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壓漿試塊40X40X160如何脫模
模鑄造又稱失蠟鑄造,包括壓蠟、修蠟、組樹、沾漿、熔蠟、澆鑄金屬液及後處理等工序。失蠟鑄造是用蠟製作所要鑄成零件的蠟模,然後蠟模上塗以泥漿,這就是泥模。泥模晾乾後,再焙燒成陶模。一經焙燒,蠟模全部熔化流失,只剩陶模。一般制泥模時就留下了澆注口,再從澆注口灌入金屬熔液,冷卻後,所需的零件就製成了。
二、操作程序
1、從脫蠟釜泄出的舊蠟用泵或手工送到除水桶中,先在105-110℃下置6-8小時沉澱,將水分泄掉。
2、蠟料在110-120℃下攪拌8-12小時,去除水份。
3、將脫完水的蠟料送到70-85℃的靜置桶中保溫靜置桶中保溫靜置8-12小時。
4、也可將少量新蠟加入靜置桶中,靜置後清潔的蠟料用手工灌到保溫箱蠟缸中,保溫溫度
48-52℃,保溫時間8-24小時後用於制蠟模。
5、或把靜置桶中的回收蠟料輸入到氣動蠟模壓注機的蠟桶中,保溫後壓制澆道。
三、操用要點
1、嚴格按回收工藝進行蠟料處理。
2、除水桶、靜置桶均應及時排水、排污。
3、往蠟缸灌蠟時,蠟應慢沒缸壁流入,防止蠟液中進入空氣的灰塵。
4、蠟缸灌滿後應及時蓋住,避免灰塵等雜物落入。
5、經常檢查每一個桶溫,防止溫度過高現象發生。
6、作業場地要保持清潔。
7、防止蠟液飛濺。
8、嚴禁焰火,慎防火災。
二、操作程序
1、從脫蠟釜泄出的舊蠟用泵或手工送到除水桶中,先在105-110℃下置6-8小時沉澱,將水分泄掉
2、蠟料在110-120℃下攪拌8-12小時,去除水份。
3、將脫完水的蠟料送到70-85℃的靜置桶中保溫靜置桶中保溫靜置8-12小時
4.也可將少量新蠟加入靜置桶中,靜置後清潔的蠟料用手工灌到保溫箱蠟缸中,保溫溫度48-52℃,保溫時間8-24小時後用於制蠟模。
5、或把靜置桶中的回收蠟料輸入到氣動蠟模壓注機的蠟桶中,保溫後壓制澆道。
三、操用要點
1、嚴格按回收工藝進行蠟料處理。
2、除水桶、靜置桶均應及時排水、排污。
3、往蠟缸灌蠟時,蠟應慢沒缸壁流入,防止蠟液中進入空氣的灰塵。
4、蠟缸灌滿後應及時蓋住,避免灰塵等雜物落入。
5、經常檢查每一個桶溫,防止溫度過高現象發生。
6、作業場地要保持清潔。
7、防止蠟液飛濺。
8、嚴禁焰火,慎防火災。
很多時候脫模出現了問題,不是由於玻璃鋼知識不足,而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的,總以為以前沒有問題,這不代表不會出現問題。對於新玻璃鋼模具,脫模蠟至少5-8遍以上是非常必要的;封孔劑的採用,對於追求製品表面光潔度的客戶來說,它的價值是物有所值的。
經過一番努力的狀態,局部環氧樹脂粘結,但並未整體粘結,說明一點脫模蠟的性能還是存在的,只是沒有達到理想的脫模力。過少的脫模蠟遍數,在高粘結力的環氧樹脂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同時真空袋壓法進一步加大了脫模的風險,造成了圖例的玻璃鋼脫模失敗。
如何確保新模具的安全脫模呢?
