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瓷器怎麼看是手繪的還是機器印上去的
瓷器上的畫有兩種,貼花瓷器和手繪瓷器。
瓷器貼花就是將圖案做成畫紙貼在陶瓷上燒制而成,而手繪為手工繪制,其貼花瓷器和手繪的瓷器區別如下:
一、用放大鏡(一般眼睛也很容易分別)看畫面的花紋,如果有類似布匹上的網狀紋,則是貼花的。
二、手繪的不存在完全一樣的,我們可以拿兩個一樣的杯子對比下,如果畫面完全一致則是貼花
三、 青花的釉下的貼花很難區別,手繪的由於著力不同,顏色會出現深淺不一致,貼花的則很難做到,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粉彩的貼花都是釉上的,很好區分。現在還有介於貼花和手繪的半手繪的,這種是貼線條然後填色或汾水,通過上面的方法亦可區分,難度大些。
貼花瓷目前主要是釉下青花和釉上新彩,也含潮州貼花瓷器。 貼花是怎麼回事?貼花紙有專門的生產廠生產,規模都不大,它是根據客戶的要求訂制或自己創作圖樣,在商店裡售賣。生產瓷器的個人和廠家都可以直截買來、貼上,送去燒就行了。不需技藝,也不費力氣,省工、省料、省時,適合大批量生產。如日用瓷、陳設瓷等等。大大降低了成本。現在工藝瓷器也大量採用貼花瓷。 貼花瓷的主要特點是:
一、 看裝飾紋圖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邊緣,常常有一圈裝飾圖案。貼花的圖案,普遍會出現圖形疊交、錯位、接頭缺口三種狀況。如缸、碗、杯、瓶…之類。
二 、 細看有時會發現缺色的現象,像蟲咬過。這是由於貼花紙在轉運過程中,或操作時弄掉了貼花紙上的部份陶瓷顏料所至,但並不是一定都出現,要細看。
三、 細看對稱的、或相同的圖案。每個局部,貼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繪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這一點很重要。
四 、 球面幾何形狀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積連續圖形畫的完整的人物、花鳥、風景,不會是貼花的,否則會出現折疊現象。
五 、 青花分水工藝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貼花的。
六、 從顏色上判斷。無論釉上、釉下貼花紙,從工藝上講,陶瓷顏料附著厚度有限,顏色的深淺不易解決。對於某種顏色,如黃色,就會出現所有這種顏色在整個畫面上,都會基本一致。這是最重要的區別方法。
七、 對於有球面幾何形狀的瓷器,它的貼花紙,往往多片貼花紙拼塊組成,如山水畫,為了整體效果,也人工畫一些補充圖案。這樣就會同種顏色(如青花顏色),手繪和貼花出現不一樣色調的現象。如瓶子,元圈裝飾線都是用手工畫的,這個顏色往往與同種貼花顏色色調不一樣。
八、 貼花和手繪同時出現的瓷器,表現在上下裝飾圖紋用貼花,主要部位用手畫。不過這種手繪都是把畫面用復寫紙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魚缸用的比較多。凡瓷器上用了貼花,不論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貴。
九、 從瓷體上分析,貼花瓷其瓷體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數都比較粗糙。高級日用瓷除外。好瓷體不會用貼花。
十、 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貼花的。還有,景德鎮瓷用潮州貼花紙現象也很普遍。
十一、 用貼花瓷比較多的地方如餐具、花盆、各類魚缸、各類大花瓶、小花瓶。
十二、 用刻有裝飾紋印,印上裝飾圖案,屬人工繪制,有別於貼花。
十三 、 貼花瓷器是否有收藏價值,要看它的歷史特徵和數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論。收藏要盡量避開貼花瓷器。
望採納!
