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溫模具換模,需要降到多少度安全
按照常規經驗,需要等模具水溫降低到20℃才開始拆卸模具滑塊。而原操作是在注塑機停機後立即關閉模溫機,僅僅依靠自然冷卻使模具溫度降低。因此需要較長的等待降溫時間。但是小組成員經過討論認為,在40℃進行操作仍然是安全的,並且通過改設模溫機溫度可以利用模溫機內部的溫度控制系統,強制將模具溫度降低,這將縮短降溫時間。經過咨詢相關安全工程師,初步確定在注塑機關機後,將模溫設定為30℃,但實際操作時降到40℃即可開始拆卸滑塊。
㈡ 鍍鈦模具需要多少度
鍍鈦模具需要控制在150~500℃以下。
鍍鈦工藝的作用:
通過不同燒結溫度下鐵基結合劑胎體以及分別含未鍍金剛石和鍍鈦金剛石節塊的抗彎強度可以看出:隨著燒結溫度的升高,結合劑胎體的抗彎強度先升高再降低,從700 °C 的542 MPa 增加到730 °C 的565 MPa,在760 °C 時達到最大值589 MPa,然後在790 °C 時降到565 MPa。
原因分析如下:在760 °C 之前,結合劑胎體存在欠燒的行為,胎體還沒有緻密化。溫度升高,燒結時液相量增加,節塊空隙減少,對金剛石的潤濕性好,節塊抗彎強度相應提高。在760 °C 以後,有過燒行為,出現流料現象。
未鍍金剛石節塊和鍍鈦金剛石節塊的抗彎強度隨燒結溫度的變化與胎體節塊抗彎強度有一致的變化規律,都是在760 °C 時抗彎強度達到最大值,分別為482.6 MPa 和519.2 MPa;另外,加入金剛石以後,節塊的抗彎強度都降低,但鍍鈦金剛石節塊的抗彎強度要高於未鍍金剛石節塊。
不同燒結溫度下,通過鐵基結合劑胎體對金剛石的把持力系數的變化可以看出:未鍍和鍍鈦金剛石的把持力系數隨燒結溫度的升高有相同的變化規律,在730 °C 時把持力系數最大。在不同的燒結溫度下,鍍鈦金剛石節塊的把持力系數均高於未鍍的。
㈢ 模具需要加溫到多少度
注塑模具加熱到能夠使注入的塑料能夠充滿模具型腔就可以了。加熱的溫度過高,還需要用冷卻水來冷卻,純屬浪費能源。一般加熱到60~70℃左右,就可以開始注塑工作。如果溫度不夠,多打幾次,溫度熔融的塑料也會把模具的溫度提上去。連續工作時,就可以把冷卻水打開,對模具進行冷卻。
㈣ 模具溫度一般多少
鋁合金壓鑄模具一般生產溫度在180~250℃,鎂合金模具一般在220~280℃。
壓鑄模溫機其特點PID控溫精度在±0.5℃左右,最高使用溫度可達350℃,在生產中起到預熱、升溫、控溫、冷卻等作用。
㈤ 注塑模具通常的模具溫度為多少
ABS一般控制在50度左右,如果是外觀件可以再高點,但在保證外觀滿足的條件下模溫盡量低點,縮短成型周期,提高效率
㈥ 大多數模具注塑成型時模具在多少度
基本在100~300℃之間。
㈦ 注塑成型中模具溫度應該怎麼選擇
模具的溫度影響塑料熔體充滿時的流動行為,並影響塑料製品的性能。模具的溫度實際上決定了熔體的冷卻速度。冷卻速度越快,熔體溫度降低越快,使黏度增大,流動困難,造成注射壓力損失增加,有效充模壓力降低,甚至引起充模不足。通常,模溫的確定應根據所加工塑料的性能、製品的性能要求、製品的形狀與尺寸,以及成型過程的工藝條件等進行綜合考慮。
(1)對黏度較大的塑料,如PC、宜用較高模溫;而黏度小的塑料,如PA、PS等,則用較低模溫。隨著模溫的降低,塑料的凝固速度和冷卻速度增加,有利於提供生產率和縮短生產周期。
(2)為使脫模時不變形,模溫通常應低於塑料的玻璃化溫度或不易引起製品變形的溫度,但製品的脫模溫度則應稍高於模溫。而脫模溫度與製品的壁厚和殘余應力有關。
(3)模溫對塑料結晶、分子取向、製品內應力和各種力學機械新能有關。模溫低時則有利於聚合物的結晶。對於厚壁製品,由於充模時間和冷卻時間均較長,若模溫過低,會引起製品內部形成真空泡和收縮,並引起內應力,故厚壁製品不宜採用低模溫。
㈧ 模具硬度要達到多少度才使用長久
硬度與強度來並不是呈完全的正比源關系。但硬度越高,韌性越差。模具在高溫下生產會在冷熱交變的狀況下產生交變應力,如果模具的韌性不好而這些應力又沒有及時去除的話很容易開裂。一般情況對於小的簡單的產品模芯的硬度可以適當高些,控制在HRC50~52度,但對於大型模具或復雜模具,模芯的硬度多控制在HRC46~48度。還有就是不同成分的模具材料都有一個推薦的合理硬度。
至於鉻12,應該適合做冷沖模具,壓鑄模具都是採用熱作模具鋼材,例如H13、SKD61、8407、8418、DAC等等。適合於壓鑄銅合金的模具材料要求更高,可直接與模具材料商聯系。
㈨ 什麼是模具溫度
模具溫度(模溫)是指模具型腔和型芯的表面溫度。
㈩ 模具淬火需要多少度
28-32
溫度高了硬度太強。後期加工不好做。溫度太底強度不夠
一般你叫真空淬火的師傅幫你30度淬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