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调注塑机工艺参数
注塑工艺各参数设定如下:
1 料筒温度、模具温度
根据不同塑料材料的性能来设定螺杆料筒温度,料筒设定温度一般高於塑料熔点10℃-30℃。必须注意,不同厂商所提供的材料因合成方法或添加助剂类型的不同,它们的熔点和在料筒中允许停留时间也会有差异。
模具温度在设定时一般使用循环水冷却,但在生产精密尺寸或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制品时,应根据工艺要求使用能够进行准确控制的模温机。
2 注射保压时间、冷却时间
注射时间、保压时间和冷却时间须根据产品厚度、模具温度、材料性能等进行设定。注射时间设定一般以略大於螺杆完成注射行程移动的时间即可,过长的注射时间不但会产生机械磨损、能耗增加等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延长成型周期。保压时间设定根据产品厚度来设定,薄壁产品在成型时可不用保压时间;在设定保压时间时,只要产品表面无明显凹陷即可,也可用称重法来确定,逐步延长保压时间直至产品质量不再变化的时间即可定为最佳保压时间。冷却时间同样需根据产品厚度、模具温度、材料性能来确定,一般无定型聚合物所需冷却时间要比结晶型聚合物时间长。
3注射压力、速度
注射压力设定要遵循宜低不宜高的原则,只要能提供足够动力达到所要求的注射速度、使熔体能够顺利充满型腔即可,过高的压力容易使制品内产生内应力;但在成型尺寸精度较高的制品时,为防止产品收缩过度,可以采用高压力注射以减少制品脱模後的收缩。
注射速度会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其设定应根据模具的几何结构、排气状况等进行设定,一般在保证良好的外观前提下,尽量提高注射速度,以减少充填时间。在注射成型中,熔体在模具内流动时,模壁会形成固化层,因而降低了可流动通道的厚度,一般根据模具结构和注射速度不同,模壁会有0.2mm左右的固化层。因此成型中通常采用较快的注射速度。
4 注射行程、多级注射参数
在成型中,首先须确定注射行程,理论上,注射行程可按下式计算?s
S1=4(CVp+Va)/ρDs2
式中 S1-–注射行程 Vp–产品体积 ρ–树脂密度 C–型腔数目 Va–浇口体积 Ds–螺杆直径
在实际生产中,若已知“产品+浇口”的总重量,则可用下式来计算注射行程
S1=(M/Mmax)·Smax+(5~10)mm
式中 S1---注射行程,mm M–“产品+浇口”总重量,g Mmax–注塑机最大注射量,g Smax–注塑机最大注射行程,mm
由於浇道系统及模具各部位几何形状不同,为满足产品质量要求,在不同部位对充模熔体的流动状态(主要指流动时压力、速度)有不同要求。在一个注射过程中,螺杆向模具推进熔体时,要求实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压力和速度,称之为多级注射成型。一般塑件在成型时至少设定三段或四段以上注射才是比较科学的,即主流道处为第一段,分流道至浇口处为第二段,产品充满型腔约90%为第三段,剩余部分为第四段,可用计算重量法来确定各段的切换位置点;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产品质量要求、流道结构、模具排气状况等对多级注射工艺参数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设定。通常可采用调试观察法进行设定,将注射时所需找切换位置点的压力/速度设定为0,观察熔体的走向位置及产品缺陷状况,逐步进行调整,直至找出合理的位置点。但在调试观察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欠注产品的脱模状况,以免在模具某些凹陷部位因欠注而发生粘模。
2. 什么是注塑模具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哪些数据
一模具设计方面的控制
1、首先要对模具结构,材料,硬度,精度等著多方面用户的技术要求进行充分了解,包括成形塑材的收缩率是否正确,产品3D尺寸造型是否完整,合理进行处理分析。
2、对注塑产品的缩孔、流痕、拨模斜度、熔接线及裂纹等外观有影响的各个地方作充分考虑。
3、在不妨碍注塑件产品功能及图案造形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模具的加工方法。
4、分型面的选择是否适当,对模具加工、成形外观和成形件去毛刺都要作仔细的选择。
5、推顶方式是否适当,采用推杆、卸料板、推顶套管等方式还是其它方式,推杆和卸料板的位置是否恰当。
6、侧面抽芯机构的采用是否合适,动作灵活可靠,应无卡滞现象。
7、温度控制用何种方法容易对塑件产品更合适,对控温油、控温水、冷却液等用哪种结构循环糸统,冷却液孔的大小,数量,位置等是否恰当。
8、浇口形式,料道和进料口的大小,浇口位置及大小是否恰当。
9、各类模块与模芯热处理变形影响及标准件的选用是否合适。
10、注射成形机械的注射量,注射压力和锁模力是否充分,喷嘴 R,浇口套孔径等是否匹配合适。
