避免壁厚不均和較大的壁厚,製件在模具內也很難充分冷卻,出模後製件表面容易形成縮痕。解決的辦法是製件出模後立刻裝在夾具上放入凍水中定型,使得製件表面迅速冷卻,當然這會導致製件中間產生縮孔,但不會影響到製件的外觀。
三、材料上的解決措施
3.1 結晶和無定型材料
結晶材料的收縮要大於無定型材料。因為結晶材料從熔融狀態冷卻至室溫的過程中,分子鏈有序排布形成晶體,所以結晶材料的體積收縮要大於無定型材料。因此,相對而言,結晶材料更容易產生縮痕或縮孔。某項目的碎紙機外殼,採用增強PP取代ABS,雖然材料的收縮率近似,製件在尺寸方面沒有問題,但在筋位處縮痕比ABS明顯,需要調整筋位厚度或基面厚度,或者調整流道和澆口的尺寸,加強保壓補縮。
3.2 黏度
材料的黏度越高,充模阻力越大,填充越困難,保壓補縮效果越差,因此越容易產生縮痕或縮孔。因此,要改善製件的縮痕和縮孔,提高材料的流動性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3.3 填充物
填充物的加入有利於增加製件表層的強度,抵抗芯層的收縮應力,製件不容易產生縮痕,而傾向於產生縮孔。需要注意的是,纖維增強的材料,在平行和垂直流動方向上的收縮有較大的差別。由於玻纖取向平行於流動方向上,起到支撐作用,因此在該方向上收縮較小,而在垂直於流動方向上收縮較大。
⑼ 塑膠模具為什麼會縮水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熔膠轉為固體時,肉厚處體積收縮慢,形成拉應力,若製品表面硬度不夠,
而又無膠補充,製品表面便出現縮水
產品壁厚不均區,如加強筋或柱位與製品表面的交界處
1.製品壁厚過大
減低壁厚
2.膠件流程過長
加澆口
3.計料量不足
加大計料量
縮水除了注塑工藝外,
一是產品設計壁厚及骨位厚薄不合理,
骨位厚度一般不過超過壁厚的2/3
二是從模具上來說入水設計不合理
(如果長方形產品從一邊入水就有機會在對面有骨位處產生縮水)
及排模不合理(如果厚壁產品在主流道的尾部,導致機注塑壓力不夠)。
⑽ 玻璃鋼模具怎麼做能夠盡量不收縮
用環氧樹脂做可以降低收縮率,做好膠衣層之後再做玻璃鋼加固層,不是一層膠衣一層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