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橡膠模具怎麼做
橡膠模具通常分上下兩塊模板(也有一些根據產品的形狀設計成多塊模板),材質基本使用各種型號的模具鋼。
模具製作的時候採用一些機械加工的方法如磨、鑽、銑或電火花等工序。把兩塊(或多塊)模板加工成產品形狀的陰陽模的形式。詳細的做法比較專業,書店有很多關於模具設計以及製作等專業技術書籍。另現在模具製作方面已經有很多的專業公司,可以直接把你想要的產品樣品或圖紙交給專業的模具生產廠家即可。
橡膠產品的生產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把一定量處理好的生膠放入模具夾層中,然後再加壓加熱一定的時間,就可以製成相應橡膠產品。
為了不讓產品粘住模具,主要採用的方法有模具表面進行適當的表面處理、使用合適的脫模劑以及調整生產工藝等
❷ 橡膠的製作過程是什麼
一、基本工藝流程
橡膠製品種類繁多,但生產工藝過程卻基本相同。以一般固體橡膠——生膠為原料的橡膠製品的基本工藝過程包括:塑煉、混煉、壓延、壓出、成型、硫化6個基本工序。當然,原材料准備、成品整理、檢驗包裝等基本工序也少不了。
橡膠的加工工藝過程主要是解決塑性和彈性性能這個矛盾的過程。通過各種工藝手段,使得彈性的橡膠變成具有塑性的塑煉膠,再加入各種配合劑製成半成品,然後通過硫化使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變成彈性高、物理機械性能好的橡膠製品。
二、原材料准備
1、橡膠製品的主要原料是以生膠為基本材料,而生膠就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的橡膠樹上通過人工割開樹皮收集而來。
2、各種配合劑,是為了改善橡膠製品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輔助材料。
3、纖維材料有(棉、麻、毛及各種人造纖維、合成纖維和金屬材料、鋼絲)是作為橡膠製品的骨架材料,以增強機械強度、限制製品變型。
在原材料准備過程中配料必須按照配方稱量准確。為了使生膠和配合劑能相互均勻混合,需要對材料進行加工。 生膠要在60--70℃烘房內烘軟後再切膠、破膠成小塊,配合劑有塊狀的。如石蠟、硬脂酸、松香等要粉碎。 粉狀的若含有機械雜質或粗粒時需要篩選除去液態的如松焦油、古馬隆需要加熱、熔化、蒸發水分、過濾雜質, 配合劑要進行乾燥不然容易結塊、混煉時若不能分散均勻硫化時產生氣泡會影響產品質量。
三、塑煉
生膠富有彈性,缺乏加工時必需的可塑性性能,因此不便於加工。為了提高其可塑性,所以要對生膠進行塑煉,這樣在混煉時配合劑就容易均勻分散在生膠中,同時在壓延、成型過程中也有助於提高膠料的滲透性滲入纖維織品內和成型流動性。 將生膠的長鏈分子降解形成可塑性的過程叫做塑煉。
生膠塑煉的方法有機械塑煉和熱塑煉兩種。機械塑煉是在不太高的溫度下通過塑煉機的機械擠壓和摩擦力的作用使長鏈橡膠分子降解變短由高彈性狀態轉變為可塑狀態。熱塑煉是向生膠中通入灼熱的壓縮空氣在熱和氧的作用下使長鏈分子降解變短從而獲得可塑性。
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使用條件、獲得各種不同的性能,也為了提高橡膠製品的性能和降低成本必須在生膠中加入不同的配合劑。 混煉就是將塑煉後的生膠與配合劑混合、放在煉膠機中通過機械拌合作用使配合劑完全、均勻地分散在生膠中的一種過程。 混煉是橡膠製品生產過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如果混合不均勻就不能充分發揮橡膠和配合劑的作用影響產品的使用性能。混煉後得到的膠料人們稱為混煉膠它是製造各種橡膠製品的半成品材料,俗稱膠料通常均作為商品出售購買者可利用膠料直接加工成型、硫化製成所需要的橡膠製品。根據配方的不同?混煉膠有一系列性能各異的不同牌號和品種提供選擇。
❸ 生膠塑煉的塑煉方法及影響因素
1.烘膠
NR烘膠溫度一般在50~60℃,時間為24~36h,冬季加熱時間為36~72h。
CR烘膠溫度一般在24~40℃,時間為4~6h。
烘膠溫度不宜過高,否則會影響橡膠的物理機械性能。
2.切膠
用切膠機將生膠切成小塊,每塊重量視膠種而異,NR每塊10~20kg,CR每塊不超過10kg。
3.破膠
橡膠塊需用破膠機破膠,以便塑煉。破膠輥距一般為2~3mm,輥溫控制在45℃以下。 (一)開煉機塑煉的原理
開煉機的兩個輥筒以不同的轉速相對回轉,膠料放到兩輥筒間的上方,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被輥筒帶入輥距中。由於輥筒表面的旋轉線速度不同,使膠料通過輥距時的速度不同而受到摩擦剪切作用和擠壓作用,膠料反復通過輥距而被塑煉。
(二)開煉機塑煉的工藝方法
1.包輥塑煉法
把膠片包在前輥上,讓其自然地反復過輥塑煉,直至達到規定的可塑度要求為止。
缺點:塑煉時間長,效率低,最終獲得的可塑度也較低。
又分為:一段塑煉:塑煉時間長,效率低,不適用於可塑度要求較高的生膠塑煉。
分段塑煉:包輥塑煉10~15min,下片、冷卻、停放4~8h後,再進行下一次塑煉,直至達到要求的可塑度為止。通常分為兩段塑煉和三段塑煉,具體依可塑度要求而定。
2.薄通塑煉法
輥距在1 mm以下,膠料通過輥距後不包輥而直接落到接膠盤,讓膠料返回到輥距上方重新通過輥距,這樣反復數次。
優點:膠料散熱快,冷卻效果較好,塑煉膠可塑度均勻,質量高,能達到任意的塑煉程度。
3.化學增塑塑煉法
採用化學塑解劑增加塑煉效果,提高塑煉生產效率並節約能耗。化學塑解劑應以母膠的形式使用,並應適當提高開煉機的輥溫。
(三)開煉機塑煉的影響因素
1.裝膠容量
裝膠容量取決於開煉機的規格,容量大,散熱困難,膠溫升高,降低塑煉效果;容量過小則降低生產效率。