2. 瓷器怎樣辨別
鑒定陶瓷,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准、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 。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准確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品。
(2) 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3) 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鑒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4) 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鑒定時的參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採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鑒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綜上所述,歷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藝、紋飾、彩料、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各項依據。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普遍規律中寓有特殊規律,還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點,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沒有黑疵斑點,我們不能因此說它們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們鑒定一件陶瓷器時,不能偏執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條主義,拿著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相結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徵和典型風貌,聯系實物,仔細觀察,觸類旁通,辯證運用,反復推敲、慎重定論,千萬不可因其中有幾處類似的特徵便妄斷真偽,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
3. 怎樣看陶瓷的好壞
首先要知道,陶瓷分兩種.1.日用品陶瓷.主要是生活上用的.茶杯.碗.筷子.器皿.日用的幾乎都能用陶瓷做出來.這類陶瓷主要體現的實用價值.陶瓷易碎.但現在的日用陶瓷.很多都採取了科學燒制.耐高溫.不易碎.2.藝術陶瓷.用於觀賞和收藏.那就要看畫面.器形.色彩.釉面.作者.歷史.還有一種是綜合兩者.即有使用性又有觀賞和收藏價值.分辨陶瓷的好與壞.是個很深的門科.只要是聽其聲(就是其他物品輕敲聽其發出的聲音.只要是測試陶瓷本身是不是有裂紋.一般都是肉眼看不出來的.有雜聲證明這件陶瓷有裂紋或瑕疵.)觀其色(就和賞畫一樣.在就是看看陶瓷表面的釉面反光度是否有問題)摸其形(用手摸陶瓷表面是否光滑平整.但這要分是釉下的還是釉上的或釉中的)釉下的一般都以青花釉里紅為主釉中的.也有青花和釉里紅.但窯變.現代陶瓷為多.釉上的.就是粉彩.等也用些陶瓷是具以上條件為一身的.如一件陶瓷.它有使用性.也具有觀賞和收藏的價值.有釉下青花釉里紅.釉中的窯變.釉上的粉彩.具為一身的陶瓷.還有很多.雕刻陶瓷.陶瓷首飾.雕塑陶瓷.模具陶瓷.全手工陶瓷.等等.很多很多.你要是有興趣的話.來景德鎮.我帶你一飽眼福.
4. 如何區分貼花瓷器和手繪瓷器
貼花瓷器和手繪瓷器的方法:
1、看裝飾紋圖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邊緣,常常有一圈裝飾圖案。貼花的圖案,普遍會出現圖形疊交、錯位、接頭缺口三種狀況。如缸、碗、杯、瓶之類。
2、細看有時會發現缺色的現象,像蟲咬過。這是由於貼花紙在轉運過程中,或操作時弄掉了貼花紙上的部份陶瓷顏料所至,但並不是一定都出現,要細看。
3、細看對稱的、或相同的圖案。每個局部,貼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繪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這一點很重要。
