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塑料模具頂桿頂出來以後產品上有痕跡,有什麼辦法能頂出來啲時候沒痕跡
可以把模具型芯的脫模斜度修的大一些,光潔度打磨的光一些,這樣可以減少產品對模具的包模力,頂桿再頂活時,產品上的痕跡就會小一些。
2. 如何管理及保養壓鑄模具
第一,建立模具檔案,做好相關准備。
1,每一套模具在入廠時都要建立起一份自己的完整使用記錄,從而保證以後的維護和保養都有重要依據。
2,對於模具管理人員而言,模具自入廠以後每一部分的結構配件都必須要詳細記入檔案,並且根據需要,將模具裡面的易損部分列出,提前准備配件,並對這些配件制定嚴格的最低庫存量,以備不時之需。
3,給模具在做履歷卡的同時有必要在模具本身刻上永久性標記,易於分辨。這樣只要不傻的人都不會造成裝錯模具的鬧劇。
4,如果附帶有油缸抽芯器的模具,必須盡快給其配上快換接頭,以免每次拆裝時從油缸里漏出油引起不必要的浪費。
5,提前制定模具管理規定,對員工進行系統培訓,切實的執行下去。
第二,模具在生產的過程中要學會保養。
1,模具冷卻系統的正確使用。
2,模具在開始生產的過程中必須對模具進行預熱,防止在冷的模具突然遇到熱的金屬液而導致龜裂紋的出現。
3,對模具分型面進行及時的清理。
4,如果模具配備有中子控制,則注意絕對禁止壓鑄機與模具之間的信號線有接頭現象。
第三,模修人員做好相關保養與維護。
1,模修人員在維護,維修,保養的過程中必須要掌握一個原則,絕對不允許私自更改模具的尺寸。
2,根據本公司《模修維護保養管理規定》切實做好維護保養工作。
3,對於易損件比如頂桿,型芯等應仔細檢查,有沒有彎曲,裂痕等,如果有及時更換。
4,拋光模具需要補充一點,哪兒有粘鋁,哪兒有積碳就拋光哪兒,盡量減少因為拋光而造成的對模具所造成的磨損。
5,應對模具所有運動的部位,和結合部位,螺釘等做潤滑和防銹處理。
6,模具管理人員隨時監督保養狀況,注意其它的管理細節。做好保養維修記錄以備查詢。
模具的保管應做到台帳,圖紙,檔案等的一致性,模具不能拆開存放,避免零件的丟失,長期不使用的模具定期做防銹處理。新模具在規定的時期內盡量做去應力處理,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3. 模具生銹了怎麼辦
模具生銹的處理辦法:
1、短期對策:用手拿布輕擦模腔表面,對成型材料進行充分的乾燥,下降料筒溫度以防止材料分解。
2、長期對策:把製品材料變成分解生成物對模具沒有腐蝕的材料。
3、容易分解的材料,如PVC、POM、EVA、PC以及發泡材料等。因為分解生成物對模具有腐蝕作用,應對模具進行鍍鉻處理。
4、模具長期停止使用時,對模具外部及活動部位等塗上一層黃油。
(3)模具頂桿如何防銹擴展閱讀:
模具的保養:
1、模具使用時,要保持正常溫度,不可忽冷忽熱。在正常溫下工作,可延長模具使用壽命。
2、 每天檢查模具的所有導向的導柱、導套、回針、推桿、滑塊、型芯等是否損傷, 要隨時觀察,定時檢查,適時擦洗,並要定期對其加油保養,每天上下班保養兩次,以保證這些滑動件運動靈活,防止緊澀咬死。
3、每次鎖模前,均應注意,型腔內是否清理干凈,絕對不準留有殘余製品,或其它任何異物,清理時嚴禁使用堅硬工具,以防碰傷型腔表面。
4 、型腔表面有特殊要求的模具,表面粗糙度Ra小於或等於0.2cm,絕對不能用手抹或棉絲擦,應用壓縮空氣吹,或用高級餐巾紙和高級脫脂棉蘸上酒精輕輕地擦抹。
5、定期清潔模具分型面和排氣槽的異物膠絲,異物,油物等,分模面、流道面清掃每日兩次。注射模具在成型過程中往往會分解出低分子化合物腐蝕模具型腔,使得光亮的型腔表面逐漸變得暗淡無光而降低製品質量,因此需要定期擦洗,擦洗可以使用醇類或酮類制劑,擦洗後要及時吹乾。
6、定期檢查模具的水路是否暢通,並對所有的緊固螺絲進行緊固。
4. 如何正確的保養鋅合金壓鑄模具
鋅合金壓鑄模具保養和維修注意事項:
(7)模具的保管應做到台帳、圖紙、檔案等的一致性,模具不能拆開存放,避免零件的丟失,長期不使用的鋅合金壓鑄模具定期做防銹處理。新模具在規定的時期內盡量做去應力處理,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在模具保養和維修過程中,有些說的挺簡單,都明白,但真正做下去很難,需要我們盡職盡責地落實下去,把工作做到位。
5. 模具防銹是擦機油好還是柴油好
塑料模具一般用防銹劑,因為考慮到產品會有油的痕跡,因為熟料成形溫度不高油會沾在產品上,因為有的地方你沒有辦法擦乾凈,如頂桿司筒部位,壓鑄模用機油無妨,因為鋅鋁成型的溫度高,幾模就自動蒸發了,沖壓模機油防銹劑皆可,壓接磨具用凡士林
6. 鍍鉻模具怎麼保養
模具維修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1.沖頭使用前應注意①、用干凈抹布清潔沖頭。②、查看錶面是否有刮、凹痕。如有,則用油石去除。③、及時上油防銹。
④、安裝沖頭時小心不能有任何傾斜,可用尼龍錘之類的軟材料工具把它輕輕敲正,只有在沖頭正確定位後才能旋緊螺栓。⑤、沖頭的固定方式在保證沖壓安全的同時方便模具維修時拆卸。對於微小沖頭採用沖頭磨鍵槽或台肩用螺絲和鍵從下往上鎖緊沖頭,這樣拆卸沖頭用不著再拆卸夾板,夾板與沖頭放間隙0.005~0.01MM,松配合。多個細小沖頭密集沖裁由於考慮強度問題,做成整體鑲件,對應沖頭用圓銷穿成一組,再用鍵槽固定。對體積大的沖頭可直接在上模座吊螺絲,沖頭磨台肩固定,避免沖頭脫落打爆模具,沖頭與加板之間間隙0.003~0.005,基本為過度配合。
