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大品牌不銹鋼有哪些
十大不銹鋼品牌:
1、太鋼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太鋼致力於不銹鋼、特殊鋼和高等級碳素鋼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加工,擁有雄厚的研發實力和可靠的質量保障能力。太鋼技術中心在全國729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中排名第二。
2、寶鋼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寶鋼以鋼鐵為主業,形成普碳鋼、不銹鋼、特鋼三大產品系列,應用於汽車、家電、石油化工、機械製造、能源交通、金屬製品、航天航空、核電、電子儀表等行業。
3、聯眾不銹鋼
聯眾(廣州)不銹鋼有限公司,聯眾(廣州)不銹鋼有限公司總投資額7.9億美元,佔地面積120萬平方米,於2003年2月17日動工興建,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項目,為華南地區第一家煉鋼、熱軋、冷軋一貫作業不銹鋼廠和最大的專業不銹鋼生產基地。年產各種類不銹鋼達百萬噸,產品包括扁鋼胚、鋼板、熱軋鋼卷和冷軋鋼卷。
4、酒鋼
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酒鋼集團始建於1958年,是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碳鋼和不銹鋼生產基地,已形成多元化產業格局。擁有嘉峪關本部、蘭州榆中、山西翼城三個鋼鐵生產基地
5、浦項
張家港浦項不銹鋼有限公司,張家港浦項不銹鋼有限公司簡稱ZPSS,公司座落於江蘇省張家港市沿江經濟開發區。東臨上海,西接南京,北倚揚子江,南靠蘇州、無錫,交通十分便利。ZPSS成立於1997年2月15日,由韓國POSCO和江蘇沙鋼集團共同投資建設,是專業生產不銹鋼的中外合資企業。
6、克虜伯
上海克虜伯不銹鋼有限公司,現代不銹鋼的歷史始於20世紀位於德國埃森的克虜伯(Krupp)實驗室的一項實驗。通過將至少12%的鉻添加到鋼水中,科學家發現了鉻的可鈍化性—保護自己免受腐蝕性物質襲擊的能力—被轉移到鐵中,這便是不銹鋼的誕生,不久就以尼羅斯塔(NIROSTA©)的商標注冊。
7、寶新
寧波寶新不銹鋼有限公司,寧波寶新不銹鋼有限公司是由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浙甬鋼鐵投資(寧波)有限公司和日本國日新制鋼株式會社、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阪和興業株式會社分別出資,於1996年3月組建的冷軋不銹鋼生產企業。公司設計年生產冷軋不銹鋼薄板60萬噸。
8、泰山鋼鐵
山東泰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泰山鋼鐵以鋼鐵生產為主導,集能源、機械、商貿、高科技等多種產業於一體的國家大型企業集團,已形成了年產300萬噸精品板帶材、60萬噸不銹鋼的綜合生產能力。
9、東北特鋼
東北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東北特鋼集團總部設在中國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除擁有大連特鋼、撫順特鋼、北滿特鋼三大生產基地外,還在大連、撫順、齊齊哈爾、山東、鞍山、上海、內蒙古等地設立:大連精密合金有限公司、大連特殊鋼製品有限公司等5個全資子公司;東北特鋼集團機電工程有限公司、山東鷹輪機械有限公司、上海特殊鋼有限公司等12個控股子公司;大連鋼絲製品有限公司、煙台優鋼有限責任公司等6個參股子公司。
10、吳航不銹鋼
福建吳航不銹鋼製品有限公司,福建吳航不銹鋼製品有限公司創辦於1993年,系中外合資企業,總資產25億元,佔地面積71萬平方米,員工2000多人。大中專以上學歷佔17%,擁有不銹鋼原料加工、冶煉、連鑄、鋼坯修磨、鋼帶熱軋、冷軋,不銹鋼高速線材、不銹鋼固溶處理等11個生產廠(車間)。年生產能力為80餘萬噸不銹鋼連鑄坯和70多萬噸各種牌號、規格的為下游不銹鋼深加工製品企業提供廣泛用於建築裝飾、裝修、市政建設用不銹鋼管材、廚衛用品、醫療器具、電器及五金配件等用不銹鋼帶、不銹鋼盤條,形成從冶煉到軋制全流程大型不銹鋼生產聯合企業,為國內最大的生產不銹鋼民營企業。
⑵ 國內大的不銹鋼生產廠家有哪些
江蘇大明金屬製品有限公司 利華達鋼鐵加工有限公司 無錫浦新不銹鋼有限公司 煙台東方不銹鋼有限公司
大明是一家在不銹鋼、碳鋼領域專業從事加工、銷售和技術服務、享譽全國的現代綜合性鋼鐵服務企業,擁有全球一流的鋼鐵加工設備、現代化的理化檢測中心和「裁剪、切割、表面處理、成型、焊接、熱處理、機加工、噴塗和裝配」9大加工平台。截止2014年12月31日,大明擁有員工2689人,不銹鋼銷售量123.8萬噸,碳鋼銷售量57.2萬噸。
利華達鋼鐵加工有限公司,位於全國最大不銹鋼集散地----佛山市瀾石鎮。
公司成立於1991年,初期以鋼鐵進口貿易及國內銷售為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壯大,伴隨著國內經濟快速的蓬勃發展,工業水平的提升,為了滿足客戶對不銹鋼材料品質的要求,公司於2002年在瀾石著名不銹鋼市場旁,投下巨資,設立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的不銹鋼大型加工中心,並於2003年初正式投產,主要設備為國外進口,包括兩台精密飛剪平直機,兩台高速精密分條機,三台精密數控等離子切割機等設備,今後將能全面的提供客戶高品質、高效率的不銹鋼的材料加工配送服務。