4、球面幾何形狀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積連續圖形畫的完整的人物、花鳥、風景,不會是貼花的,否則會出現折疊現象。
5、青花分水工藝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貼花的。
6、從顏色上判斷。無論釉上、釉下貼花紙,從工藝上講,陶瓷顏料附著厚度有限,顏色的深淺不易解決。對於某種顏色,一線拍行藏品徵集(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睿嘉四季)以及私下藏品出手,如黃色,就會出現所有這種顏色在整個畫面上,都會基本一致。這是最重要的區別方法。
7、對於有球面幾何形狀的瓷器,它的貼花紙,往往多片貼花紙拼塊組成,如山水畫,為了整體效果,也人工畫一些補充圖案。這樣就會同種顏色(如青花顏色),手繪和貼花出現不一樣色調的現象。如瓶子,元圈裝飾線都是用手工畫的,這個顏色往往與同種貼花顏色色調不一樣。
8、貼花和手繪同時出現的瓷器,表現在上下裝飾圖紋用貼花,主要部位用手畫。不過這種手繪都是把畫面用復寫紙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魚缸用的比較多。凡瓷器上用了貼花,不論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貴。
9、從瓷體上分析,貼花瓷其瓷體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數都比較粗糙。高級日用瓷除外。好瓷體不會用貼花。
10、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貼花的。還有,景德鎮瓷用潮州貼花紙現象也很普遍。
5. 灌漿的瓷器和手工的瓷器怎麼看從內到外的
注漿瓷器在唐朝和宋朝時候工藝就很成熟了,只是注漿瓷器要先做模具,所以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只有皇族大員才能享受注漿瓷器高昂的成本,你不懂你就別胡說八道了
6. 陶瓷怎麼製作 分辨陶瓷的方法是什麼
陶瓷的作用是有很多的,而陶瓷飾品就是用陶瓷材料經過各種工藝處理打造出的一種新穎的首飾,陶瓷飾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代表著一個全新的藝術形象,給消費者很多的感受,所以陶瓷飾品被視為一種新型的綠色珠寶。但是你對於陶瓷的製作熟悉嗎?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陶瓷飾品製作流程。
陶瓷怎麼製作
要想製作陶瓷飾品,首先要採取瓷石。一般我們是從礦區去采瓷石,先要用人工鐵錘將礦石敲碎成雞蛋大小的形狀,然後用水碓舂打成粉狀,經過淘洗並去除內部雜質,將沉澱後的瓷石製成磚狀的泥塊。接下來就要用水調和泥塊,將渣質去除,並用手或者是腳反復揉搓,直到將泥團中的空氣擠出來,水分均勻為止。然後我們要根據陶瓷飾品的形狀用石膏模具進行製作,根據模具製成我們所需要的形狀,一般來說,大部分的飾品都是通過力度來改變泥土的形狀,從而使得泥土轉變成和模具一樣的形狀,但是如果我們要製作中空項鏈飾品,這種成型方式就不適用了,我們需要將泥漿導入模具進行堆積,最終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形狀即可。
接下來我們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每個飾品具體的形狀用刀刻出來,無論是用刀刻還是進行燒制,打造出的飾品都會比較粗糙,看起來相當不美觀,即使佩戴在人體身上,也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我們要將刻好的飾品進一步用紗布進行打磨,使得飾品更加圓滑為止。然後我們要將陶瓷飾品的壞體要進行風干,一般陶瓷壞體要經歷木炭烘乾,無煙煤加熱烘乾,無煙鍋爐蒸汽乾燥以及窯爐乾燥等四個階段,但是在製作陶瓷小飾品時,我們只需將壞體放在木架上自然風干即可。等到壞體乾的時候,我們要在其表面進行刻畫,一般是用竹、骨或者是鐵質的刀具進行刻畫,由於是純手工製作,這就意味著每個陶瓷飾品都會有細微的差別,但是這恰好也成了每個陶瓷飾品帶有獨特的韻味。
最後就是要對陶瓷進行上釉,因為釉水不穩定,它的流動性特別強,在進行高溫燒制的過程中可能會流下來,如果釉水流有痕跡,那麼這件飾品就會失敗,因此我們在上完釉後要將飾品周圍的進行刮制,確保釉不會流下來。接下來還要對陶瓷飾品進行燒制,一般是將陶瓷品放入一個焙燒的容器中,避免陶瓷飾品和窯火接觸從而受到污染。當燒窯大約一晝夜時即可停火。最後我們再對陶瓷飾品進行彩繪,彩繪好之後還要放入紅爐中進行低溫燒烘,這樣就能保證陶瓷飾品的色彩永不褪色。