脫模蠟:建議至少打脫模蠟5-8遍以上,每遍蠟要有充足的乾燥時間間隔。在每遍去除蠟質的漩渦圖案,變得光滑時,一定要保持輕輕的擦拭,是拋光脫模蠟,而不是將脫模蠟從模具表面清除掉。
脫模劑:潔模劑-封孔劑-脫模劑搭配三步曲,可以實現頂尖模具的效果,經驗證明參照玻璃鋼規范進行操作是有必要的。
注意:脫模蠟和脫模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不建議混合使用,極易出現不兼容因素,導致粘模、魚眼等問題。不用盲目聽信分銷商的推介,你一一論證的時間成本太高。
產品脫模主要依靠模具的頂出系統,頂出系統主要由如下幾類:頂針、司筒、斜頂、滑塊、脫料板、氣頂等。
2、斜頂、滑塊用於解決產品出現倒扣的情況。斜頂又名斜銷,解決產品內部倒扣,用於比較簡單的倒扣,比如卡扣;滑塊又名行位,在模具開模動作中能夠垂直於開合模方向或與開合模方向成一定角度滑動的組件,解決產品外部倒扣,比如產品側面的孔必須走滑塊。斜頂也有頂針的作用,既能脫倒扣也能頂出產品。
3、司筒相當於中空的頂針,用在成型BOSS柱的位置並能頂出產品。司筒固定再上下頂針板上,而司筒中間的頂針固定在下模固定板上。如下:
藍色件即為司筒
產品結構設計
設計時拔模斜度對產品品質有較大影響。經驗數據——拔模落差:10mm高的壁~0.15mm左右的落差,50mm高的壁0.25mm左右的落差。根據實際情況,落差越大越好,越好出模。
設計時產品外觀面(外觀面一般是前模)需要有拔模,同時減少外觀面上的筋條等特徵,避免粘前模。如果產品粘前模,除了增加外觀面拔模角度外,還可以在產品後模上增加溝槽、筋條等,增加在後模的附著力。
產品設計完成一般在CREO中採用(分析——拔模斜度)進行出模分析:下圖白色的地方是內部Boss柱或筋條,非外觀面一般可交由模具工程師處理。
Ⅱ 鋁合金壓鑄模具出現粘模如何處理
由於金屬銅、鋅、鋁及鋁合金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和可塑性,而且鑄造加工是在有壓力的壓鑄機中鑄造,因此鋁壓鑄件可以做出各種較復雜的形狀,也可作出較高的精度和光潔度,從而很大程度的減少了鑄件的機械加工量和金屬銅、鋅、鋁或鋁合金的鑄造餘量,不僅節約了電力、金屬材料、還大大節約了勞動成本;而銅、鋅、鋁及鋁合金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較小的比重和高可加工性;從而壓鑄件被廣泛應用於汽車製造、內燃機生產、摩托車製造、電動機製造、油泵製造、傳動機械製造、精密儀器、園林美化、電力建設、建築裝飾等各個行業。
傳統壓鑄工藝主要由四個步驟組成,或者稱做高壓壓鑄。這四個步驟包括模具准備、填充、注射以及落砂,它們也是各種改良版壓鑄工藝的基礎。在准備過程中需要向模腔內噴上潤滑劑,潤滑劑除了可以幫助控制模具的溫度之外還可以有助於鑄件脫模。然後就可以關閉模具,用高壓將熔融金屬注射進模具內,這個壓力范圍大約在10到175兆帕之間。當熔融金屬填充完畢後,壓力就會一直保持直到鑄件凝固。然後推桿就會推出所有的鑄件,由於一個模具內可能會有多個模腔,所以每次鑄造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個鑄件。落紗的過程則需要分離殘渣,包括造模口、流道、澆口以及飛邊。這個過程通常是通過一個特別的修整模具擠壓鑄件來完成的。其它的落紗方法包括鋸和打磨。如果澆口比較易碎,可以直接摔打鑄件,這樣可以節省人力。多餘的造模口可以在熔化後重復使用。通常的產量大約為67%。
高壓注射導致填充模具的速度非常快,這樣在任何部分凝固之前熔融金屬就可填充滿整個模具。通過這種方式,就算是很難填充的薄壁部分也可以避免表面不連續性。不過這也會導致空氣滯留,因為快速填充模具時空氣很難逃逸。通過在分型線上安放排氣口的方式可以減少這種問題,不過就算是非常精密的工藝也會在鑄件中心部位殘留下氣孔。大多數壓鑄可以通過二次加工來完成一些無法通過鑄造完成的結構,例如鑽孔、拋光。