合理的容量根據經驗公式計算:
Q—塑煉容量,L;K—經驗系數,取值一般為0.0065~0.0085,L/cm3;D—輥筒直徑,cm;L—輥筒工作部分長度,cm
合成橡膠塑煉時生熱大,裝膠容量應比NR少。
2.輥距
輥距越小,機械塑煉效果越明顯。薄通時實際使用輥距一般為0.5~1mm。
3.輥速和速比
輥距一定,提高開煉機的輥速或速比會增大膠料的機械剪切作用,從而提高機械塑煉效果。開煉機的速比一般在1.15~1.27之間。速比過大,升溫加快。
4.輥溫
輥溫低,塑煉效果好。輥溫過低容易造成設備超負荷而受到損害。塑煉溫度與生膠膠種有關,NR通常控制前輥溫度在45~55℃,後輥溫度在40~50℃為宜。
5.塑煉時間
在塑煉過程的最初10~15min,膠料的門尼粘度迅速降低,此後漸趨緩慢。
6.化學塑解劑
使用塑解劑能提高塑煉效果,縮短塑煉時間,減小彈性復原。使用化學塑解劑時,適當提高溫度會提高塑煉效果,塑煉溫度一般以70~75℃為宜。
塑解劑的用量,在NR中一般為生膠重量的0.1~0.3%,合成橡膠則應增大到2~3%。 優點: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節能,勞動強度低;
缺點:溫度高,冷卻困難,易過煉,出料為無定形狀,需要配備相應的壓片機。
(一)密煉機的工作原理
物料從加料斗加入密煉室後,加料門關閉,壓料裝置的上頂栓降落,對物料加壓。物料在上頂栓壓力及摩擦力的作用下,被帶入兩個具有螺旋棱、有速比的、相對回轉的兩轉子的間隙中,致使物料在由轉子與轉子,轉子與密煉室壁、上頂栓、下頂栓組成的捏煉系統內,受到不斷變化和反復進行的剪切、撕拉、攪拌和摩擦的強烈捏煉作用,從而達到塑煉的目的。
物料在密煉室中主要受到幾種作用:
1.轉子間及轉子與混煉室內壁間的作用;
2.轉子棱間的攪拌作用;
3.轉子軸向的往復切割作用。
(二)密煉機塑煉的工藝方法
密煉機塑煉的工藝方法有一次塑煉法、分段塑煉法和化學增塑塑煉法三種。
(三)影響密煉機塑煉的因素
1.溫度
密煉機塑煉屬高溫塑煉,生膠在密煉機內受高溫及劇烈的機械剪切作用,以高溫氧化為主,可在短時間內獲得所需要的可塑度,一般密煉機的塑煉溫度為120℃以上,有的甚至可達到160℃,但溫度過高會導致橡膠物理機械性能下降。
一般NR塑煉時的溫度不超過155℃為宜。採用密煉機塑煉合成橡膠,以免產生凝膠。溫度范圍要視膠種具體特性而定。對於SBR,溫度應控制在155℃以下,以免產生凝膠。使用塑解劑時,塑煉溫度可控制在160℃。
2.轉速
轉速快,塑煉效率高。轉速從25轉提高到75轉,塑煉時間從30min縮短到10min。轉速的提高必然會加速膠料生熱升溫,因此必須加強冷卻。
3.時間
用密煉機塑煉,膠料的可塑度隨塑煉時間的增加而增加。使用塑解劑進行塑煉時,塑煉效果會提高,塑煉時間可縮短30%~50%。
4.上頂栓壓力
上頂栓必須加壓,以增加轉子對膠料的剪切作用。壓力過小,不能壓緊膠料,但壓力過大,又會造成設備負荷過大。上頂栓壓力一般為0.5~0.8MPa。
5.裝膠容量
各種規格密煉機的裝膠容量為密煉室容積的48%~62%。
6.化學塑解劑
密煉機塑煉溫度高,採用化學塑解劑增塑法合理有效,不僅能充分地發揮塑解劑的增塑效果,而且在同樣條件下會降低排膠溫度,提高塑煉膠質量。 (一)螺桿塑煉機工作原理
在螺桿塑煉機中,生膠一方面受到螺桿的強烈的機械攪拌作用,另一方面,由於生膠受螺桿與機身內壁的摩擦產生大量的熱,溫度高達150~180℃,從而加速氧化裂解,獲得塑煉效果。
優點:能連續生產,生產能力大,適用於大型輪胎廠。
缺點:排膠溫度高,塑煉膠的熱可塑性大,質量不均,排膠不規則。
(二)影響螺桿塑煉機塑煉的因素
1.塑煉溫度
若溫度偏低,設備負荷偏大,塑煉膠可塑度偏低,且不均勻若溫度太高,易使大分子鏈過度氧化降解而損害膠料質量。因此,塑煉溫度必須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NR塑煉溫度一般控制在機尾60℃以下,機身80~90℃,機頭90~100℃,排膠溫度180℃以下。
2.喂料速度
喂料速度要適當而均勻。速度過快,膠料在機筒內的停留時間短,塑煉不均勻,出現夾生現象。速度太慢,不僅降低生產效率。
3.排膠孔隙大小
排膠孔隙大小依膠料塑煉程度要求而定。孔隙小,排膠速度和排膠量減小,膠料可塑度偏大,生產效率降低。反之,出膠孔隙加大,排膠量大,生產能力提高,但塑煉膠的可塑度偏低且不均勻。 1.壓片或造粒
2.冷卻與乾燥
3.停放
乾燥後的膠片按規定堆放4~8h以上才能恭下道工序使用。
4.質量檢驗
❹ 怎樣對付生膠打法
2.對機會不是很好的球,拉一板高吊弧圈到生膠反手.這一板要求速度不要太快,弧線不要太低,不要求大力量.另外,注意角度,別讓對方側身反拉.生膠在近台頂力量中等中上的前沖弧圈是相當舒服的,回球又快又沉,但是對付高吊弧圈就力不從心了.所以,為避免失誤,業餘生膠,多半要退台削球.這就進入方案3.如果他不退台,最好,你要有連續拉沖的能力,只要他回球稍差,立馬兩面發力.
3.用中等力量連續拉住生膠的反手,伺機沖殺.對手已經退台,所以這已經是你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要牢牢把握.用中等力量拉住他的反手即可,生膠在中遠台不可能反攻的;去正手的球,視對手情況而定.注意線路和落點,別輕易讓他反拉.如果被反拉,將球防回他的反手位,他還是只能削球.這里要一再強調,對旋轉判斷不清時,用線路和落點控制對方,不要隨便發力;等到出現機會時,再發力沖.
4.不要過多的搓球.生膠不能很主動地製造旋轉,但是能夠借轉,比較難受.如果連續對搓,很容易出現機會被打死,所以只要有機會,盡量拉弧圈.橫板反手可以先掛起來,不要求力量速度,直板可以半推半切控制一板.實在需要搓球時,也是搓到生膠一側,注意長一些即可,不強調旋轉.不要輕易和生膠斗短球,很容易被惡死的.另外,搓功好的朋友,可以搓反手底線加轉長球.
