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書的製作過程
請問LZ問的是出版還是書的製成?要是出版的話,就是作者將稿子寫好後,寫好信封,寄往一家出版社,出版社經過審理、編輯再到設計版面,最後出版。如果是書的製成,就是先把木材砍下來,打成紙漿,經過攪拌等等一些過程,最後再把這些紙漿倒入模具,等稍干一點成型後拿出去晾曬便可成紙了~~~~
② 隸書樣式的設計是誰
主講人簡介:
李剛田: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篆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為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及國內外重要展覽活動。著有《隸書教程》、《篆書教程》、《篆刻教程》、《李剛田篆刻選集》等著作。
內容簡介:
華夏文字,蒼蒼茫茫,燦若星河;中國書法,冊冊卷卷,浩如煙海;五千年縱橫的中國歷史,蘊藏著華美的錦綉文章。
甲骨文怎樣被發現?小篆書體是李斯所創嗎?王羲之如何成為一代書聖?古老的東方藝術為何還能深受國人的喜愛?書法凝聚塵封已久的故事,故事演繹華夏文明的璀璨光芒。鈐記中華,感悟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書家薈萃,就像夏夜的群星讓人目不暇接,僅在宋代史書上記載的書法家就有八百多人,漢唐以來的中國傳統文人,無一不是操著一副筆墨,寫著世界上獨特的毛筆字,與筆墨結下了不解的情結。
中國歷代的皇帝約有半數以上都是善於筆墨的行家裡手,宋徽宗以書畫著名,他自創一體被稱為「瘦金體」。元朝的皇帝是蒙古族人,彎弓射鵰的手也能提筆寫一手好字。清代的皇帝是滿族人,至今,紫禁城裡還能見到順治、康熙、乾隆的大手筆。
在中國,亭台樓閣、名山古寺、庭院商號,若沒有書法牌匾點綴,就會覺得它缺少了文化含量,缺少了傳神的韻味,就連鄉村農舍、普通人家,逢年過節也要貼上春聯,有學者稱這種現象為中國的「筆文化」,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書法,書法藝術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在世界眾多的文字中,只有漢字的書寫走上了藝術化的道路,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民族風格的藝術類型,這就是書法。雖然人們對文字的研究由來已久,而對中國文字起源的認知,卻是從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被意外發現開始的。
(全文)
中國書法它從殷商甲骨文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書法它幾經變遷,有很多變化、發展、揚棄、整合,然後變成今天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從它的內容到形式,從它的內涵到外延,都有很多變化,最開始的書法和中國文字是密切結合的,咱們知道中國書法首先有一個條件,就是書法要寫字這兩個字,大家別小看這寫字,這兩個字。可以說書法是寫字,但是寫字呢,不一定就是書法,因為書法它是藝術,正因為書法是寫字,就是文字對書法的規定性非常強,我們古代的書法藝術,它是伴隨著文字的實用性而生發出來的
比如甲骨文,咱們說甲骨文,甲骨文的最開始出現,四千年前的文字,咱們最開始的時候並不認識它,我們古文字學界也不認識它,大概在一百年前吧,一百多一點,一百多年前,晚清有一個官叫做王懿榮這個人,他在有一次吃中葯的時候,葯店裡抓來中葯吃中葯,有一味中葯叫做龍骨,龍骨呢,他發現上面有很細小的文字,當時他確定不了是不是文字,就是細小的人工刻畫的痕跡,王懿榮是一個大學者,他根據他學者的功夫和他敏銳的觀察,他感覺到這個應該是最古老的文字,他就問中葯店你這個骨頭從哪兒來的,龍骨就是半化石狀態的那種骨頭,骨頭埋藏時間很長,已經蓬鬆了那種骨頭,這個葯店就說,它是出在河南,我們河南的安陽,一個小屯村這個地方發掘出來的骨頭,當地的農民就作為一味中葯,這個中葯上面有文字還覺得它不吉祥,就把文字刮下來,然後賣給葯店,有的殘存的,沒刮掉的,就落到王懿榮手裡,王懿榮就發現,他是個學者,發現以後呢,他就派人到了安陽就開始收購,開始逐漸的一門甲骨學就興起起來,最開始的起源傳說是這么開始的。
最開始的甲骨文呢,它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為什麼刻在那上面,當時古人也有毛筆,四千年前是有毛筆的,甲骨文里這個「聿」字,「聿」就是一隻手拿著一隻毛筆的樣子,它本身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里有筆它肯定有毛筆寫出來那種痕跡的字,為什麼今天看不到呢?它就是那些材料流傳不下來,古人寫在竹子上,木片上,樹葉上,獸皮上這些文字流傳不下來,當時沒有紙張,只有作為算卦用的龜甲獸骨呢?它是占卜用的,刻在這種硬質材料上就流傳下來了,它是那樣的。我們今天把甲骨文看作一種藝術,但在古代它完全是一種實用文字,由於它特殊的刻鍥方法不是毛筆寫,是刻的,又由於它特殊的那種載體,它是硬的材料,用硬刀,當時沒有鐵器,用青銅刀,或者玉刀,刻在龜甲獸骨上那種文字,形成它特殊的線條美,和特殊結構的方折錯落的美,所以古代書法的生成,它和文字的生成是緊密相伴的,和文字本身的結構,文字它的實用性,文字它的載體以及製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由於這種種的這種變化呢,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古代的書法藝術樣式。