2.沖模的安裝與調試
安裝與調校沖模必須特別細心。因為沖模尤其大中型沖模,不僅造價高昂,而且重量大微量移動困難,人身的安全應始終放在首位。無限位裝置的沖模在上下模之間應加一塊墊木板。在沖床工作台清理干凈後,將合模狀態的待試模具置於檯面合適位置。按工藝文件和沖模設計要求選定的壓機滑塊行程,在模具搬上檯面前調至下死點並大於模具閉合高度10~15mm的位置,調節滑塊連桿,移動模具,確保模柄對准模柄孔並達到合適的裝模高度。一般沖裁模先固定下模(不擰緊)後再固定上模(擰緊),壓板 T型螺栓均宜使用合適扭矩扳手擰緊(下模),確保相同螺拴具有一致而理想的預加夾緊力。 可以有效防止手動擰緊螺紋出現的因體力、性別、手感誤差造成的預緊力過大或過小、相同螺紋預緊力不等,從而引起沖壓過程中上下模錯移、間隙改變、啃剝刃口等故障發生。試模前對模具進行全面潤滑並准備正常生產用料,在空行程啟動沖模3~5次確認模具運作正常後再試沖。調整和控制凸模進入凹模深度、檢查並驗證沖模導向、送料、推卸、側壓與彈壓等機構與裝置的性能及運作靈活性,而後進行適當調節,使之達到最佳技術狀態。對大中小型沖模分別試沖3、5、10件進行停產初檢,合格後再試沖10、15、30件進行復檢。經劃線檢測、沖切面與毛刺檢驗、一切尺寸與形位精度均符合圖紙要求,才能交付生產。3.沖壓毛刺 ①、模具間隙過大或不均勻,重新調整模具間隙。②、模具材質及熱處理不當,產生凹模倒錐或刃口不鋒利,應合理選材、模具工作部分材料用硬質合金,熱處理方式合理。③、沖壓磨損,研磨沖頭或鑲件。④、凸模進入凹模太深,調整凸模進入凹模深度。⑤、導向結構不精密或操作不當,檢修模具內導柱導套及沖床導向精度,規范沖床操作。4.跳廢料模具間隙較大、凸模較短、材質的影響(硬性、脆性),沖壓速度太高、沖壓油過粘或油滴太快造成的附著作用,沖壓振動產生料屑發散,真空吸附及模芯未充分消磁等均可造成廢屑帶到模面上。 ①、刃口的鋒利程度。刃口的圓角越大,越容易造成廢料反彈,對於材料比較薄的不銹鋼等可以採用斜刃口。②、對於比較規則的廢料,可增大廢料的復雜程度或在沖頭上加聚胺酯頂桿來防止跳廢料,在凹模刃口側增加劃痕。③、模具的間隙是否合理。不合理的模具間隙,易造成廢料反彈,對於小直徑孔間隙減少10%,直徑大於50.00毫米,間隙放大。④、增加入模深度。每個工位模具沖壓時,入模量的要求是一定的,入模量小,易造成廢料反彈。⑤、被加工材料的表面是否有油污。⑥、調整沖壓速度、沖壓油濃度。⑦、採用真空吸附。⑧、對沖頭、鑲件、材料進行退磁處理。5.壓傷、刮傷①、料帶或模具有油污、廢屑,導致壓傷,需擦拭油污並安裝自動風槍清除廢屑。②、模具表面不光滑,應提高模具表面光潔度。③、零件表面硬度不夠,表面需鍍鉻、滲碳、滲硼等處理。④、材料應變而失穩,減少潤滑,增加壓應力,調節彈簧力。⑤、對跳廢料的模具進行維修。⑥、作業時產品刮到模具定位或其它地方造成刮傷,需修改或降低模具定位,教育作業人員作業時輕拿輕放。6.工件折彎後外表面擦傷①、原材料表面不光滑,清潔、校平原材料。②、成型入塊有廢料,清除入塊間的廢屑。。③、成型塊不光滑,將成型塊電鍍、拋光,提高凸凹模的光潔度。④、凸模彎曲半徑R太小,增大凸模彎曲半徑⑤、模具彎曲間隙太小,調整上下模彎曲配合間隙。⑥、凹模成型塊加裝滾軸成形。7.漏沖孔出現漏沖孔的情況,一般有沖頭斷未發現、修模後漏裝沖頭、沖頭下陷等因素引起,修模後要進行首件確認,與樣品對比,檢查是否有遺漏現象,對沖頭下沉的,應改善上模墊板的硬度。8.脫料不正常 ①、脫料板與凸模配合過緊、脫料板傾斜、等高螺絲高度不統一或其它脫料件裝置不當,應修整脫料件,脫料螺釘採用套管及內六角螺釘相結合的形式。
②、模具間隙偏小,沖頭在脫離材料時需要很大的脫模力,造成沖頭被材料咬住,需增加下模間隙。③、凹模有倒錐, 修整凹模。④、凹模落料孔與下模座漏料孔沒有對正,修整漏料孔。⑤、檢查加工材料的狀態。材料臟污附著到模具上,使得沖頭被材料咬住而無法加工。翹曲變形的材料在沖孔後,會夾緊沖頭,發現翹曲變形的材料,需弄平整後再加工。⑥、沖頭、下模的刃口鈍化要及時刃磨。刃口鋒利的模具能加工出漂亮的切斷面,刃口鈍了,則需要額外的沖壓力,而且工件斷面粗糙,產生很大的抵抗力,造成沖頭被材料咬住。⑦、適當採用斜刃口沖頭。⑧、盡量減少磨損,改善潤滑條件,潤滑板材和沖頭。⑨、彈簧或橡膠彈力不夠或疲勞損耗,及時更換彈簧。⑩、導柱與導套間隙過大,返修或更換導柱導套。◎、平行度誤差積累,重新修磨裝配。◎、推件塊上的孔不垂直,使小凸模偏位,返修或更換推件塊。◎、凸模或導柱安裝不垂直,重新裝配,保證垂直度。9.折彎邊不平直,尺寸不穩定 ①.增加壓線或預折彎工藝②.材料壓料力不夠,增加壓料力③.凸凹模圓角磨損不對稱或折彎受力不均勻,調整凸凹模間隙使之均勻、拋光凸凹模圓角④高度尺寸不能小於最小極限尺寸10.彎曲表面擠壓料變薄 ①.凹模圓角太小,增大凹模圓角半徑②.凸凹模間隙過小,修正凸凹模間隙11.凹形件底部不平 ①.材料本身不平整,需校平材料②.頂板和材料接觸面積小或頂料力不夠,需調整頂料裝置,增加頂料力③.凹模內無頂料裝置,應增加頂料裝置或校正④.加整形工序12.不銹鋼翻邊變形在製造翻邊之前向材料施用優質成形潤滑劑,這能令材料更好地從模具中分離出來,在成形時順暢地在下模表面移動。如此給予材料一個更好的機會去分布被彎曲和被拉伸時產生的應力,防止在成形翻邊孔邊上出現的變形和翻邊孔底部的磨損。13.材料扭曲在材料上沖切大量孔,導致材料平面度不良,成因可能是沖壓應力累積。沖切一個孔時,孔周邊材料被向下拉伸,令板材上表面拉應力增大,下沖運動也導致板材下表面壓應力增大。對於沖少量的孔,結果不明顯,但隨著沖孔數目的增加,拉應力和壓應力也成倍增加直到令材料變形。消除這種變形的方法之一是:每隔一個孔沖切,然後返回沖切剩餘的孔。這雖然在板材上產生相同的應力,但瓦解了因同向連續一個緊接一個地沖切而產生拉應力/壓應力積聚。如此也令第一批孔分擔了第二批孔的部變形效應。14.模具嚴重磨損①、及時更換已經磨損的模具導向組件和沖頭。
