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個人物的形象概括,每人的每三件事
保爾·柯察金
出生於貧困的烏克蘭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十分貧苦。全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直到哥哥工作之後,才有所改善。後到省肅反委員會工作。妻子是達雅·柯察金娜,第三個戀人。
保爾性格:頑強、執著、刻苦、奮進、勇敢、奉獻、寬容、誠實、堅強、不為命運所屈服。
保爾精神:自我犧牲的精神,頑強堅韌的意志,堅定不移的信念,熱愛讀書的精神。[2]
冬妮婭
保爾初戀對象,是一個林務官的女兒;純潔善良,美麗動人。她曾把《牛虻》這部小說介紹給保爾看。這部書啟發了他的思想。冬妮婭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認識保爾·柯察金的,由於他的倔強和熱情,她不自覺地喜歡他,但由於階級出身的關系,她沒有和當時許多的青年一樣去參加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保爾因此放棄了他們的感情。[2]
朱赫來
共產黨員,一個堅強的紅軍戰士,善於領導和組織群眾,他在革命斗爭中很好地團結了廣大的工人和教育了無數的青年,保爾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養而成長起來的。[2]
阿爾焦姆
是保爾的哥哥,一個火車司機,鉗工,市蘇維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敵人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他是朱赫來最好的助手。[2]
麗達
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是保爾深愛的對象;漂亮、機智,打扮簡單而干練,心地善良而堅定。她酷愛工作,善於出謀劃策,能夠積極應對突發事件,不讓私人的感情影響工作大局。她愛憎分明,熱愛自己所信仰的共產主義,與保爾志同道合,配合默契。[2]
其他人物
謝廖沙·布魯扎克——保爾童年時的朋友,紅軍戰士,共青團區委書記
瓦莉婭·布魯扎克——謝廖沙的姐姐,共青團員
杜曼諾夫——冬妮婭的父親,林務官
伊萬·扎爾基——紅軍戰士,共青團區委書記
伊格納特·潘克拉托夫——碼頭工人,貨運碼頭共青團書記
尼古拉·奧庫涅夫——機車庫共青團書記,共青團區委書記
多林尼克——木匠,黨的地下工作者,市革委會主席
阿基姆——共青團省委書記,烏克蘭共青團中央委員會書記
托卡列夫——老鉗工,築路工程隊隊長,區黨委書記
亞歷山大·普濟列夫斯基——紅軍團長
列傑尼奧夫——老布爾什維克
波利托夫斯基——火車司機
布魯茲扎克·扎哈爾·勃魯扎克——謝廖沙的父親,火車副司機
瑪麗亞·雅科夫列夫娜——保爾的母親,稅務官家裡的廚娘,忠實的教徒
達雅·柯察金娜(愛稱:達尤莎)——女工,保爾的妻子
德米特里·杜巴瓦——共青團區委書記,托派
沃洛佳·圖夫塔——共青團省委登記分配部部長,托派
茨韋塔耶夫——鐵路工廠團委書記,托派
瓦西里神父——烏克蘭社會革命黨黨徒,反革命分子
維克多·列辛斯基——波蘭世襲貴族,中學生,告密者
彼得留拉——白匪頭領
涅利·列辛斯卡婭——波蘭世襲貴族,維克多的姐姐
弗羅霞——保爾童年時曾與她一起做工,保爾負傷後她曾護理他
克里姆卡——保爾童年的朋友[2]
保爾·柯察金,出生於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憑母親替人洗衣
保爾·柯察金
做封面飯維持生計。他因痛恨神父平時瞧不起他,往神父家的復活節蛋糕上撒煙灰而被學校開除。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在那兒他受盡了凌辱,所以他憎恨那些欺壓窮人的店老闆,厭惡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錢人。 「十月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保爾的家鄉烏克蘭謝佩托夫卡鎮也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內戰的歲月。紅軍解放了謝佩托夫卡鎮,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希維克朱赫來在鎮上做地下工作。 朱赫來很友好,教保爾學會了英式拳擊,還培養了保爾樸素的革命熱情。一次,因為解救朱赫來,保爾自己被關進了監獄。而後敵人因疏忽把他錯放了,保爾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來到了冬妮婭的花園門前,縱身跳進了花園。由於上次釣魚時,保爾解救過冬妮婭,加上她又喜歡他「熱情和倔強「的性格,他的到來讓她很高興。保爾也覺得冬妮婭跟別的富家女孩不一樣,他們都感受到了朦朧的愛情。為了避難,他答應了冬妮婭的請求,住了下來。幾天後,冬妮婭找到了保爾的哥哥阿爾焦姆,他把弟弟柯察金送到喀查丁參加了紅軍。
保爾參軍後當過偵察兵,後來又當了騎兵。他在戰場上是個敢於沖鋒陷陣的戰士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宣傳員。他特別喜歡讀《牛虻》、《斯巴達克斯》等作品,經常給戰友們朗讀或講故事。在一次激戰中,他的頭部受了重傷,但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死神。他的身體狀況使他不能再回前線,於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他做團的工作、肅反工作,並忘我地投入到艱苦的體力勞動中去。特別是修建鐵路的工作尤為艱苦;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還有武裝匪徒的襲擾和疾病的威脅。 一次參加工友同志的聚會,保爾因帶著穿著漂亮整潔的冬妮婭同去,遭到了工友們的譏諷和嘲笑。保爾意識到冬妮婭和自己不是—個階級,希望她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但卻被她回絕了,兩個人的感情不得不產生分裂,從此保爾便離開了冬妮婭。等到在修築鐵路時又見到她的時候,她已和一個有錢的工程師結了婚。
保爾在鐵路工廠任團委書記時,與團委委員麗達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可是保爾以「牛虻「精神抵制自己對麗達產生的感情,後來他又錯把麗達的哥哥當成了她的戀人,最後下定決心斷絕了他們的感情,因而失去了與她相愛的機會。 在築路工作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並引發了肺炎,組織上不得不把保爾送回家鄉去休養。半路上誤傳出保爾已經死去的消息,但保爾第四次戰勝死亡回到了人間。病癒後,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並且入了黨。由於種種傷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勞動,保爾的體質越來越壞,喪失了工作能力,黨組織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讓他長期住院治療。