無錫浦新(中新)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是集房地產開發、不銹鋼電子交易、不銹鋼銷售、加工、配送、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先後投資建設了中國(碩放)不銹鋼市場、淄博北方不銹鋼市場、無錫南方不銹鋼市場、無錫市不銹鋼電子交易中心、青島浦新不銹鋼加工配送中心、佛山浦新不銹鋼加工配送中心。
公司經營不銹鋼已有10多年的歷史,長期與國內外各大著名鋼廠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成為國內多家知名不銹鋼廠的合作夥伴。先後成為張家港浦項、青島浦項、寧波寶新、山西太鋼、上海克虜伯、上海寶鋼、崑山大庚、酒泉鋼鐵、泰山鋼鐵、東方特鋼、西南鋼鐵等國內大型鋼廠的一級代理;同時還代理銷售韓國、台灣、南非、芬蘭等地的不銹鋼廠產品。是韓國、台灣、南非、歐盟等國家地區的鋼廠在華東地區的經銷商,具備為客戶進行全球采購的能力。
煙台東方不銹鋼工業有限公司由京邦集團投資興建,至今已有20年歷史。公司位於煙台經濟開發區北京南路8號,佔地面積180000平方米,辦公樓廠房共計130000平方米,集不銹鋼生產、加工、銷售和配送為一體,擁有4個子公司和7個分公司,200多名員工固定資產過億元,是中國最大的不銹鋼加工營銷企業之一。
⑶ 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的歷史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後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奪取了原由俄國控制的長春至大連之間的南滿鐵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為加強對東北的政治和經濟侵略,於大連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在經濟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大本營。
1909年8月,滿鐵派人對鞍山地區進行非法的秘密探礦,先後調查了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大孤山、櫻桃園、關門山、小嶺子、弓長嶺等十餘座鐵礦山,並發現了大石橋菱鎂礦、煙台粘土礦等資源,發現鞍山地區是開礦建廠冶煉鋼鐵的寶地。
於是滿鐵總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奪鞍山地區鋼鐵資源的計劃,由大漢奸於沖漢和日本人鐮田彌助出面,組建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總局在奉天成立,資本14萬日元,名義上中日投資各半,實則由滿鐵全額初資。在千山設采礦總局,兩年後總局遷鞍山。1917年獲得了大孤山、櫻桃園、東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對面山、關門山、小嶺子、鐵石山等8個礦區的開采權。其總面積達14578畝。1921年又獲得的白家堡子、一擔山、新關門山等3個礦區的開采權。僅在1926年—1933 年采量480萬噸。該總局經營到1940年宣布解散,並入昭和制鋼所。
1916年滿鐵在辦公司的同時開始鞍山制鐵所的建廠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鐵所,1917年4月3日舉行「地鎮祭」, 動工修建高爐。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鐵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鐵所所長,建廠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煉焦廠開始生產焦炭。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標志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東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軍部支持下,將原定在朝鮮興建的昭和制鋼所改遷鞍山,由滿鐵全額出資,在鞍山制鐵所已有基礎上,興建制鋼廠、軋材廠,成為鋼鐵聯合企業。株式會社鞍山昭和制鋼所為日本法人,屬滿鐵的子會社,社長為伍堂卓雄。昭和制鋼所成立前與滿鐵簽訂了繼續僱用原鞍山制鐵所全部工作人員的協議,從而兼並了鞍山制鐵所。1936年6月4日,振興公司將大孤山等11個礦區的礦業權租給昭和制鐵所直接從事開采。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鋼所接管了振興公司的產權債務。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鋼所辦完了礦轉讓手續,徹底兼並了振興鐵礦無限公司,形成了采礦、選礦、煉鐵、軋鋼的連續生產作業系統。