②、檢查模具間隙是否不合理(偏小),增加下模間隙。
③、盡量減少磨損,改善潤滑條件,潤滑板材和沖頭。油量和注油次數視加工材料的條件而定。冷軋鋼板、耐蝕鋼板等無銹垢的材料,要給模具注油,注油點為導套、注油口、下模等。油用輕機油。
有銹垢的材料,加工時鐵銹微粉會吸入沖頭和導套之間,產生污垢,使得沖頭不能在導套內自由滑動,這種情況下,如果上油,會使得銹垢更容易沾上,因此沖這種材料時,相反要把油擦乾凈,每月分解一回,用汽(柴)油把沖頭、下模的污垢去掉,重新組裝前再擦乾凈。這樣就能保證模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④、刃磨方法不當,造成模具的退火,加劇磨損,應當使用軟磨料砂輪,採用小的吃刀量,足量的冷卻液並經常清理砂輪。
15.防止沖壓噪音沖床是板料加工工業的最關鍵的必備設備。沖床在工作時會產生機械傳動雜訊、沖壓雜訊和空氣動力性雜訊,該雜訊最高值可達125dB(A)大大超過國家標准規定的85dB(A)及其以下的雜訊指標要求,因而對操作工人及周圍環境(如辦公室、居民住宅區、會議室等)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和污染。有效地治理該雜訊己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我國的第一部《雜訊法》的實施,環保產業化的規模日益增大,更加速了對這一雜訊治理的迫切性。
從沖床雜訊源和模具結構入手,要降低噪音得注意以下幾點:
①、注重模具保養、清潔,保持刃口鋒利。
②、模具刃口的形狀、數量、材料和沖切線長,模具刃口與零件接觸面不要太大,沖頭做斜刃階梯沖裁,使模具在不同的位置切入深度不同,整個過程實現真正的切斷,而不是同步擠斷。
③、模具刃口必須垂直於安裝面,且凸凹模刃口配合間隙要合理,卸料困難時可增加下模間隙、增加卸料力,採用軟表面的卸料板等方法。
④、各工作模板間的配合精度,加工一些排氣槽。
⑤、止擋板改做小塊拼件,脫料板、下模板改為鑲件式,減小抨擊面積。
⑥、脫料板彈頂來源改為T型頂桿,彈簧裝在上模座,等高套與頂桿配用,開模狀態下保證脫料板仍有一定的自由活動量。⑦、保持潤滑良好,模具無干涉,順暢。⑧、上下模座表面墊鋁板做沖力緩沖。⑨、模具調試好後,在沖床上加裝隔聲罩或海綿板隔音處理。⑩、提高沖床精度,降低結構雜訊。在工作台上安裝緩沖減振降噪油缸,齒輪採用斜齒加強潤滑和加裝齒輪罩,氣動系統中加裝消聲器。模具維修工作的管理1.模具維修人員技能培養加強對維修人員進行包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模具維修故障分析處理等技能培訓,建立一支高技能的維修隊伍。2.模具維修的動態管理建立完整的模具檔案(原始設計資料、試模報告、存在問題、使用狀況和維護保養紀錄)、維修日報表匯總、調模品統計、維修效率統計分析,提供每月維修工作改善計劃。3.標准件的預制與儲備
對於沖模的標准零部件應提前預制並留有一定的儲備量,以便在製造與修理沖模過程中隨時選用。尤其主要工作零件,包括:常用規格圓針、易拆斷沖頭、易磨損工件等都應根據模具檔案儲備3~5套以上。做好模具備件庫的管理,要指定專職人員制定出易損零件的明細表,動態更新庫存數據,以合理安全庫存應對模具維修,並且要注意備件質量,避免影響到生產進度和質量。
4.模具的日常維護保養按計劃對模具實施定期清洗、清潔、潤滑、易損零件的檢查等項目點檢,保證模具的精度和有效性。5.模具的使用壽命管理
在正常情況下,沖模的主要失效形式是過量磨損。從新沖模交付使用至其沖出的產品毛刺高度超標,產品尺寸與形位精度超差,沖模不能再修復而失效報廢,一般要經過2次大修、3次中修、6 ~18次小修、20~35次刃磨,其間總計沖制合格沖件的總數即沖模的使用(總)壽命,以「沖次」表示。沖模的非自然磨損失效多數可通過修理而使其完好如初,重新投入使用。最常見的情況是:細長凸模折斷、沖裁刃口崩裂或啃剝、凹模板斷裂、凸模鐓粗縮短等。為全面掌握沖模的設計、製造質量,強化技術管理,記錄沖模交付使用、修理刃磨、具體壽命數據等全過程情況,在新模具交付使用的同時,都建立起沖模技術檔案。其中主要包括:模具設計全套圖紙、製造工藝及檢驗記錄、試模報告、模具刃磨及維修記錄、模具生產記錄、模具壽命管理卡等。
7. 提高壓鑄模具壽命的措施
提高壓鑄模具壽命的措施
致使壓鑄模失效的主要原因是:①熱脹冷縮的交變應力,長期頻繁的反復循環,在模具表面出現熱疲勞龜裂紋;②由於熱應力及機械應力引起的模具整體開裂、破損;③在壓射力和熱應力的作用下,模具會在強度最薄弱處萌生裂紋,使型腔碎裂;④化學腐蝕、機械磨損、沖刷侵蝕、熔損侵蝕造成的模具侵蝕;⑤受到鎖模、插芯壓力和充填壓力作用使模具產生的塑性變形。這些模具失效缺陷出現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下邊從實際應用方面探討一些提高壓鑄模具壽命的措施。
1 壓鑄模具材料的選用
