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人膝蓋疼是怎麼回事有那些改善的方法
膝蓋是人體身體部位,位於大小腿之間的連接部位。膝的主要內部組成結構為半月板以及四條韌帶。
半月板為膝內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之間的接連處所墊的一塊新月形的纖維軟骨組織,作用是緩沖膝關節的震動,以及避免兩塊骨頭的直接摩擦。
另外,它由四條主要的韌帶支撐著。其中有兩條在膝的兩側,稱為中側突韌帶和外側突韌帶,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部軸離位;另外兩條韌帶則分別分布在膝前後方,稱為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作用是防止膝部前後移位。
組成:川牛膝30克,獨活20克,三棱20克,莪術20克,海桐皮30克,乳香20克,沒葯20克,土鱉蟲15克,制川烏10克,威靈仙30克,紅花15克,舒筋草30克。功能:活血化瘀、通調氣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用法:每日1劑,加水3000毫升先浸泡20分鍾,然後煎20分鍾,趁熱熏洗並熱敷患膝關節20分鍾,早晚各熏洗、熱敷1次,10劑為1療程,療程間隔2天。方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骨痹」范疇。人到中年,肝腎不足,氣血失調,加之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痰瘀內停,脈絡不通,筋骨失養而發生膝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狀。中葯熏洗療法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加減運用:風寒偏重加防風20克、細辛15克;偏氣血虛加黃芪30克、當歸20克;肝腎不足偏腎陽虛加杜仲20克、淫羊藿20克、肉蓯蓉20克;偏陰虛加女貞子20克、菟絲子20克;偏血瘀加桃仁20克、紅花加重為20克;痰濕偏重者加法半夏20克、地龍20克;濕熱偏重加土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蜂房30克。
注意事項:患處皮膚潰爛者禁用,關節紅腫發熱者易將煎湯放置溫涼後洗敷患膝,制川烏有毒,切勿進口。
溫針灸配拔罐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所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病變,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部的肌肉、韌帶會有不同程度的鬆弛,半月板也逐漸失去彈性,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功能,出現應力不均衡的情況,骨質增生逐漸產生,增生的骨質會使骨頭的面積增大,壓強減小,以免骨與骨之間因壓強過大而導致損傷,這是人體為了對抗老化而產生的保護性變化,但如果這種變化超出人體的適應范圍,增生的骨質長期牽拉、刺激附著其上的肌肉、韌帶,致使關節囊擴張,就會出現膝關節僵硬、腫脹、疼痛、變形,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針灸治療本病有很多的方法,在減輕症狀、調整體質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以下介紹溫針灸配合拔罐法: 取穴:內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中脘、腎俞、阿是穴。操作:令患者下肢伸直,膝下墊一枕頭,使整個膝關節放鬆,穴位皮膚消毒後,常規針刺內、外膝眼,血海,梁丘,局部疼痛部位,足三里,中脘,以患者覺酸脹感為度。在足三里和中脘穴針柄上套置一段兩厘米長的艾條,從上端點燃,進行溫針灸,留針30分鍾,每日一次。起針後,在腎俞穴拔火罐,留罐10分鍾,一周兩次。此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多由體質虛寒,陽氣不固,感受風寒濕邪後,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筋骨、關節、肌肉酸痛麻木,甚至屈伸不利,活動功能受限。