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鋁型材擠壓模具的一些問題
這位朋友,你提的這個問題,就是對同一付模具來說,我認為也是兩個方面的問題,對角線誤差大,對模具來說存在明顯的金屬流速不均,建議你應根據試模料頭,進行流速分析,採用加速或阻礙的措施進行修模。對於上下面起鼓,主要是由於上下面金屬流動速度過快所致,建議你在分流孔內進行堆焊等阻礙等方法進行修模,我估計會有一定的效果。僅供參考。
❷ 模具安裝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1.進行模具安裝工作前必須檢查工具是否正常,並按手用工具安全操作規程操作,注意正確使用工量具。
2.安裝模具時,首先應了解模具的工作性能,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重要性,按次序安裝。
3.使用銅棒、撬棒安裝模具時,姿勢要正確,用力要適當。
4.使用螺絲刀時: a.螺絲刀口不可太薄太窄,以免緊螺絲時滑出。 b.不得將零部件拿在手上用螺絲刀松緊螺絲。
❸ 鋁型材擠壓模具上機前後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用的儀器儀表在線和離線檢測模子的尺寸精度、硬度和表面粗糙度。檢測驗收合格的模具進行登記,人庫上架,使用時領出拋光模孔工作帶,並將導流模、型材模、模墊進行組裝檢查,確認無誤時發到機台加熱;
(2)鋁型材擠壓工模具上機前加熱溫度規定:擠壓筒:400~450℃,擠壓墊:350℃ ,模墊:350~400℃,平模:450~470℃,分流模:460~480℃,保溫時間按模具厚度計算(l.5~2 分鍾/mm);
(3)鋁型材擠壓工模具在爐內加熱時間不允許超過10 小時,時間過長,模孔工作帶容易腐蝕或變形;
(4)在鋁合金型材擠壓開始階段,需緩慢加壓力,因為沖擊力很可能引起堵模。如果發生堵模時,需立即停機,以防壓爛模孔工作帶;
(5)模子卸機後,待冷至150~180℃ 時再放人鹼槽煮,因為模子在高溫下鹼煮,容易被熱浪沖擊開裂。並應採用先進的蝕洗方法,以回收節省鹼液,縮短腐蝕時間和實現無污染清洗;
(6)鋁型材擠壓模具修模工在對分流模裝配時,應用銅棒輕輕顛打,不允許用大鐵錘猛擊,避免用力過大,震爛模具;
(7)鋁型材擠壓模具氮化前需對模孔工作帶仔細拋光至表面粗糙度Ra0.8~0.4μm;
(8)鋁型材擠壓模子氮化前要求清洗干凈,不允許有油污帶入爐內;氮化工藝要合理(依設備特性與模具材料而定),氮化後表面硬度為HV900~1200,氮化層過厚、過硬會引起氮化層剝落。一套模具一般允許氮化3~5 次;復雜的高倍齒散熱器型材模不進行氮化工序;
(9)對老產品的新模子、棒模、圓管模可不經試模直接進行氮化處理;新產品及復雜型材模必須經試模合格後才能進行氮化處理;
(10)鋁型材擠壓新模試模合格後,最多擠壓10 個鑄錠就應卸機進行氮化處理,避免將工作帶拉出溝槽;兩次氮化之間不可過量生產,一般平模為60~100 個錠,分流模為40~80 個錠為宜,過多會將氮化層拉穿。
(11)使用後的鋁型材擠壓模子拋光後,塗油人庫保管。
❹ 模具成型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1)模具安裝位置符合設計要求,盡可能使模具漲型力中心與壓鑄機距離最小,這樣可能使壓鑄機大杠受力比較均勻。
(2)經常檢查模具起重吊環螺栓、螺孔和起重設備是否完好,確保重吊時人身、設備、模具安全。
(3)定期檢查壓鑄機大杠受力誤差,心要時進行調整。
(4)安裝模具前徹底擦凈機器安裝面和模具安裝面。檢查所用頂桿長度是否適當,所有頂棒長度是否等長,所用頂棒數量應不少於四個,並放在規定的頂棒孔內。
