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架立筋 通長筋 與 貫通筋的定義
定義及區別如下:
1、架立筋
架立筋是一種構造鋼筋,是為解決箍筋的綁扎問題而設的,計算中架立筋不受力,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壓區且直徑較小。因為鋼筋混凝土梁設置箍筋時,如果沒有其它任何東西把它撐起來,它就無依無靠。樑上部鋼筋在梁凈跨的1/3處就斷開了,中間的1/3距離沒有縱筋,但是梁的箍筋沒法固定,這種情況就需要加設架立筋。架立筋與兩端的其餘受力鋼筋相互搭接,搭接長度,除特別要求外,一般為150—250.架立筋的直徑主要根據梁的跨度確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9.2.6-2規定:對架立鋼筋,當梁的跨度小於4m時,直徑不宜小於8mm;當梁的跨度為4m~6m時,直徑不宜小於10mm;當梁的跨度大於6m時,直徑不宜小於12mm.
2、通長筋
通長鋼筋是受力鋼筋,主要用於抗震設計的框架結構的框架梁中或設計人員認為需要設置通長鋼筋的非框架結構的連續梁中。在抗震設計中,梁的通長鋼筋的數量,根據具體受力情況,有多有少,有時上部鋼筋全部連通。通長筋在樑上部和底部均有布置,架立筋只在樑上部布置。通長鋼筋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徑採用搭接、機械連接或者焊接的鋼筋。因為通長筋是框架梁的要求,非框架樑上部在支座負筋以外就可以用架立鋼筋,同樣框架梁的通長鋼筋有量的要求,在這個量以外也可以用架立鋼筋(比如四肢箍時,上部可以用兩根通長筋+兩根架立筋)。通長筋是受力鋼筋,搭接長度應符合規范要求,一般長於架立鋼筋的搭接長度。通長筋的配筋量主要根據計算確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6.3.4-1規定了最小配筋量: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的配筋,一級、二級不應少於2Φ14,且分別不應少於梁頂面、底面梁端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三、四級不應少於2Φ14.
3、貫通筋
貫通筋貫穿於構件(如梁)整個長度的鋼筋,中間既不彎起也不中斷,當鋼筋過長時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變直徑。貫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鋼筋,也可以是架力鋼筋。
4、主要區別:
a、架立筋是構造鋼筋,通長筋是受力鋼筋,貫通筋只是描述鋼筋是否貫通整個梁,既可以是受力鋼筋,也可以是構造鋼筋。
b、由於梁跨中下部受拉,故架立筋一般只布置在樑上部,而通長筋是受力鋼筋,抗震設計時,樑上部及下部均應布置;大部分設置架立筋的情況有兩種:箍筋肢數多於通長筋時需設置,省鋼筋不設通長筋而採用架立筋。
c、貫通筋指貫通整根梁,只能是同種直徑鋼筋搭接(或其他連接),通長筋則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徑鋼筋搭接(或其他連接)。
d、平法表示方法差異:當同排縱筋中既有通長筋又有架立筋時,應用「+」將通長筋和架立筋相連。角部縱筋寫加號前面,架立筋寫加號後面括弧內;當全部採用架立筋時,則將其寫入括弧內。
❷ 什麼是構造鋼筋,架立筋如何計算
一、架立筋的計算方法:
1、架立筋的長度:
架立筋的長度()=每跨凈長-左右兩邊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150*2
2、架立筋的直徑:
梁內架立鋼筋的直徑,當梁的跨度小於4m時,不宜小於8mm;當梁的跨度為4-6m時,不應小於10mm;當梁的跨度大於6m時,不宜小於12mm。
二、架立筋
1、定義
架立筋就是把箍筋架立起來所需要的貫穿箍筋角部的縱向構造鋼筋。如果該梁的箍筋是「兩肢箍」的梁來說,集中標注中上部縱筋的通長筋的形式就完全足夠了,例:2Фd1。但是,當該梁的箍筋是「四肢箍」時,集中標注的上部鋼筋就不能都標注為通長筋的形式,必須把「架立筋」也標註上,這時的上部縱筋的應該標注"s1Фd1+(s2Фd2)"這種形式,圓括弧裡面的鋼筋為架立筋。
2、功能
架立筋是指梁內起架立作用的鋼筋,從字面上理解
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當樑上部縱筋的根數少於箍筋上部的轉角數目時使箍筋的角部設有支承。所以架立筋就是將箍筋架立起來的縱向構造鋼筋。
