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字剪怎麼用,能剪出什麼形狀啊 ,剪完還需要自己去修嗎
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綉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窗花
用於在貼窗戶上作裝飾的剪紙。以北方為普遍,北方農家窗戶多是木格窗,有豎格、方格或帶有幾何形花格,上面張糊一層潔白的「皮紙」,逢年過節便更換窗紙並貼上新窗花,以示除舊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裝飾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團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適合花樣,如動物、花草、人物,還有連續成套的戲文或傳說故事窗花。總之適應不同形狀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種布置較特別,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東民間稱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慶時裝點各種器物用呂和室內陳設用的剪紙。一般是將剪紙擺襯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貼在梳妝鏡上。喜花圖案題材多是強調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寓意。色彩為大紅。外形樣式有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種吉祥的紋樣如龍鳳、鴛鴦、喜鵲、花草、牡丹等。構圖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禮花
擺附在糕餅、壽面、雞蛋等禮品上的剪紙。在廣東潮州一帶稱作「糕餅花」、「果花」,浙江平陽一帶稱作「圈盆花」。禮花題材多取吉祥喜氣的圖案。在山東為慶賀生子的「喜蛋」上貼剪紙,或將蛋染紅露出白色花紋。在福建農村互相饋贈壽禮用烏龜圖案以象徵長壽。有龜形糕餅,也有龜形剪紙。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綉底樣的剪紙。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團花或小散花,綉於鞋頭,稱「鞋頭花」,二是適合著鞋面的形狀剪成月牙形,稱「鞋頭花」,三是由鞋頭花的兩端延伸而至鞋幫,稱「鞋幫花」。另外還有一種「鞋底花」,舊時多用於「壽鞋」。或綉於布襪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題材有花草、小鳥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開而不鏤空,此稱「暗刀」,是綉花時套針換色的依據所在。
▲門箋
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一般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樑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其它顏色的或套色的。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餘」、「風調雨順」、「金玉滿堂」、「喜鵲登梅」、「福、祿、壽、喜、財」、「五業興旺」等。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印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斗香花
一種套色剪紙,多用於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動時的裝飾用,舊時祭祀總要燒香,一般香作細條狀,叫「線香」;也有粗條狀並盤繞成各種花紋,其紋如篆字,舊稱「香篆」。這種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並有竹簽支撐。在底座和撐架上便裝點著彩色的剪紙,稱「斗香花」。斗香花題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壽星)等吉祥圖案。多以蠟光紙刻制,每套十張左右。
▲剪紙團花
剪紙的一種布局格式。呈圓形花樣、四面均齊。這種裝飾格式在剪紙中尤能顯示其優異性,由於紙張可折疊,如對角折疊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齊的團花。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時期剪紙,即為團花格式,如「對鳥團花」、「對猴團花」、「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紋團花」。可見團花格式是剪紙中最為古老的格式。
▲剪紙旗幡
用於民俗活動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紙。如民間重陽節時,以色紙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陽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舊俗,如有病人,巫者執剪紙龍虎旗驅邪消災。在喪禮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紙剪成。剪紙花幡與佛教中引路菩薩所持幡狀物相關;另在紀念逝者過周年時的齋事中也有剪紙而成的「招魂紙幡」,以及懸掛經堂樑上的「疏」(其形也類似於幡)。
各地剪紙薈萃
▲邳縣剪紙
江蘇省徐州地區流行的剪紙,以邳縣的最見特色。其種類有二,刻紙為彩色門箋,多用蠟光紙拼色;剪紙除走方藝人的鞋花外,多為窗花。窗花題材有勞動場面、家禽牛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壽桃、花卉魚蟲、龍鳳等。
▲高密剪紙
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銅寫料最具特色,溶匯了繪、刻、寫的技法,使作品蒼勁右拙、金碧輝煌。佛山剪紙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築、傢具雕刻的底稿,後又用於室內裝飾。貼在門楣、柱枋上,也用於祭禮、扎作、花錢、炮竹等裝飾。
▲台江剪紙
貴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紙。以衣袖花、圍腰花、帽花等刺綉底樣為多。其圖案題材雖也有龍鳳、牡丹等,但與漢族的花樣風格大異。尤其是衣袖花以針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見細的特色。
▲灤州布影
有二層涵義。一指河北灤縣的皮影,據傳興於明初,但最早文獻記載僅見清嘉慶年的《灤州志》。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稱「樂亭影」可能因唱腔為「樂亭調」而呼之。一指山東皮影。山東皮影據傳也從河北傳入,唱腔多為柳琴調。其刻工粗獷,敷色古雅,所演劇目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故事。
▲安塞剪紙
陝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隴東剪紙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一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游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庄浪一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綉用的底樣等。
▲浮山剪紙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布全縣並流行於晉南一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綉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斗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濱州剪紙
山東省魯北惠民地區流行的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綉底樣。風格上較膠東的粗獷些。其剪紙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現在代表性的剪紙作者有趙秋春、趙恆英、任成英、張玉針、張金娥等。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的紙,據史載明代已流行於民間。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稱於世。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都在箱、櫃、被、枕等嫁妝上綴以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其圖案題材則根據需要和特定的剪紙外形,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可謂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特色。斗香花的題材則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七色蠟光紙組成,有十分強烈的效果。南京剪紙除斗香花和門箋是刀刻外,多數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參考資料:
民間剪紙主要用於哪兩個方面的最著名?
