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口徑子彈頭尺寸
小口徑子彈頭尺寸5.56毫米。
子彈(Ball;Bullet)是由槍械發射出的武器;戰爭時更是擊殺敵人或破壞物資的最簡單的工具之一。子彈也可以說是集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以及工藝於一身的產物。它既是文明的產物,同時也是破壞文明的利器。
無論是什麼樣式和形狀的子彈,它都是由彈丸,葯筒(彈殼),發射葯和火帽(底火)四個部分構成的。對於子彈來說,無論是用於什麼用途,國際上通用的發射葯都大多為無煙火葯:無煙火葯可分為(單基,雙基,三基)(其主要成分為硝化棉),槍械多用單基葯。
一般子彈由彈丸、葯筒、發射葯、火帽四部分組成。彈丸用來依靠快速飛行侵徹目標,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和保護發射葯及密閉火葯氣體,而發射葯是通過燃燒賦予彈丸較高初速,火帽用來擊發。
但這只是指普通子彈,其它特種彈、檢測用槍彈及輔助用槍彈又有不同,成分量也會因子彈的不同而不同。
㈡ 我想知知道以前的金屬彈殼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早期的槍彈彈殼有許多採用銅鐵合金等材料,用手工敲打(相當於低速沖壓)方式製造出來。隨著冶金技術的逐步發展,現在根據本國國產金屬量的大小,也有很大變化,目前彈殼多用復銅鋼或低碳鋼。成型工藝是整體鑄造加切削技術。不同的槍,使用的彈殼長度、傾斜度、口徑、低槽、傳火孔大小均不同。
一般子彈由彈丸、葯筒、發射葯、火帽四部分組成。彈丸用來依靠快速飛行侵徹目標,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和保護發射葯及密閉火葯氣體,而發射葯是通過燃燒賦予彈丸較高初速,火帽用來擊發。但這只是指普通子彈,其它特種彈、檢測用槍彈及輔助用槍彈又有不同,成份量也會因子彈的不同而不同。
(2)小口徑彈頭模具怎麼做擴展閱讀:
一般子彈由彈丸、葯筒、發射葯、火帽四部分組成。彈丸用來依靠快速飛行侵徹目標,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和保護發射葯及密閉火葯氣體,而發射葯是通過燃燒賦予彈丸較高初速,火帽用來擊發。但這只是指普通子彈,其它特種彈、檢測用槍彈及輔助用槍彈又有不同,成份量也會因子彈的不同而不同。
當發射時,擊針激發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燒引燃葯筒(彈殼)內的發射葯,發射葯產生瞬燃,同時產生高溫和高壓,將彈丸(彈頭)從葯筒內擠出,這時的彈丸在發射葯產生的高壓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受到膛線的擠壓,產生旋轉,最終被推出彈膛。
㈢ 為什麼子彈口徑越做越小
小口徑槍彈有精度高(後坐力小)、質量輕(士兵可攜帶更多彈葯)、進入目標內部更容易翻滾(前面一小孔後面一大洞)等優點,因此美國在越戰開始就大規模裝備5.56mm的槍彈。後來各國紛紛開發小口徑步槍。蘇聯也開發了5.45mm口徑的AK74。
但是小口徑槍彈也有不少缺點,比如動能小、侵透力差等缺點。
在伊拉克戰場上,美國士兵發現他們手中的M16很難擊倒穿著防彈衣的伊拉克士兵,當伊軍士兵被擊中後仍然能舉起手中的AK47反擊,對美軍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口徑槍械比如12.7毫米M82狙擊槍往往能一槍斃命,即使敵人未死也會因為劇烈的痛楚而喪失抵抗意志。於是美國的主要軍火承包商開發出了6.8毫米步槍。雖然只是試驗階段,但是代表了一種趨勢,即在防彈衣價格越來越低,性能越來越高的時代,步槍的最佳口徑有增大的趨勢。
㈣ 關於槍支口徑的
.45 .50的尺寸單位是英寸
9MM 7.62MM的單位是毫米
