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更快更穩區別手工紫砂壺和機制紫砂壺
手工紫砂壺和機制紫砂壺的區別有如下四個方面:
1、內壁光滑程度不同
全手的壺都是通過拍打泥片後直接通過拍打成型的,「受傷」的基本都是外壁,內壁基本上不受拍打的影響,其成型前的拍打紋理可以完整的保存下來了。而半手的基本上不會有,多是刮過的痕跡。
2、壺底痕跡不同
手工紫砂壺的底和壺壁是分開進行,但紫砂泥卻是同一時間調制的,這種時間差造成壺在經過火燒後,會在壺底形成一圈明顯的鑲嵌痕跡;如果是機制紫砂壺,在燒出來之後,後底蓋銜接處沒有明顯的痕跡。
3、接縫線數量不同
手工紫砂壺只有一道接頭,在壺內裝把處可見到一條不明顯的接縫線;機制紫砂壺在壺嘴和壺把內側各有一條比較明顯的接縫線。
4、印章不同
內章的看法根據壺型的不同,印章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無論圓型還是方型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印章都是泥片平鋪著的時候蓋上去的。看帖子里也有另外刻字在內壁的,當然這也是證明全手的一種方法,做全手壺的人用心可謂良苦呀。通常情況下,圓型的壺的內壁章一般都是有變化的
(1)模具壺和手工紫砂壺如何辨別擴展閱讀:
紫砂壺的燒制工藝:
紫砂壺的捂灰燒制工藝是通過運用其他介質人為地對窯變現象的一種應用~,在燒成過程中使紫砂壺變色均勻的一種燒成工藝。
龍窯燒成時,因為茅柴未完全燃燒的殘留物和炭灰的堆積,特別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還原氣氛,造成紫砂壺的變色現象。經過摸索、總結規律後,這種窯變現象逐漸授掌握運用。早期的捂灰是把紫砂壺裝入匣缽內,在其內外用礱糠等塞滿整個匣缽,遮蓋封閉後把匣缽裝在龍窯最底部位置進行燒制。
因不具備龍窯底部的混合還原氣氛,匣缽內一般採用細煤粉,木屑等碳性較強的燃料作為填充物,形成局部還原氣氛。並採用低溫(約1100-1150℃)燒制,以增加製品表面的碳素附著能力。
紫砂原料的吸附性很強,其本身又含有較多的有機物和碳素,在還原氣氛下,這些有機物和碳素不易燃盡,並且在400-600℃時有FeO的情況下,氧化碳分解反應強烈進行,反應所產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體表面,這些碳素的氧化在還原氣氛中要推遲到燒成的末期及冷卻的初期才能燃盡,所以捂灰燒成時的溫度要低於實際的燒成溫度。
而密封匣缽中塞滿的碳性填充物,能減少燒成時匣缽內燃燒產物中游離氧的含量,並隔離壺體,使紫砂壺在良好的局部還原氣氛中燒成。由於碳性填充物中碳素的滲入,加強了紫砂壺的著色效果。各種紫砂原料由於其本身化學成分含量的差異,以及燒成時溫度和氣氛等因素,捂灰燒成後的紫砂壺會呈現多種青黑色調。
捂灰工藝
捂灰工藝主要是含鐵量較高的紫砂壺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使原料中氧化鐵存在的形式發生改變。在正常燒成條件下,紫砂原科中氧化鐵的結晶形成大多數是赤鐵礦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赤鐵礦被還原成了磁鐵礦晶體,故捂灰製品表面對磁鐵有一定的吸附性。
紫砂泥料中如綠泥類等一部分含鐵較低的泥料一般不適宜捂灰燒成(捂灰燒成後多呈淡灰墨色,色澤效果不佳)。捂灰燒成後的紫砂壺,如再在中性-氧化氣氛的窯爐中復燒,郾又會恢復到原來的顏色。
早在明代,紫砂工藝大師陳仲美就已使用調砂和鋪砂的方法,來增強紫砂器表面的裝飾效果。
調砂工藝
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根據要求調入各種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質顆粒,以提高顆粒密度。
鋪砂工藝
調入的顆粒和基泥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本色調砂;調入的顆粒和基泥不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異色調砂。