為提高熱沖擊韌度,目前常用的H13鋼的化學成分純凈度要求為:優級鋼S 含量(質量分數,下同)要小於0.005%;超級H13 鋼要求S 含量小於0.003%;P含量小於0.015%。鋼的晶界無共晶碳化物夾雜,大塊狀的共晶碳化物和雜質強度極小,不能抵抗熱疲勞,降低了鋼材的塑性,是龜裂發生的起源點。要使用電渣重熔爐的精煉鋼,它不僅純凈度高,還具有組織緻密、優良的熱疲勞抗力、抗熱裂性好、優良的韌性及塑性,優良的拋光性、較好的異向同性等性能。鋼材的均一性要求材料的組織要均勻,鋼坯具備任意方向力學性能同性,不要有縱、橫、深方向的性能差異。
正確選用模具材料,採用高強度合金材料可以提高模具使用壽命。優選用瑞典8407、德國2344、美國H13 (4Gr5MoVlSi)、日本SKD61 材料。日本日立的DAC55、ZHD435 在高硬度時有很好的韌性及抗高溫強度,模具壽命也很高。
2 壓鑄模具的熱處理
採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會使壓鑄模品質性能不一樣。H13 模具鋼的熱處理工藝和熱處理後的金相組織應參照北美壓鑄學會(NADCA 207—2003)的規定。建議由模具鋼材生產商負責模具的熱處理,避免因為材料和熱處理的廠家不同而引起品質不同。
H13 鋼採用高壓液氮氣冷高真空爐淬火為好,可以有效防止模具表面的脫碳、氧化、變形和開裂。把淬火溫度升高到1020~1050℃,根據模塊材料的尺寸大小,和各個零部件要求的強度和韌性,適當控制溫度和保溫時間,使合金碳化物充分溶人奧氏體,這樣可以減少模具因熱處理碳化物溶解不充分,殘留在晶界之間而造成的模具龜裂。但要注意鋼的臨界點Acl和Ac3及保溫時間,防止奧氏體粗化。淬火後用不同溫度分3 次回火,特別注意回火的效果,如果還要進行氮化處理,可以減少一次回火處理。
模具加工時產生的切削應力、電火花放電變質層的應力、和壓鑄時產生的熱疲勞應力,可以通過退火來減輕或消除。模具應定期退火處理消除應力:第一次去應力退火應安排在淬火之前(退火溫度700~750℃),第二次去應力退火應安排在試模合格後的量產之前,再在壓鑄1 萬模、3 萬模時各退火處理一次,氮化一次可以代替一次退火處理。對H13 鋼退火消除應力的溫度比淬火時最後一次回火的溫度低20~40℃,保溫時間為1.0~1.5 h。
合理選擇模具的硬度(HRC),美國AISI H13 ESR類材料用於壓鑄模具,如果硬度偏低,易出現粘模和早期龜裂,如果硬度太高又可能開裂,所以一般建議:鋅合金壓鑄模硬度(HRC)為47~52;中、小型的鋁、鎂合金壓鑄模為46~48;尺寸大的鋁、鎂合金鑄件和比較厚或形狀復雜件的模具,應適當降低硬度(HRC)為44~46。日立的DAC55、ZHD435 及一勝百的DIEVAR鋼在高硬度時有很好的韌性及高溫強度,應用時硬度(HRC)可以比H13 提高2~4。
對壓鑄模的型腔表面容易出現粘模的部位和所有的型芯,應選用氮化、碳氮共滲等表面強化處理,以減少粘模或侵蝕。目前使用日本的KANUC 處理的比較多。如需氮化,型面的氮化層總深度應低於0.2~0.3mm,應根據鑄件壁厚由厚到薄控制在0.04~0.08mm,且應無化合物白亮層,防止過厚的白亮層碎裂後引起模具龜裂。對容易粘模部位的零件,可以每壓鑄1~2 萬模進行一次氮化等表面處理。當模具壓鑄8~10 萬模次之後,由於硬度降低容易出現粘模時,也可以進行氮化處理。每次退火和氮化之前、後都要對模具表面進行拋光處理。為防止模具型腔在量產之前出現氧化銹蝕,在試模合格後,應對模具進行530~560℃保溫1.5~2.0 h 的`預氧化熱處理。
3 壓鑄模具的設計
壓鑄件壁厚應盡量均勻(一般小件厚度為2.5±1mm,中件厚度為3.0±1 mm,大件厚度為4.0±1mm),稜角過渡要有圓角或斜坡以減小應力集中,可使用筋條結構消除鑄件形成的熱節。過厚的壓鑄件內部組織晶粒粗大,會形成氣孔、縮松、氧化、內部裂紋,並伴隨有應力源產生,以致其強度和耐用性能會低於加強筋輔助結構形成的產品。
模具的易龜裂部位和易損傷部位盡量採取鑲件結構,損壞後便於維修和更換。但成型零件上的鑲拼孔,包括型芯孔至模具的邊緣或附近的另一孔的距離不要太小,並且鑲拼孔的內角要有較大的圓倒角,以免成為模具早期龜裂的薄弱部位。
提高模具設計剛性,要分析模具型腔各個部位的受力情況。型腔受到的力有合金液充填時的壓力、脹型力、沖擊力,還有脫模時的拉力、摩擦力,溫度高低變化產生的熱應力,開合模、抽插芯時受到的壓力、拉力、預緊力等。設計時要使模具中各組件、各部位都具有足夠的厚度、寬度,使模具有足夠的剛性以承受各種應力。還要使這些受力達到適當的平衡(這一點很重要),以防止模具變形、開裂。製造時注意模具的細薄截面、模塊的凹角根部是模具出現斷裂的敏感部位,要保證其配合精度,如果模塊配合的預緊力過大,它會把合模力集中到一點上,這是模具出現大面積斷裂的主要因素。
為了較好的預防模具出現整體變形。正確設計模具型腔的受力中心位置,使其盡量靠近壓鑄機的受力中心。動模背後的兩個墊塊要盡量支撐在模具的型腔鑲塊上,不要只支撐在型腔鑲塊外的套板上;動模背後中間的支撐柱或支撐塊的支撐面積要足夠大,否則會使支撐塊的端面(甚至使壓鑄機的模具安裝板面),容易被壓變形而失去支撐的效果。
模具上有凹角的部位容易產生應力集中。產品轉角處盡量要有較大的過渡圓角,避免出現窄而深的凹角、凹槽。鋁、鎂合金壓鑄模具的型腔轉角半徑應大於1.0 mm,表面粗糙度要小,避免圓角處早期開裂。在內澆口附近,盡量加大圓角半徑,能夠較好的延緩模具早期龜裂紋的出現。合理選用鑲塊、活動滑塊組合結構,避免模塊上出現較銳的尖角;並使鑲拼接觸密封面的結合面積要比較大,要使滑塊出現退讓時,也不會出現鋁水從密封面竄入到滑塊的導滑槽里;為防止運動卡滯,滑塊的側面使用斜面配合。