都是指子彈彈頭的直徑
樓上的別不懂裝懂啦,11.43毫米的(柯爾特)手槍就是.45英寸口徑手槍。.50英寸就是12.7毫米口徑的槍械,這種口徑在槍中屬大口徑,一般用於狙擊槍或反器材槍
同為作戰的武器,也不是口徑越小越厲害,如手檢、沖鋒槍就通用9毫米口徑的。小口徑有一定的優點,但也不是越小越好,一般6毫米左右較合適。
自動步槍選擇小口徑是因為:
1.口徑減小,槍彈的體積及重量都隨之減小,槍的重量也可減小。有利於提高機動性及增加攜彈量,增強單兵及步兵班火力的持續性。
如87式5.8普通彈較56式7.62普通彈重量減輕約24%,當攜彈量均為100發時,87式5.8槍彈可減輕單兵負荷0.39公斤,在不改變攜彈重量的條件下,則可多帶87式5.8槍彈31.2發。
2.侵徹作用與殺傷效果增大
經試驗證明,87式5.8槍彈的彈速大,彈頭的動能大。在輕機槍的有效射程600米距離上的殺傷能力,為56式7.62槍彈的3.6倍,對有防護(頭盔、避彈衣)的敵人能進行有效的殺傷。
對厚度220毫米左右的山羊腹部射擊的結果表明,在穿過胃臟時,雖然兩種槍彈的彈頭都產生了翻滾,但5.8彈頭的出口較7.62彈頭的出口約大3倍。
對生豬腿部射擊表明,小口徑彈頭傳遞給活肌肉組織的能量比7.62槍彈的多28%,破壞的肌肉組織平均也多80%。不論是否命中骨骼,小口徑彈頭都產生變形及破裂,一般都脫出部分彈芯並迫使骨骼斷裂,而7.62槍彈彈頭則沒有變形或破裂。
3.彈道低伸,危險界大
彈道低伸,對一定高度目標的直射距離就大,測距誤差對命中公算的影響也減小。5.8步槍對高度為50厘米的目標的直射距離,比81式步槍增加了100米,使其對該目標的直射距離達到了400米,與自動步槍的有效射程達到了一致。
小口徑槍彈彈速高,命中目標前的飛行時間縮短,受橫風的影響減小,對活動目標的命中誤差也減小。
4.射擊精度大大提高
如果槍的重量不變,則後坐動能將隨口徑遞減而大幅度減小。
試驗證明,用5.8普通彈比7.62普通彈後坐沖量、後坐動能減小16.5%與30%。100米距離上的點射散布密集度,5.8普通彈比7.62普通彈減小了33%。
可見,減小口徑能降低後坐沖量,提高武器點射及連發的散布密集度,能較好的解決武器威力、連發精度與機動性(減輕重量)之間的矛盾。
5.有利於後勤儲運,節省原材料
以槍彈包裝箱計,每箱裝56式7.62槍彈1200發,毛重26公斤,如裝87式5.8槍彈,每箱則可裝1500發,毛重僅25公斤。如果以這兩種槍彈,同為一億發的儲運量相比較,入庫存貯時,5.8槍彈較56式7.62槍彈可少佔庫房面積325平方米;運輸時,可少用火車皮16節,反之,如果車皮數不變,則可多運5.8槍彈19200箱(2880萬發),約可多補給15個步兵師。
在生產時,5.8槍彈與7.62槍彈相比,每生產一億發,可節省復銅鋼皮160.9噸,鉛條67.1噸,鋼條255.2噸,包裝箱16666個。如採用塗漆彈殼,還可節省銅100噸。
㈤ 手槍彈步槍彈小口徑大口徑優缺點
無論是手槍還是步槍,小口徑彈都能減輕子彈的重量,增加彈容量,減輕後坐力,提高穿透力;但是小口徑彈近距離停止作用弱,殺傷力不足;
大口徑彈的重量和後坐力都要大一些,所以對應速射武器的彈容量和精度也都要差些,但是大口徑彈在殺傷力和停止作用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7.62毫米手槍彈只有中國、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使用,這個口徑的手槍彈即沒有9毫米彈的殺傷力也沒有小口徑彈容量的優勢,是比較失敗的一種口徑標准,也是當年蘇聯向外輸出的一種口徑規范,但是中國已經開始淘汰了,7.62毫米步槍彈是美國和蘇聯一戰時期就形成的標准,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說這個口徑對於步槍而言,在實現中等威力情況下,是一個在威力和射程方面恰到好處的折中,AK47、M14、M1珈藍德等很多名槍都是採用這一口徑標准,並且還會繼續使用下去。