(5)壓板和壓板螺栓應有足夠的強度和精度,避免在使用中松動。壓板數量應足夠多,最好四面壓緊,每面不少於兩處。
(6)大型模具應有模具托架,避免在使用中模具下沉錯位或墜落。
(7)帶較大抽芯的模具或需要予復位的模具也可能需要動、定模分開安裝。
(8)冷卻水管和安裝應保證密封。
(9)模具安裝後的調整。調整合模緊度。調整壓射參數:快壓射速度、壓射壓力、增壓壓力、慢壓射行程、快壓射行程、沖頭跟出距離、推出行程、推出復位時間等。調整後在壓室內放入棉絲等軟物,做兩次模擬壓射全過程,檢查調整是否適當。
(10)調整合模到動、定模有適當的距離,停止機器運行,放入模具預熱器。
(11)把保溫爐設定在規定溫度,配置好規定容量的舀料勺。精度要求高的模具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加工設備,而且模具材質、成形工藝要求都較為嚴格,還需使用CAD/CAE/UG等模具軟體去設計、分析。
❺ 擠壓塑料型材的模具,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
1.塑料型材擠出模具到貨後的開箱檢查
開箱檢查,包裝物完好無損:開箱後取出裝箱清單,使用說明書等技術文件,按裝箱清單的內容組建清點模具整件、附件、專用工具等。
2.塑料型材擠出模具的一半技術要求和狀態
a塑料型材擠出模具尤其在擠出物料為改性聚氯乙烯時,其成型零件一般採用不銹鋼等具有抗腐蝕性的材質,並調質至HRC24以上,以保證一定的使用壽命。
b口模、定型模及其零件的工作表面應光滑,不應有碰傷、劃傷、毛刺、附著物以及銹蝕等缺陷。
c 模頭流道系統順著熔體流動方向應平緩,盡量避免截面的突變和滯料區。
d各模板間應有可靠的定位,模間各模板間相對應位置的裝卸重復性誤差不大於0.03mm;塑料型材擠出模具模頭各接合面和拼合勉應良好密合,其局部間隙不得大於0.02mm。
e定型模的冷卻系統、真空系統應通常那個、不泄露,一般情況下水氣系統不應相互串通。塑料型材擠出模具定型模的水管接頭,真空管接頭應有明顯的標志,並不得影響管路的連接。
f塑料型材擠出模具定型模應起閉靈活,各節定型模及水箱中的型塊應保證一定的同軸度。
這些都是我從宿遷宏瑞復合板的網站上看來的,更加具體的介紹,你也可以去他的網站上找找。
❻ 淺談多孔擠壓模具生產要素有哪些
1
模具設計
1.1
模具型腔縮水給定:
先按單孔縮水原則給出整體縮水(不同合金縮水率不同,如6063材質縮水率為1%),再按模孔擺放位置給出抵消模具彈變的預變形量,如圖;
1.2
模具結構設計
1.2.1型腔放置
雙孔型腔一般放置方法有:左右出料(對稱或同向)和上下出料(對稱或同向)。
三孔型腔一般放置方法有:三孔平放出料、品字形出料、倒品字形出料。
其它多孔型腔擺放基本按雙孔和三孔原理放置。
對稱出料:入料和出料完全一致,模具設計上長短不需考慮,擠壓後鋸為便於表面處理操作方便,需使用多個不同的料框存放素材,影響後鋸人員工作效率。
同向出料:各孔出料方向一致,不需要在後鋸進行特別區分,後鋸人員操作比較簡單,但對設計流速要求高,各孔出料長短較難控制。
1.2.2分流孔設計
現有多孔模最常用多孔單獨供料和多孔整體供料兩種結構。如圖:
多孔單獨供料結構(圖3):擠壓時先把整棒分成兩支一模一樣的仿形棒,再進入分流孔。優點:各孔出料長短差異小,模具防彈變能力強。缺點:經濟性較低。相對其它結構需要更大的模具規格,同規格鋁棒直徑生產型材外截圓小。
多孔整體供料結構(圖4):擠壓時鋁流直接進入各分流孔,通過單獨的焊合室達到各型孔的供料平衡。優點:經濟性高,模具設計時布孔方便。缺點:各孔出料長短差異大,需要更高的加工精度;模具防彈變能力較弱。
1.2.3橋厚設計