你比如再往後,到了兩周的時期,東周西周,春秋戰國,到這個漫長時期主要代表性的就叫金文,或者叫做大篆,學術上有很多稱呼,一般就是叫做「金文」,就是鍾鼎文,就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兩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這個階段,鑄造的金屬文字,這種文字呢,由於它是金屬鑄造的,所以它有種特殊的美,咱們今天看到的,咱們在字帖上看到的金文拓片,是黑底白字,這種字它是從青銅器上捶拓出來的,那麼當時製作青銅器已經工藝很先進了。現在湖北省博物館收藏著全套的楚國青銅器,那製作的非常精美,它那地方因為它那個青銅器加了大量的錫,所以楚國的青銅器基本上不上綠銹,都是黑銹,黑亮黑亮的青銅器,當時你就看出,當時製作青銅器的工藝相當先進,它已經有了精密鑄造,就是用石蠟鑄造法來鑄造青銅器,青銅器上的文字呢,它是先刻在范模上,就是刻在范上,就是刻在模型上,然後通過青銅鑄造金屬溶液倒在模具里邊,然後清沙金屬冷卻變成這種文字,它帶有濃重的這種金屬鑄造的那種線條美,所以金文除了它結構的古樸,它線條本身的渾厚凝重,它是金屬鑄造的效果,所以古代的這種金文的藝術樣式,它和製造的效果緊密相連的,這是古代的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叫做「石鼓文」,它是先秦的東西,石鼓文是四言詩,石鼓文它就近乎小篆,已經是大篆向小篆過渡之間的一種書體,它是咱們今天見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石頭上,把石頭刻鑿平整之後,它可以從容的安排章法,這是書法藝術的章法來說,到了石刻,它是一種解放,石刻藝術以石鼓文為代表,石鼓文是非常有名的是個鼓形的東西,上面刻著四言詩,記述當時的秦王出征打仗狩獵的一些故事。這時候金石文字呢,因為石鼓文屬於廟堂文字,它是銘功記德的,所以它刻得很莊重,很平整,它已經有了小篆後來的基本樣式了。
大篆整個漫長的時期過了以後,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始皇那時候規定的一種標准文字,叫做李斯小篆,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採用「車同軌,書同文」。那麼文字呢,他在《說文解字序》上有這么一段,就是:「始皇命趙高、李斯、胡毋敬取六國古文,或頗省改,設為小篆。」秦始皇命令趙高、李斯、胡毋敬這三個人,把六國古文拿來「或破省改」,什麼意思呢?就是多少添去,去改造,成為小篆,這個過程大家聽起來,到了秦始皇實際上他是在做一種文字改革,把不統一的六國古文,把秦楚齊燕韓趙魏六國不統一的古文到了秦始皇手裡,把它標准化,統一化,實際上他是一個功勞,所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文字給埋了,把書給焚了,他不是這樣的,好多書,你比如種樹的書,農業的書,治病的書,他並沒有燒,文字呢,他取六國文字的精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他創造了這種小篆,當時是一種功勞,現在稱為「李斯小篆」,就傳說是李斯寫的,最典型的就是泰山刻石,這塊刻石,現在泰山刻石拓片,就是咱們拓出來的文字能見到五十幾個,實際上文字只能見到十三個,就在山東曲阜,傳說是李斯寫的。
但是咱們現在根據情理來講,不可能是李斯寫的。就是傳為是李斯,李斯是河南人,為什麼不可能是李斯寫的?他身為宰相,他不可能每天去寫那麼工藝化的小篆,小篆是藝術性文字,工藝化非常強,它結體修長,線條都是等線體,那麼這種文字就是在丞相李斯領導下的一個文字改革小組完成的,就把這個功勞都記在李斯一個人頭上,實際上任何一種古代文字的形成,文字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積攢了很多人的智慧,最後形成一種書體,這是小篆。
到了漢代的時候,小篆就廢止了,它就在流通文字中廢止了,但是漢代的篆書有一個質的變化,就是它從實用文字變成了藝術文字,它從美用不分的文字變成一種追求美化的文字,這就是它開始藝術化,篆書開始有意識的走向藝術化是在漢代。
漢代通行的是隸書,那麼隸書生成的年代是什麼年代呢?有人說是西漢,有人說是東漢,有人說是秦,現在根據文獻記載和地下資料出土,它應該是在戰國末期,隸書已經生成了,大量的流傳是在民間,為什麼叫隸書呢?它隸書有一種隸屬的意思,當時是篆書的輔助書體,隸屬於篆書,還有一種說法呢,「隸」是「徒隸」,就是奴隸或者徒隸,是下層老百姓使用的文字,不是官方的標准文字是民間文字,但是正是這種民間文字,這種徒隸寫的文字,這種隸屬於篆書的附屬文字,它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使用中的生命力,它逐漸取代了篆書。
