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鋼鐵去產能什麼意思
鋼鐵去產能指的是鋼鐵行業中的過剩產能壓縮和淘汰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鋼鐵去產能是針對鋼鐵行業中的一項政策舉措。 主要目的是壓縮和淘汰鋼鐵企業中的過剩產能,這里的產能指的是鋼鐵企業的生產能力。 過剩產能表示該產能超出了市場需求,導致資源閑置和效率降低。
2. 背景與原因: 鋼鐵行業在某些時期可能因盲目擴張、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產能嚴重過剩。 產能過剩浪費了資源,還可能引發惡性競爭,損害企業盈利能力和行業健康發展。
3. 具體措施: 通常通過關閉部分生產線、企業兼並重組、技術改造升級等方式來實現。 政府會出台相應的政策,對過剩產能進行壓縮,並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來適應市場需求。
4. 意義和影響: 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行業結構,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對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具有積極影響。
⑵ 鋼鐵企業如何去產能去產能是什麼意思
1. 去產能的定義是將現有已建成投產的鋼鐵生產能力中的一部分拆除,以降低生產能力,從而減少鋼鐵供應量,使市場恢復原有狀態,確保行業健康運營。
2. 去產能的任務指標分配至各地區,由政府主導實施。
3. 去產能的首要步驟是拆除原有已停產的設備和企業,即清除僵屍產能。
4. 接下來,國有企業引領削減產能,包括拆除部分原本已經升級改造至先進水平的產能。
5. 最後,通過實施環境保護標准、節能指標以及銀行抽貸等措施,關閉一批鋼鐵廠,以進一步推進去產能工作。
⑶ 如何做好鋼鐵行業「去產能」這道難題
鋼鐵行業屬於資本密集型和人工密集型雙重資源佔有行業,又是連續生產不可停頓的行業,還是污染環境消耗能源的行業,多年積攢的問題很多,再加上民營企業低勞動力成本,低環境投入和低環境保護運行費用,低稅收比例和低上繳五險一金統籌額度,造成國有正規鋼鐵企業價格上沒有了優勢,人才的無保護流動造成國有企業技術開發成果無償被侵害和佔有,國有鋼鐵企業脫困的道路還沒有找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今年的主要工作是「三去一降一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去產能」,主要是壓縮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根據國務院的安排,鋼鐵行業將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的基礎上,到2020年粗鋼產能凈減少1億-1.5億噸。煤炭行業的去產能目標則是,從2016年開始,用3到5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
相比其他工作,去產能的目標清晰、邊界比較清楚,應該是首先有效率推進並完成的任務,這樣才好推動其他挑戰更大的工作。不過,在現實之中,去產能開始面臨現實的挑戰,在去產能壓力大的重點區域,開始出現了抵觸甚至是「反彈」情緒。
今年5月,中國第一鋼鐵大省河北省政府立下壓減1726萬噸鋼鐵、1422萬噸煉鋼產能的軍令狀,此後又出台了《河北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用3-5年時間,全省退出煤礦123處、退出產能5103萬噸。不過,部分河北鋼企表示,當河北省不折不扣地去產能時,外省企業卻到河北購買已經拆除的二手裝備。有鋼企負責人和基層幹部表示,過去三年來,在國家要求去產能之際,東部某省的鋼鐵產能反而增加了1500萬噸。部分鋼企和基層地方對去產能產生了抵觸情緒,稱「鋼鐵去產能是國家意志,不應當只由河北承擔」,「其他有鋼省份不能只享受市場利益,卻不承擔去產能責任,要真正做到全國一把尺子量到底。」
除了對去產能的地區性公平提出質疑,部分鋼企還對環保方面的公平性表示不滿。據媒體援引河北國有鋼廠負責人稱,現在合規企業生產一噸鋼的環保成本約為150-200元人民幣,但環保執行較差的企業成本則為40-50元/噸,甚至沒有成本。一旦國家相關檢查和標准執行有所疏漏,沒有管住執行較差的企業,對於合規鋼廠就形成很大的不公平。此外,補償資金到位也有問題,很多去產能對象是民企,由於民企很少給職工上保險,而職工沒有保險就不能得到補償,又形成了國企和民企之間的不公平。
在中央政府強力推動「去產能」之下,相信類似的「反彈」現象並不多見,而且在行政調控之下,也不會影響「去產能」的大局。但是,政策執行中的現實問題卻不能忽視,否則會留下很多後患。在我們看來,當前「去產能」亟須處理好一些矛盾:一是去產能重點區域與非重點區域的矛盾,區域之間可以有目標差異,但絕不能允許出現其他省份到河北買舊設備的現象!也不能允許這邊去產能、那邊卻在擴產能的現象。二是環保執法既要有硬度,形成環保硬約束,還要有廣度,點和面都要覆蓋,不能有大的遺漏。三是去產能補償中,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不能形成新的不公平。四是要兼顧行政方式「去產能」與市場回暖後的現實需求。
對於去產能與市場回暖問題,尤其需要處理好。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鋼價上漲與煤價上漲比較明顯,這是在「穩增長」目標下的需求上升所致,對這種有真實需求支撐的變化,就不是簡單化的壓制能解決問題的。這都要求政府主管部門和基層政府能夠系統、全面地來處理問題。我們注意到,國家發改委最近在相關規劃中表示,停止建設擴大鋼鐵產能規模的所有投資項目,對連年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靠銀行續貸等方式生存的鋼企實施整體退出,推動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適時調整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鋼材進口稅收減免政策。在這類總量控制政策之下,去產能政策的執行的確也需要有一些彈性。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也是最緊迫的任務,如果推進不下去,肯定會導致更多的改革受阻,因此,對於地方和企業在去產能的一部分「反彈」需要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