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耐高溫硬度最強的鋼
鋼的硬度來主要跟鋼材的含碳量自和鋼材的熱處理狀態有關。變化規律為含碳量增高硬度加大。淬火後的鋼硬度最高,但太脆,須回火後適用。合金元素加入在含碳量低時主要與鐵基體形成間隙或置換固溶體,提高鋼的強度,對硬度影響不大。在含碳量高時,可...
㈡ 加熱鋼材然後自然冷材質會發生什麼變化
會變軟
(1) 降低硬來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源.
(2)消除殘余應力,穩定尺寸,減少變形與裂紋傾向;
(3)細化晶粒,調整組織,消除組織缺陷。
(4)均勻材料組織和成分,改善材料性能或為以後熱處理做組織准備。
這個跟退火差不多。
銼刀很容易就咬緊鋼鐵里。
如果是放入火油或者是冷水中就是淬火,淬火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鋼材變硬,淬火是瞬間冷卻,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
㈢ 鋼板在加熱以後放到空氣中冷卻硬度會變高嗎
不會,只會使其氧化變脆。淬火是將金屬工件加熱到某一適當溫度並保持一段時間,隨即浸入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可以大幅提高鋼的剛性、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
㈣ 請問什麼材質的鋼板經750-780度保溫8-10分鍾空冷後硬度HRC能到50以上啊我們需要能達到這種要求的鋼板
空冷要達到這么高的硬度?而且加熱溫度也不高,750-780那是一個退火溫度,怎麼能有這么高的溫度,不現實,T8鋼能這樣么?
㈤ 為什麼把高溫的金屬器件急劇冷卻可以增強其硬度此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
「把高溫的金屬器件急劇冷卻」在工業上稱為淬火。
鋼的淬火的定義: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亞共析鋼過共析鋼)以上某一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冷卻到馬氏體轉變溫度以下,進行馬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鐵在727攝氏度發生同素異構轉變。在高於727度為面心立方晶格結構的伽馬鐵,低於727度為體心立方晶格的阿爾法鐵。
碳在伽馬鐵中的溶解度(2.11%)比阿爾法鐵(0.0218%)大。
將一定含碳量的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某一溫度,然後急冷。碳來不及析出,就形成馬氏體。馬氏體的定義為:碳過飽和固溶於阿爾法鐵中形成的組織。
碳過飽和固溶在晶格中增加位錯密度,扭曲晶格,發生晶格畸變,增加了變形抗力。所以馬氏體的密度較其它組織小,韌性很差,但硬度很高。
此外,由於鋼中晶粒的晶界原子排列雜亂不規則,對塑性變形有阻礙作用。因此晶粒越細,晶界越多,強度、硬度越高。
臨界溫度以上的鋼在劇烈冷卻時,由於冷速快,過冷度大,晶粒很細,這也是提高強度硬度的一個方面。
總結一下:高溫的鋼急劇冷卻後,產生了高硬度的馬氏體組織(固溶強化),並且細化了晶粒,所以提高了硬度。
並不是所有的金屬都可以淬火強化。只有部分鋼、部分鑄鐵、部分鋁合金等可以。
象黃銅、紫銅淬火後,硬度不升高反而降低。而鋁合金淬火後,硬度先降低,數天後才開始逐步升高。這些性質在冷變形工藝中都有應用。
二樓的所述有誤,金屬以金屬鍵聯結,沒有分子。也不是分子間排列更加緊密引起的硬度升高。一般認為是固溶強化和細化晶粒的作用。
㈥ 鋼在鑄造時有個從高溫到常溫的冷卻的過程,這個過程算不算熱處理
嚴格說來不能算。熱處理的目的是為了使鋼材達到某種預期的機械性能,在版加熱溫度、保溫權時間和冷卻速度方面都有一定的規范。鋼在鑄造時的冷卻雖然也有組織的轉變,但在砂型內其冷卻速度無法控制,隨砂型大小,工件厚薄不同,其冷卻速度有較大差異,通常與退火處理相當。如果冷卻的時間湊巧和某種熱處理冷卻時間相同,則可以取澆冒口處靠近工件實體的部分鋼材切下後,用熱處理的檢測儀器進行機械性能檢測(打硬度或做金相),如果達到零件的性能要求,則可以免除相應的熱處理工序,否則應重新進行熱處理。
㈦ 高溫中的鋼鐵在油溫中冷卻後的硬度
高溫中的鋼鐵在油中迅速冷卻是熱處理,俗稱「淬火」,一種鋼材淬火溫度不一樣,熱處理後硬度也不一樣,所以要知道淬火後的硬度需要知道:
1.鋼材牌號;
2.淬火溫度。
㈧ 鋼材經過4000度的高溫處理自然冷卻後材質有什麼變化
鐵的熔點也就1538℃,用4000℃的高溫處理就融化了,自然冷卻後材質沒變,形狀肯定變了,性能肯定也變了 。。。
㈨ 請教各位高手,有沒有一種廉價鋼材在加熱到700度後讓它自然冷卻,硬度還能達到40—60度之間
只有高速鋼能,其它鋼材沒有!鋼材不經過過冷度處理沒有組織變化硬度達不到。再說700度溫度也太低,高速鋼至少也得85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