這里有一個故事,它說隸書的生成是誰呢?創造隸書的也有一個故事,是程邈這個人創造了隸書,就好像傳說是李斯造小篆一樣,實際上隸書不可能是程邈一個人造的,它也是在文字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逐漸形成了隸書。那麼對程邈有一段記載,說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關在雲陽獄中,就是「系雲陽獄中」,把他關在監獄里,程邈就苦思冥想,在獄中十年,創造了隸書,就把這種隸書歸在一個人頭上,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記載或者傳說,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早在程邈之前,隸書在戰國時代已經有了,那麼咱們知道,紙張的發明要晚,或者紙張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從兩漢一直到三國,人們怎麼寫字呢?就寫在竹簡木牘上,當時寫字就是把一個竹片削光了,大概有一尺長,叫做「竹簡」,咱們現在誰給誰寫信,寫一封書簡還從這兒來,簡牘也從這兒來,尺牘都是從這兒來,它這個竹子為簡,木頭的叫「牘」,這叫「簡牘書法」,當時叫「簡牘」,當時沒有紙張,人們就在竹片上和木簡上寫字,說這個人「學富五車」,「學富五車」這個意思呢?當時這個人非常有學問,能讀五車書,五車書現在什麼概念呢?它是寫在這個竹簡上的,不過一本新華字典而已,它沒多少東西,它含量很小,它寫在這個竹簡上,單個的為簡,簡用繩子串起來,上面一條繩子,下邊一條繩子,串起來之後,它叫「冊」,現在一冊書兩冊書還是從這兒來,把冊捲起來叫「卷」,一卷書兩卷書也從這兒來,這么一卷一卷,咱們在電視上看到,那麼一卷一卷的書,它容納的文字量很小。
正是為了使每隻簡,每片牘上容納的文字多一點,所以這個書體修長的篆書到了漢簡裡面,到了隸書,就越寫越扁,越寫越扁,這樣它一個簡上容納的字比較多,篆書的體態是修長的,隸書就是左右開闊,豎向它就越寫越扁了,就是左右波拂分展,書法上叫「波拂分展」,豎的方向就是縱向比較收斂,形成特殊的隸書樣式,這是兩漢中,尤其是東漢,東漢有很多碑刻,著名的漢碑,大概現在能見到拓片的有五十幾種,這就是漢代的書法藝術,漢代是一種雄渾博大的藝術,它崇尚質朴,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這種思想占統治地位,儒家的審美是什麼呢?它講究不激不勵,風規自遠,講究中正沖和,講究和平,雍容博大,它是這種藝術,所以漢代的書法呢,它是以簡朴以質朴,包括漢代的印章叫漢印,都是以簡朴為崇尚的,好像漢代的隸書裡面並不豐富,比後世的行草書要簡單多了,它靠一種很簡單的又不斷重復的這種節奏產生一種深邃感,往往是簡單的東西,它有深刻性,往往是妍的東西,它是表面化的,漢代的藝術雄渾博大,具有深刻性,它恰恰代表了中華民族對美的一種追尋,所以漢代藝術是中國藝術一種代表性,高境界的藝術。
但是漢代以後,它就是以書家流派為代表,咱們看的「顏體」,一提「顏體」就是以顏真卿個人為代表,以他的風格為代表,那麼「顏體」,我們想的不是他的哪件作品,而是顏真卿他的整個的風格。
書法不單單是一種技法、不單單是技巧,書法除了它的技巧,除了表面層的技巧之外,它的筆法、墨法、章法、字法等等之外,它有它的藝術形式,藝術形式的一種美,除了形式之外,它還有一種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代表著一種文化,咱們說書法是每個人的字就是每個人的名片,每個人的字拿出來,就是不搞書法的人,你寫出字,帶著自己的性情,帶著自己對美的理解,這是一種本能的,但是這種層次是比較低的,到了書法的時候,就是受制於書法藝術它自己的規范,形成一種個性化的藝術創作,那麼書法藝術呢,它同書體上有真、草、隸、篆,但是這個不能概括,你比如草書里邊它有狂草,有今草,有小草,還有章草,那麼隸書它有西漢隸書、東漢隸書、簡書、碑刻文字,那麼楷書它有顏、柳、歐、趙,還有魏碑,魏碑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石刻的文字,還有後來的很多書家。
古代的書法家,都是文化人,都是文化名人,顏柳歐趙都是做大官的,官做得都非常大,蘇東坡是蘇大學士,風流的蘇大學士,他不但是高官,而且是大文人,詩詞書畫都是相當精絕的,古代的特殊形式它構成了古代書法家的隊伍是這樣的,因為古代書法家拿書法作為副業,書法是「翰墨小道,壯夫不為」。就是翰墨它是小道,有一本《孫過庭書譜》,它就把書法和釣魚和下棋並列起來,實際上它是一種對書法的蔑視,它認為經國大業,治國平天下這是大事,「翰墨小道,壯夫不為」。寫字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的書法定位它沒擺在一種固定的位置,要麼它作為游於藝,它是玩的,要麼它作為一種進仕途的敲門磚,它是用的,它惟獨沒有把書法作為庄嚴的、獨立的、自完自足的,這種內在品質的藝術提出來。
