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知道為什麼模具凸出的就叫做凸模,凹進的就叫做凹模嗎
為什麼模具凸出的就叫做凸模,凹進的就叫做凹模。因為一套模具分上模和下模,根據模具的安裝方式不同,有的上模是凸出來的就叫凸模,下模是凹進去的叫做凹模,有的是上模凹進去的下模是凸出來的。
一般情況下模具凸模就是這套模具的後模(是有頂針的),凹模是前模。
母模,也叫前模,也叫定模,從裝在注塑機的方位來看是靠近射嘴的那塊模仁。公模,也叫後模,也叫動模,它裝在注塑機上是能夠移動的,和母模剛好相反。單獨分辨公母模,就要看有沒有頂針孔或者注膠的入膠口,有入膠口的就是母模(不用頂針用推板時),有頂針孔的就是公模。
要真正分清楚是凸模和凹模,要看從那個面來定義看凸還是凹。
作用
凸模和凹模都是成型用的,凹模一般是模座,墊在需要成型的產品下面,避免產品移動,凸模一般是上摸,和運動的沖頭等東西連在一起,能夠減輕運動重量並保持打擊力的方向和模具中心線一致。當然也有凸模在下凹模在上的。
凸模、凹模的作用是沖壓加工的主要零件。將凸模、凹模加工成需要的的形狀,在沖床上需要加工的板材經過凸模沖壓進凹模的型孔里,或漏下去,或從凹模里頂出來。一個需要的零件就加工完成了。凸凹模的作用是起了兩個作用,一是孔是作為凹模,外形作為凸模,最簡單的零件就是墊圈,一次沖壓出來,當然和它對應的是,對面要有一個凸模、一個凹模。凸模沖孔,凹模落外形。這樣大概人們都能區分了吧。
在模具設計製作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小孔沖裁,一般來說,我們只要沖頭的強度足夠,大於1.5個材料厚度時,就可以進行沖壓模具生產了.不過對於一些小孔沖孔凸模與凹模的設計,還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這里部落不討論強度的問題,只來看看一些常用到的保護凸模與凹模的方法.
提及小徑沖孔,給人的印象大致是小於同時,φ1.0mm小徑孔相對應的材料板厚一般在1.0mm上下.實際情況是,對於這樣的模具,如果導向精度不夠,這樣的模具,會很不好生產.
凸模的設計
為了進行保護,沖孔凸模如【圖1】所示,採用了通過卸料板對凸模前端進行導向(凸模導向)以防止凸模破損的對策.
凸模尺寸中P與B的關系,以B≤10P為設計准繩.
小孔凸模中,隨著B尺寸變短,凸模導向亦隨之愈加困難.
作為解決措施,採用了如【圖2】所示的台階凸模.
P上的d尺寸採用d≤P+2t左右,原因是為了避免凸模從材料中拔出時防止孔內部產生形變.
凸模前端導向長度的設定條件:導向長度 ≥ 凸模直徑.
此外,凸模與卸料板孔的單邊間隙0.003以上.
其設計原理是參考不發生油膜斷裂的最小間隙0.003。當然,對凸模側面進行拋光加工也是可行的.
凹模的設計
凹模設計的要點是避免沖裁廢料積留在凹模孔內.其要點的問題症結在於,所需的落料力之大,同時相抵觸的沖壓力之多.
作為對策,應盡可能縮短刃口長度(A).如果可能的話,應以逐一單片落料為設計理念.
原則上,落料孔(d寸)相對於P寸,應謹防尺寸懸殊。同時,若縮小d寸,凹模長度(L)亦應相應縮短.防堵塞對策.
配合間隙要大於常規間隙,以降低沖壓加工力.
在小徑孔加工時,若採用常規間隙加工,則會使沖壓面拉長.同時亦是沖裁廢料留積凹模的原因.
小孔沖裁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沖針容易斷,如果模具導向精度高,沖壓生產材料的表面硬度不高的話,相信使用上面的方法,還是很有保障的.