正確設計澆注系統,設計內澆口的位置和充填流向時,盡量防止高速充填的鋁水正面噴射沖擊到型壁或型芯。設計內澆口截面大小時,如果選用的壓射充填速度太高,有大量的動能減速後轉變成熱能傳遞到模具上,使模具溫度升高,促使模具出現粘模、龜裂、沖蝕缺陷。壓鑄鋁水的最大充填速度不應超過56m/s,充填速度以≤46 m/s 為好。設計內澆口的厚度時,在保證產品表面品質的情況下,還是選用厚而大一點的內澆口為好,這樣可以增加流量,又不增加對模具的沖擊力。
要正確選擇各組件的配合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因模具受熱不均勻和膨脹不均勻,會使配合公差產生變化,會使部件運動失靈而導致模具表面損傷,也會使動、定模套板之間的合模間隙增加,引起飛邊和飛料。為防止飛料,在分型面上,動、定模型腔鑲塊平面應比動定模套板平面略高,一般在0~0.080 mm 范圍內,特別要求緊密合模後,動、定模套板的間隙要在0.030~0.100mm 范圍內。在套板上的排氣道最淺處的深度為0.12~0.15 mm,它一定要包括合模後動、定模套板的間隙。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飛邊、飛料和粘模。盡量讓套板各部位的分型面與模塊的分型面一致,從模塊到套板一樣平齊,減少分型面的台階,便於排氣和防止飛邊粘模。
盡量不要在內澆口附近的型腔平面上設置產品的字樣、標記和頂桿。這些都會引起模具過早的龜裂,也會使字樣標記過早的變得不清晰。
盡量利用-Q2圖,使模具能夠很好的與壓鑄機進行匹配,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和生產效率,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
4 壓鑄模具的冷卻和加熱系統的設計
為了能夠調控模具溫度,防止模具變形和龜裂,一定要給模具設計冷卻、加熱溫控系統。通常在模具模塊的內部開設(6~12)mm孔徑的管道,在型芯和模塊中開設(3~12)mm 冷卻孔,通水進行冷卻,通熱油進行加熱。在沒有模溫機的壓鑄廠,也可以使用電加熱管(要控制發熱溫度≤400℃) 和測溫儀置λ模具,進行自動加熱來預熱模具。
在型腔模塊的背面,加工出(6~8)mm 的孔,此孔要距離型腔表面(25±5)mm,要距離冷卻水或加熱油通道在50 mm 以上,插入熱電偶連接在壓鑄機的測溫儀器上。
在模具的橫澆道、分支澆道、內澆口附近,在鑄件厚壁處的型腔、型芯等模具吸收熱量比較多的部位要通水冷卻。對薄壁處的型腔,對遠離內澆口的滑塊抽芯,和模具型腔的一些吸收熱量少、散熱快的部位,要設計用熱油或用電加熱管加熱模具。一般通入的熱油溫度為200~350℃。注意模具的冷卻水通道距離模具表面或模具轉角要有足夠的距離,以避免這些部位的型面出現早期龜裂或開裂。
模具每個進水管接頭要有開關,能控製冷卻水的流量,以便調節模具各部位的溫度。冷卻水管道里出現的銹蝕和集垢,會影響模具的冷卻效果,要及時清除。模具外接的管道和接頭建議使用銅材和不銹鋼材質,以防生銹後堵塞管道。
5 壓鑄模具的製造加工對模具壽命的影響
模具製造的尺寸精度和配合精度要高,密封接觸的配合面,必須密封配合,密封接觸的面積要大,防止鋁液鑽入。盡量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燒焊修補處理,因模具燒焊修補過的部位,很容易出現龜裂。
電脈沖放電加工後的型腔表面會產生出一個變質層,這一層的化學成分、金相組織、力學性能( 強度、硬度、韌性) 等都發生了改變,變質層又硬又脆,並有應力和大量的微裂紋,會引起模具早期龜裂;電脈沖或線切割放電精細加工時,應盡量採用低的電流及高的頻率,以減小模具表面的過燒深度。使用好的電火花專用油液,可以起到沖洗、冷卻、潤滑、絕緣、防電離和減輕變質層的作用。放電時浸油比沖油能更好地減輕變質層。無論變質層深淺,它在模具表面均有極大的應力,若不消除其白亮層和殘余應力,在使用過程中,模具表面就會較早的產生龜裂、沖蝕和開裂。
模具型腔精加工時,走刀量要小,不要留下刀痕,必要時需留下打磨拋光的餘量。模具型腔的所有表面,即使沒有留下加工刀痕的表面,都要進行一次打磨拋光,用以消除刀具加工或放電加工產生的硬化層和白亮層。但要注意,打磨時不要讓模具局部過熱,以防燒傷模具表面和降低模具的硬度。消除硬化層、白亮層和去除應力的方法有:①用油石打磨、研磨拋光、化學溶蝕去除;②噴 玻 璃丸的方法既可以去除表面熔化凝固層,消除殘余拉應力,還可以形成壓應力,是目前延緩龜裂的好方法;③在不降低硬度的情況下,低溫回火也可大幅度降低模具的表面應力。模具型腔表面拋光時,粗糙度要以產品而定:①薄壁、表面要求光亮的產品表面位置,型腔表面要適當拋光,表面粗糙度Ra 為0.2~0.4μm;②厚壁、表面要求一般的產品表面處,型腔表面可拋光,表面粗糙度Ra 為0.4~0.8μm;③一般不要求拋光為鏡面,要使脫模劑能在模具表面均勻附著,但刀痕一定要拋光,以免模具過早的出現龜裂;④要注意交叉打磨,模具表面打磨過的痕跡,不要有明顯的打磨方向。
6 壓鑄工藝和生產操作對壓鑄模具壽命的影響