從技法上它也是不斷在變化,不斷的演變,咱們說這毛筆,這個毛筆呢,它就跟著很多變化,根據人的使用在變化,由於漢代人,剛才談到漢簡的時候,漢代沒有這么高的桌子,它是矮幾,很矮的茶幾,我在有些看到電視劇上漢代人寫字用很高的桌子,也寫紙,它是一種編故事,和歷史事實不符的,有時候漢代的大將軍還拿著大印在紙上蓋,那個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漢代人用印章,當時沒有印泥,它是蓋在泥上,剛才說這一卷,串簡為冊,卷冊為卷,把卷上纏上一條繩子,在繩結上放上一塊泥,然後把這圖章打到這泥上,「使物轉徙而不可發也」,就是這件東西,這叫文書,一站一站地傳遞,不能打開,就是快馬揚鞭,一站一站地送到北京,送到京城這個文件送去,送去以後這塊封泥不能打碎,如果這塊封泥碎了,就是什麼呢?就是你泄露國家機密罪,或者是偷看了,這個就要殺頭了,所以那個時候它用印是那樣用的,它並不是蓋在紙上去印的,所以漢代人他有許多特殊的,現代人不可想像的一種書寫習慣,他的用印習慣,因為漢代人沒有桌子,寫字一手拿一個竹簡,一手拿一個毛筆,簡筆俱動這樣去寫,寫一個橫,這樣兩個都動,寫一個豎呢,它因為豎著不容易,豎越寫越短,這個隸書它就越寫越寬。
當時用筆,最開始用棗核筆,棗核筆是什麼意思呢?筆里頭有一個硬芯,筆毛披在外邊,它像咱們沾水筆一樣,筆頭用禿了可以去掉,再套上一個筆頭去用,古代長沙出土的那些筆,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那些筆就是這樣的。說王羲之寫字他筆成冢,墨成池,他練字練得很勤奮,筆就埋了幾個墳頭,都是他寫壞的筆,就是退筆冢,什麼叫退筆冢呢?就是把筆頭退下來,用大筐裝著,越裝越多,最後把它埋起來,成墳頭,稱筆冢,埋成墳頭那麼勤奮。
咱們有時候旅遊,到曲阜看到旅遊景點銷售部里邊掛著王羲之的對聯,那肯定是假的,因為王羲之那時候沒有大紙,就不可能寫對聯,當時也沒有對聯形式,對聯形式一直到了明代中葉,人們才開始用對聯作為書法創作出現,當時最早那個時候也沒有那麼大紙,也沒有對聯形式,那肯定是假的。紙張出現以後,就是開始出現了後人總結王羲之的筆法,叫做「古法用筆」,咱們現在談到的書法的最基本的技法,就是筆法。實際上它不是金石文字的筆法,不是隸書的筆法,隸書時代還沒有筆法,筆法是職業書法家出現之後,紙張出現以後,文人對寫字用筆的一種總結,總結出一種規律,叫做筆法,那麼隨著這種筆法工具在逐漸改進。
剛才說到清代的碑學興起,它開始寫金石文字,開始寫隸書、篆書。隸書、篆書追求什麼呢?它追求一種金石效果,就是蒼茫效果,除了寫得很清爽的效果,它追求一種朦朧效果,模模糊糊的效果,它追求一種書法審美上和聲效應,這個詞我這么說,比如樂器,咱們在彈奏樂器的時候,這個樂器咱們彈鋼琴的時候,這個手彈的是旋律,那麼這個手彈的是和聲,伴奏是和聲,那麼在碑派興起以後,在大幅作品的時候,這種和聲作用要出現,所以單靠一種短鋒的硬毫毛筆它就完成不了這種大作品,金石文字,所以就出現了長鋒羊毫,長鋒羊毫筆在清代中葉普遍使用,實際上從明代開始,到了清代中葉普遍開始使用長鋒羊毫,這個就是說,它用筆的方法,根據材料它緊隨著時代在變化,當代書法變化是更為豐富多彩。
近二十幾年,書法在我們全國興起了一個書法熱,愛好書法的人越來越多,書法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這是像我們是非常歡欣鼓舞的事,像我們從事書法專業的人來說,可以說如魚得水,但是,早些年,像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是這樣,我學書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時候很小,「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書法就作為「四舊」,作為封建糟粕都給清除了,當時就是誰要是寫,你比如寫顏真卿的字,有人說你是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你就不能寫。歷史上這些書家的東西,都作為封建糟粕,我那時候寫字就是比如我偷偷地借人家一本字帖,承諾人家天亮要還,晚上借天亮要還,這時候我晚上回家連夜通宵不睡,就把這個帖描啊,用薄紙附在上,當時也沒有復印機,什麼都沒有,就在那兒描,通夜不睡把這貼描完,天亮偷偷還給人家,也不是別人吝嗇,就是他這個東西,還不能暴露,暴露了就要被抄家,就會有這種危險,當時文化大革命學書法是相當艱難的。但是後來,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就是1979年之後,迎來了文學藝術的春天,隨著人們的思想解放,社會開放,書法藝術在這個春天的大背景之下應運而生了。