橋厚(圖6)與橋跨(5)成正比。橋跨越長,橋厚越厚,模具需更好的強度保證,模具規格隨之增大,擠壓力也會增加,因此只需保證足夠鋁流焊合,橋跨越短越好。
1.3
工作帶給定
個人認為型材流出快慢主要靠分流孔的配比,工作帶只作為輔助成形,但是「U」字型料的開口,「T」字形部位色差和大平面表面質量與工作帶給定有較大關系。工作帶比例一般在壁厚的1.2——3.5倍。
1.4
材料選擇
多孔模較單孔模前者在擠壓過程中彈變更大,為模具的穩定及使用壽命提供好的基礎,需要選用韌性較好的鋼材。
2
製作加工
2.1
加工要點
大部分使用CNC加工,除慢走線割型腔、外圓,電火花加工下模工作帶及清角。上模工作帶需做出高低點;加工下模工作帶時各孔需同時放電加工。模具配全止口採用間隙配合,配合間隙一般在0.02mm——0.06mm之間。
2.2
熱處理要點
硬度保持在48——50HRC之間,模具上任意位置硬度相差在2HRC之間。注意硬度檢測時取點位置,避免影響模具強度和貼合支撐。
3
擠壓工藝
3.1
擠壓工藝參數
多孔模最容易出現出料長短不均,為不影響修模判斷,擠壓工藝必須按標准執行。模具各位置點溫度差異在5℃以內。通過調整擠速和鋁棒溫度來達到出口溫度持續一致,6063材質擠壓出口型材溫度控制在520℃——530℃。擠壓速度(擠壓機主缸前進速度)應按階段調整,訂單完成前最後兩支棒進行提速,記錄提速後情況,找尋最大擠壓速度,目標型材流出速度為30m/min。
❼ 鋁型材擠壓模具應該如何進行維護
在鋁型材生產企業中,模具成本在型材擠壓生產成本中佔到35%左右。模具的好壞以及模具是否能夠合理使用和維護,直接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正常、合格的生產出型材來。擠壓模具在型材擠壓生產中的工作條件是十分惡劣的,既需要在高溫、高壓下承受劇烈的摩擦、磨損作用,並且還需要承受周期性載荷作用。這都需要模具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熱疲勞性、熱耐磨性和足夠的韌性。為滿足以上幾項要求,目前在國內普遍採用優質4Cr5MoSiV1(美國牌號H13)合金鋼,並採用真空熱處理淬火等方式來製作模具,以滿足鋁型材生產中的各項要求。>>擠壓模具設計的30個經驗分享<<
然而,在實際生產中,仍然有部分模具在擠壓時未能達到預定產量,嚴重的甚至擠壓不到20條棒或上機不到2次就提前報廢,致使採用昂貴的模具鋼製作的模具遠遠不能實現其應有的效益。這種現象在國內許多家鋁型材生產企業目前普遍存在。究其成因,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鋁型材截面本身就千變萬化,並且鋁擠壓行業發展到今天,鋁合金具有重量輕,強度好等重要優點,目前已經有許多行業採用鋁型材來代替原有材料。由於部分型材的特殊導致模具由於型材截面特殊,設計和製作難度較大。如果還是使用採用常規的擠壓方法往往難於達到模具額定產量,必須採用特殊工藝,嚴格控制各項生產工藝參數才能正常進行生產。並且有的模具由於本身型材截面的特殊或模具本身的質量問題,而導致模具不能擠壓到額定產量,這就需要銷售人員在接單時與技術部門和模具廠進行充分溝通。同時模具設計製作部門需要不斷優化模具設計技術,提高模具製作精度,提高模具質量。
二、選擇合適的擠壓機型進行生產。進行擠壓生產前,需對型材截面進行充分計算,根據型材截面的復雜程度,壁厚大小以及擠壓系數λ來確定擠壓機噸位大小。一般來講,λ>7-10。當λ>8-45時,模具的使用壽命較長,型材生產過程較為順暢。當λ>70-80後則屬較難擠壓型材,模具普遍壽命較短。產品結構越復雜,越容易導致模具局部剛性不夠,模具腔內的金屬流動難於趨向均勻,並伴隨造成局部應力集中。型材生產時容易塞模和悶車或形成扭曲波浪,模具容易發生彈性變形,嚴重的還會發生塑性變形使模具直接報廢。