有二層涵義。一指河北灤縣的皮影,據傳興於明初,但最早文獻記載僅見清嘉慶年的《灤州志》。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稱「樂亭影」可能因唱腔為「樂亭調」而呼之。一指山東皮影。山東皮影據傳也從河北傳入,唱腔多為柳琴調。其刻工粗獷,敷色古雅,所演劇目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故事。
▲安塞剪紙
陝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隴東剪紙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一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游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庄浪一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綉用的底樣等。
▲浮山剪紙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布全縣並流行於晉南一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綉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斗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濱州剪紙
山東省魯北惠民地區流行的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綉底樣。風格上較膠東的粗獷些。其剪紙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現在代表性的剪紙作者有趙秋春、趙恆英、任成英、張玉針、張金娥等。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的紙,據史載明代已流行於民間。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稱於世。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都在箱、櫃、被、枕等嫁妝上綴以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其圖案題材則根據需要和特定的剪紙外形,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可謂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特色。斗香花的題材則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七色蠟光紙組成,有十分強烈的效果。南京剪紙除斗香花和門箋是刀刻外,多數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三大流派:
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安徽民間剪紙:
安徽的民間剪紙較早地形成了行業性的藝人隊伍,以其藝術商業的雛形狀態替代了民眾普遍的審美創造。
但是,我向來以為匠人型剪紙作品的民間與否主要在於所面向服務的對象。如果是基於勞動者集體審美意識的普遍水準,又依附於民間美術的范疇。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貴族階層的閑情逸趣而賣弄絕技的工藝之作,則是與皇宮中僱傭的御用匠人雕龍刻鳳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沒什麼兩樣。安徽的「花匠」多屬於前者,而阜陽的程建禮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程建禮從小喜歡剪花,並跟祖母勤學,靈性極好,起初為村人義務剪花,後來把技藝作為謀生手段,挑起花擔周遊江湖,練出一身好手藝,口中唱著花歌,手中剪著婦女們點的花樣。對於他來說,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經營構圖,達到胸有成竹才開始動手。任何形狀的紙片之中都已蘊藏著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輕叩它的靈性之門。
「三叉口」一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輪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幾筆正在浸化著有濃墨,而略用心計剪出兩只相對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畫眼」,也點准「戲眼」——黑暗中,兩個互相搜尋著的人警覺的眼睛。
揚州民間剪紙:
揚州是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隋唐時期,人們就把剪紙作為一種樂趣,點綴和美化生活。說起來,這和隋煬帝楊廣有一定關系。楊廣當皇帝後,從大業元年(605年)開始營建揚州,至邗溝修竣,運河通航,便在這里大興土木,廣築離宮別館。他三下揚州,恣意游樂。
在揚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國各地的奇花異卉,寶獸珍禽,他每當夜間和宮女們游園,不張燈火,令人捕捉許多螢火蟲送來,螢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晝。到了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煬帝游興不減,卻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並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艷麗景色,以賞心悅目。這種「螢苑」、「剪樂」,同那「迷樓」、「龍舟」一樣,反映了隋煬帝奢侈荒唐的罪惡生活,但從剪綵為花這個側面來看,卻說明揚州剪紙的源遠流長。