㈥ 什麼是米尼彈,怎麼製造
米尼彈,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一個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壓迫木塞擠進空洞,迫使彈底膨脹,緊貼膛線,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使燃氣無法外泄,又可以使彈頭在膛線壓迫下高速旋轉。
米尼彈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滑膛槍射程精度太低的問題,使得步槍超過火炮,成為當時戰場上的決定性武器。但米尼彈有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只能用很軟的合金例如鉛製造,這樣彈頭才易於膨脹。彈頭軟,擊中目標後會馬上變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
同樣為了快速膨脹彈頭以閉鎖槍膛,發射葯只能使用快燃火葯,而發射葯的發展趨勢是慢速燃燒,以便彈頭能在槍膛內得到長時間的均勻加速,以提高初速。
(6)小口徑彈頭模具怎麼做擴展閱讀:
作用
在拿破崙時代,燧發式滑膛槍的有效射程,最遠只有100碼,而炮兵發射的葡萄彈和榴霰彈的射程都能超過它,以致火炮成為當時的優勢武器。然而,在1861年,滑膛槍被米涅式來復槍所代替。這種來復槍的有效射程至少為500碼。
這就比葡萄彈和榴霰彈的射程更遠,所以,戰術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火炮被退到步兵的後面,成為一種支援性的武器,而不再是攻擊性的武器了。騎兵襲擊步兵就也等於是自殺,因為騎兵還未接近步兵,而大部分馬匹和騎兵就已被打中了。
而步兵在500碼射程內就開始發射,不必等到100碼的射程之內再開火的這種遠射程的戰斗,使得白刃格鬥逐步被淘汰。個人的良好射擊技術,比排槍射擊更為有效。
而且,為了充分發揮個人射擊技術的作用,還要求個人發揮主動精神,並要求集體採取疏開隊形。 至此拿破崙時代前的戰術逐漸被淘汰干凈,戰爭進入塹壕密布的現代戰爭時代。
㈦ 子彈的口徑怎麼計算的
子彈口徑有線膛槍與滑膛槍之分。
線膛槍:線膛槍槍管內有膛線,凸起的為陽線,凹下的為陰線。其口徑指兩條相對的陽線之間的垂直距離。注意:彈頭直徑均大於口徑,這樣彈頭才能嵌入膛線旋轉並起到閉氣的作用。如中國5.8mm口徑步槍,彈頭直徑為6mm。
口徑一般用毫米或英寸來表示,如7.62mm、0.45英寸。在英文中,常常省略0及英寸,寫作.45口徑或乾脆寫作45口徑,讀作點四五或四五口徑。有些編輯不懂此表示方法,直接在45、38後加上mm,生生造出38mm之粗的手槍,貽笑大方。
一英寸=25.4mm
0.30in=7.62mm 0.357in=9mm 0.38in=9.65mm 0.45in=11.43mm 0.50in=12.7mm
0.223in=5.56mm(實際=5.66mm)
滑膛槍:滑膛槍以號數來表示。以一磅純鉛(453.5g)製作出偶數個相等的球體,正好能讓一個小球通過槍膛的滑膛槍,即以小球的個數命名。如12號滑膛槍是以一磅純鉛製作出12個小球,並恰好可以通過槍膛。槍口直徑為18.5mm
滑膛槍不僅可以發射獨彈,還可以發射霰彈,集束箭形彈,催淚彈,染色彈,非致命動能彈等多種彈種。
(7)小口徑彈頭模具怎麼做擴展閱讀
小口徑步槍彈初速高、威力大。現代小口徑步(機)槍彈初速一般都在900m/s以上,且有較好的存速存能能力和侵徹性能。北約SS109式5.56mm步槍彈初速922m/s。
採用鋼/鋁復合結構彈頭,可在640m距離上擊穿美國制式M1鋼盔。前蘇聯5.45mm制式步槍彈,彈質量較小,彈頭前部留有空腔,長徑比為4.6,重心靠後,具有較大的殺傷威力。
㈧ 國際通用的子彈和 中國的子彈口徑不同嗎
不同。
中國通用5.8mm,歐美使用5.56mm,俄羅斯使用7.62mm.