在海濱療養時,他偶然認識了女民工達雅並相愛。保爾一邊不斷地幫助達雅進步,一邊開始頑強地學習,增強寫作的本領。 1927年,保爾已全身癱瘓,接著又雙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終於把這個充滿戰斗激情的戰士束縛在床榻上了。保爾也曾一度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他很快從低谷中走了出來。這個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並且沒有絲毫寫作經驗的人,開始了他充滿英雄主義的事業——文學創作。保爾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紙板做成框子寫。6個月後,寫成的手稿在朋友寄回來時丟失了,保爾一度灰心喪氣。後來,他振作了起來,自己口述,請人代錄。在母親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終於出版了。生活的鐵環已被徹底粉碎,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2. 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個人物,歸納摘抄三個人物的主要事跡,性格
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人物:保爾
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在那兒他受盡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壓窮人的店老闆,厭惡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錢人。
「十月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保爾的家鄉烏克蘭謝佩托夫卡鎮也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內戰的歲月。解放了謝佩托夫卡鎮,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爾什維克朱赫來在鎮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爾家住了幾天,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許多道理,讓保爾對革命產生興趣。
而後朱赫來被白匪軍抓走了。保爾到處打聽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來的途中,保爾與朱赫來一起逃走了。由於維克多的告密,保爾抓進監獄。獄中,保爾經受住了拷打,堅強不屈,為迎接白匪頭子彼得留拉來小城視察,一個二級軍官錯把保爾當作普通犯人放了出來。他遂不由自主地來到了冬妮婭的花園門前,由於保爾解救過冬妮婭,他們都感受到了朦朧的愛情。而後保爾參加紅軍。
後來冬妮婭那庸俗的個人主義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築鐵路時又見到她的時候,她已和一個有錢的工程師結了婚。
然後與團委委員麗達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倆人逐漸產生了感情。但他又錯把麗達的哥哥當成了她的戀人,因而失去了與她相愛的機會。
在工作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並引發了肺炎並因為病情嚴重,組織上不得不把保爾送回家鄉去休養。他認識了達雅並相愛。
保爾一邊不斷地幫助達雅進步,一邊開始頑強地學習,增強寫作的本領。
保爾已全身癱瘓,接著又雙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終於把這個充滿戰斗激情的戰士束縛在床榻上。
而後用生命寫成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在1936年12月14日終於出版了!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性格:嫉惡如仇,愛恨分明,他不畏艱難,為共產主義理想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艱難困苦一往無前的革命氣概。
二:駱駝祥子
人物:祥子
祥子來自農村,他老實,善良,健壯,堅忍,如同駱駝一般。來到北平後,選擇拉車謀生。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輛自己的車。但是他的希望一次有一次的破滅,他與命運的抗爭最終以失敗告終。同時經歷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到小說結尾,祥子變的自暴自棄、行屍走肉。小說批判了不讓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的舊社會。
性格:
起初:老實、健壯、堅忍、自尊好強、吃苦耐勞;
最後:麻木、潦倒、好佔便宜、自暴自棄
三:童年
人物:阿廖沙
三歲喪父後,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那時一個頻臨破產的小作坊。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外祖母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受到外祖母所講的那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故事的熏陶,充滿堅強的力量。另外,還有外祖父作坊里樂觀、純朴、正直的工人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蔑視自私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 同時也親眼目睹了外祖父的自私殘暴、兩個舅舅的自私、貪婪。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度過自己的童年。十一歲,阿廖沙的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了,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性格:阿廖沙是一個善於觀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別好壞。他具有堅定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和頑強的精神。雖然生活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但他反而鍛煉成長為一個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同情貧苦的人,另外,他還具有很強的求知慾,熱愛書籍,更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