增加壓鑄鋁合金中的鐵含量,可以有效地減輕粘模程度,一般要求鋁合金的鐵含量≤1.5%,實際生產中鋁水的鐵含量控制在0.65%~0.90%范圍內為好。在壓鑄過程中鋁液溫度波動應在±10℃之內,ADCl2鋁合金春、秋季澆注溫度建議小於660℃,冬、夏季溫度可以上下變化10℃,這樣可以消除季節性的缺陷。模具內澆口附近容易龜裂、侵蝕,遠離內澆口的部位不容易龜裂、侵蝕,這主要是因為在內澆口附近,高溫的鋁水傳遞給模具的熱量比較多,致使模具溫度比較高。所以在不影響產品品質的前提下,應盡量降低鋁水的澆注溫度。
在滿足成形情形下,盡量使用比較低的低速壓射速度和高速壓射速度。充填速度過高會造成粘模、沖蝕、龜裂;當低速壓射速度較高使金屬液包裹較多的氣體時,氣體在高速壓射進入型腔中的低壓區會膨脹,氣體膨脹產生爆破,氣體帶動鋁液以很高的速度沖擊、侵蝕型腔表面,造成型腔表面氣蝕缺損(這種氣蝕在溢流槽澆口處也會出現),被氣蝕的表面也會有裂紋產生。
在滿足成形良好的條件下,盡可能選用較小的壓力。可以觀察殼形和圓形產品,在模具壓鑄幾萬模之後,在產品同一部位的外表面比內表面龜裂紋大出很多,這說明在相同的條件之下,模具受到鋁液包裹擠壓與膨脹拉伸的力量方向不同,致使模具出現龜裂的缺陷大小相差很大;特別是在模具型腔的凹角處,拉伸和熱應力都會集中在這里,凹角處會過早的出現龜裂和開裂裂紋;而在模具的凸角和型芯表面受到擠壓和熱沖擊力,雖然會出現粘模,但出現應力集中情況很小,模具不容易出現龜裂。可見鋁液壓力的大小和受力方向對模具龜裂的影響是很大的,有時為了配套不容易出現龜裂模塊的壽命,可以採用比較好的模具材料或熱處理的方法,來提高容易龜裂模塊的壽命。
壓鑄時模具表面溫度由100℃上升到610℃,比200℃上升到610℃容易引起龜裂,表面溫度由200℃上升到680℃,比200℃上升到610℃更容易引起龜裂;模具在500℃以上保持6 s比保持3 s也是更容易引起龜裂,所以一定要使模具承受的溫度低、溫差變化量比較小、處於高溫的時間短。一般產品壓鑄開模後的2~3 s時測量模具表面的溫度(或用熱電偶測量模具內部溫度) 應不高於澆注的合金液溫度的40%~45%,即鋁合金模具溫度應小於320℃,以200~280℃為好。合模時模具表面的溫度應不低於合金澆注溫度的20%,一般以130~210℃為好。
壓鑄鋁合金模具預熱至180~300℃再澆注壓射,比用鋁液直接澆注壓射來預熱模具,能延緩模具表面龜裂紋的出現。因為用鋁液直接澆注壓射來預熱模具,模具表面承受到的溫度差比較大。模具預熱後壓鑄的前10~20 模鑄件,要使用低速壓射,以減小鋁液與模具接觸的緊密程度,降低熱量傳遞給模具的速度,達到緩慢加熱的目的。
壓鑄操作時均勻噴塗脫模劑,可以減輕鋁液對模具的粘模和磨損。為了防止脫模劑對模具激冷,冬天對水基脫模劑要預熱到20~30℃為好。噴脫模劑要形成霧狀,噴嘴應距型面(20±10)cm,斜向模面角度15°±5°的效果最好。不可噴塗過多脫模劑,噴塗時間控制在0.5~2.5 s 之間;禁止噴灑、澆灌式的噴塗,以防對模具表面急速的激冷。可以採用動、定模多次交換噴塗的方法,以減小激冷的速度。另外,鑄件頂出後,要在頂桿頭部噴塗上塗料得到潤滑之後再退回,以防頂桿運動卡滯。
對許多模具,常用噴 玻 璃丸、陶瓷丸或用微電脈沖打磨加粗模具某些部位的粗糙度,甚至在模具表面修出間隔在0.5~1.5 mm細小的網狀筋條。這樣不僅能防止龜裂延長模具壽命,還能減小鋁液的流動速度,消除產品表面的冷隔和花紋;能提高模具表面的吸熱速度,使產品表面急速凝固,又因模具表面快速吸熱增加了模具表面的溫度,加快塗料和水的揮發,消除水的殘留,能防止鑄件出現氣泡和發黑。
7 壓鑄模的使用和維護保養
模具在安裝時,動、定模每半模至少要安裝6 個壓板螺栓,如果每半模只安裝4 個壓板螺栓,只要有一個螺栓松動,其他3 個螺栓受力嚴重失衡,螺栓就會很快被拉變形或拉斷,甚至會出現模具被拉而掉下來的事故。
壓鑄過程中,要及時打磨拋光模具型腔的粘模痕跡,但要注意不要用硬的工具鑿傷或敲傷模具。當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度變大後,要進行很好的拋光處理。當產品全部或部分粘模在模具型腔里時,要由有經驗的模具修理人員來處理,以防壓鑄工處理時損壞模具。
每班給模具滑塊、導柱、頂桿塗一次潤滑油,每班檢查疏通模具的冷卻水通道,使其暢通和密封。每班觀察模具的分型面和滑塊的密封配合情況,對模具的飛邊和披縫一定要早發現、早修理,以防其致使模具出現嚴重的壓傷、凹陷、變形及飛料的缺陷。
當模具停產不使用時,最好在壓鑄最後一模之後,不要給模具再噴刷塗料,如果已經噴塗了塗料,也要用壓縮空氣吹乾凈模具表面和深腔里的殘留水分,以防模具生銹。每批生產完成後,或在每生產一萬模時,要對模具進行維護保養。每次保養時,需塗紅丹粉檢查模具的變形和密封配合情況,消除間隙防止飛料,消除模塊或滑塊受力不均衡,防止模塊壓壞、爆裂。保養後要給模具型腔、抽芯滑塊、頂桿、導柱,分型面等塗防銹油。
模具已經出現小范圍的沖蝕、掉塊、缺損、裂紋缺陷後,在不能做成鑲件更換時,只有給模具用氬弧焊修補。為有效地防止壓鑄模具焊補後容易出現龜裂,焊補時首先要選用模具鋼材製造廠家指定使用的氬弧焊焊條,並注意區分在模具淬火處理前後使用的焊條規格有可能不一樣。對模具進行氬弧焊之前,先要把模具龜裂等缺陷修磨掉呈現出金屬基體,使用電熱爐預熱模塊達到300~450℃(若使用乙 炔 氧焊的火焰慢慢烘烤預熱模具,由於預熱的范圍小,不一定達到要求的溫度范圍,溫度也不均勻,對防止焊補後出現龜裂沒有明顯的效果。)並把表面清理干凈之後再進行氬弧焊,防止焊補時出現氣孔;當模具溫度高於475℃時要停止焊補,讓模具降溫後再焊;焊接時注意,一定要隔行焊補,不要一行挨一行焊補,這樣可以較好的降低焊接時產生的升溫和應力。淬火之後的焊補,再在低於淬火回火溫度以下20~50℃,保溫2~3h 去應力退火(淬火之前的焊補,退火溫度是750℃)這樣可以很好的消除焊接時產生的應力。