一般子彈由彈丸、葯筒、發射葯、火帽四部分組成。彈丸用來依靠快速飛行侵徹目標,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和保護發射葯及密閉火葯氣體,而發射葯是通過燃燒賦予彈丸較高初速,火帽用來擊發.但這只是指普通子彈,其它特種彈、檢測用槍彈及輔助用槍彈又有不同,成份量也會因子彈的不同而不同。
彈殼是槍彈上最重要的零件,它用於盛裝發射葯,並且把彈頭和底火連接在一起,發射時還要承受火葯氣體壓力和槍械自動機的力量。國內製造的56式步槍普通彈彈殼材料分為覆銅鋼和深沖優質碳素鋼的兩種,早期則和國外一樣採用黃銅材料。國產56彈殼由黃銅改為覆銅鋼和塗漆鋼製造,對於我國這樣一個銅資源缺乏的國度是有戰略意義的,不僅節約成本,同時也避免了戰時進口銅料中斷的潛在風險。國內在加工工藝上也有顯著改進,如鋼彈殼生產過程中可以做到引伸加工中間不退火,一次加工率超過85%,彈殼引伸次數減少70%以上;同時毛坯的改進也明顯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對降低成本效果非常明顯。
國內採用的由兩種不同材料生產彈殼的工藝路線如圖12和13所示,圖12採用覆銅鋼板,圖13採用深沖優質碳素鋼棒。圖中可以看出前者生產工藝要簡單一些,但是覆銅鋼價格相對較貴,且都為板材,利用率比較低,不僅仍需消耗銅,而且很難回收再利用。採用深沖優質碳素鋼棒材料的生產工藝雖復雜,且對模具和機床的要求比較高,但不用銅,材料廉價且利用率很高,經濟性好,更適合國情。
彈殼生產常用引伸模具可分為A、B、C三大類。
A中1-模套,2-導圈,3-內模,這種引伸模多用於上模;
B中1-模套,2-中套,3-內模;
C中1-模套。2-內模。
B模和C模一般用於下模,引伸模內模一般用硬質合金製造,其餘一般用碳素工具鋼製造。
仔細比較可以發現,兩種工藝路線除了加工成鋼盂之前的工序相異外,其餘大多一致。其差別是碳素鋼材料在引伸前要多一道磷化和皂化工藝,這主要是因為其毛坯上沒有象覆銅鋼上的銅層那樣的加工潤滑面。國內生產56式覆銅鋼彈殼時,一般採用7沖下料沖盂模加工鋼盂,下料和沖盂在一台機床和一個沖程中完成,且由於是多沖頭,生產率較高。而採用碳素鋼棒料加工鋼孟稍微復雜一些,一般是先用沖床把棒料冷剪成小段圓柱狀毛坯,再將兩端墩平,經過退火和磷化、皂化後,送到封閉模具內,通過擠壓工藝加工成鋼盂。由於其變形量大,加工力和溫度較高,對模具的要求也很高。在彈殼生產中基本上都採用反擠壓法來製造鋼盂,優點是擠壓力小,成型精度好。加工成鋼盂後,兩種生產路線下一步的加工都是引伸,相同的是都要退火一次,但覆銅鋼鋼盂引伸後表面不需特殊處理,而碳素鋼鋼盂則需要進行表面磷化、皂化,但也有廠家不經處理直接進行二引。由於國內在彈殼引伸加工中廣泛採用我國特有的多模引伸技術,所以一次的加工變形量大,象56式彈殼只需引伸2次即可達到所需要的高度和壁厚。經過引伸加工的鋼盂口部一般不很平整,且高度比較高,一般要把口部多餘的一部分除去,方法通常有擠口和切口兩種。擠口一般用在大口徑彈殼上,而56式彈殼口部較薄,適用切口法除去口部餘量。切口一般是在切口機上完成的,已經有可以同時切4個零件的切口機,生產效率很高。