隨著日本軍備規模的擴大,鞍鋼的生產規模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41年,已經具備年產生鐵250萬噸、鋼錠130萬噸、鋼材75萬噸的能力。其鋼鐵生產能力占日本控制的總生產能力的28.4%,規模僅次於九州的八幡制鐵所(今天的新日鐵)。當時滿洲國另外一個鋼鐵生產企業——本溪湖煤鋼會社(隸屬於日本大倉財閥),規模僅相當於昭和制鋼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達到最高,當年生產鐵130萬噸、鋼84.3萬噸、鋼材49.5萬噸。據《鞍山志·鞍鋼卷》記載:「1935年—1945年,昭和制鋼所及滿洲制鐵會社鞍山工廠累計生產生鐵905.6萬噸、鋼547.4萬噸、鋼材327.8萬噸。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後,8月26日,蘇軍到達鞍山。從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僅40多天時間里,蘇聯紅軍監押數萬名日本戰俘,將鞍鋼的機械設備連同其他一些物資共達七萬余噸拆卸運走。尤其是一些關鍵設備被竊取之後,整個工業生產能力下降為零,破壞極為嚴重。此外,蘇軍撤離鞍山後,社會秩序混亂,一些居民乘機拆卸並拿走了鞍鋼的一部分運輸皮帶、滾珠、油脂、小型馬達和電線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損失。
國民黨資源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鞍鋼的原有設備,完好的部分多被拆遷到了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地鋼鐵工廠。一些拆遷時損壞的殘次設備下落不明,估計已經被回爐或報廢。
1948前蘇聯紅軍撤退後,在國民黨統治的22個月中,鞍鋼總共只生產了9500噸鋼,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已是千瘡百孔、滿目凄涼了。這期間,城市遭到嚴重破壞,鞍鋼破敗荒涼,市街蕭條零亂,水、電、煤氣停供,工人失業,居民外流,建成區僅剩9萬人口。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鋼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沈陽,東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成立鞍山鋼鐵公司,同時宣布撤銷鞍山鋼鐵廠。 翌年4月鞍鋼在邵象華等專家努力下恢復生產。7月9日鞍山鋼鐵公司舉行開工典禮,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 鞍鋼成立後組建了機構:設4處、9部,29個廠礦。(即:秘書處、計劃處、人事處、經理處、制鐵部、運輸部、煉焦、化工、煉鐵、選礦、煉鋼、耐火、軋鋼、中型、鋼管、薄板、氧氣、發電、給水、燃氣、製造一廠、製造二廠、制釘、鋼繩、機修、電修、裝配、造廠及弓長嶺礦、小房身礦、櫻桃園礦、雙廟子礦等。此處設置了職工醫院,工業學校等。公司職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職員486人,技術人員418人,工人 9608人。)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鞍鋼從沈陽、丹東等地接回保護下來的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量才任用。成立了專家組,起草修復鞍鋼計劃方案。並做好遺留下的日本技術人員的工作,發揮這些人的技術特長,使鞍鋼生產能力到1949年底達到產礦石51萬噸,生鐵及鋼分別為20萬噸位,鋼坯50萬噸,鋼材30萬噸。為了解決設備緊缺問題,鞍山市發動了全市人民獻器材活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獻交器材1123種21萬件。1948年12月到949年 1月,鞍鋼職工4255名獻出器材62400件,從而解決了鞍鋼修復設備急需。接著又展開了生產立功競賽等活動,促進修復進度加快。1949年3、4月間有部分廠先後復工。4月5日煉出第一爐鋼。5月1日中央派賀龍出席煉鋼廠復工典禮。6月又煉出第一爐鐵水。年底基本恢復生產。1950年從全國各地調來500多縣地級以上幹部支援鞍鋼,從中南、華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質高、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這時期一邊堅持生產,一邊修復,想盡一切辦法,包括從湖北大冶、四川重慶等地將國民黨時期殘存的鋼鐵工業設備調集到鞍鋼,以及花費外匯通過香港向瑞士、瑞典購買重要器件設備,才使其恢復生產的。1950年3月27日中蘇簽定《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議書》。1952年3月19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就全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方針、速度與分布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1、集中全國力量,特別是技術人員,首先進行鞍鋼的恢復與改建,爭取迅速完工。2、確定大冶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始建設的第二個鋼鐵基地。3、大 冶的設計工作委託蘇聯進行。4、正式通知蘇聯,本溪在「一五」期間只恢復偽滿時留下現未開工的2座高爐、2排煉焦爐和相應的礦山、選礦等工程。中共中央於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建設鞍鋼》的決定。7月14日鞍鋼三大工程之一的無縫鋼管廠動工建設。由蘇聯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提供設備支援(由中國利用蘇聯貸款購買,多是從西里西亞繳獲的和蘇聯替換下來的翻新二手設備)。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復的鞍鋼8號高爐開工。