對於模具表面粘附的塗料燒結集碳,除用油石和砂紙拋光外,用氣動噴投 玻 璃丸或噴陶瓷丸的方法,不僅能均勻有效的清除掉集碳,還不影響模具的尺寸精度。
;8. 五金模具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五金模具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推薦」
模具在調試維修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這些問題將嚴重影響產品的交期和模具的使用周期。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五金模具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跳廢料
模具間隙較大、凸模較短、材質的影響(硬性、脆性),沖壓速度太高、沖壓油過粘或油滴太快造成的附著作用,沖壓振動產生料屑發散,真空吸附及模芯未充分消磁等均可造成廢屑帶到模面上。
①、刃口的鋒利程度。刃口的圓角越大,越容易造成廢料反彈,對於材料比較薄的不銹鋼等可以採用斜刃口。
②、對於比較規則的廢料,可增大廢料的復雜程度或在沖頭上加聚胺酯頂桿來防止跳廢料,在凹模刃口側增加劃痕。
③、模具的間隙是否合理。不合理的模具間隙,易造成廢料反彈,對於小直徑孔間隙減少10%,直徑大於50.00毫米,間隙放大。
④、增加入模深度。每個工位模具沖壓時,入模量的要求是一定的,入模量小,易造成廢料反彈。
⑤、被加工材料的表面是否有油污。
⑥、調整沖壓速度、沖壓油濃度。
⑦、採用真空吸附。
⑧、對沖頭、鑲件、材料進行退磁處理。
壓傷、刮傷
①、料帶或模具有油污、廢屑,導致壓傷,需擦拭油污並安裝自動風槍清除廢屑。
②、模具表面不光滑,應提高模具表面光潔度。
③、零件表面硬度不夠,表面需鍍鉻、滲碳、滲硼等處理。④、材料應變而失穩,減少潤滑,增加壓應力,調節彈簧力。
⑤、對跳廢料的模具進行維修。
⑥、作業時產品刮到模具定位或其它地方造成刮傷,需修改或降低模具定位,教育作業人員作業時輕拿輕放。
工件折彎後外表面擦傷
①、原材料表面不光滑,清潔、校平原材料。
②、成型入塊有廢料,清除入塊間的廢屑。
③、成型塊不光滑,將成型塊電鍍、拋光,提高凸凹模的光潔度。
④、凸模彎曲半徑R太小,增大凸模彎曲半徑⑤、模具彎曲間隙太小,調整上下模彎曲配合間隙。
⑥、凹模成型塊加裝滾軸成形。
沖頭使用前應注意
①、用干凈抹布清潔沖頭。
②、查看錶面是否有刮、凹痕,如有,則用油石去除。
③、及時上油防銹。
④、安裝沖頭時小心不能有任何傾斜,可用尼龍錘之類的軟材料工具把它輕輕敲正,只有在沖頭正確定位後才能旋緊螺栓。
沖模的安裝與調試
安裝與調校沖模必須特別細心。因為沖模尤其大中型沖模,不僅造價高昂,而且重量大微量移動困難,人身的安全應始終放在首位。無限位裝置的沖模在上下模之間應加一塊墊木板。在沖床工作台清理干凈後,將合模狀態的待試模具置於檯面合適位置。按工藝文件和沖模設計要求選定的壓機滑塊行程,在模具搬上檯面前調至下死點並大於模具閉合高度10~15mm的位置,調節滑塊連桿,移動模具,確保模柄對准模柄孔並達到合適的裝模高度。一般沖裁模先固定下模(不擰緊)後再固定上模(擰緊),壓板T型螺栓均宜使用合適扭矩扳手擰緊(下模),確保相同螺拴具有一致而理想的預加夾緊力。可以有效防止手動擰緊螺紋出現的因體力、性別、手感誤差造成的預緊力過大或過小、相同螺紋預緊力不等,從而引起沖壓過程中上下模錯移、間隙改變、啃剝刃口等故障發生。
試模前對模具進行全面潤滑並准備正常生產用料,在空行程啟動沖模3~5次確認模具運作正常後再試沖。調整和控制凸模進入凹模深度、檢查並驗證沖模導向、送料、推卸、側壓與彈壓等機構與裝置的性能及運作靈活性,而後進行適當調節,使之達到最佳技術狀態。對大中小型沖模分別試沖3、5、10件進行停產初檢,合格後再試沖10、15、30件進行復檢。經劃線檢測、沖切面與毛刺檢驗、一切尺寸與形位精度均符合圖紙要求,才能交付生產。
沖壓毛刺
①、模具間隙過大或不均勻,重新調整模具間隙。
②、模具材質及熱處理不當,產生凹模倒錐或刃口不鋒利,應合理選材、模具工作部分材料用硬質合金,熱處理方式合理。
③、沖壓磨損,研磨沖頭或鑲件。
④、凸模進入凹模太深,調整凸模進入凹模深度。
⑤、導向結構不精密或操作不當,檢修模具內導柱導套及沖床導向精度,規范沖床操作。
漏沖孔
出現漏沖孔的情況,一般有沖頭斷未發現、修模後漏裝沖頭、沖頭下陷等因素引起,修模後要進行首件確認,與樣品對比,檢查是否有遺漏現象,對沖頭下沉的,應改善上模墊板的硬度。
脫料不正常
①、脫料板與凸模配合過緊、脫料板傾斜、等高螺絲高度不統一或其它脫料件裝置不當,應修整脫料件,脫料螺釘採用套管及內六角螺釘相結合的形式。
②、模具間隙偏小,沖頭在脫離材料時需要很大的脫模力,造成沖頭被材料咬住,需增加下模間隙。
③、凹模有倒錐, 修整凹模。
④、凹模落料孔與下模座漏料孔沒有對正,修整漏料孔。
⑤、檢查加工材料的狀態。材料臟污附著到模具上,使得沖頭被材料咬住而無法加工。翹曲變形的材料在沖孔後,會夾緊沖頭,發現翹曲變形的材料,需弄平整後再加工。