內外膝眼、血海、梁丘為局部取穴,針刺此四穴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可疏導局部氣血運行而止痹痛;《素問·厥論》曰:「陰氣起於足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內」主要指中焦脾胃,若飲食不節,貪食生冷,損傷脾胃,中焦生化氣血的功能減退,則易與濕寒之邪相感而發本病。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為強壯保健要穴,中脘是胃募穴,有和胃健脾之功,溫針足三里、中脘,可益氣養血,扶正培元,補益後天之氣;腎俞有補益腎氣、益腎固精之功,在此處拔火罐,利用溫熱和負壓的作用可溫壯腎陽,強壯腰膝,緩解疼痛。
⑵ 傷殘專業知識點分享-足弓結構破壞
足部解剖
足位於踝關節以遠部位,由跗骨7 塊(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及內側、中間、外側楔骨)、跖骨5 塊、趾骨14 塊等26塊骨以及肌肉、血管和神經等構成的一個統一體。26 塊骨之間形成眾多關節,包括距小腿關節(踝關節)、跗骨間關節(距下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楔舟關節、舟骰關節、楔骰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間關節、拇趾跖籽關節等。骨關節之間連接牢固,除關節囊外還有許多韌帶加強。足部肌肉包括足內在肌及外在肌,能運動足關節、維持足弓。足部神經來自脛後神經及腓深和腓淺神經,支配足部肌肉活動及皮膚感覺。足部的血管主要來自脛後動脈和足背動脈。
按照足的功能解剖分類,足分為 前足 、 中足 和 後足 。前足由 5 塊跖骨 和 14 塊趾骨 組成;中足由 3塊 楔骨 、 足舟骨 和 骰骨 組成;後足由 跟骨 和 距骨 組成。
足弓構成
足弓 是由所有跗骨和跖骨被堅固的韌帶連接而成的拱形結構。人站立時,足僅以跟骨、第1跖骨頭到第5 跖骨頭著地,足心成窟窿狀。每側足有兩個縱弓和一個橫弓。兩足並攏時構成一個完整的橫弓。縱弓又可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
內側縱弓 :如圖1所示,內側縱弓的骨性結構由後向前,依次由跟骨、距骨、足舟骨、3 塊楔骨和第1 、2 、3 跖骨頭構成。
弓的最高點為距骨頭,前端的承重點主要在第1 跖骨頭。此弓曲度大,彈性強,有緩沖震盪的作用。維持內側縱弓結構的肌肉有脛骨後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足底的小肌,跖腱膜及跟舟跖側韌帶等。檢查內側縱弓可以測量內弓角。
外側縱弓 :如圖2所示,外側縱弓骨性結構由後向前依次由跟骨、骰骨和第4 、5 跖骨構成。
弓的最高點為骰骨,前端的承重點在第5 跖骨頭。此弓曲度小,彈性弱,主要與維持身體的直立有關。維持外側縱弓的肌肉有腓骨長肌、小趾的肌群、跖前韌帶及跟、骰、距側韌帶等。檢查外側縱弓可測量外弓角。
橫弓 :如圖3 所示,橫弓的骨性結構由後部內側、中間、外側楔骨及骰骨與前部5 塊跖骨基底構成。
此弓作拱橋,跖面形成一個很深的凹,全體作為橫弓。橫弓最高點在中間楔骨。維持橫弓結構的肌肉有腓骨長肌及拇收肌的橫頭等。骨性結構和韌帶的支持點極為穩固。橫弓尚無直接測量方法,通過CT 檢查,可以進行定性觀察。
足弓功能
內、外側縱弓和橫弓在人體的足部形成了一個力學性能非常合理的拱形彈力結構,能夠使足底應力分布均勻,足弓和維持足弓的肌肉、韌帶共同協調能夠充分吸收能量、緩沖震盪,有利於持久站立、行走、跑跳、負重等活動;有保護足底通過的神經、血管及維持足部以上關節的作用;有防止內臟損傷的作用。
當足弓維持因素的相應排列的骨組織、足底韌帶、足底筋膜損傷時,均可影響足弓結構,引起足弓塌陷、破壞。足弓破壞以後,不能做長距離行走,同時也難以維持長時間的直立。
傷殘鑒定
遵循醫學科學原理和法醫臨床學理論與技術,全面了解案情,詳細審查、摘抄鑒定材料,對被鑒定人進行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聽取專科專家會診意見,綜合判定。
資料摘錄重點應包括:(1)明確的踝足部外傷史;(2)損傷(如跟骨骨折、距骨骨折、距舟關節骨折、Lis-franc損傷、脛後肌腱損傷、撕裂傷、彈簧韌帶損傷等)當時的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所見和治療經過;(3)損傷後遺留的症狀和體征,以及影像學檢查動態變化;(4)既往病史中曾否有過踝足部外傷、有無後天獲得性或先天性、遺傳性平足等。