本色砂調入原泥中,由於泥料質性相同,燒成後胎質色澤不會產生較大變化,但基泥中的顆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強坯體骨架的作用。對於一些質性較軟的顆粒,還需對顆粒進行600-800℃的素燒以增加強度,否則顆粒在成型過程中易被工具壓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現象。
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縮和變形率均比較大,不利於單獨製作大型作品,需憑借調砂的方法增加坯體強度,這樣的坯體燒成後整體收縮及變形減小,提高了燒成成品率。因此現代所見朱泥壺大多摻以粗砂顆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將成品泥素燒後研磨成的粉料)支撐。
異色調砂因調入的顆粒和基泥色澤、質性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色澤效果。若調入顆粒質性較硬時,燒成後器表顆粒凸顯,呈粗梨皮狀;當調入顆粒質性較軟時,燒成後器表會產生細微的凹點狀。顆粒質性越軟,凹點就越明顯,形成一種猶如桔皮狀的肌理效果。
鋪砂工藝
鋪砂是指紫砂坯體在製作過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採用鋪、點、撒等方法,施於尚有一定濕度的坯體表面。再藉助工具將砂粒嵌入坯體表層。鋪砂主要起到點綴裝飾的作用,使燒成後的紫砂器表面鋪入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
鋪砂顆粒的質性一般要求高於或等同於坯體顆粒的質性。如質性較軟,會造成製作時顆粒拖尾及燒成後因顆粒收縮較大而產生和胎質不相容的現象。
抽砂工藝
抽砂是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漿料中分離出某一部分規格的顆粒。在40目的粉料中抽離出60-80目的顆粒,使剩餘的顆粒與細料燒成後形成一種粗與細明顯的對比效果,產生新的質感。
紫砂壺的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銹」,所以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紫砂壺的特殊材質使得壺透氣性能好,泡茶不失原味,具有夏天越宿不餿的特點。
第四、便於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五、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第六、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第七、宜興紫砂壺可塑性好;
第八、宜興紫砂壺乾燥收縮率小;
第九、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宜興紫砂壺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
第十、宜興紫砂壺成型後不需要施釉。紫砂器內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純天然質地和肌理為美。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朴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以下幾類:幾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
❷ 如何辨別機制紫砂壺和手工紫砂壺
一、紫砂壺的分類
1、原礦的紫砂壺沒有機制的,因為紫砂泥不能使用灌漿工藝,除非添加大量的玻璃水等化學品,那就變成了化學泥,也不算紫砂了。
2、紫砂壺從工藝上也有全手工和半手工之分。
二、如何辨別
1、區別在與壺身一個是全靠手工敲打出來或者藉助模具成型,壺嘴和壺把還是手工製作安裝的。全手工並不代表品質好,也有做的很差的,也有很多名家製作模具半手工壺的,做得好的也價格很高。
2、一般而言,全手工會在內壁有名章(這個據說半手工也可以做到),一般內壁能看到會有接痕,壺身也不會絕對的很圓,
3、半手工壺工藝流程做成來的壺任何一個造型絕不會僅僅只是一個,而全手工壺卻有著不可復制性。而除去這一點不談,半手工壺在擋坯的過程中因用力擠壓,使泥料的被壓緊,跟全手工壺相比透氣性要差了些。而且雖然半手工紫砂壺的表面規則統一好看,沒有全手工紫砂壺的表面拍打痕跡明顯,但是卻缺少了一點靈氣!