等等这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准备,从产品件初始阶段就应受到严格控制。
二 工艺制造方面的控制
虽然在设计阶段进行了全面充分考虑和安排,但在实际生产中还会出现不少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尽可能在生产中符合设计的原意图,找出实际加工中更加有效、更加经济合理的工艺手段。
1、选择经济适应的机床设备,作2D和3D的加工方案。
2、也可考虑适当的工装夹具进行生产中的辅助准备工作,刀具的合理运用,防止产品件出现变形,防止产品件收缩率的波动,防止产品件脱模变形,提高模具制造的精度,减小误差,防止模具精度发生变化等等,一系列生产工艺要求和解决措施。
3、这里提一下有关英国塑料协会 (BPF) 的成形件尺寸误差产生原因及其所占比例的分配情况:
A:模具制造误差约1/3 ,B由模具磨损产生的误差1/6C 由成形件收缩率不均衡所产生的误差约1/3, D 预定收缩率与实际收缩率不一致所产生的误差约1/6
总的误差=A+B+C+D,因此可见模具制造公差应是成形件尺寸公差的1/3以下,否则模具难以保证成形件的几何尺寸。
三通常生产方面的控制
塑件成形后发生几何尺寸的波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是经常会发生的现象:
1、料温、模温的控制,不同牌号的塑料必需不同的温度要求,塑材流动性差的和二种以上混合料的使用都会有不一样的情况发生,应该把塑材控制在最佳流动值范围内,这些通常容易做到,但模温的控制就比较复杂一些,不同的成形件几何形状、尺寸,壁厚比例的不同对冷却糸统有一定的要求,模具温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冷却时间,因此尽量使模具保持在可允许的低温状态,以利于缩短注射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模具温度发生变化,那么收缩率也会有变化,模温保持稳定,尺寸精度也就稳定,从而防止成形件的变形、光泽不良、冷却斑等缺陷,使塑料的物理性能处于最佳状态,当然这还有一个调试的过程,特别是多腔模成形件更复杂一些。
2、压力与排气的调整控制:
注射压力的恰当,锁模力的匹配应在调试模具时得到确定,在模具型腔和型芯所形成空隙中的空气以及塑料所产生的气体必须要从排气槽排出模具之外,如排气不畅会出现充填不足,产生熔接痕或烧伤,这三种成形缺陷有时会间或地在同一部位出现,当成形件簿壁部分的周围有厚壁存在时,模具温度过低时就会出现充填不足,模具温度过高则又会出现烧伤现象,通常在烧伤部位又会同时出现熔接痕,排气槽往往会被忽视,一般都处于偏小状态,因此通常情况下只要不产生毛边,排气凸肩的深度尽量深些,凸肩后部开设尺寸较大的通气槽,以便通过凸肩后的气体能迅速排出模具外,如有特别需要的时候在顶杆上开排气槽,道理是一样的,一是不出现废边,二是出气快能很好起到效果就行。
3、注塑成形件尺寸的补充整形控制
有些塑件因外形和尺寸的不同,脱模后随温度与失压的变化,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变形翘曲等,这时可作些辅助工装夹具进行调整,在成形件出模后及时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待其自然冷却定形后就能取得较好的校正、调整效果。如果在整个注塑工艺上保证严格管理,那么注塑成形件的尺寸就会得到非常理想的控制。
3. 谁知道大输液注塑模具的结构和原理,参数怎么设置
注塑模具的结构及组成
1、成型零件
赋予成型材料形状、结构、尺寸的零件,通常由型芯(凸模)、凹模型腔以及螺纹型芯、镶块等构成。
2、浇注系统
它是将熔融塑料由注射机喷嘴引向闭合模腔的通道,通常由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井组成。
3、导向部件
为了保证动模与定模闭合时能够精确对准而设置的导向部件,起导向定位作用,它是由导柱和导套组成的,有的模具还在顶出板上设置了导向部件,保证脱模机构运动平稳可靠。
4、脱模机构
实现塑件和浇注系统脱模的装置,其结构形式很多,最常用的有顶杆、顶管、顶板及气动顶出等脱模机构,一般由顶杆、复位杆、弹弓、顶杆固定板、顶板(顶环)及顶板导柱/导套等组成。
5、抽芯机构
对于有侧孔或侧凹的塑件,在被顶出脱模之前,必须先进行侧向抽芯或分开滑块(侧向分型),方能顺利脱模。
6、模温调节系统
为了满足注射成型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需要有模温调节系统(如:冷却水、热水、热油及电热系统等)对模具温度进行调节的装置。
7、排气系统
为了将模腔内的气体顺利排出,常在模具分型面处开设排气槽,许多模具的推杆或其它活动部件(如:滑块)之间的间隙也可起到排气作用。
8、其它结构零件
是指为满足模具结构上的要求而设置的零件(如:固定板、动/定模板、撑头、支承板及连接螺钉等)。
4. 注塑位置参数如何设定
呵呵,我以前的专业,曾经技术员,领班,注塑课长,IE工程师.我来回答绝对让你满意.入门首先知道注塑成型5大要素.1.温度,2.速度,3.压力,4.时间,5.位置.
我来给你讲讲注塑成型的位置设定.