到1952年殘存在鞍鋼的設備全部恢復生產。煉鋼煉鐵、焦爐、礦山、平爐、高爐、選礦及其他廠礦都已生產。這時期國家總投資達2.32億元。這時期總人數為6.76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29人。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集中力量建設鞍鋼。擴大鞍鋼生產規模,建設大型國有聯合生產企業,在原生產規模基礎上完成48項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擴建;達到生產鐵250萬噸,鋼320萬噸,鋼材250萬噸。一五期間實現37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軋鋼、無縫鋼管、煉鐵高爐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鞍鋼全面得到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超過原計劃指標。這一時期出現了王崇倫,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1957生鐵產量達336.1萬噸,鋼291.07萬噸,鋼材192.39萬噸。國家投資17.59億元,上繳利潤 22.4億元。為此,鞍鋼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一五計劃時期(1953年底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翌年7 月 9 日在廢墟上開工,迅速恢復了生產,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現總佔地面積 176 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 129.19 平方公里。 集團公司擁有 6 座大型鐵礦山、 4 個選礦廠、 1 個煉鐵總廠、 2 個煉鋼廠、 13 個軋鋼廠和焦化、耐火、機械、動力、運輸、建設、綜合利用等輔助配套單位,以及技術中心、設計研究院、自動化公司等科研、設計單位。生鐵、鋼、鋼材的綜合能力均在 1000 萬噸以上。
建國以來,鞍鋼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 年至 2004 年,鞍鋼共生產鋼 3.21 億噸、生鐵 3.16 億噸、鋼材 2.22 億噸。上繳利稅 835 億元,相當於國家同期對鞍鋼投資的 15.4 倍,並向全國冶金行業輸送技術人才 5 萬餘人。 鞍鋼目前能夠生產 700 多個品種、 25000 多個規格的鋼材產品。全面通過 IS09002 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 9 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 API認證。 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過程中,鞍鋼採用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治理,廠區上空呈現一片藍天。建成了日處理能力 22 萬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環水 16.8 萬噸。 加強了礦山排岩場和尾礦壩的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完成礦山復墾面積 155 公頃,植樹 60 萬株。廠區綠化面積達到 34.2 %。鋼鐵主體通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 OSHMS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鋼材產品按國際和國際先進水平標准組織生產有了可靠保證。
1995 年以來,鞍鋼按照「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的要求,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形成母子公司體制框架,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成立了鞍鋼集團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斷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老企業技術改造新路子,主體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硅鋼的完整產品系列。鞍鋼成為國內能夠生產轎車面板的少數鋼鐵企業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鋼板供貨企業。
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是鞍鋼人在市場經濟的錘煉中形成的堅定的經營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 2006 年,形成以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管線鋼、冷軋硅鋼等為主導產品的 1600 萬噸鋼精品板材基地;到 2010 年前,使鞍鋼整體規模達到 2000 萬噸鋼以上,成為世界一流鋼鐵企業,進入世界 500 強。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八。
⑷ 山東經濟發達,在山東省內有哪些大型國企
