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焊接技术与焊接艺术
焊接技术就是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用焊接材料(焊条或焊丝)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母材(待焊接的工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操作方法,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同性或异性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连接方式。焊接技术主要应用在金属母材上,常用的有电弧焊、氩弧焊、CO2保护焊、氧气—乙炔焊、激光焊接及电渣压力焊等多种,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亦可进行焊接。
焊接技术的发展历史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蜿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
热能与热学的应用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旧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也曾用锻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于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斯发现电弧和氧乙炔焰两种能局部熔化金属的高温热源;1885~1887年,俄国的别纳尔多斯发明碳极电弧焊钳;1900年又出现了铝热焊。
20世纪初,碳极电弧焊和气焊得到应用,同时还出现了薄药皮焊条电弧焊,电弧比较稳定,焊接熔池受到熔渣保护,焊接质量得到提高,使手工电弧焊进入实用阶段。
在此期间,美国的诺布尔利用电弧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1930年,美国的罗宾诺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埋弧焊,焊接机械化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40年代,为适应铝镁合金和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
1951年,前苏联的巴顿电焊研究所创造的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前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得以出现了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渣联合保护焊和自保护电弧焊等。
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等离子弧焊;20世纪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电子束焊,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其他的焊接技术还有1887年美国的汤普森发明的电阻焊,并用于薄板点焊和缝焊。缝焊是压焊中最早的半机械化焊接方法,随着缝焊过程的进行,工件被两滚轮推送前进;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至此电阻焊进入实用阶段。1956年,美国的琼斯发明超声波焊;前苏联的丘季科夫发明摩擦焊;1959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爆炸焊;50年代末前苏联又制成真空扩散焊设备。
金属艺术焊接
艺术创造与工艺方法永远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工业技术,焊接的出现迎合了金属艺术发展对新的工艺手段的需要。而在另一方面,金属在焊接热量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美妙的变化也满足了金属艺术对新的艺术表现语言的需求。在今天的金属艺术创作中,焊接可以而且正在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而着力加以表现。
金属焊接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分支的方式从传统的金属艺术中分离出来,这是因为:
首先,焊接具有艺术性。
焊接可以产生丰富的艺术表现语言。焊接通常是在高温下进行的,而金属在高温下会产生许多美妙丰富的变化:金属母材会发生颜色变化和热变形(焊接热影响区);焊丝熔化后会形成一些漂亮的肌理;而焊接缺陷在焊接艺术中更是经常被应用。焊接缺陷是指焊接过程中,在焊接接头产生的不符合设计或工艺要求的缺陷。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焊接裂纹、气孔、咬边、未焊透、未熔合、夹渣、焊瘤、塌陷、凹坑、烧穿、夹杂等。这是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焊接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一些工业焊接的失败操作之中,或者说蕴藏于一些工业焊接极力避免的焊接缺陷之中。
其次,焊接的艺术语言是独特的。上述种种焊接缺陷的表现形式以及焊接热影响区,是通过一定规范下的焊接操作形成的,也只有通过焊接的方式才会产生这些艺术语言。焊接艺术作品的表面效果是其他金属加工工艺无法或者很难实现的,因而说焊接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选用不同的金属材料,使用不同的焊接工艺,焊接的艺术性可以在不同的金属艺术形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金属焊接雕塑在焊接雕塑作品中,焊缝和割痕不是作为一种技术加工的痕迹被动地存在,而是以一种精彩的、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着力地加以体现的。一件焊接雕塑,粗的焊缝裸露在雕塑表面,各种不规则的切割痕迹也变成了艺术家优美的艺术语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焊接雕塑所追求的粗糙质朴风格,金属的锈蚀、瑕疵也大多根据作品的需要特意保留,因此,在焊接雕塑中常常可以感觉到一种非雕琢的、原始的美。
金属焊接壁饰
如果把一幅壁饰作品看成一幅画的话,画面中的点、线、面,甚至黑、白、灰颜色的处理都可以通过焊接的方法来实现。各种型号、各种材质的金属丝,应用不同的焊接工艺会在画面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不同金属的颜色不同,不锈钢为亮银色,铝材为亚银色,碳钢为乌亮色……而且就钢材来说,不同的钢材在高温受热时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即焊接热影响区不同。另外,切割也是焊接艺术壁饰创作的方法之一,既可以与焊接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这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工艺与效果的掌握程度。
惰性气体
惰性气体是稀有气体的别称。稀有气体是指由稀有元素氦、氖、氩、氪、氙、氡等的单个原子构成的气体,其固态时都是分子晶体。稀有气体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且除氩气外,其余几种在大气中含量很少,故得名“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过去人们曾认为他们与其他元素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称之为“惰性气体”。其实,惰性气体也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只是需要的条件比较苛刻。现在,人们已经采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稀有气体化合物。
⑵ 焊接的发展史
电焊是在19世纪末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885年俄国H.H.别纳尔多斯发现了碳极电弧。
1887年美国E.汤姆森(Elihu Thomson)发明了用于薄板焊接的电阻焊。
20世纪初,手弧焊已进入实用阶段。20年代美国制成了自动电弧焊机。
1930年美国发明了埋弧焊。
40年代和50年代初,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以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相继在美国和苏联问世,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
1951年苏联发明了电渣焊,成为大厚度焊件的高效焊接方法。
50年代中,超声波焊、摩擦焊和扩散焊又相继在美国和苏联问世。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出现的等离子弧焊、电子束焊和激光焊标志着高功率密度熔焊的发展,使得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如今电焊已广泛用于机械、电子、建筑、船舶、航天、航空、能源等各工业部门中。电焊钢结构件的重量已占世界钢产量的约45%。铝和铝合金的焊接结构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展望未来,一方面是新的电焊方法、电焊设备和电焊用材料将得到进一步开发,焊接工艺性能和焊接质量将提高和改善;另一方面焊接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焊接机器人和焊接机械手将进一步推广。[1]
⑶ 古代没有焊机,,,那铁与铁之间它们是怎样连起来的
古代还是有冶炼技术的哈~~~刀、剑什么的不一直都有吗?