❺ 橡膠材料成型工藝
1.基本工藝流程
伴隨現代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的迅猛發展,橡膠製品種類繁多,但其生產工藝過程,卻基本相同。以一般固體橡膠(生膠)為原料的製品,它的生產工藝過程主要包括:
原材料准備→塑煉→混煉→成型→硫化→休整→檢驗
3.塑煉
生膠富有彈性,缺乏加工時的必需性能(可塑性),因此不便於加工。為了提高其可塑性,所以要對生膠進行塑煉;這樣,在混煉時配合劑就容易均勻分散在生膠中;同時,在壓延、成型過程中也有助於提高膠料的滲透性(滲入纖維織品內)和成型流動性。將生膠的長鏈分子降解,形成可塑性的過程叫做塑煉。生膠塑煉的方法有機械塑煉和熱塑煉兩種。機械塑煉是在不太高的溫度下,通過塑煉機的機械擠壓和摩擦力的作用,使長鏈橡膠分子降解變短,由高彈性狀態轉變為可塑狀態。熱塑煉是向生膠中通入灼熱的壓縮空氣,在熱和氧的作用下,使長鏈分子降解變短,從而獲得可塑性。
4.混煉
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使用條件、獲得各種不同的性能,也為了提高橡膠製品的性能和降低成本,必須在生膠中加入不同的配合劑。混煉就是將塑煉後的生膠與配合劑混合、放在煉膠機中,通過機械拌合作用,使配合劑完全、均勻地分散在生膠中的一種過程。混煉是橡膠製品生產過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如果混合不均勻,就不能充分發揮橡膠和配合劑的作用,影響產品的使用性能。混煉後得到的膠料,人們稱為混煉膠,它是製造各種橡膠製品的半成品材料,俗稱膠料,通常均作為商品出售,購買者可利用膠料直接加工成型、硫化製成所需要的橡膠製品。根據配方的不同,混煉膠有一系列性能各異的不同牌號和品種,提供選擇。
5.成型
在橡膠製品的生產過程中,利用壓延機或壓出機預先製成形狀各式各樣、尺寸各不相同的工藝過程,稱之為成型。
❻ 生膠的使用方法 生膠選手如何做好預判
在選擇生膠時也不是一帆風順,我曾經使用友誼799、563、563-1、大維的生膠。799生膠有類似正膠的性能,控制不錯,速度快,有一定旋轉。拉球弧線高,速度不快,容易被反拉,反沖。接發球時,對比較旋轉強的球易“吃”轉。彈擊時,必須壓好拍形。以下是我整理的生膠的實用方法,歡迎閱讀。
我用生膠的經歷
本人反手一直不會拉弧圈,所以特意選擇顆粒膠皮貼在反手。
從正膠、 長膠直到生膠換了一遍。長膠回球怪異,但不容易借力,近網攻輕球容易下網或出界。在對方熟悉回球規律後,比較被動。最終選擇生膠作為反手的利器。
在選擇生膠時也不是一帆風順,我曾經使用友誼799、563、563-1、大維的生膠。799生膠有類似正膠的性能,控制不錯,速度快,有一定旋轉。拉球弧線高,速度不快,容易被反拉,反沖。接發球時,對比較旋轉強的球易“吃”轉。彈擊時,必須壓好拍形。對加轉弧圈球的防禦能力差。大維的生膠類似長膠,顆粒易斷裂,性價比不高。而我的最愛563系列生膠卻是綜合以上顆粒膠皮的優點。
我的生膠如何配置
本人建議563生膠和563-1生膠不用套膠。因為國產生膠套膠海綿太硬。球還沒借到底板的力量就已經飛了,不易控制,可速度奇快。這樣造成失控的局面,對於初學的人太難了。在市場上,我找到GP-3海綿搭配563系列膠皮,效果非常不錯。GP-3的海綿硬度在30-35,厚度用1.5mm、1.8mm兩種即可。563膠皮上的顆粒密集,對球的控制好,所以用1.5mm的海綿,即保持生膠的速度,又控制好,對於輕球還能拉一板過度。563-1膠皮顆粒沒有563膠皮的顆粒密。所以563-1膠皮的回球弧線比563平直,對防禦弧圈球比較好,但是摩擦性能比較差。所以對於563-1膠皮,我建議選用1.8mm的GP海綿搭配,這樣配置對球比較好控制。
另外還要說明一點,563系列紅色膠皮比黑色膠皮軟,顆粒也容易斷裂。而黑色563系列膠皮韌性比較好,回球比較好控制。
我選用比較硬的球拍(彈力大,有利於發揮生膠的速度優勢),對於純木球拍我以前用日本蝴蝶30231(陳靜那款),現在用橫板蝴蝶30041(芳碳混織)。蝴蝶30231的中、近台速度非常快,但到遠台威力明顯不足。而橫板蝴蝶30041近、中、遠台均能有絕佳的力量和控制。
另外說明一點:與反膠不同,生膠膠皮和海綿對膠水非常明感。在新貼生膠後,不宜馬上打球。平時只要不開膠,就不用刷膠。
關於生膠發球
生膠由於自身的膠皮的性質(膠皮軟,彈力大),發球不如正膠和反膠轉,球脫板快,不易產生摩擦。但同時生膠發球也有兩個優點:
1、發轉與不轉球差異大,使對手判斷不清旋轉,造成對方失誤或本方的機會。
2、落點和弧線怪,落在對方球台時弧線長且發“飄”,對手判斷失誤。比賽時如果配合生膠發球一定能夠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563膠皮比563-1膠皮的製造旋轉的能力要好一些。
發轉球時摩擦越薄,球旋轉越強。發不轉球時,本人建議加一點摩擦,球有一定旋轉,能使對手在接發球時看不清球的商標,造成對手誤判,來爭取主動。生膠發長球時,速度要快,落點離球台底線近。對手不易後退,判斷容易失誤。
關於生膠接發球
生膠接發球用一個“難”字形容一點都不過分。雖然本人拜讀N遍《乒乓世界》里,張曉蓬和李曉東兩位老師的有關生膠打法的文章,我覺得在實際練習中不斷體會,可駕御生膠還有難度。
主要有三個問題
1、借力。生膠在接發球時,處在失控的狀態中。膠皮又軟,摩擦差,“吃”不住球。如果沒有控制好拍形,回球落點不佳,那就被對方“虐”了。
2、發力。接發球時不是什麼球都可以發力。
條件有三
A、調整拍形。對於不太轉的下旋球,立起拍子90-100度左右。遇強烈的下旋發球時,只能仰起拍子搓擺落點。對於上旋球,拍形保持60度。對於不轉球拍形保持80度左右。
B、發力方向。對於下旋球,發力以向前為主,少許向上摩擦抵消下旋。對於上旋球,應向前下方發力。對於不轉球,最好加一點向前的摩擦。
C、發力大小。對於下旋球,發力小一點保證不失誤。對於上旋球,越發力越好控制,但不要發死力,保證力量通過底板傳遞到球即可。對於不轉球,控制為主,發6分力就行。
3、回球落點。生膠接發球後,回長球落點要盡量長,角度大,破壞對手的發球搶攻戰術,為自己進攻創造條件。
關於相持球
相持技術是生膠打法又一個障礙。反膠在相持時,可以製造旋轉和弧線。生膠以擊打為主,在手法和技術上沒有太多的迴旋餘地,為避免自己的被動,利用生膠回球速度快,盡量把對手調動起來,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即使在相持時一般不要退台,保持與球抬0.6米左右。否則生膠的威力就要打折扣。
1、控制落點。落點打長,讓對手在移動中擊球。生膠回球旋轉變化少,高手容易適應,所以要在落點上精益求精。
2、變換節奏、積極的相持。在相持時,要主動變線,低質量的來球一定要彈打,轉換快,減少相持回合。
3、盡量用你正手要解決戰斗。
關於防守
防守是生膠難點之三。直接原因是硬體——膠皮的問題。但可以通過提高技術來克服不足。
1、防禦弧圈球。現在幾乎所有使反膠的球友都能拉一板弧圈球,防禦弧圈越發重要。
A、防禦加轉弧圈。
遇強烈旋轉的弧圈球時,壓拍形,借力向前快帶出。也可利用前臂和手腕“吸”一板,相當於直板的減力推或者壓好拍形側切一板類似推擠;遇旋轉弱的弧圈球時,你就可以使用生膠的看家絕活——彈擊,擊球點在上升後期,用前臂向前下方發力彈擊,回球特別沉,弧線又低又直,體現力量克服旋轉的道理。對手只有望球興嘆了——命苦啊!!!
B、防禦前沖弧圈。
注意拍形不要壓得太大,保持80度左右,身體不能離台太近。因為前沖力大,速度快,回球應控制落點,以借力或減力回球為主,破壞對方連續拉沖。
C、防禦側拐弧圈球。
要點是提前做到落點的預判,拍形微微後仰,抵消來球的下沉力量,借力還擊。防禦弧圈球,不能畏手畏腳,要拿出“視死如歸”的精神,出手果斷,積極防禦,防過去就讓對方接不過來,即使防不過去,也讓對方嚇出汗來。在一局球中,你彈、打他2、3個弧圈,對手就要“慌”了。
本人覺得生膠對付弧圈球時還是有一定優勢。
2、對攻球、突擊球的防守。攻球和突擊球速度快,旋轉弱,落點長。防守時,要即使調整站位,注意退台,不要出現球撞拍的現象。
回擊時,調整拍形不象防弧圈時前傾大,能加中等力量合力彈擊,回球下沉,造成對手失誤。總之,生膠防守時要保持積極的態勢。回防時的落點要盡量調動對手,破壞對手站位,讓對手在運動中擊球,降低對方連續進攻的質量或者失誤,同時為自己進攻創造機會。
關於進攻
由於更換大球,對方的回球的旋轉和速度有所下降,為生膠的打法擴大了生存空間。如果沒有掌握彈擊,就不能說你會使用生膠。
1、彈打技術——生膠的強項。因為生膠本身的特性,膠皮軟,製造摩擦的能力差。如563-1膠皮顆粒又稀又長,有類似長膠的反旋轉作用,所以越發力彈打,回球的弧線越平直,而且沉象下旋球似的。彈打注意兩點。
A、控制擊球點。
除了象國家隊李曉東教練所說的在一個半網高時擊球外,我覺得應該在來球的上升後期擊球,為什麼呢?