山東省是我國排名第三位的經濟體,山東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這其中就離不開山東那些航母級的企業。這些企業為國家貢獻稅收、財政收入和工作崗位,他們是中國經濟的脊樑,但是您知道這些企業是多麼的強大嗎?恐怕您還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菏澤曹州牡丹園
山東省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引擎之一,山東企業也是中國企業中的佼佼者。正是這些強大的山東企業,才使得我國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體。讓我們支持這些山東企業,讓他們不斷發展壯大,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參與全球競爭。
⑸ 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山鋼集團
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山東鋼鐵股份公司、濟鋼集團、萊鋼集團、山東工業職業學院、山鋼礦業公司、山鋼日照公司、山鋼投資公司、山鋼財務公司、山東省耐火材料公司、張店鋼鐵總廠、山東金嶺鐵礦、煙台鋼鐵企業集團公司等子公司(單位)。
截至2011年底,有職工8.9萬人,總資產1545億元,企業信用等級AAA。2011年生產鋼2402萬噸、鐵2502萬噸、鋼材2306萬噸;實現營業收入1243億元,利潤總額32.9億元。山鋼集團列2011「中國企業500強」第73位,「中國製造企業500強」第28位。
山鋼集團成立以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鋼鐵產業政策,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資產重組、淘汰落後、調整布局、提升檔次」的指導方針,制定實施了「突出沿海、優化內陸,精品與規模並重」的發展戰略,扎實開展內部實質性重組和集團化運營,不斷深化關鍵資源及核心業務整合,成立了資金、采購、銷售、運行協調、信息化五個業務中心及鋼鐵研究院,組建了財務公司,完成了濟南鋼鐵與萊鋼股份的吸收合並,成立了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產供銷、人財物實質性重組,整體優勢和協同效應不斷顯現。不斷延伸上下游產業鏈,上游向礦石資源企業延伸,加快整合省內規模鐵礦企業,積極探索對國外鐵礦石資源的獲取,海外合作的非洲礦業唐克里里鐵礦項目(獅子山)進入實質性開發運營階段,可有效提高自有鐵礦石資源保障水平;下游向用鋼企業延伸,積極建設鋼材加工配送中心。企業後發優勢逐步積聚,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山鋼集團立足鋼鐵主業,致力於生產高端、高質、高效產品,主要鋼材品種有中厚板、熱軋板卷、冷軋板卷、H型鋼、優特鋼、熱軋帶肋鋼筋等,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中厚板材生產基地和H型鋼生產基地,廣泛應用於汽車、石油、鐵路、橋梁、建築、電力、交通、機械、造船、輕工、家電等多個重要領域,遠銷美、英、德、印、日、韓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大力發展鋼鐵主業的同時,積極發展非鋼產業,已形成礦業、物流與加工配送、金融、房地產、信息與工程技術、耐火材料等主要業務板塊 。
堅持以先進企業文化凝聚思想共識,引領企業科學發展。通過對齊魯文化、泰山文化的傳承及對內部各單位既有企業文化的融合與提升,確立了以「共創、共進、共贏」為核心價值觀的山鋼文化體系,全面啟動企業文化的宣貫導入,山鋼文化逐步得到廣大職工和社會各界的認同,在凝聚職工、提升企業形象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山鋼集團將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緊緊抓住國家批准山東為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省的重大歷史性機遇,全力推進「突出沿海、優化內陸,精品與規模並重」的發展戰略,推進布局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裝備結構、組織結構、資本結構調整,努力把山鋼集團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產品優化、技術先進、環境友好、發展協調、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鋼鐵強企。
山鋼集團堅持綠色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節能減排。不斷研究開發冶金二次能源回收轉化、工藝代謝物資源化、社會廢棄物消納等功能,實現污染物和廢物的價值創新。所屬主要生產單位全部完成了政府下達的「十一五」節能減排進度目標。山鋼集團榮獲首屆「低碳山東模範單位」稱號,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創建工作試點企業」。所屬主體單位先後獲得了國家有關部委、行業協會授予的「國家環境友好型企業」、「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節能減排試點示範企業」,「全國資源綜合利用十佳企業」「中國鋼鐵工業清潔生產環境友好企業」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