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最有名的鋼鐵廠有幾個
1,全球抄第一大鋼鐵企業安賽樂-米塔爾集團,已經完成了對東方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綜合收購,下一步將進一步收購東方集團控股股東手中的股權。通過收購在港上市的東方集團,安賽樂-米塔爾避開了繁冗而嚴格的入股中國鋼企程序,目前的門檻只有相關部門的反壟斷調查。
2,俄羅斯第二大鋼鐵企業evraz
集團公司,入股了民營鋼鐵企業集團德龍控股10%的股份,並可能進一步收購德龍控股有限公司51%的股權,從而間接控股中國數家民營鋼企。
3,華菱管線的出資方中,也有米塔爾鋼鐵公司的股權。
B. 中國鋼鐵行業現狀是什麼呢中國鋼鐵行業要多久能緩過勁來
中國鋼鐵行業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稅收,財政方面都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著國民的經濟,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但是鋼鐵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矛盾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產業集中度過低,高端產品不足,環保問題,產能過剩,區域分布不合理等。這些問題或多或少的都制約了鋼鐵行業的發展,鋼鐵行業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才能夠採取針對性的措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夠讓中國的鋼鐵行業不斷的發展。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鋼鐵行業也受到了一些影響,鋼鐵行業有必要做出變革,否則會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鋼鐵行業在2021年的時候就已經遭遇了困難,一些中小型企業承受不住壓力,就只能夠面臨倒閉的現狀,同時一些落後的企業也被社會所淘汰。鋼鐵行業如果想要發展起來,那麼就需要在技術上面做出改變,同時也需要地方政府去支持鋼鐵行業的發展。
C. 鋼鐵產能過的原因
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位列成為各大行業首位,為什麼幾年前的老問題現在更加嚴重?產能越調越多,結構越調越亂,問題越說越多,原因到底在哪裡?
有關分析認為,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與審批、金融、環保、質量、資源五大「門檻」形同虛設有直接關系,而這五大門檻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的背後原因是,中國鋼鐵業內部長期存在四大誤區:結構調整變成單純提高「板帶比」、淘汰落後只看裝備水平、聯合重組越大越好、產能過剩缺乏科學預測。
四大誤區未釐清
2005年鋼鐵產業政策已經過了四年,現在來看已經與目前的鋼鐵產業發展實際不協調,而且政策的誤導作用已經產生。
產業政策一味地強調「板管比」,導致「聽話」的大鋼廠一窩蜂上板材項目,加上淘汰落後標准只看高爐轉爐的大小,直接帶來熱軋產能短期迅速擴大,形成嚴重的過剩產能,出現長期以來「高附加值」的熱卷價格賣不過低附加值的螺紋鋼、線材。淘汰落後標准還帶來一個後果,大大小小的鋼廠都拚命上大高爐大轉爐,怕落單被淘汰。實際上大量的鋼廠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升級,提高環保標准來謀求發展,而不是單純上項目擴產能。好在目前,工信部已經認識這個問題,開始著手作一些政策修訂。
「聯合重組越大越好」已經成為政策的導向,事實上這個提法科學性有疑問。它忽視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與邊際效應,違反了市場經濟規律。出現政府過度干預企業,甚至強制要求企業必須達到千萬噸甚至億噸的目標。
「產能過剩到底是多少?」從上個世紀90年末開始控制鋼鐵產能到現在,我們一直在提鋼鐵產能過剩。粗鋼產量3億噸過剩、4億噸過剩、6億噸過剩、7億噸過剩,但沒有一個權威部門得出一個結論:中國鋼鐵需求到底是多少?峰值在哪裡?低谷在哪裡?包括目前輿論普遍提出的6.6億噸產能中有1億噸過剩產能,有沒有經過科學論證與預測?
產能過剩是事實,但過剩多少?合理過剩值在哪裡?何時供求關系會發生變化?這個問題需要權威部門認真研究,科學決策,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否則的話,按照3億噸就過剩的調控政策,中國現在的鋼價早已飛上天了。
五大門檻難作為
在上述四大導向性問題出現誤讀的背景下,鋼鐵行業控制產能的門檻要想真正發揮作用非常難。當然,這里還有其他原因在起作用。
理論上的鋼鐵產能擴張,資源、資金應該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項目傾斜,但實際上執行時已經走樣。
鋼鐵產能要擴大,第一關是審批環節,但我們的審批時間嚴重滯後於企業發展實際需要,等到批文下來的時候,一個新的經濟周期又來了,企業承擔不起,只能偷偷上馬,搞「先斬後奏」。民營鋼廠這樣做,國有鋼廠也如法炮製。因此,審批環節阻止不了鋼鐵項目亂上馬。
項目通過審批,銀行才會貸款;實際上沒有審批的項目,銀行也會貸款,新項目上馬與GDP戚戚相關,地方政府自然會大力支持。所以,今年粗鋼產量疊創歷史新高,庫存居高不下,就是沒有人減產,為什麼呢?有銀行撐腰,鋼廠現金流充沛,能挺住。在這個背景下,更沒有哪一家地方環保部門會冒得罪「父母官」、掉烏紗帽的風險,來監控鋼鐵企業的干凈生產。
質量門檻取決於政策標准,但中國鋼鐵產品絕大部分屬於低端產品,提高門檻有一個漸進過程。而水、電、礦山等資源的配置基本上由地方政府來支配,地方鋼鐵企業毫無疑問有地緣優勢。
上述五個門檻,實際上環保、質量門檻應該由政府來監管,但項目的審批、資金的使用以及資源的整合應該是市場行為,但政府的決策者的行政思維意識一直沒有改變過來,邁不過這個「檻」。(中國證券報 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