因為來球的落台時的力量可以分解為兩個力,其一是向前的沖力,其二是球變形產生的向上力——彈性勢能,是它製造了來球落台後的弧線高度。來球落台時彈性勢能最大,彈性勢能轉化為球的垂直勢能,運行到弧線最高點時垂直勢能最小。
在上升後期擊球,來球垂直勢能沒有釋放完,球拍可以借向上的力,使球附著在球拍上,有“吃球”的感覺,而且合上來球的向前沖力,此時借力比在高點期借力更大,回球更有威脅。
B、發力彈打時,手一定要握緊球拍,小臂向前發力,手腕固定。
2、生膠拉球。對於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業余選手來說,象國手一樣用生膠沖球比較難。
對於一般的下旋或不轉的球可以拉一板,改變回球節奏來得分或爭取主動。控制拍形不要象反膠壓得狠,要立起球拍,向前上發力拉。拉過去的球有幾個特點,旋轉弱,落台弧線比反膠拉出的上旋球高一些,對手判斷容易失誤或連續進攻。
附1:生膠種類特點介紹
生膠的型號相對較少,許多進口生膠都具有半生半正的特點,既能當作正膠也可以當作生膠,兼具兩者的特點。
友誼系列—729公司出產的兩種生膠較為著名,一是563系列,有小顆粒的RITC563和大顆粒的563-1兩種,該系列生膠味最足,膠粒半透明,較柔軟,底皮薄,延展性極好。563系列擊球回彈快,回球下沉性強,搓球的反旋轉也較為明顯,是非常經典的生膠。另一款是799系列,是一款半生半正膠,生膠味不如563足,但是通常也當作生膠使用。799回球下沉性也較明顯,製造旋轉的能力比563強,適合較為穩健一點的打法。
TSP系列——最著名的當屬TSP SPECTOL,王濤反手使用。海綿配置較厚,彈擊比較穩健;顆粒粗短,出球速度很快;製造旋轉的能力較強,甚至好過許多國產正膠。是專業隊員使用較多的一款生膠。
其他——蝴蝶系列的許多半生半正膠,例如REIN,既可以作為正膠用,也有人拿來當生膠打;Stiga的Clippa、TSP的暴龍也都具有較為明顯的生膠特性;大維的388C和388C-1也是很不錯的生膠;DONIC YANG顆粒較為細長,比較柔軟,有“小長膠”之稱,反旋轉和彈擊的下沉性能都比較明顯;XuShaofa988也是一款較為著名的生膠,性能也以怪異著稱;配置了內能海綿的生膠裡面,則以愛博的鯤鵬生膠比較著名;紅雙喜近期則主要推出了閃靈生膠。
附2:生膠和正膠擊出的球有何區別
首先,從膠皮本身含膠量講,由於硫化程度不同,生膠的含膠量是最高的,因而被人們習慣稱做“生膠”,顆粒比較柔軟,彈性也較大;相比之下,“正膠”含膠量少,顆粒比較硬澀,缺乏粘性,但是穩定性相對較好。
其次,二者出球的共同點是:出球速度均為快速,落台均有下沉感;不同點:生膠在控制的穩定性差於正膠,製造旋轉上差於正膠,但是下沉感和速度優於正膠。
第三:在應用上,正膠適合近台快攻,尤其是左推右攻型打法,是直板快攻型選手最常用的膠皮類型之一;生膠適合橫拍兩面攻選手,一般是正反反生,或者直板倒板進攻型選手,一般是正生反反,主要是利用加強變化性和突然性而搭配。
第四:從各方面綜合評價來說:使用難度:生膠>正膠;回球的怪異程度:生膠>正膠;充分應用各種的技術范圍:正膠>生膠。
生膠選手如何做好預判
生膠選手所使用膠皮與反膠有很大的區別,採用生膠打法的選用膠皮一般是追求速度的使用tsp等進口生膠,選擇怪異性的使用國產友誼799系列、563系列,紅雙喜“閃靈”、大維等生膠,其中561-1屬半生半長膠,在怪異性上又比其他生膠更勝一籌,但各種生膠與反膠相比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因此生膠球友在參考上述預判知識的同時還須根據本身膠皮的特點進行切合實際的預判,以充分發揮生膠優勢,避其短處,提高自身綜合技術能力。
一、對方接生膠搓球的預判
生膠選手使用生膠發下旋球,或者接搓對方的下旋球,其搓過去的球雖然弧線較低,(當然要控制好搓球弧線,不要搓出高球)但下旋的旋轉並不強。tsp搓球有一定的下旋,799、563、閃靈等有弱下旋或不轉, 563-1不轉或弱上旋,這還要根據對方來球的旋轉強度而定,但總體趨勢基本同上。
因此生膠選手在搓出球後的預判,就是由於本身回接的下旋球旋轉不強,所以對方一般不可能搓出強旋轉的下旋球,如果對方按照接反膠搓球的習慣仍然用搓球回接,此時大部分搓出的球稍高或不轉,這時生膠選手千萬不要放過這個機會,要果斷地進行彈打,即便是回球較低,只要與網同高或稍高都要快撥或彈打,從而將優勢轉化為得分。如放棄了此時的機會,再用搓球回接的話,下一板反膠就有可能要轉為拉攻了,一旦進入相持,特別是反手生膠與對方反膠相持,生膠由於不能很好的摩擦就轉化為劣勢了。
二、對方接生膠的快撥或彈打的回球預判
由於生膠快撥或彈打的回球一般是比較下沉的,根據力量的大小決定下沉的強度強弱,力量大下沉強,力量小下沉弱。反膠接此種球由於速度、弧線及下沉均與反膠不同,所以很難發力拉沖,(撥球慢、力量小時對方仍可拉沖)一般只能是小力量或中等力量的拉上旋球與你相持,因此回球的力量不大,旋轉一般不會太強,接此種球時要調整好板型,發力的彈打或正手反拉,(正反反生打法)直板生膠要發力攻打。
三、對方接生膠檔球的預判與二基本相似
❼ 橡膠的基本加工過程有哪些
需要探討,幫助可以在網路空間名片頁(用戶資料)點擊上面藍:「leerubber」。
工藝流程選段:拉伸強度是表徵製品能夠抵抗拉伸破壞的極限能力。影響橡膠拉伸強度的主要因素有:大分子鏈的主價鍵、分子間力以及高分子鏈柔性。 拉伸強度與橡膠結構的關系: 分子間作用力大,如極性和剛性基團等; 分子量增大,范德華力增大,鏈段不易滑動,相當於分子間形成了物理交聯點,因此隨分子量增大,拉伸強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時達到平衡; 分子的微觀結構,如順式和反式結構的影響; 結晶和取向
工藝流程開始:
1綜述
橡膠製品的主要原料是生膠、各種配合劑、以及作為骨架材料的纖維和金屬材料,橡膠製品的基本生產工藝過程包括塑煉、混煉、壓延、壓出、成型、硫化6個基本工序。
橡膠的加工工藝過程主要是解決塑性和彈性矛盾的過程,通過各種加工手段,使得彈性的橡膠變成具有塑性的塑煉膠,在加入各種配合劑製成半成品,然後通過硫化是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變成彈性高、物理機械性能好的橡膠製品。
2橡膠加工工藝
2.1塑煉工藝
生膠塑煉是通過機械應力、熱、氧或加入某些化學試劑等方法,使生膠由強韌的彈性狀態轉變為柔軟、便於加工的塑性狀態的過程。
生膠塑煉的目的是降低它的彈性,增加可塑性,並獲得適當的流動性,以滿足混煉、亞衍、壓出、成型、硫化以及膠漿製造、海綿膠製造等各種加工工藝過程的要求。