Ⅲ 壓鑄脫模工藝是干什麼用的
壓鑄是金屬鑄造的一種,鑄造的方法有很多種,所以流程也不一樣.簡單說一般要經過模型製作--往模型中注入金屬液--金屬液冷凝,成型--脫模(這就是你問)--鑄件處理(包括打磨,熱處理,化學處理等等).所以你說的脫模是鑄造的其中一個流程.而脫模工藝是使鑄件更好地從模型中取出,提高鑄造效率和質量。
Ⅳ 鋁壓鑄模具 粘靜模 怎麼處理好
壓鑄件沾定模,定模是凹模還是凸模?可能是脫模的斜度沒有修好,或者斜度有點小,或者定模的光潔度不好。在不影響產品尺寸的情況下,加大定模的脫模斜度,提高定模的光潔度。還可以把動模的型芯或者型腔搞的光潔度粗一點,脫模斜度小一些,使壓鑄件能夠留在動模上,然後用頂桿把壓鑄件脫模就行了。
壓鑄件沾在靜模上,可以讓模具鉗工把沾在模具上的壓鑄件清理出來,然後再把模具打磨光滑,如果脫模斜度小的話,可以把斜度再修大一些。(在允許的情況下)
Ⅳ 鍛造模具脫模難,怎麼辦
脫模不良的具體原因有下面兩種。 1.過填充以過大的注射壓力成型時,成型收縮率比預期的小,脫模變得困難。這時如果降低注射壓力、縮短注射時間、降低熔料和模具溫度,就變得容易脫模。這種場合,使用降低塑料與模具之間摩擦力的脫模劑就更有效。對於模具來說提高光治度、取消側壁凸凹、珩磨、增加頂桿等辦法也有效果。成型較深的製件時,向模具和製件之間吹入壓縮空氣更有助於脫模(參照「開裂、裂紋、微裂和發白」中的過填充)。 2.製件粘在靜模上這有兩種原因,即噴嘴與型腔上有卡住的地方,或者靜模的脫模阻力大於動模,因而使製件粘在靜模上。由於噴嘴和型腔之間的阻力而造成粘在靜模上的情形有:噴嘴的圓角半徑R比模具相應的圓角半徑R大,裝夾模具時使噴嘴與模具不同心,或者是噴嘴及模具間夾有漏出塑料等。其中任何一種情形都會卡住製件,而使製件粘在靜模上。為了不發生這種悄況,應該正確地安裝模具。靜模的脫模阻力大的原因是由於光潔度低或側壁凸凹引起的。這時,應在動模一側設置Z型拉料桿來拉拽製件。而在模具設計中,需充分考慮不發生這種現象。製件在動、靜模兩側設有—定的溫差也是有效的。
Ⅵ 鑄造球鐵表面脫模劑怎麼去除
摘要 模具表面的脫模劑一般都是二甲基硅油,清洗模具表面的脫模劑,就是相當於要把表面的硅油去掉,可以使用硅油清洗劑清洗干凈。硅油清洗劑是一種由優質陰離子與非離子表面活化劑精確合成的水多元醇基混合物而產生一種接近中性的濃縮物,由專門的配方製成,具有獨特的清洗效果。
Ⅶ 鉛鑄造模如何方便脫模
方便脫模有幾個方面的考慮:
1,結構設計。從結構上方便脫模,比如有的地方做成活動。
2,使用前刷塗料或者脫模劑
3,留拔模斜度
Ⅷ 壓鑄鋁上加工,模具經常會出現拉模現象,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
拉模問題的解決一般有幾種辦法:a、提高容易拉傷模具局部的光潔度、硬度,可採用表面淬火、鍍鈦、滲碳滲氮等工藝;b、提高模具的保養頻度,對該局部進行重點拋光;c、對該局部進行重點冷卻,如加大脫模劑噴塗量、局部水冷等;d、降低鑄造溫度;e、適當提高合金中的含鐵量。
Ⅸ 壓鑄生產中常遇模具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注意事項
壓鑄生產中常遇模具存在的問題注意點:
1、澆注系統、排溢系統
(1)對於冷室卧式壓鑄機上模具直澆道的要求:①壓室內徑尺寸應根據所需的比壓與壓室充滿度來選定,同時,澆口套的內徑偏差應比壓室內徑的偏差適當放大幾絲,從而可避免因澆口套與壓室內徑不同軸而造成沖頭卡死或磨損嚴重的問題,且澆口套的壁厚不能太薄。澆口套的長度一般應小於壓射沖頭的送出引程,以便塗料從壓室中脫出。②壓室與澆口套的內孔,在熱處理後應精磨,再沿軸線方向進行研磨,其表面粗糙≤Ra0.2μm。③分流器與形成塗料的凹腔,其凹入深度等於橫澆道深度,其直徑配澆口套內徑,沿脫模方向有5°斜度。當採用塗導入式直澆道時,因縮短了壓室有效長度的容積,可提高壓室的充滿度。
