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熱處理模具是長570*寬390*高150得,中間挖槽熱處理之前留多少餘量才能防止變形
熱處理變形是避免不了的,只不過是那麼大的模具,留量少了肯定加工不出來。最起碼單邊要留2~3mm的加工餘量才行。
B. 求文檔: CNC加工好的模具一般會留多少餘量來飛模
5條以內,多了鉗工師傅會發飆的。
有些形狀的位置就不要留餘量。膠位首先是不考慮留餘量的。
再比如側面拔模小的、大分型面等。
枕位和虎口(限位)就可以多留點,控制在2-3條。
飛模不好飛的位置就盡量到數或者少留。
其實我編的刀路都是沒有考慮飛模餘量的、這樣只要數准反而比留了餘量更好裝配。
C. 在機械中24絲代表多少絲 留餘量給磨床磨的
在機械中24絲等於0.24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0忽米 工廠習慣把忽米叫做絲,即24絲=0.24毫米。一般平面磨削麵板類餘量24絲,就需要磨削24絲。而內外圓磨削餘量24絲,就需要磨削12絲。
D. 磨削餘量定義
磨削餘量指的是產品在粗加工時,給精加工留下的加工餘量。精加工分為精車、精銑、磨削等。這里所說的磨削餘量就指的是給磨削加工留下的加工餘量。磨削深度指的是在磨削加工時,磨床每次進刀的吃刀深度。
E. 加工模具時的餘量怎麼確定啊
留加工餘量和你前面加工的精度有關,前面加工的精度高,餘量就可以少留一些,否則就要多留些,留的太少了,就有可能在電火花精打時,有的地方可能打不上。向前面幾位所說的留幾絲,可能留的有點太少了。起碼的留上0.2~0.3mm
才行。
F. 加工餘量有對照表么
加工餘量表(一) 厚度4以上的平面磨削餘量(單面)
平面長度 平面寬度200以下 平面寬度200以上
小於100 0.3
100-250 0.45
251-500 0.5 0.6
500-800 0.6 0.65
說明: 1.二次平面磨削餘量乘系數1.5 2.三次平面磨削餘量乘系數2 3.厚度4以上者單面餘量不小於0.5-0.8 4.橡膠模平板單面餘量不小於0.7 毛坯加工餘量表(二)
3.2
I:園棒類:
(1)工件的最大外徑無公差要求,光潔度在▽以下,例:不磨外圓的凹模帶台肩的凸模、凹模、凸凹模以及推桿、推銷、限制器、托桿、各種螺釘、螺栓、螺塞、螺帽外徑必須滾花者。(毫米)
工件直徑(D) 工 件 長 度 L 車刃的割刀量和車削二端面的餘量(每件)
<70 71-120 121-200 201-300 301-450
直 徑 上 加 工 余 量
≤32 1 2 2 3 4 5-10
33-60 2 3 3 4 5 4-6
61-100 3 4 4 4 5 4-6
101-200 4 5 5 5 6 4-6
1.6
當D<36時並不適應於調頭夾加工,在加工單個工件時,應在L上加夾頭量10-15。
(2)工件的最大外徑有公差配合要求,光潔度在▽以上,例如:外圓須磨加工的凹模,擋料銷、肩台須磨加工的凸模或凸凹模等。 (毫米)
工件直徑(D) 工 件 長 度 L 車刃的割刀量和車削二端面的餘量(每件)
<50 51-80 81-150 151-250 251-420
直 徑 上 加 工 余 量
≤15 3 3 4 4 5 5-10
16-32 3 4 4 5 6 5-10
33-60 4 4 5 6 6 5-8
61-100 5 5 5 6 7 5-8
101-200 6 6 6 7 7 5-8
當D<36時,不適合調頭加工,在加工單個零件時,應加夾頭量10-15。 毛坯加工餘量表(三)
3.2
Ⅱ:圓形鍛件類(不需鍛件圖)
(1)不淬火鋼表面粗糙度在▽ 以下無公差配合要求者,例如:固定板、退料板等。(毫米)
工件直徑(D) 工 件 長 度 L
<10 11-20 21-45 46-100 101-250
直徑上加工餘量 長度方向上餘量
150-200 5 5 5 5 5 5 5 6 5 7
201-300 5 6 5 6 5 6 5 7 6 8
301-400 5 7 5 7 5 7 6 8 8 9
401-500 7 8 5 8 6 8 7 9 9 10
501-600 7 8 6 8 6 8 7 10 10 11
註:表中的加工餘量為最小餘量,其最大餘量不得超過廠規定標准。 毛坯加工餘量表(四) Ⅲ:矩形鍛件類:表內的加工餘量為最小餘量,其最大餘量不得超過廠規定標准。
工件直徑(D) 工 件 長 度 L
≤100 101-250 251-320 321-450 451-600 601-800
長度上加工餘量2e
5 6 6 7 8 10
工件截面上加工餘量(2a=2b)
≤10 4 4 5 5 6 6
11-25 4 4 5 5 6 6
26-50 4 5 5 6 7 7
51-100 5 5 6 7 7 7
101-200 5 5 7 7 8 8
201-300 6 7 7 8 8 9
301-450 7 7 8 8 9 9
451-600 8 8 9 9 10 10
平面、端面磨削加工餘量表(五) 一、平面 平面每面磨量
寬度 厚度 工件長度L
<100 101-250 251-400 404-630
<200 <18 0.3 0.4
19-30 0.3 0.4 0.45
31-50 0.4 0.4 0.45 0.5
>50 0.4 0.4 0.45 0.5
>200 <18 0.3 0.4
19-30 0.35 0.4 0.45
31-50 0.40 0.4 0.45 0.55
>50 0.40 0.45 0.45 0.60
二、端面 端面每面磨量
D 工 件 長 度 L
