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鐵雄心2中的義大利
普通版本基本沒有事件,半年時間可以趕緊暴兵了,40年4、5月你就要主動宣戰它們了,不過這是按歷史的打法,你也可以早戰。
打敗荷蘭、比利時會有它們的投降事件,進攻法國會有「迂迴馬奇諾防線」事件,以及「摧毀馬奇諾防線」事件、「維西法國」事件、法國投降、戴高樂組建自由法國、日本要求得到法屬印度支那事件等。
當然你得進攻了法國,獲得優勢之後,電腦義大利才會宣戰法國,加入軸心國。這樣為後來進攻南斯拉夫、希臘鋪路,以及後續的巴巴羅薩。
MIH版本里追加了不少事件了,比如會有「進攻低地三國」事件,以及「傘兵攻佔比利時XX要塞」事件。進攻法國事件等等。事件比較多。
2. 鋼鐵雄心 4 英國王黨線最新優化(配圖)
鋼鐵雄心4 英國王黨線最新優化
鋼鐵雄心4中的英國王黨線,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策略選擇,為玩家提供了極具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游戲體驗。以下是對該線路最新優化的詳細概述,包括關鍵策略點、國策選擇以及配圖展示。
一、歷史背景
英國王黨線源於喬治五世國王去世後,愛德華八世因「不愛江山愛美人」而選擇退位的歷史事件。隨後,其弟喬治六世即位,並最終由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繼承王位。在游戲中,這一線路通過一系列國策和事件,讓玩家能夠體驗到這一歷史空想的魅力。
二、具體國策細節
愛德華八世籌備大婚前(1936年6月15日前)
早戰美國:
工業分配上,利用情報機構間諜網路獲取美國情報優勢,同時在約克郡修建基礎設施,製造軍工產品,重點補充槍支、火炮和艦載飛機。
空軍和海軍在倫敦集結,購買英屬馬來亞的石油,進行訓練。
早期美國兵力薄弱,可多出八步二炮和填線師進行攻擊,同時防禦加拿大方向,需要48-72個師,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
調整航線和政治點使用:
調整航線增加戰爭支持度至25%,切換部分動員。
政治點優先用於部分動員(150pp),然後任命陸軍部長(100pp)。
利用陸軍精神和陸軍顧問減少花費,並上3個陸軍顧問(共200pp,王黨送100pp)。
走鞏固不列顛帝國到英聯邦關系:
為了最快完成帝國聯邦國策,需要在自治領存在的情況下進行。由於婚禮後期各自治領會脫離聯合王國,需要重新成立傀儡國並吞並。
愛德華八世籌備大婚(1936年6月15日左右)
重要選擇:
退位,換喬治六世國王登基(與歷史一致)。
貴庶通婚,放棄子女繼承權,未來由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登基(穩定度下降較少)。
大婚,穩定度下降較多,但可達成華里絲美國女王成就。
內閣倒台 自治領獨立
籌備婚禮期間會觸發不同階層支持或反對國王結婚的事件。王黨內閣成員給予國王支持。
當國王決定大婚時,鮑德溫內閣集體請辭,自治領決定獨立。
愛德華八世大婚 早戰美國
內閣倒台,國王支持率下降,自治領獨立。國王決定重新控制自治領,並計劃統一英語圈。
調整航線結束,戰爭支持度不足,需盡快點出王黨和保佑國王政策。
製造對美國的正當化宣稱,准備登陸。
陸軍經驗換成優勢火力學說,進行部隊編制改革。
登陸美國,一路平推,38年10月美國投降。
三、配圖展示
(以下圖片展示了游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和決策點,幫助玩家更好地理解策略實施過程)
四、後續策略
南征北戰 成立帝國聯邦:
與德國結盟,打法國獲得法蘭西島成就。
統一愛爾蘭。
奪回自治領,成立帝國聯邦。
注意事項:
打南非需在坦尚尼亞到尚比亞修鐵路,確保補給。
澳大利亞可從新加坡出發,在北部登陸,注意沙漠補給。
英屬印度獨立後會陷入內戰,分出多個國家,但無核心,可後續處理。
彩蛋與特殊成就:
內戰後的麥凱撒比華里絲更強,可考慮不更換。
成立美利堅聯合王國需完成統一英語圈國策,並確保美國存在且非同盟。
通過以上策略和優化,玩家可以在鋼鐵雄心4中更好地體驗英國王黨線的獨特魅力,實現歷史空想的輝煌成就。
3. 鋼鐵雄心2 用1936德國,先打西線,佔領了荷蘭。
版本:1.1
首先說一下,我玩HOI2這是第一局,說實話好多東西我還沒搞明白呢。本來也沒資格寫這個攻略。但是我發現早戰派雖然很多,水平比我
高的也大有人在,但像我打的這么快的似乎還沒見著(也許我眼拙)。
所以寫一個攻略吧。也算拋磚引玉吧。
難度最高,外交最狂暴,版本1.1ioco(後面這4個字母不明白什麼意思)
最重要的一點,沒改游戲!