4、
模具做的紫砂壺內外壁打磨得比較光滑,手工做的壺要在泥凳上細細打磨,做好後內壁里會留下泥凳的木紋。
純手工紫砂壺的底和壺壁是分開進行,但紫砂泥卻是同一時間調制的,這種時間差造成壺在經過火燒後,會在壺底形成一圈明顯的鑲嵌痕跡。如果是模具做出來的紫砂壺,在燒出來之後,後底蓋銜接處沒有明顯的痕跡。
全手工製作的圓壺,只有一道接頭,在壺內裝把處可見到一條不明顯的接縫線。用模具成型燒制出來的壺,在壺嘴和壺把內側各有一條比較明顯的接縫線。
三、總結
一把壺的價值,在於這把壺的精氣神韻是否充足飽滿,壺型是否做的規整、比例是否和諧、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細致。曲線是否自然;如果是花貨,那麼上面的花草樹木是否自然如天成,無一點矯飾。只要這些要求都達到了,半手工和全手工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四、建議
如果樓主一點要購買正品的話建議帶一個這方面的行家幫助辨別,最後祝樓主買得一把好壺。
❸ 如何鑒別紫砂壺模具和全手工的區
模具壺是非常粗糙的,全手工的做的比較精緻,但是沒有十全十美,可以從接片分別,如果自己是只需要實用性作品的話,建議您選用半手的就可以,半手的做起來也是很麻煩的,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的,都是要經過多道工序的精修,所以不是說半手的價值就不高,只要壺的神韻到了,就是一把好壺
❹ 如何區分純手工紫砂壺與機器壺
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近幾年,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名家大師的作品更是一壺難求。但是,火爆的紫砂壺市場也存在不少亂象,大批量製造的紫砂壺流入市場,造成了對市場的沖擊
❺ 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區別
具體來講,拿起一把紫砂壺,可以從分量手感上進行分辨。手工壺,上手發沉,上手輕飄的壺多半是灌漿的,因為泥漿灌入模具無法經過捶打(所謂打泥片),不夠密實。
模具壺的表面模形疤痕會比較明顯,手工壺的表面或稜角線會很光滑光潔。
❻ 如何分辨純手工紫砂壺
分析如下:
1、純手工紫砂壺鑒別特徵一:手工接縫 下圖中央豎立的粗條就是拍泥條圍身桶的手工接縫。
(6)模具壺和手工紫砂壺如何辨別擴展閱讀:
鑒定方法
紫砂壺從選泥、製作成壺坯等關鍵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製作十分精細。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澤取勝,只是在陶坯成型後,上面印刻的書畫詩文紋案都要用粉質顏料加填於輪廓中。這種自然本色和著色方式是紫砂陶壺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造型上,雖然每個制壺名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但大體上還是可以分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種類型。
紫砂壺形態淳樸、色澤古雅、質地精密,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經人手撫摩後越顯出其古雅光亮。
一般的紫砂壺並不名貴,紫砂壺中的珍品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明清時期,宜興地區出現了眾多的制壺高手,他們以其高超的技巧,獨特的風格將紫砂壺製作得巧妙至極,這些精巧的紫砂壺上,一般都落有他們的款識。
偽制的紫砂壺即系冒仿名家產品。作偽者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或者在新壺上直接刻上名人的款識;或者用沒有款識的舊壺,冒刻前代名人的款識。
鑒定紫砂壺的真偽,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壺體重、色紫,因為長期為人手撫摩,上面呈現出汕潤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壺一般說來質地都比較疏鬆,顏色偏黃,有光亮的少,無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州白蠟打磨上去的。
