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梁跨中部位上部加筋一邊標注一邊未標鋼筋應怎樣設置
梁的標注方式分為集中標注和原位標注,有原位標注的優先按原位標注設置,沒有的按集中標注設置。
B. 未註明的鋼筋為Φ8@150,未註明的分布筋為Φ6@200
這個是一般圖紙總述,要把受力筋和分布筋區分開來,解釋如下:
單向板短邊鋼筋版受力,權如果都是畫了鋼筋樣式而沒有註明鋼筋信息,就按照短邊鋼筋為Φ8@150,長邊為分布筋Φ6@200 ;
圖中黑色箭頭為分布筋,粉色箭頭為受力筋。
2.雙向板兩個方向同時受力,所以沒有註明鋼筋信息就搜按照受力鋼筋布置;
3.單向板的附加筋為註明鋼筋信息,附加筋按照受力筋布置,縱向形成網格狀方向為分布筋。
解決辦法:
遇到圖紙不明區分不了是單向板還是雙向板的話及時跟設計院聯系,請設計人員明確板筋布置,切勿憑猜測施工;
如果多跨綱吉信息有重疊處取較大配筋。
分布筋不需要進入支座,受力筋彎鉤和進入支座錨固長度必須符合規范要求。
C. 原位標注的鋼筋直徑與集中標注鋼筋直徑不同怎麼 配筋
在施工圖紙中,集中標注與原位標注可能有所不同。根據101-11答疑,在集中標注與原位標注不一致的情況下,通長筋應按照集中標注進行調整,其餘鋼筋則作為支座負筋處理。具體而言,上部負筋應按照3φ18進行標注,但在1/3跨長范圍內需要調整為2φ14的通長筋。這一做法在G101-11第4-4頁中有詳細說明,即通長筋雖相當於架立筋,但在搭接長度上應遵循設計要求,不與架立筋相同。
對於下部鋼筋,左跨應標注為3φ18,右跨則按照集中標注的2φ16進行標注。在支座范圍內,下部鋼筋的錨固需符合相應圖集要求,具體細節請參閱答疑101-11第4-6頁。
在實際操作中,要確保所有鋼筋的布置和錨固均符合規范要求。特別是對於上部和下部鋼筋的布置,要嚴格遵守圖紙標注和答疑文件中的要求,以確保結構安全和施工質量。
此外,施工過程中還需注意鋼筋的搭接長度和方式,尤其是通長筋與支座負筋之間的轉換處。確保所有鋼筋的連接滿足設計要求,避免因連接不當導致的結構安全隱患。
總之,在鋼筋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圖紙和答疑文件的要求進行操作,特別是在集中標注與原位標注不一致的情況下,要特別關注通長筋和支座負筋的處理方式,確保結構安全和施工質量。
D. 鋼筋無伸入支座的標注方式
不深入支座的規定如下:
E. LLK9(1)鋼筋怎麼表示未註明鋼筋的LLK9(1)原位和集中都按照有配筋的做嗎
是的。
未標注的也是按下圖框中所示施工。
上部鋼筋:支座處4根18,中間2根18。
下部鋼筋:3根18。
梁側:4根抗扭鋼筋直徑12。
箍筋:直徑8毫米,間距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