分辨陶瓷的方法
第一:看外觀。從外觀上來講,好的陶瓷表面細致、平滑均勻,很少有沙眼和雜志顆粒,不僅是釉面,而沒有施釉的一面同樣是比較細致均勻的。
第二:試手感。看完外觀之後,想知道該陶瓷是否細致平滑,那我們還需要用手去摸去感覺。
第三:試重量。好的陶瓷放在手裡都會比較重。
第四:試密度。任何東西都有密度,有的東西密度越小越好,而陶瓷則是密度越高越好。那注意辨別密度大小呢?除了上面的外觀細致之外,還需要滴水測試,如果吸水非常慢甚至看不出吸水,那該陶瓷的密度就很高,就是優質的陶瓷。
第五:聽聲音。好的陶瓷,用手或者硬的物體敲擊時,聲音清脆悅耳。
以上為大家介紹了陶瓷怎麼製作,也為大家介紹了如何分辨陶瓷。大家是不是覺得自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其實不僅如此,以後大家還可以自己製作陶瓷了。我覺得陶瓷真的非常優美,相信大家對於陶瓷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陶瓷美麗,還因為陶瓷製作特殊,所以大家選購陶瓷製品的時候一定要掌握陶瓷的分辨方法。
7.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假
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製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一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制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為干凈。由於時間的沉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古瓷器在製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燒制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7)如何區分模具瓷器和手工瓷器擴展閱讀:
瓷器的保養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
8. 如何判斷一件汝瓷是灌漿胎還是手拉胎
手拉坯與注漿坯的區別:1、注漿坯再製造過程中會有 「合縫線」和「注漿線」。注漿胎上下十分平整,手拉坯拉的再好,也難免有隱隱約約起伏不平的手感。有時可以修坯,這就是所謂的仿手拉坯。對於這類瓷器如小香筒爐、筆筒、水洗等應該格外小心了。手拉坯不是靠吸附在石膏模具上成型,所以,瓷器肯定沒有像注漿坯那樣的注漿線。手拉坯用手上下滑動撫摸燒成的瓷器表層,會有隱約的不規則凹凸感。這也是衡量瓷器坯體好壞的一個指標,凹凸感太強,則自然沒那麼理想了。2、再則,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器型的瓷器,也不難看出該瓷器是否是手拉坯。手拉坯是很難做到器型、尺寸、重量一致的(尤其是瓶身直徑);反之,倒漿坯一般一個器型一個模具,就很難做出器型、尺寸不一致的來(高度可能稍微有一點差異,但不會很大)。 3、從藝術角度來比較,手拉坯屬於純手工製作的瓷器,自然比從模具里出來的瓷器藝術價值要高的多,每個瓷器都能保證了自己的獨特性。4、手拉坯的器型可以多樣化,很豐富,可以隨意按照客戶喜愛來訂制,而不需要支付高額的模具費。藝術造型獨特的手拉坯也是灌漿坯望洋興嘆的。5、倒漿坯的特點就是可以做的很均勻,瓶身也可以做的很薄,純粹從觀賞角度比較手拉坯,灌漿坯具備一定的優勢;而且可以大批量生產,適合數量大、交貨期限比較短的大生產訂單。灌漿坯技術是近現代才開發出來的泥土成型技術,故在收藏品里,如果是灌漿坯的瓷器,它的歷史肯定不久遠,不可能是來自某個朝代的藏品了。綜合以上所說的就是灌漿胎和拉坯胎的區別。謝謝
9. 怎樣辨別瓷器是純手工製作的
看底足,看釉下紋線。
10. 如何區分現代龍泉青瓷瓷器的純手工、模具和灌漿
其實不光是現代龍泉青瓷瓷器,任何瓷器都可通過目測,上手來分辨純手工、模具和灌漿等製作工藝。
純手工瓷器,細細觀察瓷器底足,修坯可見跳刀痕,觀器形,可見並不十分規整,有捏塑和接底,口,把等接痕。
模具瓷器相對規整,壁厚,釉面光潔,沒有接痕,瓷器整齊劃一,底與器身渾然一體。
灌漿瓷器,胎薄,壁薄,同樣釉面光潔,沒有接痕,瓷器整齊劃一,底與器身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