掌握好適當的塑煉可塑度,對橡膠製品的加工和成品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在滿足加工工藝要求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降低可塑度。隨著恆粘度橡膠、低粘度橡膠的出現,有的橡膠已經不需要塑煉而直接進行混煉。
在橡膠工業中,最常用的塑煉方法有機械塑煉法和化學塑煉法。機械塑煉法所用的主要設備是開放式煉膠機、密閉式煉膠機和螺桿塑煉機。化學塑煉法是在機械塑煉過程中加入化學葯品來提高塑煉效果的方法。
開煉機塑煉時溫度一般在80℃以下,屬於低溫機械混煉方法。密煉機和螺桿混煉機的排膠溫度在120℃以上,甚至高達160-180℃,屬於高溫機械混煉。
生膠在混煉之前需要預先經過烘膠、切膠、選膠和破膠等處理才能塑煉。
幾種膠的塑煉特性:
天然橡膠用開煉機塑煉時,輥筒溫度為30-40℃,時間約為15-20min;採用密煉機塑煉當溫度達到120℃以上時,時間約為3-5min。
丁苯橡膠的門尼粘度多在35-60之間,因此,丁苯橡膠也可不用塑煉,但是經過塑煉後可以提高配合機的分散性
順丁橡膠具有冷流性,缺乏塑煉效果。順丁膠的門尼粘度較低,可不用塑煉。
氯丁橡膠得塑性大,塑煉前可薄通3-5次,薄通溫度在30-40℃。
乙丙橡膠的分子主鏈是飽和結構,塑煉難以引起分子的裂解,因此要選擇門尼粘度低的品種而不用塑煉。
丁腈橡膠可塑度小,韌性大,塑煉時生熱大。開煉時要採用低溫40℃以下、小輥距、低容量以及分段塑煉,這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2.2混煉工藝
混煉是指在煉膠機上將各種配合劑均勻的混到生膠種的過程。混煉的質量是對膠料的進一步加工和成品的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即使配方很好的膠料,如果混煉不好,也就會出現配合劑分散不均,膠料可塑度過高或過低,易焦燒、噴霜等,使壓延、壓出、塗膠和硫化等工藝不能正常進行,而且還會導致製品性能下降。
混煉方法通常分為開煉機混煉和密煉機混煉兩種。這兩種方法都是間歇式混煉,這是目前最廣泛的方法。
開煉機的混合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包輥(加入生膠的軟化階段)、吃粉(加入粉劑的混合階段)和翻煉(吃粉後使生膠和配合劑均達到均勻分散的階段)。
開煉機混膠依膠料種類、用途、性能要求不同,工藝條件也不同。混煉中要注意加膠量、加料順序、輥距、輥溫、混煉時間、輥筒的轉速和速比等各種因素。既不能混煉不足,又不能過煉。
密煉機混煉分為三個階段,即濕潤、分散和涅煉、密煉機混煉石在高溫加壓下進行的。操作方法一般分為一段混煉法和兩段混煉法。
一段混煉法是指經密煉機一次完成混煉,然後壓片得混煉膠的方法。他適用於全天然橡膠或摻有合成橡膠不超過50%的膠料,在一段混煉操作中,常採用分批逐步加料法,為使膠料不至於劇烈升高,一般採用慢速密煉機,也可以採用雙速密煉機,加入硫磺時的溫度必須低於100℃。其加料順序為生膠—小料—補強劑—填充劑—油類軟化劑—排料—冷卻—加硫磺及超促進劑。
兩段混煉法是指兩次通過密煉機混煉壓片製成混煉膠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合成橡膠含量超過50%得膠料,可以避免一段混煉法過程中混煉時間長、膠料溫度高的缺點。第一階段混煉與一段混煉法一樣,只是不加硫化和活性大的促進劑,一段混煉完後下片冷卻,停放一定的時間,然後再進行第二段混煉。混煉均勻後排料到壓片機上再加硫化劑,翻煉後下片。分段混煉法每次煉膠時間較短,混煉溫度較低,配合劑分散更均勻,膠料質量高。
2.3壓延工藝
壓延是將混煉膠在壓延機上製成膠片或與骨架材料製成膠布半成品的工藝過程,它包括壓片、貼合、壓型和紡織物掛膠等作業。
壓延工藝的主要設備是壓延機,壓延機一般由工作輥筒、機架、機座、傳動裝置、調速和調距裝置、輥筒加熱和冷卻裝置、潤滑系統和緊急停車裝置。壓延機的種類很多,工作輥筒有兩個、三個、四個不等,排列形式兩輥有立式和卧式;三輥有直立式、Γ型和三角形;四輥有Γ型、L型、Z型和S型等多種。按工藝用途來分主要有壓片壓延機(用於壓延膠片或紡織物貼膠,大多數三輥或四輥,各輥塑度不同)、擦膠壓延機(用於紡織物的擦膠,三輥,各輥有一定得速比,中輥速度大。藉助速比擦入紡織物中)、通用壓延機(又稱萬能壓延機,兼有壓片和擦膠功能、三輥或四輥,可調速比)、壓型壓延機、貼合壓延機和鋼絲壓延機。
壓延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工序:混煉膠的預熱和供膠;紡織物的導開和乾燥(有時還有浸膠)
膠料在四輥或三輥壓延機上的壓片或在紡織物上掛膠依機壓延半成品的冷卻、卷取、截斷、放置等。
在進行壓延前,需要對膠料和紡織物進行預加工,膠料進入壓延機之前,需要先將其在熱煉機上翻煉,這一工藝為熱煉或稱預熱,其目的是提高膠料的混煉均勻性,進一步增加可塑性,提高溫度,增大可塑性。為了提高膠料和紡織物的粘合性能,保證壓延質量,需要對織物進行烘乾,含水率控制在1-2%,含水量低,織物變硬,壓延中易損壞,含水量高,粘附力差。
幾種常見的橡膠的壓延性能 天然橡膠熱塑形大,收縮率小,壓延容易,易粘附熱輥,應控制各輥溫差,以便膠片順利轉移;丁苯橡膠熱塑性小,收縮率大,因此用於壓延的膠料要充分塑煉。由於丁苯橡膠對壓延的熱敏性很顯著,壓延溫度應低於天然橡膠,各輥溫差有高到低;氯丁橡膠在75-95℃易粘輥,難於壓延,應使用低溫法或高溫法,壓延要迅速冷卻,摻有石蠟、硬酯酸可以減少粘輥現象;乙丙橡膠壓延性能良好,可以在廣泛的溫度范圍內連續操作,溫度過低時膠料收縮性大,易產生氣泡;丁腈橡膠熱塑性小,收縮性大,在膠料種加入填充劑或軟化劑可減少收縮率,當填充劑重量占生膠重量的50%以上時,才能得到表面光滑的膠片,丁腈橡膠粘性小易粘冷輥。
2.4壓出工藝
壓出工藝是通過壓出機機筒筒壁和螺桿件的作用,使膠料達到擠壓和初步造型的目的,壓出工藝也成為擠出工藝。
壓出工藝的主要設備是壓出機。
幾種橡膠的壓出特性:天然橡膠壓出速度快,半成品收縮率小。機身溫度50-60℃,機頭70-80℃,口型80-90℃;丁苯橡膠壓出速度慢,壓縮變形大,表面粗糙,機身溫度50-70℃,機頭溫度70-80℃,口型溫度100-105℃;氯丁橡膠壓出前不用充分熱煉,機身溫度50℃,機頭℃,口型70℃;乙丙橡膠壓出速度快、收縮率小,機身溫度60-70℃,機頭溫度80-130℃,口型90-140℃。丁腈橡膠壓出性能差,壓出時應充分熱煉。機身溫度50-60℃,機頭溫度70-80℃。
2.5注射工藝
橡膠注射成型工藝是一種把膠料直接從機筒注入模性硫化的生產方法。包括喂料、塑化、注射、保壓、硫化、出模等幾個過程。注射硫化的最大特點是內層和外層得膠料溫度比較均勻一致,硫化速度快,可加工大多數模壓製品。
橡膠注射成型的設備是橡膠注射成型硫化機。
2.6壓鑄工藝