⑥、沖頭、下模的刃口鈍化要及時刃磨。刃口鋒利的模具能加工出漂亮的`切斷面,刃口鈍了,則需要額外的沖壓力,而且工件斷面粗糙,產生很大的抵抗力,造成沖頭被材料咬住。
⑦、適當採用斜刃口沖頭。
⑧、盡量減少磨損,改善潤滑條件,潤滑板材和沖頭。
⑨、彈簧或橡膠彈力不夠或疲勞損耗,及時更換彈簧。
⑩、導柱與導套間隙過大,返修或更換導柱導套。
◎、平行度誤差積累,重新修磨裝配。
◎、推件塊上的孔不垂直,使小凸模偏位,返修或更換推件塊。
◎、凸模或導柱安裝不垂直,重新裝配,保證垂直度。
折彎邊不平直,尺寸不穩定
①.增加壓線或預折彎工藝。
②.材料壓料力不夠,增加壓料力。
③.凸凹模圓角磨損不對稱或折彎受力不均勻,調整凸凹模間隙使之均勻、拋光凸凹模圓角。
④高度尺寸不能小於最小極限尺寸。
模具嚴重磨損
①、及時更換已經磨損的模具導向組件和沖頭。
②、檢查模具間隙是否不合理(偏小),增加下模間隙。
③、盡量減少磨損,改善潤滑條件,潤滑板材和沖頭。油量和注油次數視加工材料的條件而定。冷軋鋼板、耐蝕鋼板等無銹垢的材料,要給模具注油,注油點為導套、注油口、下模等。油用輕機油。有銹垢的材料,加工時鐵銹微粉會吸入沖頭和導套之間,產生污垢,使得沖頭不
能在導套內自由滑動,這種情況下,如果上油,會使得銹垢更容易沾上,因此沖這種材料時,相反要把油擦乾凈,每月分解一回,用汽(柴)油把沖頭、下模的污垢去掉,重新組裝前再擦乾凈。這樣就能保證模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
④、刃磨方法不當,造成模具的退火,加劇磨損,應當使用軟磨料砂輪,採用小的吃刀量,足量的冷卻液並經常清理砂輪。
防止沖壓噪音
沖床是板料加工工業的最關鍵的必備設備。沖床在工作時會產生機械傳動雜訊、沖壓雜訊和空氣動力性雜訊,該雜訊最高值可達125dB(A)大大超過國家標准規定的85dB(A)及其以下的雜訊指標要求,因而對操作工人及周圍環境(如辦公室、居民住宅區、會議室等)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和污染。有效地治理該雜訊己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我國的第一部《雜訊法》的實施,環保產業化的規模日益增大,更加速了對這一雜訊治理的迫切性。
從沖床雜訊源和模具結構入手,要降低噪音得注意以下幾點:
①、注重模具保養、清潔,保持刃口鋒利。
②、模具刃口的形狀、數量、材料和沖切線長,模具刃口與零件接觸面不要太大,沖頭做斜刃階梯沖裁,使模具在不同的位置切入深度不同,整個過程實現真正的切斷,而不是同步擠斷。
③、模具刃口必須垂直於安裝面,且凸凹模刃口配合間隙要合理,卸料困難時可增加下模間隙、增加卸料力,採用軟表面的卸料板等方法。
④、各工作模板間的配合精度,加工一些排氣槽。
⑤、止擋板改做小塊拼件,脫料板、下模板改為鑲件式,減小抨擊面積。
⑥、脫料板彈頂來源改為T型頂桿,彈簧裝在上模座,等高套與頂桿配用,開模狀態下保證脫料板仍有一定的自由活動量。
⑦、保持潤滑良好,模具無干涉,順暢。
⑧、上下模座表面墊鋁板做沖力緩沖。
⑨、模具調試好後,在沖床上加裝隔聲罩或海綿板隔音處理。
⑩、提高沖床精度,降低結構雜訊。在工作台上安裝緩沖減振降噪油缸,齒輪採用斜齒加強潤滑和加裝齒輪罩,氣動系統中加裝消聲器。
彎曲表面擠壓料變薄
①.凹模圓角太小,增大凹模圓角半徑。
②.凸凹模間隙過小,修正凸凹模間隙。
凹形件底部不平
①.材料本身不平整,需校平材料。
②.頂板和材料接觸面積小或頂料力不夠,需調整頂料裝置,增加頂料力。
③.凹模內無頂料裝置,應增加頂料裝置或校正。
④.加整形工序。
不銹鋼翻邊變形
在製造翻邊之前向材料施用優質成形潤滑劑,這能令材料更好地從模具中分離出來,在成形時順暢地在下模表面移動。如此給予材料一個更好的機會去分布被彎曲和被拉伸時產生的應力,防止在成形翻邊孔邊上出現的變形和翻邊孔底部的磨損。
材料扭曲
在材料上沖切大量孔,導致材料平面度不良,成因可能是沖壓應力累積。沖切一個孔時,孔周邊材料被向下拉伸,令板材上表面拉應力增大,下沖運動也導致板材下表面壓應力增大。對於沖少量的孔,結果不明顯,但隨著沖孔數目的增加,拉應力和壓應力也成倍增加直到令材料變形。
消除這種變形的方法之一是:每隔一個孔沖切,然後返回沖切剩餘的孔。這雖然在板材上產生相同的應力,但瓦解了因同向連續一個緊接一個地沖切而產生拉應力/壓應力積聚。如此也令第一批孔分擔了第二批孔的部變形效應。
;9. 模具日常怎麼維護和保養
定時檢查、維護:需由模具維修、上下模人員進行定時保養和檢查。
1. 每日的例行檢查和維護:
運行中的模具是否處於正常狀態:
a. 是否有低壓鎖模保護。
b. 活動部位如導柱、頂桿、行位是否磨損,潤滑是否良好?要求至少12小時要加一次油,特殊結構要增加加油次數。
c. 模具的固定模板的螺絲和鎖模夾是否松動。
生產正常狀況:檢查產品的缺陷是否與模具有關。;
下機時要對模具進行全面檢查並進行防銹處理: 抹乾型腔、型芯、頂出機構和行位等部位水份並噴灑模具防銹劑或塗抹黃油。
10. 注塑模具要怎樣保養
對於外觀保養方面:模胚外側塗油漆,以免生銹,下模時,定模動模應塗上防銹油,模具保存時應閉合嚴實,防止灰塵進入型腔。sino模具使用後型腔,型芯內進行清理,不能遺留雜物,以免損傷模具表面。噴施防銹劑。模具冷卻系統裡面不能殘留冷卻水,一定要清理干凈,以免模具生銹堵住水路。 模具的機械標准件應該塗上潤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