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在這個前後各省的書法家協會都成立了,一直到各縣、各市縣一級都成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現在有七千多會員,加上縣市一級的,大概我們這個社會里邊從事書法和欣賞書法的人,要以上千萬人口計算,這樣一個書法熱的一種大的背景,這個書法藝術探索也越來越多,它在打破過去人們的習慣的審美定式,在追新,追求一種新,在這個過程之中,書法在發展,人們在個性化,就追求個性,在個性化的過程之中,很多人感到迷茫,我們感到迷茫,什麼是書法美,越來越搞不清楚,有些人就覺得你們專家眼中的書法美,和我們普通人眼中的書法美距離怎麼這么大,你們在全國獲獎那些作品,我看起來怎麼那麼丑,他能獲獎,為什麼獲獎?我這個老師,我學了四十年書法,全國展,我一投稿就落選了,我的學生跟著我學了三五年,他就入選了,他就能入選,這是為什麼?他就有好多這種由於追求不同理念不同產生很多差異,有很多問題,這個也是目前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這個里邊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什麼叫書法?包括我們搞了幾十年書法的人,如果問你,什麼叫書法?你很難用一個准確的,或者幾句話用一個概念的語言去說出來,所以對書法的認識不同,它就產生了對審美的很多差異,過去人對書法的認識,他是用美用結合式的書法,美和用結合,今天這個書法呢,它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有些人認為書法是美用結合的,有人認為是純欣賞性的書法,就好像咱們看到展覽會上的那些作品,看到模特在走T型台那些衣服,看著很美,就是不能上街穿,咱們美用結合的衣服就是老百姓日常穿的衣服,既穿上舒服又要美,它是一種審美,但是更多的展廳藝術又是T型台藝術,實際上是服裝的T型台藝術,所以它現在這個藝術在分化,古人欣賞藝術的方式它不一樣,和現代人不一樣,古人他是在品味書法,古籍上有這么幾句話,就是「口誦其文,手楷其書,想見古人風采」。所謂「口誦其文」,古代人沒有大紙,他這一篇書法就放在桌上,這么默默地讀著這個文字內容,美妙的詩句,美妙的文章,默默地讀,「口誦其文,手楷其書」就是用手或者用心玩味著他書法的美妙,筆勢之間的關系,一筆一筆寫過去,筆勢之間的關系,想見其人風采,就是通過美妙的文字,通過美妙的書法,感受到這個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種真善美合一式的欣賞,它是一種天人合一式的欣賞,這是古代的欣賞方式,這種欣賞方式一直延續幾千年,帶有濃重的古代文化的味道,它講究很多,比如「書品即人品」這個關系,書品就是這個人他人品高書品自高,實際上它對書法的解讀,就是對人生的解讀,就是對道德的解讀,它和現在人看書法不一樣。
古人對書法是讀,現代書法是看,全國展覽,全國書法展覽,一般早些年就是展出五百件,最近幾屆,我剛從全國八屆書展評選我做評委回來,它入選要一千件,這個一千件作品你要去看展覽,這個展廳中,你看三個小時就很疲倦,非常累了,三個小時一千件,那麼一件能夠看多長時間?三個小時,一百八十分鍾,你要看一千件,大概一件作品能看二十秒都看不到,一件作品作者千辛萬苦創作出來,你只能看到二十秒,這二十秒不能讀只能看。看完了以後你很疲倦出來,出來有朋友問你,你覺得哪件作品最好,對你留的印象深,這個時候你可能說,西北角那件草書寫得特別好,我印象特別深,這朋友繼續問你,這件作品它寫得什麼內容?你可能茫然不知,沒顧及它寫的內容,就是你沒有讀,只有看,只有對書法的看,而沒有對它進行讀。
正是由於這種由讀到看,看這個變化很簡單,它實際上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古人的書法是讀,是在書齋中,是靜對著書法,今人的書法是在牆上掛著,在壁上觀,在高大的展廳中、在眾多的作品對比之下去讀,這個時候眾多的作品對比之下去看的話,哪件作品在形式上突出,首先就能打動你,打動你的是形式,比如咱們現在人們的審美方式在改變,人們的審美習慣也在變,我給大家舉的例子很簡單一些例子,你比如我們古代有句話「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過去那種小農經濟時代,一個村子我這家酒做得好,我的酒香,我住得再偏僻、巷子再深,這些老客戶拿著酒壺來我這兒打酒,來我這兒喝酒,來我這兒聚會,酒好啊,我就靠這種酒好的誠信來吸引消費者,我不必要做什麼,隨著市場經濟以後,就不行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就過時了,你就必須做廣告,巷子就必須不能深,廣告做得要好,那麼你這個貨又必須是好,它比過去的農業時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兩重的,酒要香,巷子又不能深,這個例子在藝術創作上同樣是這樣,我們古代的書法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不要張揚,古人他用儒家的理念去對待書法,書法要無意於佳乃佳,就是我不是刻意地追求一種美,但是我在不自覺中表現了一種美,我要若不經意,作品若不經意,我反對刻意經營,追求一種「勝似閑庭信步」那種感覺,古人是處於這種感覺去寫,他反對作品的設計性,但是在今天的展廳時代,你作品如果沒有這種設計性,在眾多作品對比之下,一千件作品,就是你是個灰姑娘,你長得再漂亮,你這個灰姑娘,人家很容易忽略過去,所以它這種審美形式變了,古人他對作品細細地解讀,今天到作品的看,這種理念的變化,他對作品的技法和形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③ 古代的竹筒做的書是什麼樣子的(求圖片)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象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