壓鑄法又稱為傳遞模法或移模法。這種方法是將膠料裝在壓鑄機的塞筒內,在加壓下降膠料鑄入模腔硫化。與注射成型法相似。如骨架油封等用此法生產溢邊少,產品質量好。
2.7硫化工藝
早先,天然橡膠的主要用途只是做擦字橡皮;後來才用於製造小橡膠管。直到1823年,英國化學家麥金托什才發明將橡膠溶解在煤焦油中然後塗在布上做成防水布,可以用來製造雨衣和雨靴。但是,這種雨衣和雨靴一到夏天就熔化,一到冬天便變得又硬又脆。為了克服這一缺點,當時許多人都在想辦法。美國發明家查理•古德伊爾也在進行橡膠改性的試驗,他把天然橡膠和硫黃放在一起加熱,希望能獲得一種一年四季在所有溫度下都保持乾燥且富有彈性的物質。直到1839年2月他才獲得成功。一天他把橡膠、硫黃和松節油混溶在一起倒入鍋中(硫黃僅是用來染色的),不小心鍋中的混合物濺到了灼熱的火爐上。令他吃驚的是,混合物落入火中後並未熔化,而是保持原樣被燒焦了,爐中殘留的未完全燒焦的混合物則富有彈性。他把濺上去的東西從爐子上剝了下來,這才發現他已經制備了他想要的有彈性的橡膠。經過不斷改進,他終於在1844年發明了橡膠硫化技術。
在橡膠製品生產過程中,硫化是最後一道加工工序。硫化是膠料在一定條件下,橡膠大分子由線型結構轉變為網狀結構的交聯過程。硫化方法有冷硫化、室溫硫化和熱硫化三種。大多數橡膠製品採用熱硫化。熱硫化的設備有硫化罐、平板硫化機等。
2.8其他生產工藝
橡膠製品的生產工藝還有浸漬法、塗刮法、噴塗法、蕉塑法等。
3橡膠配方設計
3.1橡膠的硫化(交聯)
交聯是橡膠高彈性的基礎,其特點是在一個橡膠分子鏈上僅形成少數幾處交聯點,因此不會影響橡膠分子鏈段的運動。
橡膠的硫化體系較多,常見的有:硫黃硫化體系、過氧化物硫化體系、樹脂硫化體系、氧化物硫化體系等
3.1.1硫黃硫化體系
主要適應於二烯類橡膠,其硫化活性點是在雙鍵旁邊的α氫原子。
組成:
硫黃
活性劑:氧化鋅,硬脂酸
促進劑:噻唑類(DM,M),次磺醯胺類(CZ,NOBS),秋蘭姆類(TETD,TMTM,TMTD),胍(D)
圖 1 硫黃硫化體系的結構特點
表1硫黃硫化體系分類
硫化體系 硫黃/促進劑(S/A)比 交聯鍵組成 性能特點
普通硫黃硫化體系 >1 以多硫鍵為主 動態疲勞性能好;老化性能差
半有效硫黃硫化體系(Semi-EV) ≈1 以單硫鍵和雙硫鍵為主 老化性能好;壓縮永久變形小;無硫化返原
有效硫黃硫化體系(EV) <<1
3.1.2過氧化物硫化體系-自由基機理
1 常見的過氧化物有:DCP(二枯基過氧化物)、BPO、DCBP、雙2,5
2 助交聯劑:抑制聚合難自由基無用的副反應。如TAIC,TAC,HVA-2
3 過氧化物硫化橡膠性能特點:老化性能好,壓縮永久變形小,製品透明性好。
表 2 過氧化物的交聯效率
橡膠品種 交聯效率 原因
NR 1 自由基的活性主要與甲基的超共軛作用有關,同時位阻較大,無法出籠格
BR,SBR 10-50 脫氫的速度為NR的1/3,但活性高,位阻小,能較快地與雙鍵加成,形成交聯鍵和新自由基
NBR >1 腈基影響交聯作用
PE,EPDM 1
EPR 0.4
IIR 0
3.1.3氧化物硫化體系
這是含鹵素橡膠的主要硫化劑。通常有氧化鋅/氧化鎂(5/4)、氧化鉛或四氧化三鉛(10-20,耐水製品)
3.2橡膠的填料
未加填料的橡膠,力學性能和工藝性能均較差,無法使用。
3.2.1作用
補強性:拉伸強度,撕裂強度,耐磨性
加工性能
降低成本
3.2.2填料的結構
3.2.2.1粒徑
一般來說,粒徑越小,強度越高。
表 3 常用補強劑及填充劑的粒徑范圍(mμ)
填料名稱 縮寫 料徑范圍
槽黑 23-30
高耐磨炭黑 HAF 26-35
半補強炭黑 SRF 60-130
氣相法白炭黑 水合二氧化硅 10-25
沉澱法白炭黑 10-40
氧化鋅 ZnO 100-500
輕質碳酸鈣 CaCO3 1000-3000
超細碳酸鈣 白艷華 25-100
硬質陶土 90% < 1000
普通滑石粉 TALC 5000-20000
3.2.2.2結構
粒子形狀及內部結構(吸油值法,DBP)。一般吸油值越大,結構性越強,改善性能越明顯。
3.2.2.3比表面積
粒子形狀(BET法,CATB法)。比表面積越大,強度越高。
3.2.2.4化學結構
反應性(PH值表示)。如炭黑表面的羧基、白炭黑和普通淺色填料表面的羥基等,酸性填料常影響橡膠的硫化,因此需加入活性劑,消除酸性。
3.2.2.5填料的處理方法
填料表面一般為親水性的,而聚合物是憎水的,兩者相容性較差,必須進行表面處理。
3.2.2.6表面活性劑
(1) 結構:有機化合物,具有不對稱的分子結構,由親水和疏水兩部分基團組成。
(2) 親水部分:-OH,-COOH,-NH2,-NO2,-SH
(3) 疏水部分:長鏈式、苯環式或烴類
3.2.2.7偶聯劑
(1) 分類:硅烷,鈦酸酯、鋁酸酯、高分子偶聯劑等
(2) 結構特點:親水部分與表面活性劑相似,但疏水部分能與聚合物形成化學結合或物理纏結。
(3) 對性能的影響:低分子偶聯劑通常在降低粘度的同時,提高力學性能;高分子偶聯劑則在大幅度提高力學性能的同時,增加體系的粘度,這是由於分子之間作用力增強的緣故。
3.3軟化劑和增塑劑
3.3.1軟化劑的作用
(1) 降低體系的粘度,增加流動性,降低硫化橡膠的硬度;
(2) 改善粘著性能;
(3) 有助於填料的分散;
(4) 便於壓出和成型。
3.3.2常見品種
(1) 操作油(軟化劑,用量較大):分子量300-600的烴類或芳香烴類(如機油,鏈烷烴油,芳香烴油,石蠟油等)
(2) 極性的酯類(在非極性橡膠中使用,稱為增塑劑,其特點為脆性溫度、且用量較少):低分子酯類(DOP,DBP,DOS)和高分子酯類(己二酸乙二醇酯)
3.3.3選擇原則
(1) 熱力學(主要因素):自由能ΔF=ΔH(熱焓) - TΔS(熵變)。一般混合過程中,自由度增加,ΔS>0;ΔH > 0(吸熱),盡可能小。
(2) 溶度參數:用Hildebrand方程進行判斷。
δ1與δ2越接近,ΔH越小。
極性橡膠——極性軟化劑;非極性橡膠——非極性軟化劑
(3) 溶劑化作用(次要因素):一般認為,橡膠的雙鍵有一定的親核性,增塑劑酯類有親電性,通過親電-親核作用增加了兩者的界面強度,相容性增加,不過這種親電-親核作用較弱,因此一般用量不宜過大(5-10phr)。如NR與DBP,NBR與芳烴油的相容性,SBR、BR與NR的差異,
(4) CR的溶劑選擇原則
3.4橡膠的防護體系
老化是指一切使橡膠性能劣化的過程。如O2,O3,熱,光,疲勞,力,催化劑,化學介質等,為了考察這些影響因素,設計了許多試驗方法。
氧彈試驗 O2
熱氧老化試驗 O2,熱
光老化試驗 光(戶外,室內,人造光)
臭氧老化試驗 O3
疲勞試驗 力,疲勞
DSC、TG 熱氧化,O2,空氣;熱降解,N2
3.4.1分類
物理:遷移、隔絕氧的作用
防 老 劑
化學:無污染型(酚類,1010,1076;硫化二丙酸酯(DLTP,DSTP);亞磷酸酯,168);污染型(胺類,RD,D,A)
防護體系 對苯二胺類(4010,4010NA)
