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鋼筋是按外皮還是中軸線計算
從預算的角度鋼筋按照中軸線計算較為正確,它計算出的長度是標准長度,不存在調整值;至於外皮長度一般都是施工下料計算箍筋時候考慮的。預算計算出的鋼筋只能是相對准確,預算與施工下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❷ 鋼筋設置里按外皮計算鋼筋長度對嗎
鋼筋製作品的要求是按包外皮尺寸,下料應按鋼筋中線尺寸。
❸ 鋼筋重量的時候,鋼筋長度是按外皮還是按中軸線計算
從預算的角度鋼筋按照中軸線計算較為正確,它計算出的長度是標准長度,不存在調整值;至於外皮長度一般都是施工下料計算箍筋時候考慮的。預算計算出的鋼筋只能是相對准確,預算與施工下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❹ 為什麼要進行鋼筋下料長度的計算
為了正確綁扎鋼筋以避免太大的誤差。
構件配筋圖中註明的尺寸專一般是鋼筋屬外輪廓尺寸,即從鋼筋外皮到外皮量得的尺寸,稱為外包尺寸。
在鋼筋加工時,一般也按外包尺寸進行驗收。鋼筋加工前直線下料,如果下料長度按鋼筋外包尺寸的總和來計算,則加工後的鋼筋尺寸將大於設計要求的外包尺寸或者彎鉤平直段太長造成材料的浪費。這是由於鋼筋彎曲時外皮伸長,內皮縮短,只有中軸線長度不變。
按外包尺寸總和下料是不準確的,只有按鋼筋軸線長度尺寸下料加工,才能使加工後的鋼筋形狀、尺寸符合設計要求。
(4)鋼筋長度為什麼要按外皮計算擴展閱讀
直線鋼筋下料長度=構件長度-保護層厚度+鋼筋彎鉤增加長度+鋼筋搭接長度
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段長度-量度差值(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鋼筋搭接長度
箍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彎鉤增加長度-量度差值(箍筋調整值)
量度差、端部彎鉤增值無論按理論公式還是按近似值公式計算,其結果誤差甚小,精確度高。而外包尺寸的計算,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其結果相差較大,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❺ 鋼筋中按外皮計算和按中軸線計算有何區別
按外皮計算用料比中軸用料多,外徑變大
❻ 鋼筋設置里按外皮計算鋼筋長度對嗎
鋼筋備料、下料、結算、含鋼量考核、成本核算等,無一不是按照鋼筋的中線計算。圖紙標注尺寸是為保證施工有一個標准,算量時都得轉為中線長度。但是,施工時的製作,一定是要按鋼筋外皮尺寸,放出大樣,特別是箍筋,這樣首先就控制了鋼筋保護層正確。
❼ 鋼筋設置里按外皮計算鋼筋長度對嗎
一般沒有規定的話,或沒有特別註明,按外皮進行尺寸標注。
換句話說,通常認為標注的尺寸是外皮尺寸,除另有說明外。
這樣方便加工時的尺寸控制。不是因為直徑不一樣而採用標注外皮尺寸的。
計算鋼筋下料長度是,對標注的尺寸,進行相加減等,並進行必要的調整。
❽ 按外皮計算鋼筋長度什麼意思
按結構外皮計算鋼筋長度的意思就是算量的時候不考慮保護層厚度
❾ 鋼筋中按外皮計算和按中軸線計算有何區別
1、計算箍筋的長度不同:
按外皮計算:L1=(a-25*2+b-25*2)*2+(2*11.9+8)d;這里對於8d是否有疑問,實際上這涉及到保護層的概念。鋼筋的保護層指的是主筋外皮到構件外邊緣的尺寸,而我們要計算箍筋的外皮長度,因此,上式中每「-25」就多減了一個箍筋的直徑,因此在後面要加上8d。
按中軸線計算:L2=(a-25*2+b-25*2)*2+(2*11.9+8)d-3*1.75d;這里就利用了90度彎鉤的彎曲調整值,箍筋有三個180彎鉤,應該減去「3*1.75d」。在施工中有個計算箍筋長度的公式是「2A+2B+26.8d」就是這樣推導出來的,當然,這里A、B都是指箍筋的內皮長度。
2、180度彎鉤的計算不同
按照外皮計算鋼筋的長度:L1=AE水平段的長度+CD水平段長度=300+3d;
按照中軸線計算鋼筋的長度:L2=AB水平段長度+BC段弧長+CD段水平長度=300-D/2d+0.01745*(D/2+d/2)*180+3d=300+6.25d,彎曲調整值=L1-L2=3.25d。
3、90度彎鉤的計算不同:
按照外皮計算鋼筋的長度:L1=300+100;
按照中軸線計算鋼筋的長度:L2=AB水平段長度+BC段弧長+CD段豎直長度=300-D/2d+0.01745*(D/2+d/2)*90+100-D/2-d=300+100-1.75d,彎曲調整值=L1-L2=1.75d。
(9)鋼筋長度為什麼要按外皮計算擴展閱讀:
鋼筋彎鉤或彎曲的種類:
1、鋼筋彎鉤形式有三種,半圓彎鉤、直彎鉤及斜彎鉤。
2、鋼筋彎曲後,彎曲處內皮收縮、外皮延伸、軸線長度不變,彎曲處形成圓弧,彎起後尺寸大於下料尺寸,應考慮彎曲調整值。鋼筋彎心直徑為2.5d,平直部分為3d。
3、鋼筋彎鉤增加長度的理論計算值:對轉半圓彎鉤為6.5d,對直彎鉤為3.5d,對斜彎鉤為4.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