再從文字上看,舊壺的款都是用陽文,字體極為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體因為摹仿或顯呆板,或筆劃長短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
鑒別紫砂壺的好壞可以具體到六個方面:
1、泥料:壺體密度越高越好,要做得像岩石一樣。做到密度高,首先要泥好。
2、顏色:好壺顏色很講究。紫色高貴、神秘;紅色端莊、絢爛;黃色如綢緞一般典雅。單是顏色就讓人看不夠。
3、器型:壺身上看到的所有線條,包括輪廓線和壺面交界面的線條,要有彈性,如樹杈、竹枝一般,能立得住,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身筒要有膨脹感,有氣感,有空間的張力。
4、比例:壺體造型要協調,遵循章法。
5、細節:壺裡面看不見的地方更要做好,無一處不認真。壺的氣孔不是一個簡單的眼,而是藝術作品裡面的一個元素,一看就覺得漂亮,而不只作為透氣用。
六、合理:符合壺理和自然規律,剛柔並濟,方圓並現,曲直相合。一把壺拿在手裡,要看出對比和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
❼ 模具紫砂壺跟手工紫砂壺有什麼區別
紫砂壺成型目前有兩種基本方式,全手工成型與半手工成型(又叫模具成型)
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的區別
1、手工制壺,坯體外表形成泥層,內層相對疏鬆,中間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堅骨,使紫砂特有的透氣性能得到很好的保留。經過燒制後,質地收縮不一,泥砂層次不齊,
外表粗粒凸現,使壺表面呈現出溫潤的質感和明快的光澤。壺內壁由於礦物結構疏鬆和砂粒堆積空隙,體現出內透外吸的本性功能,呈現出紫砂特有的性質。而模具
製作的,泥質在均衡性、同一性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內、外壁缺乏立體性結構分層,燒成後表面失去質感效果,壺壁吸透率跌降至60%以上,紫砂特有的性能所
剩無幾。最突出的表現為:使用久了,往往出現灰暗死板等現象;
2、手工制壺,經反復拍打泥片成形後,在外壁進行削、刮、整的工序,而且每個工序都相當費功夫。而模具製作工夫不在拍打上,基本成形後,為使泥與具吻合,工夫用在內壁上。
辨別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
1、首先,模具做的紫砂壺內外壁打磨得比較光滑,手工做的壺要在泥凳上細細打磨,做好後內壁里會留下泥凳的木紋。
2、其次,純手工紫砂壺的底和壺壁是分開進行,但紫砂泥卻是同一時間調制的,這種時間差造成壺在經過火燒後,會在壺底形成一圈明顯的鑲嵌痕跡。如果是模具做出來的紫砂壺,在燒出來之後,後底蓋銜接處沒有明顯的痕跡。
3、一般純粹模具做的活,在壺的中間從壺嘴到壺把有一條細細的痕跡,仔細觀察是可以發現的。
❽ 如何辨別全手工,半手工紫砂壺
一般全手工的紫砂壺都會有內壁章,主要大師的個人習慣。還有一種是薄胎的紫砂壺,這種紫砂壺有些不會刻意刻章。沒有圖片也分辨不了,你可以看看文章,對照來辨辨哦
如果是一把方器,那麼它的全手工成型方式就是泥片鑲接成型,我們今天就以最常見的圓器來說明,畢竟圓器是紫砂壺市場銷售的主力。
一、泥片接頭的拼接
1、全手工圓器都會有壺內接痕,無一例外
全手工做一把圓器紫砂壺,首先需要把泥條打成長方形或是扇形的厚度均勻的泥片,然後將泥片圍成一圈,再將泥片粘接起來,在粘接處,一定會留下一點痕跡,壺外面的痕跡可以通過工具處理得相對沒那麼明顯,但是裡面的痕跡一來很難處理,二來也沒有必要去處理,因此在泥片粘連的位置內部,一定會有一條接痕(接頭),這條接痕是任何一把全手工圓器都會有的,無一例外。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❾ 手工紫砂壺如何鑒定
仿手工壺要辨別並不難,只要掌握了幾個辨別的條件,很容易就能看出來是不是純手工的。前面寫了一個純手工的,現在對應一個辨別仿手工壺的帖子,歡迎大家賜教。
要做到像純手工壺,必須要在壺內留下純手工壺成型的痕跡,現在仿純手工壺的做法,多數用石膏模搪胚的時候,搪出形狀之後。用皺紙壓出收縮紋和泥凳紋再上底。技法高明一些的,會用模具擋出轉折的一部分,留下大部分的手工痕跡。
因為搪的過程,要用手指頭在身筒內「橫拉」,多數會留下手指頭指模的拉絲紋,如果看到內壺肩或內壺腹下部是拉絲紋,則百分之百是模子壺。現在相對高明的技法,是戴著塑料模搪胚,這樣就不會留下拉絲的痕跡。但會連什麼痕跡都看不出來了。也就是是說,壺內非常光潔。什麼痕跡都沒有,這樣的壺,絕大多數都是模子壺。