在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唐詩人李商隱所寫「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之句,稱贊了剪紙之美為人們所喜愛。那時的剪紙還是具有迷信色彩。揚州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就是用於祭奠鬼神的。大詩人杜甫在《彭衙行》詩中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之句,就是這種民情風俗的反映。1980年春,揚州各界迎接「鑒真大師像」回故鄉「探親」,揚州藝人作了一套《鑒真大和尚》剪紙,趙朴初先生為之寫「憶江南」詞一首,中有「明月滿城歌過海,神工剪紙與招魂」之句,愛引了千年風俗,以神來之筆,表達了故鄉故國親人對鑒真大師懷念之情。
唐代造紙業興盛,揚州有較大的造紙作坊,唐宋時已大量生產質量很高的貢紙。作為雄厚的物質條件,也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揚州自古多奇花異卉,唐宋以來歷代揚州的文章太守、詩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裝飾風雅,演出許多的事,寫下多少名篇。這對剪紙表現的題材,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揚州剪紙向以花卉為主,確是千年傳統的一個重要體現。
民間藝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揚州的民間刺綉就和剪紙有不解之緣。刺綉的圖案先畫出底樣,剪成紙型,再粘貼在面料上,進行刺綉。這種方法在揚州延續了很久,直到現在民間刺綉還有沿用此法的。刺綉又叫綉花,以前揚州人一直稱剪紙藝人為「剪花樣子的」,就緣於這兩種藝術的密切關系。
清代揚州,由於江淮鹽業的發展,帶來城市的繁榮。鹽商巨賈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還講究穿戴。居室之內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袱香囊、絹帕筆袋,都以綉花為美。至於結婚做壽、年節喜慶,所用綉品花樣更多。這些綉品以剪紙為底樣。剪紙藝人用一把剪刀,幾張素紙,憑著心靈手巧,剪出生動活潑、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樣,因而揚州城內賴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頗多。據傳,嘉、道年間,著名藝人包鈞就以一剪之巧而聲名遠揚。在包鈞的剪下,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引人入勝,因有「神剪」之譽。時人對他的剪藝甚為贊賞,給以「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的高度評價。
❷ 街上賣的「喜蛋「是人工雞蛋吧
一、什麼是假雞蛋?假雞蛋即人造雞蛋,顧名思義,即是用其它原料人工合成的雞蛋。人造雞蛋與真雞蛋蛋殼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只是人造雞蛋中還含有少量石膏。蛋清蛋黃的成分與真雞蛋截然不同,人造雞蛋中主要成分是樹脂、澱粉、凝固劑、色素等化學物質,蛋黃是色素和樹脂製成。人造雞蛋的蛋殼是用碳酸鈣做的,蛋黃和蛋清則是用海藻酸鈉、明礬、明膠、食用氯化鈣加水、色素等製成。其做法先將一定量的海藻酸鈉倒入一盆溫水內攪拌成蛋白狀物體,用明膠拌勻,再加苯甲酸納、白礬等其它化學品混入製成蛋白,而蛋黃只是加些檸檬黃色素,再加氯化鈣混合倒入模具形成蛋形,產生蛋的薄膜,蛋殼則是用石蠟、石膏粉、碳酸鈣等製成。二、假雞蛋有什麼危害?假雞蛋所用的都是化學成分,主要是利用海藻酸鈉的鈣化,頂多就是一個凝膠體,其中的明礬、明膠等平時只是作為食品的添加劑、輔助劑,而國家標准對添加劑用法、用量都有明確規定,在人造雞蛋中卻成了主要成分,對人體沒什麼好處,營養角度上與真雞蛋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同時氯化鈣也分食用級和工業級,色素也是一樣,而這些人造蛋廠家都是地下工廠,很難說這些工廠用些什麼原料。因此,假雞蛋的安全性無法保證。三、如何識別假雞蛋?1、假雞蛋蛋殼的顏色比真雞蛋的外殼亮一些,但不太明顯。 2、用手觸摸假雞蛋蛋殼,會覺得比真雞蛋粗糙一些。 3、在晃動假雞蛋時會有聲響,這是因為水分從凝固劑中溢出的緣故。 4、用鼻子細細地聞,真雞蛋會有隱隱的腥味。 5、輕輕敲擊,真雞蛋發出的聲音較脆,假雞蛋聲音較悶 6、假雞蛋打開後不久,蛋黃和蛋清就會融到一起。這是因為蛋黃與蛋清是同質原料製成所致。7、在煎假蛋時,會發覺蛋黃在沒有攪動下自然散開。這是因為包著人造蛋黃的薄膜受熱裂開的原故。8、假雞蛋煮熟後嚼在嘴裡有點像橡皮,不僅沒有蛋味,而且像花瓣一樣有顏色分層。9、將雞蛋帶殼煮熟後剝皮燒灼,真雞蛋因含有蛋白質在灼燒時會發出毛發燒焦時的焦臭味,假雞蛋因未含有蛋白質在灼燒時不會發出這種氣味。10、真雞蛋在彈殼和蛋清之間有層薄膜,叫細胞膜,通常情況下,真雞蛋的一頭還有個小小的氣室,儲存空氣供呼吸的,假雞蛋沒有這個氣室,甚至細胞膜也沒有。可以剝個煮熟的雞蛋加以識別
❸ 剪紙是怎麼形成的 剪紙發展歷程
剪紙的形成過程
先唐
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唐代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過唐代及五代的剪紙,如《雙鹿塔》《群塔與鹿》《佛塔》等都屬於「功德花紙」一類,主要是用來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其畫面構圖復雜,有具體的內容,外還有《菩薩立像》《持幡菩薩立像》等水墨畫鏤空剪紙,是剪紙與繪畫相結合的作品。
宋代
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於民間,但到清代已經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按照滿族人的風俗,宮殿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牆壁用紙裱糊,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牆壁上也貼有剪紙。從剪紙的紋樣、用料、用色來看,與普通農家的頂棚花、牆花相比,除了剪紙圖案稍大以外,基本沒有差別。
近現代