竹簡淵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3)如何做書簡模具擴展閱讀
由來
產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的涵義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
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簡牘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春秋到東漢末年是簡牘最盛行的時期,紙張發明後,竹木簡牘又與紙張並行數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恆玄下令,簡牘制度方告結束。
④ 用壓舌板做書簡
可以的,很不錯的,打個孔,穿上線,就是個書簽,還很別致。
⑤ 讀<<談美書簡>>後對美的認識
其實定義本身就一種對美的局限,就象人類意識信仰與懷疑的關系一樣,美也需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需要一種認識的基礎,然後在這樣的一種層面之上進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識會對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於個體意識的對美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確的。美的感受從來就不是相同的,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自我意識;但美感卻是可以相通的,因為我們同樣屬於整體意識的一部分。美的定義在於對美的感受,對美的理解,對美的想像,美是我們意識的內在的部分,是基於意識整體的方向。
對於美的定義已經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為美感對於任何一個有意識的人來說都並不陌生,但對於美究竟是什麼,卻似乎總是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給美定義的想法似乎比審美過程更具有誘惑力,這就象人類可以見到上帝的願望比信仰上帝更強烈,只是這種願望因為一直無法實現而淡忘。而美卻並不如此,因為我們都察覺到美的存在,卻不象上帝那樣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下面將對一些美的歷史進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識對美的理解。
我們先了解古希臘哲學對美的理解,柏拉圖的美學與其哲學一樣是基於理念論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體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諧是美的基本特徵,認為不僅藝術,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樂一樣達到內部各種傾向、力量的和諧。這種和諧作為美的范疇是畢達哥拉斯提出的,畢氏認為美就是一定數量關系構成的和諧。比如音樂就是由各種音調組成,而這些音調又與發音體在數量上的差別有直接關系。整個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還不是由於太陽、月亮和所有的行體明暗相間,參差錯落所形成的偉大和諧嗎?
還有一個希臘修辭學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一個美學范疇——崇高。《論崇高》「從生命一開始,大自然就向我們人類心靈里灌注進去一種不可克服的永恆的愛,即對於凡是真正偉大的,比我們自己更神聖的東西的愛。」認為藝術應具有崇高的風格,作者須有「偉大的心靈」,崇高不是別的,正是「偉大心靈的回聲」。崇高的思想當然屬於崇高的心靈,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種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賜予。英國人博克在《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中認為「當一個對象以美打動我們的感官,使我們產生一種滿足感而不是佔有欲時,我們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當一個對象使我們聯想到危險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臨危險欲痛苦的威脅時,我們所體驗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屬於美,而是與美並列的范疇。