詢問:
檢驗時應對受檢者進行詳細詢問,包括:(1)遭受外力作用致踝足部損傷情況(包括致傷工具、致傷方式等);(2)損傷治療經過及損傷後是否遺留久立或勞累後感覺足部發酸、發熱或足部浮腫;重者,足部疼痛、不能久立,行走、跑跳更感困難,喪失吸收震盪的能力。自己發現足弓降低或消失。
查體:
應囑受檢者取坐位和立位,進行包括望診、觸診、動診、量診等全面檢查,且應注意雙足比對記錄。
(1)坐位檢查: 受檢者坐在床邊,觀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觀,確定最明確壓痛點。對比傷、健側踝關節背屈和跖屈范圍,背屈正常范圍20°~30°,跖屈正常范圍40°~50°,應於屈膝及伸膝位分別測量。對比傷、健側足內翻和外翻活動范圍,正常內翻30°,外翻 30°~35°。對比傷、健側跖趾關節運動范圍,拇趾正常背屈45°,跖屈30°~40°。測量背屈、跖屈、內翻、外翻的肌肉力量,同時檢查髖、膝關節的活動范圍。
(2)立位檢查:受檢者站立,面向檢查者,觀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觀,注意前足有無內收和外展,檢查時,跟骨保持中立位,採用被動活動,前足外展或內收,正常各約25°。背向檢查者,觀察其有無後足內翻、前足外展;前足和後足關系改變;雙足跟抬起時,跟骨內、外翻情況及出現乏力、疼痛情況。在負重和不負重時,分別觀察足弓和足的外形改變。檢查赤足和穿鞋時步態以及鞋底的磨損情況。站立時外側縱弓幾乎全著地,內側縱弓並不著地,作足印檢查。同時檢查脊柱和神經系統肌力、感覺、反射等。平底足特徵是前足外展,後足內翻,內踝特別隆起。站立時尤為明顯。鞋跟內側磨損特別多。足印可清楚看出足弓消失或降低。
X 線片足弓測量
投照方法是立位(雙足平立)水平側向投照,中心線對准外弓頂點。可測量下列諸角(圖 4 )。1. 距骨頭最低點;2. 跟骨與水平線接觸的最低點; 3. 第1跖骨頭最低點;4. 跟骰關節最低點;5. 第5跖骨頭與水平線接觸的最低點;6. 跟距關節後上緣;7. 跟骨後上緣;8. 跟骨前突上緣。
(1)內弓角(A角):表示內側縱弓。由以下三點構成:①距骨頭最低點;②跟骨與水平線接觸的最低點;③第1跖骨頭與水平線接觸的最低點。即∠③①②。參考值:113°~130°。
(2)後弓角(B角):表示後弓。由以下三點構成:④跟骰關節的最低點;②跟骨與水平線接觸的最低點;⑤第5跖骨頭與水平線接觸的最低點。即∠⑤②④。參考值:16°~20°。
(3)外弓角(C角):表示外側縱弓。由以下三點構成:②跟骨與水平線接觸的最低點;④跟骰關節的最低點;⑤第5跖骨頭與水平線接觸的最低點。即∠②④⑤。參考值:130°~150°。
(4)前弓角(D角):表示前弓,由②⑤④三點構成。即∠②⑤④。參考值:13°以上。
(5)跟距角(E角):由跟距關節的後上緣經跟骨的後上緣引一直線,再由跟距關節的後上緣至跟骨前突起上緣引一直線,此兩線相交即成跟距關節角。參考值:25°~42°。
足弓結構破壞的判定
條件:
前提條件:有足弓靜態維持因素:骨、關節、腱膜、關節囊、韌帶等和/或動態維持因素:脛後肌腱、足內在肌等損傷。
基本條件: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一項以上:
(1)身體的重力線不能正確地落在第1 、2趾之間,通過腘窩中點的垂直線不能落在足跟中點;
(2)骨骼、肌肉和韌帶不能保持均衡狀態。
重要條件:
足部側位 X 線片足弓測量存在以下情況:
(1)傷側內弓角比未受傷側內弓角>10%,提示內側縱弓損壞;
(2)傷側外弓角比未受傷側外弓角>10%,提示外側縱弓損壞。
(3)傷側後弓角比未受傷側後弓角<3%,提示後弓(橫弓)損壞。
(4)傷側前弓角比未受傷側前弓角<3%,提示前弓(橫弓)損壞。
破壞程度:
一足足弓結構破壞1/3以上:是指足三弓(內側縱弓、外側足弓、橫弓<前弓、後弓>)中任一弓的結構破壞。
一足足弓結構破壞:是指一足三弓結構均有損壞。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結構同時破壞時,必然會影響橫弓結構。
一足足弓結構完全破壞,另一足足弓結構破壞1/3以上:是指一足足弓結構全部損壞(內弓角>130°、外弓角>150°、後弓角<16°、前弓角<13°),另一足三弓中任一弓的結構破壞。
雙足足弓結構完全破壞,是指雙足足弓結構全部損壞。
測試你的足弓類型
1. 往空盤中倒入少量的水;
2. 浸濕腳掌;
3. 將浸濕的腳掌踩到一個購物袋或者一張空白厚紙板上;
4. 將腳拿開,並開始觀察吧。
平(低)足弓——如果你幾乎能看到整個腳印,那麼你的足弓很平,意味著你極有可能過度內旋;