有一項指標是仿不到純手工壺效果的,那就是打身筒留下的印記。我的視力比較弱,從壺外壁看身筒被木拍子打片的痕跡的能力很難,一般要藉助台燈和放大鏡才行。身筒被拍打之後,會留下平的拍印,顏色會深一點。但如果反復光明針,光的很細致的話就不容易看出拍打痕了。我拍照了一把留下明顯拍打痕跡的身筒外壁,大家不妨參考一下。而擋胚壺是絕對看不到拍打痕跡的。
壺把和身筒接片的位置會用力一些,而且這個位置多數是身筒泥片的接片位置,整把壺看起來最不均勻的地方往往就在這里。因為接片和接把那裡需要用力,很容易頂變形。再怎麼控制,依靠純手工也難做均勻的。如果是搪胚的壺,這里能夠做到絕對的對稱,飽滿和平整。
有一項工序叫【推牆刮底】,是從大彬時代延續至今的。刮底的目的,是為了刮掉壺底的接片殘留的脂泥痕跡和接片的不平整,也有一些是為了裝飾,或刮掉內壺壁上不均勻的收縮紋,但刮底往往是不可能刮的很乾凈,更不能刮的太深,否則用力過度會將身筒頂的變形。所以刮底一般只要能夠達到效果就好。假設我們看到的刮底刮的很深,推牆推的很高,刮到連任何痕跡都看不到了,那毫無疑問不可能是純手工壺。今時今日的推牆刮底做法有了一定的改變,以往的推牆刮底,從壺底中心一直刮到內身筒的中上部分。而現在的做法,一般把把底颳了就行了,少有推牆推的很高的。既然做純手工壺,賣純手工價,沒必要留下什麼尾巴被人揪著問話。徹底把所有痕跡推掉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現實。
如壺懂我兄說的,有N多人買壺的時候,用兩根手指頭往壺內壁後半部一摸,就能摸出一條接片紋,然後這壺就成了純手工壺了。但大家究竟是否了解一個概念,擋胚壺是一片泥還是兩片泥?是前後都有接片還是只有後面一個接片呢?
我在這里跟大家敘述的詳細一些:
擋胚壺只用一片泥圍身筒,打成大概模樣,然後放進石膏模,用手指頭用力從內向外搪出形狀。拆開石膏模後,身筒外壁留下兩條痕跡:
1.
石膏模前方的分界痕
2.
石膏模後方的分界痕
壺內只有一個痕跡,就是泥片的接片紋。那模子壺前面的分界痕能處理掉嗎?是不是太簡單的問題,當然能夠處理掉,而且是很輕松的事情了。用脂泥填厚實一些,或者把痕跡切掉覆蓋一層泥片不就得了。
純手工是一片泥,模子壺也是一片泥。既然都只有一個接片,那模子壺就可以當成純手工的賣了。新手當然不了解,但我們是了解的。何況判斷的依據有很多,並不只有接片痕可以看。
❿ 紫沙壺如何區別全手工、半手工、模具!
紫砂茶壺製作工藝大概可以分為三種,全手工紫砂茶壺;半手工紫砂茶壺(模具紫砂茶壺);手拉胚紫砂茶壺。其中手拉胚製作粗糙,很容易辨別。難點在於如何鑒別全手工和半手工作品。先說說半手工紫砂茶壺:半手工的說法我認為有些「牽強」,現在流行的說法,兩片合攏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實合片的方式歷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創舉。曼生壺中的合歡壺,大彬虛扁都是上下合攏的。不過那時不叫模具,叫「盔頭」拱形內模稱虛陀。盔頭大多事用泥坯燒制的,而如今卻是石膏做的。再就是泥料,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點雜點,有些人認為不可以,有的則認為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無法避免。玩過老茶壺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雜點」,認為這是紫砂礦料的一部分「內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觀點卻持相反的;認為既然有「完美無缺」哪就得無限趨近「完美」!這也有道理的,關鍵是我們接受的「度」。壺友還有個擔心,模具會象印刷品一樣復制。其實這不用耽心。模具在紫砂製作中只是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個身筒,而是作品各個局部與整體的銜接過渡,我們講「切」就是局部和整體的「切」。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審美情趣!再說說全手工紫砂茶壺:全手工紫砂茶壺是指完全不藉助模具或者使用很少量模具成型的紫砂壺。全手工紫砂工藝可以分為兩種「拍打成型法」和「鑲接成型法」。全手工紫砂茶壺和半手工紫砂茶壺最大的區別在於泥痕跡上。全手工紫砂茶壺表面拍打痕跡明顯,半手工紫砂茶壺壺表面規則統一,雖然好看美觀但缺少靈氣力度;全手工紫砂茶壺泥片接片痕跡明顯,半手工兩片合攏一般只能看到合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