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系」。休謨認為對於美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審美活動「用心情借來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盧梭在《論科學和藝術》中認為隨著科學和藝術的興起,人類失去了「那種天生的自由情操」,人類應該回歸自然情感中。鮑姆嘉通提出應建立一門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叫做「埃斯特惕卡」[Aesthetics],認為美是「感性認識自身的完善」。
康德《判斷力批判》認為審美判斷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是「惟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強調藝術創作的精髓在於意志的自由,卻不是毫無節制的,而建立在自然的必然基礎上的。費希特創立以「自我」為中心的哲學體系,認為「自我」是唯一的實在,一切存在物都在自我之中並通過自我而存在。
黑格爾《美學》中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藝術美高於自然美。藝術只有通過心靈理念才能變為真正真實的和顯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無限的形式。美學的范圍在於藝術美,而不是自然美。藝術從象徵、古典到浪漫的轉化是精神自由的、無限的理念要求沖破一切物質形式的束縛回到其本身,在繪畫、音樂、詩歌中物質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現。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來源於現實生活,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反對純藝術論。藝術再現生活現實,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納《美感》給美下了一個定義:美是積極的、固有的、客觀化的價值。門羅在《走向科學的美學》指出「美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它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兩組現象,藝術品以及於藝術作品有關的人類活動。
從上述的簡單羅列可以了解美的定義同樣是兩種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實美本身並不在於這兩者的區別,美是意識的內在,美感是意識對於美的感受,而物質更多是審美的對象。美學僅僅在於研究美的意識機制,而並不在於美究竟在那個域。美在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表現為和諧,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現為崇高,在康德、黑格爾表現為自由,在車爾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納表現為客觀或現實。由於不同意識的觀察美存在的角度,對於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這種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為美的一個理由。
在這里我們並不準備確定美的定義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諧,因為美是一種意識現象,它具有基於自由意識的不同。因此對美的定義是一個並不現實的課題,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作為美內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諧,而所有的要素都基於自然的或者說意識的精神。自由是基於意識自身的,崇高是基於意識超越的,而和諧是基於意識目的的。美對於我們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定義,也並不在於發現它的本質,而在於我們對美的理解,在於美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⑥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什麼意思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意思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就跑到我床下。