抗臭氧劑
線形碳氫化合物(粗晶蠟,微晶蠟)
紫外線劑(橡膠不常用、炭黑的作用)
金屬離子鈍化劑
3.4.2反應機理
(1) 鏈引發
E = 0
(2) 鏈增長
E = 4-9kcal/mol
E = 0kcal/mol
E = 30kcal/mol
而金屬粒子則催化ROOH的分解。
(3) 鏈終止
3.5配方設計與硫化橡膠物性的關系
3.5.1拉伸強度
拉伸強度是表徵製品能夠抵抗拉伸破壞的極限能力。影響橡膠拉伸強度的主要因素有:大分子鏈的主價鍵、分子間力以及高分子鏈柔性。
一 拉伸強度與橡膠結構的關系
(1) 分子間作用力大,如極性和剛性基團等;
(2) 分子量增大,范德華力增大,鏈段不易滑動,相當於分子間形成了物理交聯點,因此隨分子量增大,拉伸強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時達到平衡;
(3) 分子的微觀結構,如順式和反式結構的影響;
(4) 結晶和取向
二 拉伸強度與硫化體系的關系
(1) 交聯密度:有一極大值。
(2) 交聯鍵類型:隨交聯鍵能增加,拉伸強度減小;多硫鍵具有較高的拉伸強度,因為弱鍵在應力狀態下能起到釋放應力的作用,減輕應力集中的程度,使交聯網能均勻地承受較大的應力。對於能產生結晶的NR等,交聯弱鍵的早期斷裂,還有利於主鏈的定向結晶。
三 拉伸強度與填料的關系
大量的試驗表明:粒徑越小,比表面積越大,表面活性越大,結構性越高,補強的效果越好。同時隨填料用量增加,有最大值,其大小受橡膠品種和填料類型的影響。
四 拉伸強度與軟化劑的關系
軟化劑的加入會損失拉伸強度,且與軟化劑與橡膠的相容性有關。
3.5.2撕裂強度
橡膠的撕裂是由於材料中的裂紋或裂口受力時迅速擴大而導致破壞的現象,一般是沿著分子鏈數目最小,即阻力最小的途徑發展。主要與橡膠應力-應變曲線的形狀和粘彈性有關。與橡膠品種、硫化體系、軟化劑均有關系。
❽ 生膠有什麼特點,要怎樣才能打好
生膠膠皮和普通的正貼膠皮在規格上相似,但是膠體的含膠量比正貼膠皮要大,因此顆粒比較軟,彈性相對也較大。與正膠相比,生膠的主要特點是出球速度明顯加快,適合運動員自己主動發力。擊球時,在重打的情況下,控制球的能力較好,且擊出去的球略下沉。生膠的主要不足之處是摩擦力小,不容易製造旋轉。在輕打的情況下,穩定性不如正膠,往往出現擊球打滑下網或使球產生漂浮的現象,在對攻中缺少迴旋的餘地。
進攻
從器材本身的特點和現有打法形成的過程來看,生膠打法的主要特長是積極主動進攻,尤以積極的攻打發力見長。快速的出手速度和進攻的突然性常是克制旋轉的法寶。而這種特長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冒險性,同時要求運動員具有攻打各種來球餓扎實基本功。
為了保證攻打的准確性,擊球點要在能夠發力的基礎上,離身體近一點;擊球時間以高點期最佳,錯過這一時間就要進行適當的調整,硬打就會增加無謂失誤;擊球部位要根據來球的情況,在中後部作適當的調節,如果來球上旋很強,擊打球的中上部,如果下旋較強,擊打球中後部,使作用力盡量通過球心,充分發揮生膠的擊打效果,產生一定的力量,克服球在球拍上的摩擦滑動;擊球弧線在保證球能過網的弧線高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生膠打出距離長的特點,給對手造成強有力的威脅,這樣還可以減少來回板數,使連續攻打中的失誤降到最低點。
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生膠本身缺少製造弧線的能力在攻打過程中要注意收緊腰部和腹部,協助手臂控制斜線,以增加擊球的准確性。
防守
防守是生膠打法的薄弱環節,尤其以防守第一板由下旋變上旋時的加轉弧圈球的難度最大。主要原因是生膠的膠皮較硬,顆粒對球的摩擦較小,球在板上的支撐力不夠,造成「打滑」而失誤,無法進行攻防轉換。這一致命問題,也是導致70年代到80年代初以匈牙利、南斯拉夫為代表的歐洲球隊,以加轉弧球為主要得分手段時期,生膠打法難有作為的重要原因。
在談到生膠防守的弱點時,我們不能不說一下生膠在接發球上的難度。由於相對正膠和反膠,生膠的反彈速度較快,造成穩定性較差,接發球容易影響手上對球旋轉速度的感覺,使本體感覺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在使用搓、撇、擺短等要求相對精細的接發球手段時,難度較大,造成許多人難以過接發球關而放棄使用生膠。
要擺脫生膠膠皮本身的特性造成的以上困難,在防守中首先要建立積極主動的意識和攻防轉換中力爭主動的膽量。在防守第一板加轉弧圈球時,除了擋、帶等相對保守的技術外,必須具備攻打的能力和信心,切實作到用力量克服旋轉,這是生膠打法要攀登高峰的前提技術條件。接發球時,要適當增加挑打的使用比率,減少搓擺的運用數量,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接發球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更好地發揮生膠的性能特點。其次,在生膠膠皮與海綿匹配時,要適當控制海綿的硬度,最好用稍軟一點的海綿,厚度控制在1.5-2.0毫米即可,不宜過厚,以免由於球的沖力到不了拍上,影響手上感覺。挑選底版時,最好稍硬一些,這樣,當球的沖力透過較軟和較薄的海綿時,球拍不會震手,可以充分依靠自己發力增強對球的控制。
乒乓球已經進入了大球時代。大球在旋轉和速度上均比小球有所減弱。愛實踐中,人們感到大球從對方檯面彈起後,第二弧線的旋轉減弱更為明顯,運動員防守第一板加轉湖圈球的難度普遍減小,這無疑給生膠打法解決防守問題創造了客觀條件,使生膠打法的未來的生存空間更為寬松一些。
❾ 生膠適合怎樣的打法
生膠打法的技術要求進攻從器材本身的特點和現有打法形成的過程來看,生膠打法的主要特長是積極主動進攻,尤以積極的攻打發力見長。快速的出手速度和進攻的突然性常是克制旋轉的法寶。而這種特長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冒險性,同時要求運動員具有攻打各種來球餓扎實基本功。 為了保證攻打的准確性,擊球點要在能夠發力的基礎上,離身體近一點;擊球時間以高點期最佳,錯過這一時間就要進行適當的調整,硬打就會增加無謂失誤;擊球部位要根據來球的情況,在中後部作適當的調節,如果來球上旋很強,擊打球的中上部,如果下旋較強,擊打球中後部,使作用力盡量通過球心,充分發揮生膠的擊打效果,產生一定的力量,克服球在球拍上的摩擦滑動;擊球弧線在保證球能過網的弧線高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生膠打出距離長的特點,給對手造成強有力的威脅,這樣還可以減少來回板數,使連續攻打中的失誤降到最低點。 