正常(中等)足弓——如果你能看到約半個足弓,那麼你是最普遍的足型,旋前肌也正常;
高足弓——如果你只能看到腳跟、前腳掌以及腳外緣,那麼你是高足弓,十分少見的一種足型。
⑶ 膝關節由哪些骨組成有哪些輔助結構該關節可作哪些運動
你好,膝關節是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臏骨所組成,外包以關節囊,內有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是人體中最復雜及關節面最大的負重關節。
⑷ 膝關節關節囊內有什麼和什麼輔助結構
你好,膝關節關節囊內有半月板。前交叉韌帶後交叉韌帶,以及關節滑囊
⑸ 運動解剖簡答題: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有那些
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關節面的周緣,周圍有韌帶加固,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主要結構有:
1、髕韌帶
為股四頭肌腱的中央部纖維索,自髕骨向下止於脛骨粗隆。髕韌帶扁平而強韌,其淺層纖維越過髕骨連於股四頭肌腱。
2、腓側副韌帶
為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頭。韌帶表面大部分被股二頭肌腱所遮蓋,與外側半月板不直接相連。
3、脛側副韌帶
呈寬扁束狀,位於膝關節內側後份。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附著於脛骨內側髁及相鄰骨體,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在伸膝時緊張,屈膝時鬆弛,半屈膝時最鬆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許膝關節作少許旋內和旋外運動。
4、斜韌帶
由半膜肌腱延伸而來,起自脛骨內側髁,斜向外上方,止於股骨外上髁,部分纖維與關節囊融合,可防止膝關節過伸。
5、膝交叉韌帶
位於膝關節中央稍後方,非常強韌,由滑膜襯覆,可分為前、後兩條: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降起的刖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愈著,斜向後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於股骨外側髁的內側。
後交叉韌帶.較前交叉韌帶短而強韌,並較垂直。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斜向前上方內側,附著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
膝交叉韌帶牢固地連結股骨和脛骨,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前交叉韌帶在伸膝時最緊張,能防止脛骨前移。後交叉韌帶在屈膝時最緊張,可防止脛骨後移。
二、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復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滑膜在髕骨上緣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達5cm左右的髕上囊於股四頭肌腱和股骨體下部之間。
在髕骨下方的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腔內,形成一對翼狀襞alar folds,襞內含有脂肪組織,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還有不與關節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於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的髕下深囊。
(5)膝前弓的輔助模具有什麼擴展閱讀: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的關節面構成.結構特點:
1、關節囊:廣闊而鬆弛。