智能未來,未來已來
B. 公母模的割法
因為模具較多都分為兩部分,而且這兩塊能吻合地拼合在一起,所以就分公模、母模。
其實公模、母模沒有必然固定定義哪塊為公,那塊為母。
只是一般地定為較固定的、凹下去多的一塊為母模。活動較大的、凸出多的叫公模。如沖擬模,下面的是母模,上面的是公模
C. 塑膠模具三板模的原理
三板模有兩次分型,第一次在剝料板與母模板之間,第二次在母模板。
當公模側起初受到注塑機的拉力時,公母模板之間由於裝有開閉器,而剝料板與母模板之間沒有任何連結和阻礙,這時在拉力作用下剝料板與母模板首先分開,母模板隨著公模板一起向後運動,運動到設定距離時,被小拉桿限位塊擋住,由於母模板隨注塑機繼續向後運動。
這樣小拉桿也被帶動,它又帶動剝料板運動一個設定距離,以便將料頭打下。設定距離運動完後,小拉桿和母模板都停止運動。
(3)模具動定模與公母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增塑劑增塑劑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軟性,降低脆性,使塑料易於加工成型。增塑劑一般是能與樹脂混溶,無毒、無臭,對光、熱穩定的高沸點有機化合物,最常用的是鄰苯二甲酸酯類。
例如生產聚氯乙烯塑料時,若加入較多的增塑劑便可得到軟質聚氯乙烯塑料,若不加或少加增塑劑(用量<10%),則得硬質聚氯乙烯塑料。
流道處於一個或多個有恆溫的熱流道板及熱唧嘴裡,無冷料脫模,流道及澆口直接在產品上,所以流道不需要脫模,此系統又稱為無水口系統,可節省原材料,適用於原材料較貴、製品要求較高的情況,設計及加工困難,模具成本較高。
D. 模具高分求助。
1. 定位環:將模具正確的定位在射出機板上,同時使模具堅澆道對准射出機的噴嘴。
2.注口襯套:塑膠進入模具內部的通道。
3.上固定板:使母模部分可以固定在成型機上。
4.母模板:在模具的固定側。
5.母模仁:為便於塑件成型而鑲配於母模板內的模仁。
6.定位塊上:裝在母模板上,以利用母模板與公模板定位裝置,與定位塊下配合使用。
7.拔塊:拔動滑塊退位及強制壓迫滑面裝置。
8.壓板:組成滑塊槽的裝置。
9.導柱:公母模板導向及定位裝置。
10.滑塊:為處理成品之倒勾而設立的滑動裝置。
11.成品:母模仁與公模仁合模而產生的塑件。
12.回定銷:用於頂出板定位之用。
13.定位塊下:裝在公模板上,以利於母模板與公模板定位裝置,與定位塊上配合使用。
14.斜槽:使成品形成倒勾,易脫離。
15.模腳:用來控制頂針與斜銷的行程。
16.下固定板:使公模部分可以固定在成型機上。
17.公模仁:為便於塑件成型的鑲配於公模板內的模仁。
18.公模板:模具的可動側,通常設計成使產品容易頂出。
19.上頂出板:對頂什及堅澆道控制起回位作用。
20.下頂出板:對頂針及澆道拉料起定位作用。
21.支撐柱:位於承板之後,作為補強承板,防止變形用。
一些部件的作用:
1.定位環:架模時使模具引料接頭與機台噴嘴對正之工具。
2.機器噴嘴與模具主流道相連接之零件。
3.母模板:承載母模心之板塊。
4.母模輔助板:輔助母模心之板塊。
5.導柱:與母模配合定位之零件。
6.導套:與公模導術相配,使公母模對正之零件。
7.公模板:承載公模心之板塊。
8.公模輔助板:輔助公模固定公模心之板塊。
9.公模支承板:支承公模板與底板,使兩者之間有空間讓頂出板活
動。
10.公模底板:使公模固在機台上,與公模形成整體之板塊。
11.頂針:使產品脫模之零件。
12.公母模心:成形面之零件。
13.頂出定位鎖:項出析後移動歸位銷。
14.彈簧:使頂出板或模板復位。
15.頂出板:分上下頂出板、固定頂針、受力時推動頂針前進。
E. 請教一個關於模具的問題:Hard tooling 和 soft tooling 的區別是什麼 謝謝 !
一、做工順序不同:
軟模是產品在設計初步階段還未定型,結構可能還需要變更的時候,先做一個一出一穴的模具。
硬模是產品定型了,開始斗敏批量生產,一出一穴的軟模無法滿足產能的時候敬態,再開一出多穴的模具。
二、材料價格不同:
軟模模仁材料不如硬模的,硬模有設計使用壽命,一般50萬~100萬不等。
軟模的可能只有1萬~5萬不等。
三、使用范圍不同:
單從模具方面的意思來講,tooling指的是所有模具,包括mold和die,而mold主要指有型腔的模具,分公母模的模具。
例如:塑膠,砂型,壓鑄等,die主要指上下模構成的,利用重力或液壓的沖壓,鍛造,擠壓等模具。
(5)模具動定模與公母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模亮銷源具除其本身外,還需要模座、模架、模芯導致製件頂出裝置等,這些部件一般都製成通用型。 模具企業需要做大做精,要根據市場需求,及技術、資金、設備等條件,確定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這些做法尤其值得小型模具企業學習和借鑒,集中力量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所以,我國模具企業必須積極努力借鑒國外這些先進企業的經驗,以便其未來更好的發展。
F. 請教塑料模具里的動模,定模,術語
稱公母,是按照一般狀況下模仁的形狀來區分的,定模就是母模,用在立式機上時,又稱為上模。因定模部份通常都是產品的外觀面,且模仁形狀一般多是內凹的,所以形象的稱之為母模。動模就是公模,用在立式機上時,又稱為下模。因動模部份通常都是產品的內部面,且模仁形狀一般多是向外凸出的,所以形象的稱之為公模。
G. 分享給大家一些UG模具設計常識,值得收藏
以下是UG模具設計中的一些基本常識,值得收藏:
彈簧的作用:
拔模的必要性:
螺絲的作用:
滑塊和斜導柱的斜度:
冷料井的作用:
定位環的作用:
配合方式:
鑲件的作用:
硬度指標:
模具設計細節:
注塑過程:
三視圖原則:
注射機分類:
鎖模力和撐模力:
公母模定位:
常用塑料壁厚:
溢邊值:
圖框尺寸:
模具規劃:
彈性與塑性變形:
模胚材質:
CAD區別:
運水目的:
這些模具設計常識涵蓋了從材料選擇、結構設計到加工製造等多個方面,對於從事模具設計工作的專業人員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