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先進知識分子蔡元培、魯迅、劉半農、周作人等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同時也努力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閑人等。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此後,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斗的新剪紙。作品運用了民間傳統的樣式,描寫了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的新內容。它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和發展,使傳統的民間剪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還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延安的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剪紙的創作中除了表現各行各業新氣象的剪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於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
剪紙的用途形式
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綉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窗花
用於在貼窗戶上作裝飾的剪紙。以北方為普遍,北方農家窗戶多是木格窗,有豎格、方格或帶有幾何形花格,上面張糊一層潔白的「皮紙」,逢年過節便更換窗紙並貼上新窗花,以示除舊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裝飾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團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適合花樣,如動物、花草、人物,還有連續成套的戲文或傳說故事窗花。總之適應不同形狀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種布置較特別,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東民間稱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慶時裝點各種器物用品和室內陳設用的剪紙。一般是將剪紙擺襯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貼在梳妝鏡上。喜花圖案題材多是強調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寓意。色彩為大紅,外形樣式有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種吉祥的紋樣如龍鳳、鴛鴦、喜鵲、花草、牡丹等。構圖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禮花
擺附在糕餅、壽面、雞蛋等禮品上的剪紙。在廣東潮州一帶稱作「糕餅花」「果花」,浙江平陽一帶稱作「圈盆花」。禮花題材多取吉祥喜氣的圖案。在山東為慶賀生子的「喜蛋」上貼剪紙,或將蛋染紅露出白色花紋。在福建農村互相饋贈壽禮用烏龜圖案以象徵長壽。有龜形糕餅,也有龜形剪紙。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綉底樣的剪紙。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團花或小散花,綉於鞋頭,稱「鞋頭花」,二是適合著鞋面的形狀剪成月牙形,稱「鞋面花」,三是由鞋頭花的兩端延伸而至鞋幫,稱「鞋幫花」。另外還有一種「鞋底花」,舊時多用於「壽鞋」。或綉於布襪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題材有花草、小鳥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開而不鏤空,此稱「暗刀」,是綉花時套針換色的依據所在。
門箋
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一般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樑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其它顏色的或套色的。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餘」「風調雨順」「金玉滿堂」「喜鵲登梅」「福、祿、壽、喜、財」「五業興旺」等。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印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斗香花
一種套色剪紙,多用於祭祖祀神等傳統民俗活動時的裝飾用 ,剪紙的題材多選用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花卉、人物等吉祥圖案。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橘黃、淡黃、黑等蠟光紙組成,顏色豐富、效果十分強烈。剪紙時需用7層蠟光紙和一層皺紋金紙疊在一起,按照統一的樣式刻花,完成刻花之後,再根據剪紙藝人的靈感將每張刻花的不同部分拼湊起來,重新貼在一張白紙上,最後將白紙也刻成圖案完全相同的樣式。因此,一套斗香花可以做出8張花樣相同、顏色各異的剪紙。
剪紙旗幡
用於民俗活動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紙。如民間重陽節時,以色紙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陽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舊俗,如有病人,巫者執剪紙龍虎旗驅邪消災。在喪禮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紙剪成。剪紙花幡與佛教中引路菩薩所持幡狀物相關;另在紀念逝者過周年時的齋事中也有剪紙而成的「招魂紙幡」,以及懸掛經堂樑上的「疏」(其形也類似於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