2、韌帶:分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囊內韌帶有膝交叉韌帶,它包括前方的前交叉韌帶,後方的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後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囊外韌帶主要有髕韌帶、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由股四頭股包髕骨的前方和二側向下止於脛骨粗。脛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內側,連於股骨內上髁與脛骨內側髁之間.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外側,連於股骨外上髁與腓骨頭之間。
3、半月板:它可分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較大而窄,呈「C」字形;外側半 月板較小而寬,近似環形,有時也呈盤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膝關節
⑹ 正確跑步姿勢是怎樣的
正確的跑步姿勢是:
1.頭和肩。跑步動作要領——保持頭與肩的穩定。頭要正對前方,除非道路不平,不要前探,兩眼注視前方。肩部適當放鬆,避免含胸。 動力伸拉——聳肩。肩放鬆下垂,然後盡可能上聳,停留一下,還原後重復。
2.臂與手。跑步動作要領——擺臂應是以肩為軸的前後動作,左右動作幅度不超過身體正中線。手指、腕與臂應是放鬆的,肘關節角度約為90度。 動力伸拉——抬肘擺臂。兩臂一前一後成預備起跑姿勢,後擺臂肘關節盡量抬高,然後放鬆前擺。隨著動作加快時越抬越高。
3.軀干與髖。跑步動作要領——從頸倒腹保持直立,而非前傾(除非加速或上坡)或後仰,這樣有利於呼吸、保持平衡和步幅。軀干不要左右搖晃或上下起伏太大。腿前擺時積極送髖,跑步時要注意髖部的轉動和放鬆。 動力伸拉——弓步壓腿。兩腿前後開立,與肩同寬,身體中心緩慢下壓至肌肉緊張,然後放鬆還原。軀干始終保持直立。
4.腰。跑步動作要領——腰部保持自然直立,不宜過於挺直。肌肉稍微緊張,維持軀干姿勢,同時注意緩沖腳著地的沖擊。 動力伸拉——體前屈伸。自然站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軀干緩慢前屈至兩手下垂至腳尖,保持一會兒,然後復原。
5.大腿與膝。跑步動作要領——大腿和膝用力前擺,而不是上抬。腿的任何側向動作都是多餘的',而且容易引起膝關節受傷,因此大腿的前擺要正。 動力拉伸——前弓身.兩腳站距同髖寬.雙手放在頭後.從髖關節屈體向前.保持腰背挺直,直到股二頭肌感到緊張。
6.小腿與跟腱。跑步動作要領——腳應落在身體前約一尺的位置,靠近正中線。小腿不宜跨得太遠,避免跟腱因受力過大而勞損。同時要注意小腿肌肉和跟腱在著地時的緩沖,落地時小腿應積極向後扒地,使身體積極向前。
掌握這幾個要點,跑步的姿勢就是正確的,這樣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
⑺ 膝關節有那些主要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輔助結構:
1、韌帶
韌帶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呈扁帶狀、圓束狀或膜狀,一般多與關節囊相連,形成關節囊局部特別增厚的部分,有的則獨立存在。
韌帶的附著部與骨膜或關節囊相編織。韌帶的主要功能是限制關節的運動幅度,增強關節的穩固性,其次是為肌肉或肌腱提供附著點,有的韌帶如膝關節的髕韌帶本身就是由肌腱延續而成的。
2、關節盤
一些關節的關節腔內生有纖維軟骨板,關節盤將關節腔分隔為上、下兩部。
它的作用是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關節運動可分別在上、下關節腔進行,從而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和多樣化。
(7)膝前弓的輔助模具有什麼擴展閱讀;
膝關節其他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復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滑膜在髕骨上緣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達5cm左右的髕上囊於股四頭肌腱和股骨體下部之間。