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生膠本身缺少製造弧線的能力在攻打過程中要注意收緊腰部和腹部,協助手臂控制斜線,以增加擊球的准確性。 防守防守是生膠打法的薄弱環節,尤其以防守第一板由下旋變上旋時的加轉弧圈球的難度最大。主要原因是生膠的膠皮較硬,顆粒對球的摩擦較小,球在板上的支撐力不夠,造成「打滑」而失誤,無法進行攻防轉換。這一致命問題,也是導致70年代到80年代初以匈牙利、南斯拉夫為代表的歐洲球隊,以加轉弧球為主要得分手段時期,生膠打法難有作為的重要原因。 在談到生膠防守的弱點時,我們不能不說一下生膠在接發球上的難度。由於相對正膠和反膠,生膠的反彈速度較快,造成穩定性較差,接發球容易影響手上對球旋轉速度的感覺,使本體感覺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在使用搓、撇、擺短等要求相對精細的接發球手段時,難度較大,造成許多人難以過接發球關而放棄使用生膠。 要擺脫生膠膠皮本身的特性造成的以上困難,在防守中首先要建立積極主動的意識和攻防轉換中力爭主動的膽量。在防守第一板加轉弧圈球時,除了擋、帶等相對保守的技術外,必須具備攻打的能力和信心,切實作到用力量克服旋轉,這是生膠打法要攀登高峰的前提技術條件。接發球時,要適當增加挑打的使用比率,減少搓擺的運用數量,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接發球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更好地發揮生膠的性能特點。其次,在生膠膠皮與海綿匹配時,要適當控制海綿的硬度,最好用稍軟一點的海綿,厚度控制在1.5-2.0毫米即可,不宜過厚,以免由於球的沖力到不了拍上,影響手上感覺。挑選底版時,最好稍硬一些,這樣,當球的沖力透過較軟和較薄的海綿時,球拍不會震手,可以充分依靠自己發力增強對球的控制。 乒乓球已經進入了大球時代。大球在旋轉和速度上均比小球有所減弱。愛實踐中,人們感到大球從對方檯面彈起後,第二弧線的旋轉減弱更為明顯,運動員防守第一板加轉湖圈球的難度普遍減小,這無疑給生膠打法解決防守問題創造了客觀條件,使生膠打法的未來的生存空間更為寬松一些。 發球搶攻在比賽中,發球搶攻是最能體現積極主動、搶先上手的環節。對於生膠打法的選手來說更是如此。在生膠打法運用發球搶攻戰術中,有以下幾個環節,筆者認為應該予以適當強調: 1、發球長短結合,突出長球的作用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的直拍打法運動員來說,由於相持中的底氣不足,怕對方上手,自己失去搶先上手的主動機會,所以,用短球的機會大大增加,久而久之,長球在比賽中幾乎就看不見了,尤其是優秀運動員的榜樣作用,使其他運動員也模仿起來,走向極端化。 大家都知道,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全方位、多層次地牽制對手,乒乓球比賽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長球的配合,短球也就不稱其為短球;而短球之所以能夠發揮很大的威力,較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了長球的映襯,兩這相輔相成。所以,生膠打法的運動員在運用戰術時,要將長球有機地融入到發球搶攻的組合當中去,增加長球的使用率。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柳暗花明的效果。無論是發球搶攻本身,還是增強自身的相持實力,都有意想不到的效益。 2、上手拉打結合,以打為主現代乒乓球由於器材的不斷改進,技術的不斷發展,球的旋轉也越來越強,以至於落台後球打滑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給直拍生膠第一板的上手攻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以至於一段時期以來,很多生膠打法的運動員幾乎以拉球代替攻打。這樣做,穩定性提高了,但是威脅卻越來越小,畢竟生膠拉球還無法達到反膠那樣具有殺傷力的質量。 在這種形式下,人們不禁要問,生膠第一板上手攻打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筆者認為,生膠的攻打在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失去生存的空間,而是由於長期的慣性作用,意識和觀念轉變的不夠快,沒有很好地建立攻打的條件反射。這一點韓國的李恩實、石恩美等運動員的作法對我們具有榜樣的作用。 3、正反手上手結合,以正手為主目前,多數直拍運動員具備了反手反面攻的技術,這為反手緩解了的壓力。在正手不能上手的情況下,可以運用反面進攻達到上手的目的。但是反過來,也容易造成過分依賴反手的的傾向,形成一種左來左打,右來右打,四平八穩的技術風格,缺少應有的主動性。 反手上手拉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技術變化上,與正手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所以要想打出較高的水平,必須強化正手上手進攻的意識,做到正反結合,突出正手,這才是世界潮流。 接發球前面已經談到生膠在接發球上所遇到的困難。正因為生膠本身有這樣的不足,所以接發球的運用則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通過多種多樣的戰術組合變化,可以彌補技術上存在的不足,取得互相補充,協調進步的效果。 建立正手突破的意識從正手突破,是中國乒乓球隊近年來取得優勢的一項非常成功的戰術方法。
❿ 橡膠密封圈是用什麼機器生產的
橡膠密封圈生產的機器包括單刀切膠機、加壓式捏煉機、橡膠開煉機、平板硫化機等。
橡膠密封圈生產製造方面經過橡膠、模具、硫化工序一步一步操作,其中橡膠密封生產的設備應用有密煉機、開煉機,而硫化的工序操作為硫化機。
橡膠密封圈是由一個或幾個零件組成的環形罩,固定在軸承的一個套圈或墊圈上並與另一套圈或墊圈接觸或形成窄的迷宮間隙,防止潤滑油漏出及外物侵入。
(10)模具生膠怎麼切擴展閱讀:
O形封圈優點
1、可適用於大范圍壓力,溫度和間隙場台。
2、通常所需溝槽空間較小,重星輕。
3、在許多場合, O形圈可被重復使用,這是許多非彈性平面密封所不具備的優點。
4、在正確使用條件下,O形圈使用壽命可達材料老化極限。
5、O形圈密封失效一般是漸進的,易於發現判斷。
6、價格普遍低於其他密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