三、合理選擇錠坯及加熱溫度。要嚴格控制擠壓錠坯的合金成分。目前一般企業要求鑄錠晶粒度達到一級標准,以增強塑性和減少各項異性。當鑄錠中有氣孔、組織疏鬆或有中心裂紋時,擠壓過程中氣體的突然釋放類似"放炮",使得模具局部工作帶突然減載又載入,形成局部巨大的沖擊載荷,對模具影響很大。有條件的企業可對錠坯進行均勻化處理,在550~570C保溫8小時後強製冷卻,擠壓突破壓力可降低7-10%,擠壓速度可提高15%左右。
四、優化擠壓工藝。要科學延長模具壽命,合理使用模具進行生產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由於擠壓模具的工作條件極為惡劣,在擠壓生產中一定要採取合理的措施來確保模具的組織性能。
(1)採取適宜的擠壓速度。在擠壓過程中,當擠壓速度過快時,會造成金屬流動難於均勻,鋁金屬流和模具腔內壁摩擦加劇致使模具工作帶磨損加速,模具溫度實際較高等現象。如果此時金屬變形產生的余熱不能及時被帶走,模具就可能因局部過熱而失效。如果擠壓速度適宜,就可避免上述不良後果的發生,擠壓速度一般應控制在25mm/s以下。
(2)合理選擇擠壓溫度。擠壓溫度是由模具加熱溫度、盛錠筒溫度和鋁棒溫度來決定的。鋁棒溫度過低容易引起擠壓力升高或產生悶車現象,模具容易出現局部微量的彈性變形,或在應力集中的部位產生裂紋而導致模具早期報廢。鋁棒溫度過高會使金屬組織軟化,而使得黏附於模具工作帶表面甚至堵模(嚴重時模具在高壓下崩塌),未均勻鑄錠合理加熱溫度在460-520°C,經過均勻化的鑄錠合理加熱溫度在430-480°C。
五、擠壓模具使用前期必須對模具進行合理的表面滲氮處理過程。表面滲氮處理能使模具在保持足夠韌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以減少模具使用時的產生熱磨損。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滲氮並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在模具服役期間必須進行3-4次的反復滲氮處理,一般要求滲氮層厚度達到0.15mm左右。比較合適的氮化過程為在模具入廠檢驗後進行第一次氮化。此時由於氮化層組織尚不穩定,應該在擠壓5-10條棒後再次氮化。第二次氮化後,可擠壓40-80條棒。第三次氮化後以不超過100-120條棒為宜。氮化前工作帶一定要拋光,模具腔內要清理干凈,不可殘留鹼渣或異物顆粒。一般情況下模具的氮化次數不超過4-5次,因為此時氮化層如果不是工作帶被拉傷的話經過反復氮化和擠壓生產,氮化層組織已經相對穩定。要注意的是前期氮化時要經過合適的生產過程方能進行氮化,氮化次數不能過於頻繁,否則工作帶易脫層。
六、模具上機前工作帶必須經過研磨拋光,工作帶一般要求拋光至鏡面。對模具工作帶的平面度和垂直度裝配前要進行檢查。氮化質量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工作帶拋光的光潔度。模具腔內必須用高壓氣以及毛刷清理干凈,不得有粉塵或雜質異物,否則極易在金屬流的帶動下拉傷工作帶,使擠壓出來的型材產品出現面粗或劃線等缺陷。
七、擠壓生產時模具保溫時間一般在2-3小時左右,但不能超過8小時,否則模具工作帶氮化層硬度會降低而導致上機時不耐磨引起型材表面粗糙,嚴重的會引起劃線等缺陷。使用模具時要有與模具相配套的模支撐、模套和支承墊,避免因支承墊內孔過大而導致模具出口面與支承墊接觸面太小,使得模具變形或破裂。模具、擠壓筒、擠壓軸三者同心,同心度為±3mm以內,否則易產生偏心載荷以及模具各部位的設計流動速度改變,影響型材成型。