(2)對於模具橫澆道的要求:①冷卧式模具橫澆道的入口處一般應位於壓室上部內徑2/3以上部位,以免壓室中金屬液在重力作用下過早進入橫澆道,提前開始凝固。②橫澆道的截面積從直澆道起至內澆口應逐漸減小,為出現截面擴大,則金屬液流經時會出現負壓,易吸入分型面上的氣體,增加金屬液流動中的渦流裹氣。一般出口處截面比進口處小10-30%。③橫澆道應有一定的長度和深度。保持一定長度的目的是起穩流和導向的作用。若深度不夠,則金屬液降溫快,深度過深,則因冷凝過慢,既影響生產率又增加回爐料用量。④橫澆道的截面積應大於內澆口的截面積,以保證金屬液入型的速度。主橫澆道的截面積應大於各分支橫澆道的截面積。⑤橫澆道的底部兩側應做成圓角,以免出現早期裂紋,二側面可做出5°左右的斜度。橫澆道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0.4μm。
(3)內澆口:①金屬液入型後不應立即封閉分型面,溢流槽和排氣槽不宜正面沖擊型芯。金屬液入型後的流向盡可能沿鑄入的肋筋和散熱片,由厚壁處想薄壁處填充等。②選擇內澆口位置時,盡可能使金屬液流程最短。採用多股內澆口時,要防止入型後幾股金屬液匯合、相互沖擊,從而產生渦流包氣和氧化夾雜等缺陷。③薄壁件的內澆口厚件要適當小些,以保證必要的填充速度,內澆口的設置應便於切除,且不使鑄件本體有缺損(吃肉)。
(4)溢流槽:①:溢流槽要便於從鑄件上去除,並盡量不損傷鑄件本體。②溢流槽上開設排氣槽時,需注意溢流口的位置,避免過早阻塞排氣槽,使排氣槽不起作用。③不應在同一個溢流槽上開設幾個溢流口或開設一個很寬很厚的溢流口,以免金屬液中的冷液、渣、氣、塗料等從溢流槽中返回型腔,造成鑄件缺陷。
2、鑄造圓角(包括轉角):鑄件圖上往往註明未注圓角R2等要求,我們在開制模具時切忌忽視這些未註明圓角的作用,決不可做成清角或過小的圓角。鑄造圓角可使金屬液填充順暢,使腔內氣體順序排出,並可減少應力集中,延長模具使用壽命。(鑄件也不易在該處出現裂紋或因填充不順而出現各種缺陷)。
3、脫模斜度:在脫模方向嚴禁有人為造成的側凹(往往是試模時鑄件粘在模內,用不正確的方法處理時,例鑽、硬鑿等使局部凹入)。
4、表面粗糙度:成型部位、澆注系統均應按要求認真打光,應順著脫模方向打光。由於金屬液由壓室進入澆注系統並填滿型腔的整個過程僅0.01-0.2秒的時間。為了減少金屬液流動的阻力,盡可能使壓力損失少,都需要流過表面的光潔度高。同時,澆注系統部位的受熱和受沖蝕的條件較惡劣,光潔度越差則模具該處越易損傷。
5、模具成型部位的硬度,鋁合金:HRC46°左右;銅:HRC38°左右;加工時,模具應盡量留有修復的餘量,做尺寸的上限,避免焊接。
壓鑄模具組裝的技術要求:
1、模具分型面與模板平面平行度的要求。
2、導柱、導套與模板垂直度的要求。
3、分型面上動、定模鑲塊平面與動定模套板高出0.1-0.05mm。
4、推板、復位桿與分型面平齊,一般推桿凹入0.1mm或根據用戶要求。
5、模具上所有活動部位活動可靠,無串動。
6、滑塊定位可靠,型芯抽出時與鑄件保持距離,滑塊與塊合模後配合部位2/3以上。
7、澆道粗糙度光滑,無縫。
8、合模時鑲塊分型面局部間隙<0.05mm。
9、冷卻水道暢通,進出口標志。
10、成型表面粗糙度Rs=0.04,無微傷。
Ⅹ 鑄造模型脫模時應考慮哪方面的因素
如果是金屬模具的話,通常是鑄造鋁、鋁合金等溫度比鐵水要低,材料不會與鐵融合的鑄造件,這種鑄造,脫模時主要是對脫模斜度的要求比較高,對壁厚的要求比較高,因為斜度影響產品的斷裂程度、影響脫模速度,壁厚影響脫模的速度和斷裂。
如果是鐵水鑄造等,採用的是砂模,砂模根據砂料不同,脫模斜度不同也有影響。砂模型腔內的用料粗細,對脫模斜度影響很大;型腔內砂模的密度,對脫模速度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