首先,你要懂得注塑位置是什么的位置.简单一点说注塑位置就是螺杆向后移动的的位置,单位一般都是毫米mm.螺杆向后移动的位置大,容的料就多。做一模产品如果需要用20毫米的料,那么你螺杆容的料就必须多余20毫米,不可过多,一般要多2---8毫米。容太多了产品会发黄。我给你举个例子:
如果要生产汽车后视镜,使用的是全力发180T的机器。材料PC溶胶位置60毫米
温度:射嘴275 第一段 280第二段265 第三段245 第四段215
压力:第一段70 第二段90第3段120 第四段95 射胶时间 6S 保压80 时间8S
速度:第一段50第二段 25第三段80第四段35
位置:第一段55第二段52第3段11 第四段2
你要懂得分析材料,PC是聚炭酸脂。成型温度是250---310。材料流动行慢,压力和速度低了容易产生气泡,缩水,熔接线,射不满等现象,压力和速度高了容易出现毛边,流纹,排气不良。所以一定要使用多段注塑工艺。
5. 如何调注塑机工艺参数(如何设锁模,射胶的速度,压力,位置等等),为什么
一般来说,注塑机工艺参数是由产品模具而定
模具越大,其锁模力应随之加大,这是为保证其注塑时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不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带有过多的飞边(毛刺),从而影响产品外观和使用;
至于注射的速度,压力,包括位置,都和你的产品结构以及产品所使用的材质和使用温度有关系,情况比较复杂,在你没给出一定的产品及产品材质参数前,无法详细回复。
建议参考下《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 第四卷中的《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二节《塑料注射成型工艺》。
6. 在注塑成型机里从哪几方面设定成型条件参数
个人总结在注塑机上主要设定五个方面成型工艺参数,它们分别是:
一、温控参数:料筒与喷嘴温度、模具温度、油温、其它外部设备的集成温控。
二、合模参数:最大开模位置、低压保护位置、锁模力、各段开合模压力/速度/终始位、脱模板行程/压力/速度等。
三、注塑参数:注射量(熔胶终点)、各段射出压力/速度、余料量(转保压位置)、各段保压压力与时间、螺杆熔胶转速、背压、冷却时间等。
四、监视参数:各动作允许偏差警报值、射监视、熔胶计时、熔胶终点、温度偏差异常等。
五、功能参数:脱模方式、射移选择、中子选择与设置、绞牙、吹气方式、特殊动作等。
以上是概要回答,适用于通用注塑机参数设定,仅供参考。
如有疑问或需补充,欢迎追问,希望能帮助到你!
7. 注塑模具设计介绍
(1) 塑件分析
1. 明确塑件设计要求
仔细阅读塑件制品零件图,从制品的塑料品种,塑件形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各方面考虑注塑成型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必要时,要与产品设计者探讨塑件的材料种类与结构修改的可能性。
2. 明确塑件的生产批量
小批量生产时,为降低成本,模具尽可能简单;在大批量生产时,应保证塑件质量前提条件下,尽量采用一模多腔或高速自动化生产,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因此对模具的推出机构,塑件和流道凝料的自动脱模机构提出严格要求。
3. 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
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是为了选用注塑机,提高设备利用率,确定模具型腔数。
(2) 注塑机选用
根据塑件的体积或重量大致确定模具的结构,初步确定注塑机型号,了解所使用的注塑机与设计模具有关的技术参数,如:注塑机定位圈的直径,喷嘴前端孔径及球面半径,注塑机最大注塑量,锁模力,注塑压力,固定模板和移动模板面积大小及安装螺孔位置,注塑机拉杆的间距,闭合厚度,开模行程,顶出行程等。
(3) 模具设计的有关计算
1. 凹,凸模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2. 型腔壁厚,底板厚度的确定;
3. 模具加热,冷却系统的确定。
(4) 模具结构设计
1. 塑件成型位置及分型面选择;
2. 模具型腔数的确定,型腔的排列和流道布局以及浇口位置设置;
3. 模具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
4. 侧分型与抽芯机构的设计;
5. 顶出机构设计;
6. 拉料杆的形式选择;
7. 排气方式设计。
(5) 模具总体尺寸的确定,选购模架
模架已逐渐标准化,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模架图册,选定模架,在以上模具零部件设计基础上初步绘出模具的完整结构图。
(6) 注塑机参数的校核
1. 最大注塑量的校核;
2. 注塑压力的校核;
3. 锁模力的校核;
4. 模具与注塑机安装部分相关尺寸校核,包括闭合高度,开模行程,模座安装尺寸等几方面的相关尺寸校核。
(7) 模具结构总装图和零件工作图的绘制
模具总图绘制必须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其画法与一般机械图画法原则上没有区别,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模具中成型制品的形状,浇口位置的设置,在模具总图的俯视图上,可将定模拿掉,而只画动模部分的俯视图。
模具总装图应该包括必要尺寸,如模具闭合尺寸,外形尺寸,特征尺寸(与注塑机配合的定位环尺寸),装配尺寸,极限尺寸(活动零件移动起止点)及技术条件,编写零件明细表等
8. 如何调注塑机工艺参数
摘要 注塑工艺各参数设定如下:
9. 如何设定注塑机开关模参数
设定注塑机开关模参数的原则是两头速度低,中间快。开模一段压力大速度低,开模二慢低速低压,関模一段低速低压,関模低压用低速低压,関模高压用低速高压。防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