<18 19-50 51-120 121-260 261-500 >500
<18 0.2 0.3 0.3 0.35 0.35 0.5
19-50 0.3 0.3 0.35 0.35 0.40 0.5
51-120 0.3 0.35 0.35 0.40 0.40 0.55
121-260 0.3 0.35 0.40 0.40 0.45 0.55
261-500 0.35 0.40 0.45 0.45 0.50 0.60
>500 0.4 0.40 0.50 0.50 0.60 0.70
註:
3.2
本表適用於淬火零件,不淬火零件應適當減少20-40%
粗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不應低於▽ 如需磨兩次的零件,其磨量應適當增加10-20% 環形工件磨削加工餘量表(六)
工件直徑 mm 35、45、50號鋼 T8、T10A鋼 Cr12MoV合金鋼
外元留量 內孔留量 外元留量 內孔留量 外元留量 內孔留量
6-10 0.25-0.50 0.30-0.35 0.35-0.60 0.25-0.30 0.30-0.45 0.20-0.30
11-20 0.30-0.55 0.40-0.45 0.40-0.65 0.35-0.40 0.35-0.50 0.30-0.35
21-30 0.30-0.55 0.50-0.60 0.45-0.70 0.35-0.45 0.40-0.50 0.30-0.40
31-50 0.30-0.55 0.60-0.70 0.55-0.75 0.45-0.60 0.50-0.60 0.40-0.50
51-80 0.35-0.60 0.80-0.90 0.65-0.85 0.50-0.65 0.60-0.70 0.45-0.55
81-120 0.35-0.80 1.00-1.20 0.70-0.90 0.55-0.75 0.65-0.80 0.50-0.65
121-180 0.50-0.90 1.20-1.40 0.75-0.95 0.60-0.80 0.70-0.85 0.55-0.70
181-260 0.60-1.00 1.40-1.60 0.80-1.00 0.65-0.85 0.75-0.90 0.60-0.75
注: φ50以下,壁厚10以上者,或長度為100-300者,用上限 φ50-φ100,壁厚20以下者,或長度為200-500者,用上限 φ100以上者,壁厚30以下者,或長度為300-600者,用上限
6.4
長度超過以上界線者,上限乘以系數1.3
加工粗糙度不低於▽,端面留磨量0.5 φ6以下小孔研磨量表(七)
材料 直徑上留研磨量(毫米)
鋼45 0.05-0.06
T10A 0.015-0.025
Cr12MoV 0.01-0.02
注: 本表只適用於淬火件
1.6
應按孔的最小極限尺寸來留研磨量
淬火前小孔需占鉸粗糙度▽以上當長度e小於15毫米時,表內數值應加大20-30% 導柱襯套磨削加工餘量表(八)
襯套內徑與導柱外徑 襯 套 導 柱
外元留量 內元留量 外元留量
25-32 0.7-0.8 0.4-0.5 0.5-0.65
40-50 0.8-0.9 0.5-0.65 0.6-0.75
60-80 0.8-0.9 0.6-0.75 0.7-0.90
100-120 0.9-1.0 0.7-0.85 0.9-1.05
鏜孔加工餘量表(九)
加工孔的直徑(mm) 材 料
輕合金 巴氏合金 青銅及鑄鐵 鋼件 細鏜前加工精度為4級
加 工 性 質
粗加工 精加工 粗加工 精加工 粗加工 精加工 粗加工 精加工
直 徑 余 量(mm)
≤30 0.2 0.1 0.3 0.1 0.2 0.1 0.2 0.1 0.045
31-50 0.3 0.1 0.4 0.1 0.3 0.1 0.2 0.1 0.05
51-80 0.4 0.1 0.5 0.1 0.3 0.1 0.2 0.1 0.06
81-120 0.4 0.1 0.5 0.1 0.3 0.1 0.3 0.1 0.07
121-180 0.5 0.1 0.6 0.2 0.4 0.1 0.3 0.1 0.08
181-260 0.5 0.1 0.6 0.2 0.4 0.1 0.3 0.1 0.09
261-360 0.5 0.1 0.6 0.2 0.4 0.1 0.3 0.1 0.1
附註:當一次鏜削時,加工餘量應該是粗加工餘量加工精加工餘量
G. 在模具製造過程中,一般留給鉗工的研磨餘量是多少
粗車規則圓鋼根據長短外圓需3毫米一4毫米,不規則煅件10毫米以上,精車需2一3毫米最後一刀車到尺寸0.2一0,5,鉗工需2一5毫米不等,研磨0.05夠了!
H. 想了解一下機械加工餘量是什麼
模鍛過程中由於鍛模磨損、上下模具錯移、模具的斜度及其毛坯體積的變化、加熱過程產生氧化、脫碳及終鍛溫度的波動等,使得鍛件的形狀和尺寸發生變化,尺寸在一定范圍波動。
在模鍛後鍛件的全部或局部表面,還需要機械加工,因此這些表面在設計時留有供機械加工用的金屬層,稱為機械加工餘量。
機械加工餘量設計目的是為提高表面質量及保證尺寸,永鑫生鍛件圖上凡是需要機械加工的表面。都留有餘量。加工餘量的大小與鍛件的形狀復雜程度、尺寸精度、表面光潔度、鍛件材料和模鍛設備等有關。
I. 磨床的餘量多少絲合適
不進行熱處理的零件,長度不大(小於等於600mm)變形比較小,前道工序加工精度較高時,磨床磨削餘量預留在半徑方向為0.25--0.35mm就可以了。
若零件要進行熱處理的零件,且長度較大(大於600mm),可以適當加大磨削餘量,預留在半徑方向為0.5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