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時期究竟落後在什麼地方
作為我們國家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時期的存在可以說是在中國歷史上比較一個獨特的朝代,不僅受著封建主義思想的壓迫,還受到著帝國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壓迫,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一個朝代,這時的清朝還是非常的自大,直到1840年英國把清朝的大門打開以後,當別的國家拿起了洋槍洋炮,清朝還在使用大刀長槍,這時的人們才發現大清朝這么強大的國家什麼時候和別的國家差距如此之大了?在後世對清朝的評價中都說清朝腐敗,清朝落後,那麼清朝到底落後在哪裡呢?
這些統治者們不願意加入世界中,最終導致自己統治的地方成為殖民地。
⑵ 都說晚清GDP世界第一,那麼清朝鋼鐵產量多嗎
GDP是現代名詞,如果佔世界人口25%以上的清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工業化程度還不算太高的19世紀-20世紀初不能夠成為世界第一的話,那麼就只能說明,大部分中國人要麼餓死了,要麼懶死了。
GDP是和資本主義、現代市場、現代理性國家經濟政策的需求一同發展起來的,是不適合作為將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或只能給個近代二元轉型社會與資本主義國家比較的主要普世價值評價標準的,事實上,如今社會不也質疑GDP指標的么?
1890年11月,漢陽鐵廠正式興建,1893年全部竣工,1894年5月出鐵,繼續建設到1896年4月,累計耗資500萬兩,3年的產能也就14萬噸。然而這個擁有先進設備,世紀幾個工廠,3000多工人的東亞最大鋼鐵企業,所產的鋼鐵質量不高,所制鋼軌容易斷裂,受到用戶抵制,銷路不暢,長期虧損,到了1903年就轉爐停產了。
當日清朝在亞洲最主要的對手日本,1900年鋼鐵產量為5萬噸,1910年為16萬噸,到了1920年則為81萬噸。雙方起點差不多,但差距逐漸拉到,到了1930年時日本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了229萬噸。
綜上所述,在清末,中國的鋼鐵產業雖然也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但基礎依然相對薄弱,單純的一個漢陽鐵廠,卻也無法使得中國走向鋼鐵大國的行列。
而鋼鐵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清政府的成績只能算是剛剛起步,以中國的人口和資源總量來看,這個產量是很小很小的。
最後,GDP並不代表一切,農業生產也是GDP的一部分,清朝自始至終都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至少也在70%以上,它並不能代表當時的工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