铁条间的焊接只要将融好铁水浇灌一下,再冷却,就成了
⑷ 古代打铁如何焊接
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都说明我国古代,都是熔焊,钎焊和压焊的原初发明地之一。殷墟考古发现,远在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的史称殷高宗武丁时代,已发明了属于熔焊的铸焊技术。武丁的妃子,著名的南征北战的女英雄妇好使用的铁刃铜钺,就是利用陨铁和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蜿蜒曲折,接合良好。
铸焊是一种用范组合成铸型进行进行浇注的方法对金属进行铸接,铸焊,铸镶的操作。商代四羊尊既是铸接技术制造的。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则是铸焊技术制造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起来的。
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左右),先后铸造了龙泉,湛卢等五种宝剑,稍后干将莫邪铸剑,鲁迅先生写的故事新编《眉间尺》的故事,就是从干将莫邪铸剑衍生出来的。锻焊或称锤锻是压焊的一种。
⑸ 农村发明:贴钢在古代没有焊接的情况下如何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我们的许多的生活方式都被人工智能化所取代,而忘记了我们原本的生活方式,就贴钢而言,在现在的话可能很少有人听到贴钢,但在古时候的农村他们发明了许多的生活小技巧,那农村发明:贴钢在古代没有焊接的情况下如何打?他们是通过反反复复均匀的敲打钢铁使其产生一定塑性变形。从而通过焊接的。
虽然现在我们的焊接技术是通过电来完成的,但是其思想离不开古代的人们的想法,我们现代的人们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其本身依然是古代的焊接思想,通过对事物的敲打,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形状改变不,然后选好一个最佳的时间对其进行焊接,这样的话焊接出来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同样焊接出来的成品也是最好的,所以在古时候农村发明的焊接技术还是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⑹ 古代青铜器上的圆环和底圈是怎么焊接的
用的是失蜡法!又名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已经使用这种方法,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密铸造。
⑺ 谁能给普及一下古代铜器的有关焊接方面的知识
古代铜器应该是以青铜器居多,大多出现的是腐蚀磨损,裂纹,破洞,这些修复根据焊接要求可以选用不铜的焊接办法,比如在一些肉眼见不着的部位的修复的话,可以用WE53液化气喷枪,配合超低温的M51焊丝和M51-F的焊剂可以很容易修复,这种操作比较适合新手,遗憾的是这种有颜色上的差异
如果是可见度高的部位的焊接,如裂纹,破洞的话,可能需要配合颜色一致的威欧丁青铜焊丝VOD204SN,这种采用TIG氩弧焊焊接,焊接出来颜色是最接近,承受的力度大,需要专业的氩弧焊手法。
这些威欧丁焊接以前讲解过
⑻ 焊接技术 金属的熔合从此开始!
焊接,也称作熔接、镕接,是一种以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如塑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让我们来了解焊接技术吧。
一、焊接技术
焊接技术就是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用焊接材料(焊条或焊丝)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母材(待焊接的工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操作方法。
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同性或异性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应用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蜿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所用的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
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也曾用锻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斯发现电弧和氧乙炔焰两种能局部熔化金属的高温热源;1885~1887年,俄国的别纳尔多斯发明碳极电弧焊钳;1900年又出现了铝热焊。
20世纪初,碳极电弧焊和气焊得到应用,同时还出现了薄药皮焊条电弧焊。电弧比较稳定,焊接熔池受到熔渣保护,焊接质量得到提高,使手工电弧焊进入实用阶段,电弧焊从20年代起成为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
在此期间,美国的诺布尔利用电弧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从而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1930年美国的罗宾诺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埋弧焊,焊接机械化得到进一步发展。40年代,为适应铝、镁合金和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
二、焊接技术要求
1、焊接时焊缝要求平滑,不得有气孔夹渣等焊接缺陷,发现缺陷及时修补。焊缝高度一般与钢板接近,采用断续焊时,焊缝长度及间隔应均匀一致。
2、制作件要求密封连续焊接时,要求焊缝处不得出现气孔沙眼现象。
3、焊接时要求焊缝高度不能小于母材(焊件)的厚度。不同厚度的母材(焊件)焊接时,焊缝高度不能小于最薄母材(焊件)厚度。
焊接过程中控制变形的主要措施:
1、采用反变形
2、采用小锤锤击中间焊道
3、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
4、利用工卡具刚性固定
5、分析回弹常数。
通过以上介绍的焊接技术及要求,你是否了解焊接技术的历史了呢?
⑼ 古代如何焊接
古代焊接都是火焰焊接,加热到熔化使其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