我可以不謙虛的說,我的這篇戰報絕對是早戰派的經典之作,雖然1.2版之後增加了海軍4小時不得脫離的規定導致我的戰法的失效,但從思想上對於所有有志於早戰的同道還是有意義的。
1.疾風驟雨掃西歐
1.1開局
開局我也沒什麼經驗
首先軍隊前往德比邊境。我是走過去的,因為我當時還不知道戰略轉移(就是冰箱)是怎麼用的。所以1月16日才走到。而現在知道了,12
日就可以通過冰箱到邊境。所以各位可以提前4天開始世界大戰的享受了!
所有北部的軍隊都到亞琛,南部的到薩爾布呂肯。算好時間,等最後一個北方師抵達亞琛的同時,南部集結好的軍隊同時到科隆。然後對
比利時宣戰,這樣重占萊茵事件比宣戰晚發生,可以抵消掉2點的不滿度。
科技應當以工業為主,我愛死法本公司了,提高工業力的那一大砣科技都交給他了(改進機械工具和農業)。還有一個加快科技發展速度
的。剩下的根據個人愛好,我是研究了截擊機和海軍陸戰隊。
生產上,沒的說,造10艘運兵船。
由於馬上開戰,所以民用消費自動減一半。生產上最好優先,早出運兵船。補給夠用就行。升級暫時不用,反正你就是優先,也不能在打
垮法國之前升級完!
部長我換了一個,就是把裝甲兵戰斗加成的那個換成了步兵戰斗加成的,因為畢竟戰斗靠步兵為主啊。
國策我是把干涉拉了一下。現在看來沒必要。因為德國後面一堆事件加干涉的,一會就加滿了。還不如直接拉一下鷹派。畢竟德國最缺的
是人力。
另外早戰的另一個巨大好處是,雖然盟國的總兵力比德國多得多(陸軍138:40,海軍206:17,空軍21:11。盟國都比德國多得多)。但首
先其巨大兵力分散在世界各地,而德國則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取得局部的相對優勢。而且,德國一上來的36個步兵師都是36年師。而英國
法國比利時等國的軍隊大部分或全部都是18年師!!要知道18年師的戰鬥力幾乎只有36年師的一半(39年師相對36年師的優勢遠遠沒有這
個大)。所以在盟國有時間把軍隊升級到36年師之前就擊潰他。便宜實在是太大了。等到盟國軍隊都升級到和德國一樣了,再打難度要大
許多。
1.2懷璧之罪————比利時
匹夫無罪,懷璧之罪。比利時為什麼兩次大戰都首先挨揍?實在是因為他待的太不是地方了。
德法邊境壁壘森嚴。甭想直接過去。
36年1月16日8點。一聲令下,千軍萬馬沖過邊境。
之後千萬不要讀盤。這樣由於遲滯效應,英國法國不會立刻參戰。而比利時的小小部隊當然不是帝國的對手。18日3點,已經佔領了列日、
安特衛普和巴斯托涅。孤軍奮戰的比利時宣布投降,割讓除Mons之外的全部歐洲領土。當然同意了。與此同時,英國法國終於明白過來了
,加入戰團。但時機已經錯過!
1.3強勢遮斷————對法作戰
下面是第一個重頭戲,維希法國的成立。
關於馬其諾防線的當面,我認為每個省放2個師就夠了,互相支援,有萊茵河和碉堡。可以守住的。
北海海岸最多放1個師防登陸足夠了。
對法國作戰的戰略思想,就是盡早達成成立維希法國的條件。
那麼奪取巴黎成為關鍵。由於總兵力上法國不處於劣勢。那麼怎麼運用兵力成為重點。
將一半的進攻兵力,組成A集團軍群,從阿登直接南下。我利用法軍從Reims進攻我的那幕爾的機會,從阿爾隆側擊成功,佔領Reims。然後
關鍵是進攻Chaumont,但不進入Chaumont,因為一旦進入,就會遭到馬其諾防線的3個省的法軍的夾擊,得不償失。我的目的是時刻保證對
Chaumont的進攻態勢,因為法軍要想從本土和馬其諾防線之間調兵支援,必定走最短路線從Chaumont路過。時刻保持優勢兵力對路過的單
個法軍各個擊破,就可以達成不讓法國互相支援的效果(敵軍戰敗的部隊都回其出發地點)。有兵力就佔領Troyes,虛攻dijon(同上理)
。截斷任務我認為是關鍵。
剩下一半兵力組成B集團軍群。其左翼也從那幕爾出發,直指巴黎。右翼從根特出發,從里爾到加萊,圍殲法軍於敦刻爾克(這也是法國戰
役里唯一的殲滅戰)。
由於法國主力被拖在馬其諾防線,所以法國腹地的抵抗乏善可陳。
於1月30日佔領巴黎,2月1日觸發維希法國成立事件,法國戰役結束。
總結:法國作戰,講究的就是一個字:「勢」
A集團軍群就像是圍棋里的外勢,蓄勢不發,強勢遮斷為關鍵。相比之下,巴黎幾乎是空城一座,反而不值一提。
另外,如果減去由於我不知道戰略轉移的用法,是可以提前進攻比利時的,而且由於我一開始不熟可能有部分速度慢的部隊混編導致行軍
速度降低。除去這些因素,打的順的話,是可以在1月25日前後觸發維希法國成立事件的!!!這個留給各位自己試了。
另外其實我的這個作戰計劃不是第一次用了,我玩VIC的1914年世界大戰劇本,用的就是這個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