該句子出自《國風·豳風·七月》,是《詩經》中最典型的農業生活詩,是風詩中最長的一篇,88句,380字。在藝術上也是「三百篇」中比較突出的一篇。
作品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6)如何做書簡模具擴展閱讀:
《國風·豳風·七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
此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的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
全詩共分為八章。第一章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第二章寫婦女蠶桑;第三章寫布帛衣料的製作;第四章寫獵取野獸;第五章寫一年將盡,為自己收拾屋子過冬;第六章寫采藏果蔬和造酒,這都是為公家的,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類;第七章寫收成完畢後為公家做修屋或室內工作,然後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寫鑿冰的勞動和一年一次的年終燕飲。
此詩通篇用「賦」的手法,圍繞著一個「苦」字,按照季節的先後,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蠶寫到打獵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語言朴實無華,完全是用鋪敘的手法寫成的,語調凄切清苦,彷彿是在哭吟著一部沉重的歷史。
⑦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
1、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中國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除夕、元宵、中秋等節日。又叫跑馬燈、串馬燈。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
系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艷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裡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穀豐登的寓意。
2、指南針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
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
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3、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4、火葯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5、印刷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⑧ 如何做書簡/模具
還不如找一個好一點的照相機把書翻拍一下,存在電腦里看,還可以放大,看得更清楚。或者也可以列印照片、裝訂成書,怎麼也比你自己刻書簡單許多。
⑨ 我是播音員,我的欄目是子午書簡,請幫我做出一份開場白和結束語來,要有個性,原創
年華如歌,歲月如梭,此時用夢鑄就我繁華,不悔青春夢,終有一朝越雲霞,府天下。
現在正是我們的大好風華,花香四溢,暖風微吹,春意盎然,展露一片生機勃勃。
朋友們,你我都是文學的愛好者,你我都是文字的書寫者,你我都是青春的駐唱者,你我都是夢想的飛翔者,你我都是文學世界海洋里的翱翔者。
我們青春,我們活力無限,我們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我們的文字在世界裡獨放異彩,頂在雲端,照射出太陽般的光芒。
子午書簡歡迎你的加入,讓我們一起在文學里共同共同成長,一起共同書寫人生里的故事,或喜或悲,或聚或離,點點滴滴,每一次情感的流露,都用文字篆刻出最美的華年。我們有夢,我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夢,讓我們一起肩並肩的一起往前奔,跌倒再爬起,我們有著一顆仁愛的心,我們一起飛翔,有人遇困,我們絕不袖手旁觀,我們把愛拋灑,灑向世界,灑向未來。
在這里,沒有矯揉造作,只有真情實意,有的是文字的純潔,人生的美好,加入我們,你的人生將會多添一筆美麗,多一份珍貴的情誼,有夢,就來吧,親愛的朋友們。
雖然不可謂之千載難逢,但這一機緣怎能錯過,我們相會在一起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吧!讓我們的文字加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