在髕骨下方的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腔內,形成一對翼狀襞alar folds,襞內含有脂肪組織,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還有不與關節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於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的髕下深囊。
⑻ 膝關節的組成有那些輔助結構
肩關節
組成: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連結構成。
結構特點:
⑴ 頭大盂小,有關節盂唇加深關節盂;
⑵ 關節囊薄而鬆弛,上壁有喙肱韌帶加強;
⑶ 關節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
運動:肩關節是全身最靈活的關節,可作:
屈、伸、收、展、旋轉和環轉運動
(全能)
肘關節
組成:由肱骨下端、尺骨和橈骨上端構成。
結構特點:
⑴ 一個關節囊內包有3個關節,分別為:
肱尺關節: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
肱橈關節:肱骨小頭與橈骨頭關節凹構成
橈尺近側關節:橈骨頭環狀關節面與尺骨 橈切跡構成
⑵ 關節囊前、後壁薄弱,兩側有韌帶加強,
橈骨環狀韌帶與尺骨橈切跡構成骨纖維環,容納和固定橈骨頭
⑶ 橈骨環狀韌帶與尺骨橈切跡構成骨纖維環,
容納和固定橈骨頭
運動:主要為屈、伸運動;橈尺近側關節參與前臂的旋前和旋後。
橈腕關節
組成:由橈骨的腕關節面、尺骨頭下方的關節 盤、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構成。尺骨和豌豆骨不參與其組成
運動:屈、伸、收、展和環轉
髖關節
組成 :由股骨頭和髖臼連結構成。
結構特點:
⑴ 頭小窩深,有髖臼唇以加深髖臼;
⑵ 關節囊緊張而堅韌,周圍有髂股韌帶等強大
的韌帶加強;
⑶ 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韌帶內含血管營養
股骨頭。
運動:可作屈、伸、收、展、旋轉和環轉運動
(全能)
膝關節
組成: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連結構成。
結構特點:
⑴ 關節囊薄而鬆弛,周圍有韌帶加強:前方有髕韌帶,內、外側有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等;
⑵ 膝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防止股骨後移;後交叉韌帶:防止股骨前移。
⑶ 半月板:內側半月板:較大,呈「C」字形;外側半月板:較小,近似「O」字形
⑷ 關節囊的滑膜層形成:髕上囊和翼狀襞
運動:
⑴ 主要是屈、伸;
⑵ 半屈膝時,可作輕微的旋轉運動。
距小腿關節(踝關節)
組成: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車連結
構成。
結構特點:關節囊前後壁鬆弛,兩側有
韌帶加強。
運動:主要為背屈(伸)和跖屈(屈)
⑼ 膝反張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膝反張可能跟如下的原因相關:1.可能存在關節過度鬆弛的情況。這種情況往往由於先天遺傳性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全身關節活動度較大,並且關節周圍的韌帶比較鬆弛。這樣在膝關節伸直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過伸,也就是膝反張的情況。2.可能存在後交叉韌帶的鬆弛、斷裂的情況。這種情況往往存在於膝關節的外傷當中,出現了膝關節內部的後交叉韌帶損傷,繼而引起小腿向後側移位,不能夠受限。也就是患者在伸直膝關節的時候,小腿的骨過度的向後移位,這樣就出現了膝關節的反張。3.可能存在既往的陳舊性損傷的影響。比如既往膝關節周圍出現了嚴重的的骨折、脫位,那麼在其恢復之後,可能會遺留骨性的畸形。在患者伸直膝關節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反張的情況。
膝反張有先天及後天原因,後天導致膝反張的因素中有:由於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均衡、膝關節周圍韌帶損傷、其他關節姿勢異常造成需要膝反張來代償、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後遺症或訓練過程中的錯誤方式等。