切完口的彈殼毛坯還要進行打凹和平底,前者初步形成底火室、火台及底火室口部圓角,後者最終形成底火室各個部分的尺寸,並保證一定的精度,同時還要在彈殼底面壓上相應的廠號、年份等標記。由於彈殼底部要有較高強度以承受發射時的各種力量,打凹與平底後該部位一般不再退火。沖傳火孔為單獨工序,一般由專用的沖傳火孔模和沖頭完成,其中沖頭頭部為兩個細小的沖針,以便在火台旁沖出對稱的兩個傳火孔,以提高發火率。接下來將進入收口工序。兩種材料的彈殼收口前都須經過燒口,即對引伸加工過的鋼盂口部進行退火,在收口時可以減小變形力,防止產生裂紋。56式彈殼收口採取「拉口」的方法,收口後要進行表面處理,防止潤滑液使底火室內生銹。下道工序為齊口和車底,齊口是去除殼口多餘部分,保證彈殼總長,車底是車出拉殼鉤槽,兩者在同一台機床上完成,分別由齊口刀和車底成形刀車削而成。經過齊口、車底的彈殼其尺寸已滿足圖紙要求,至此彈殼的機械加工全部完成。
下一工序為校量,這也是彈殼生產中重要的一道關口,對彈殼重要尺寸一般要進行100%校量,剔除不合格品,對於可修復的超差品,經返工、檢驗合格後與同批彈殼發往下道工序。56式彈殼採用遞進式校量機校量,可通過機械放大的原理對彈殼長短、底緣直徑、火台深度、底火室直徑、底緣厚薄、口部直徑和全形大小等9個尺寸依次進行校量。合格彈殼還需要一道光電檢孔的工序,目的是剔除沒有傳火孔或傳火孔堵塞的彈殼。對校量合格者,如果是覆銅鋼彈殼,還要對彈殼拉殼鉤槽進行磷化和塗漆,如果是鋼彈殼,則在磷化後進行電泳塗漆。完成以後即進入外觀檢選工序,與彈頭檢選操作和方法一致,也是通過檢選機帶動,然後手工檢選。至此彈殼的全部加工方告結束,但還要對彈殼的各個方面尺寸和射擊性能進行全面抽驗,如果發現問題,則需加倍復驗,驗收合格的彈殼才可轉入成彈的裝配。經過這樣復雜的生產過程後,僅僅得到了合格的彈頭和彈殼,下面才能進行全彈的裝配。
冷軋黃銅板下料後的邊角料,其材料利用率較圓棒毛坯低。
㈨ 彈頭是怎麼裝近彈體的,我有空包彈幾個是小口徑的能打沒彈頭,不知有機械裝彈嗎
沒有工具肯定不行,沒看彈頭旁邊有2個小坑嗎?還有考一種漆粘合子彈頭與彈殼上有紅色那個就是,包括底火處
㈩ 小口徑槍的做法
據資料記載,德國的2.7mm蜂鳥自動手槍彈可能算是世界上曾經商業化生產的最小口徑的中心發火式槍彈。大約最早於1914年用在小蜂鳥半自動手槍上,這種槍採用傳統的槍機後坐式自動方式。隨後,又出現了一種在彈膛里裝一發2.7mm槍彈的單發射擊的客廳式手槍。這種小手槍及其微型手槍彈主要用於室內打靶練習,也可以打老鼠,沒有其他實用價值,其槍口動能還不足4焦耳。該彈全彈長9.4mm,彈頭直徑2.67~2.74mm,彈頭質量0.194g,雖然談不上什麼彈道性能,然而還真不能把它看作玩具,其彈頭初速也可達到195~210m/s。其宣傳資料聲稱它可以擊穿38mm厚的松木,不管其真實性有多少,這樣的槍彈在近距離內也足以對人造成一定的傷害。該彈採用無凸緣式直筒彈殼,彈殼長7.4mm,彈殼底緣直徑3.5mm,採用伯爾丹式底火。目前,這種小口徑槍/彈早已不再使用,而是載入了收藏家的收藏品目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