八、採用正確的鹼洗(煮模)方法。模具卸模後,此時模具溫度在500°C以上,如果立即浸入鹼水中,由於鹼水溫度要比模具溫度低得多,如果模具溫度下降迅速,模具極易發生開裂現象。正確方法是等卸模後將模具在空氣中放置到100°-150°C再浸入鹼水中。普通分流組合模在卸模前進行拔模操作,可以大大減少煮模工作量,縮短煮模時間。具體做法是擠壓結束後,擠壓桿先於擠壓筒後退,壓余留在擠壓筒中,然後擠壓筒後退,可同時將模具分流孔中的部分殘鋁隨同壓余拔出,然後再進行鹼煮。有的分流組合模芯頭極小,甚至比鋼筆還細,這類模具擠壓結束後不允許拔模,煮模工開模時一定要事先看清楚模具結構,必須等模具腔中的殘鋁基本都煮掉才能開模。否則稍不留神就會將芯頭碰斷,致使模具報廢。
九、模具使用上採用由低到高再到低的使用強度。模具剛進入服役期時,內部金屬組織性能還處於浮動階段,在此期間應採用低強度的作業方案,以使模具向平穩期過渡。模具使用中期,由於模具的各項性能已基本處於平穩狀態,類似與剛過磨合期的汽車,可適當提高使用強度。到後期,模具的金屬組織已經開始惡化,疲勞強度,穩定性和韌性經過長期的生產服役已經開始走入下降曲線,此時應適當降低模具的使用強度直至模具報廢。
十、加強模具在擠壓生產過程中的使用維護記錄,完善每套模具的跟蹤記錄檔案和管理。擠壓模具從入廠驗收到模具使用結束報廢,這中間時間短則幾個月,長的達一年以上。基本上來講,模具的使用記錄也記載著型材生產的各個過程。擠壓模具數量大、品種多,對每套模具的使用過程進行管理,有利於幫助模具庫管理員、模具使用者和模具設計製造人員了解每套庫存模具的真實情況。模具的跟蹤記錄包括:
(1)模具的製造信息,包括每套模具的設計圖紙,製作記錄、檢驗記錄(精度值,硬度值)等。
(2)模具每次上機擠壓的工藝信息,如加溫時間、鋁棒溫度、模具溫度、擠壓速度、擠壓力、突破壓力、鋁棒長度、合格品支數、型材線密度、成材率等。
(3)每套模具的前三次修模方案、氮化處理時間、出入模具庫時間、報廢或返回模具廠維修的時間和原因等,這些記錄的收集對改進模具管理、核算模具成本、優化模具設計和修模、評判模具質量好壞、提高擠壓生產的穩定性、合理使用模具、確定模具最低庫存等工作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鋁型材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迫使各鋁型材生產企業在擠壓模具的采購、使用、維護與管理投入巨大的精力,這要求企業在改變以前的粗放式生產管理的同時改變自身觀念,從細節抓起,做好模具的統計分析和成本消耗管理,才能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在市場中奪得先機。
此文章來自知乎:鋁型材擠壓模具應該如何進行維護
❽ 過篩擠壓過程中應注意哪些事項
五、擠壓模具使用前期必須對模具進行合理的表面滲氮處理過程。表面滲氮處 擠壓模具使用前期必須對模具進行合理的表面滲氮處理過程 理能使模具在保持足夠韌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 以減少模具使用 時的產生熱磨損。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滲氮並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在模具服役 期間必須進行 3-4 次的反復滲氮處理,一般要求滲氮層厚度達到 0.15mm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