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
在立位下或步行時,由於錯誤的力線傳導,對人體造成了危害。
1.對姿勢:由於膝關節的過度伸展,人體需將重心向前移動才能更好的維持身體平衡,這樣造成步態異常,並引起扁平足、o型腿及骨盆前傾等。
2.對關節:在重心前移的過程中,多於一般情況下的體重壓在膝關節前側,長時間維持這樣的姿勢,將對膝關節、半月板等造成損傷,引起疼痛,甚至畸形。
⑽ 關節有哪些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以膝關節為例)
基本結構:
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構成。關節面是兩個以上相鄰骨的接觸面,一個略凸,叫關節頭,另一個略凹,叫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光滑的軟骨,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軟骨有彈性,還能減緩運動時的震動和沖擊。
關節囊是很堅韌的一種結締組織,把相鄰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滑膜層可分泌滑液,減少運動時的摩擦。關節腔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圍成的狹窄間隙,正常時只含有少許滑液。
輔助結構:
如韌帶是連結骨與骨之間的結締組織束,成為關節囊的增厚部分,可加強骨連結的穩固性;關節盤或關節半月板是位於兩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能使兩骨關節面的形狀相互適應,減少運動時的沖擊,有利於關節的活動。關節在肌肉的牽引下,可作各種運動。
運動形式有:屈是相連兩骨之間的角度減小,伸是角度增大;內收是肢體向正中矢狀面靠攏,外展是離開正中矢狀面;旋轉是骨繞本身的縱軸(垂直軸)轉動,如肢體的前面轉向內側是旋內,肢體的前面轉向外側是旋外。
屈、伸、內收、外展的復合運動即是環轉,這時骨近端在原位轉動,遠端作圓周運動,全骨運動面呈圓錐形。
(10)膝前弓的輔助模具有什麼擴展閱讀:
一、分類
根據連結組織的性質和活動情況,可將關節分為不動關節、半關節和動關節三類。
1、不動關節:兩骨之間以結締組織相連結,中間沒有任何縫隙,又叫無腔隙連結。如前臂骨和小腿骨之間的韌帶聯合,椎骨之間的軟骨結合以及坐骨、恥骨和髕骨之間的骨性結合等。
2、動關節:相鄰骨之間的連結組織中有腔隙的連結,又叫有腔隙骨連結,通常稱關節。人體絕大部分骨連結屬於此種類型,共有200多個,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它們是骨轉動的樞紐(即支點或支軸)。
3、半關節:是動關節和不動關節之間的過渡連結方式。其特點是兩骨之間以軟骨組織直接相連結,軟骨內有呈裂縫狀的腔隙,活動范圍很小,如恥骨聯合。
二、關節保護
1、老人應該知道自己關節的靈活性、韌性都不如年輕人,運動或做家務時,一定不要勉為其難,如不搬運過於沉重的物品,不爬高去取高處的東西。盡量減少彎腰、爬高、下蹲等動作,將容易造成關節損壞的風險降到最低。
2、避免某一關節長時間只做一個動作,如長時間站立、曲膝與坐在電視、電腦前,這樣會造成膝關節、頸椎關節、腰椎關節周圍肌肉的血循環不良,久而久之,就會發生關節的損壞。應經常變換坐姿和雙腳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來活動一下。應避免手指長時間做屈曲動作,如寫字、編織、打字、修理等,這樣可以保護手指關節。
3、無論睡眠、走路或坐下,都要保持正確姿勢,絕不勉強做超過關節所能承受的事情,比如破核桃殼時,不要用牙咬或手捏,以免損害牙或手指關節。
4、如果關節出現疼痛,就不要勉強外出活動,還應檢查近期的活動方法、時間或量是否不當。
5、運動或搬運重物時,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如手提重物時,盡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關節。需要做支撐動作時,不要單用手指,而要以手掌來支撐。肢體的小關節,如手指關節一般比較脆弱,韌帶的力量較弱,使用不當,容易受損傷與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