❸ 通長筋和架立筋與貫通筋的區別是什麼
通長筋和架立筋與貫通筋都是橋梁建築中經常使用的成分。它們三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下面由我為你分享通長筋和架立筋的區別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長筋和架立筋與貫通筋的區別
1)在整根梁中的分布長度不一樣
貫通筋和通長筋均貫通整根梁,而架立筋可只布置在連續梁中的某一跨,甚至只布置在某一跨的跨中部分,兩端與負彎矩鋼筋搭接或焊接。
2)鋼筋直徑不同
貫通筋和通長筋均為受力筋,其直徑大小與外力大小有關,且與抗震構造要求相關。而構造筋由於不參與受力,直徑較小,一般為12mm(砼規9.2.6)。
3)連接時對鋼筋直徑是否相同要求不一樣
通長筋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徑鋼筋搭接(或其他連接)。因為《混凝土規范》(2010版)條文說明提到,通長筋並不意味著不允許這部分鋼筋在適當部位設置接頭。
貫通筋指貫通整根梁,只能是同種直徑鋼筋搭接(或其他連接)。
4)搭接長度不一樣
架立筋是構造鋼筋,搭接長度只要150。而通長筋之間的搭接長度滿足規范構造要求。
5、通長筋的數量如何確定?
梁的通長鋼筋的數量,首先根據受力確定。例如,對於長短跨相交時的支座,小跨的跨中和支座均有負彎矩,因此,短跨梁跨中上部還需配置一定的通長鋼筋;對於地震作用下的梁,其梁跨中頂部可能受到負彎矩作用,也需配置一定數量的通長鋼筋。在SATWE中,若梁跨中頂部需要配置受力鋼筋,軟體會在跨中頂部顯示配筋數量,此鋼筋可按通長鋼筋配置。
梁的通長鋼筋的數量,其次,還需滿足規范構造要求,如《混凝土規范》(2010版)11.3.7條,但該條僅對抗震等級為一、二級的框架梁頂面通長鋼筋總截面面積作了1/4的規定,而對三、四級的框架梁,僅做了2根12mm的要求。例如,對於一根4跨的二級框架梁,1、4邊跨梁支座負筋很小,而2、3中跨支座負筋很大,如何確定該梁的通長鋼筋?第一種 方法 ,按照2、3中跨最大支座負筋面積的1/4確定通長鋼筋,沿整根梁通長布置,但對1、4邊跨梁顯得有點浪費。第二種方法,按照1、4邊跨較小支座負筋面積的1/4確定通長鋼筋,沿整根梁通長布置,然後在2、3中跨的跨中填寫剩餘鋼筋量,這部分鋼筋在2、3 中跨通長布置。如果對於一根4跨的二級框架梁,其各個支座負彎矩較接近,則通長鋼筋的數量較容易確定,直接取最大彎矩的1/4。
架立筋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形成鋼筋骨架、實際不參與受力的鋼筋,稱為架立筋。
通長筋的作用通長鋼筋主要用於抗震設計的框架結構的框架梁中或設計人員認為需要設置通長鋼筋的非框架結構的連續梁中。《混凝土規范》(2010版)條文說明,11.3.7~11.3.9 沿梁全長配置一定數量的通長鋼筋,是考慮到框架梁在地震作用過程中反彎點位置可能出現的移動。這里“通長”的含義是保證梁各個部位都配置有這部分鋼筋。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梁頂負彎矩。
梁的通長鋼筋的數量,主要根據受力確定,其次還需滿足《混凝土規范》(2010版)11.3.7 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於2.5%。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至少應各配置兩根通長的縱向鋼筋,對一、二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於14mm,且(面積)分別不應少於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對三、四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於12mm。
貫通筋的作用❹ 通長筋和架立筋如何平法表示
梁集中標注的箍筋後面如222即為通長筋;架立筋寫在括弧內如222+(412)或(212)。
4.樑上部通長筋或架立筋配置(通長筋可以相同或不同直徑採用搭接連接、機械連接或焊接連接的鋼筋),該項為必須注值。所注規格與根數應根據結構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數等構造要求而定。當同排縱筋中既有既有通長筋又有架立筋時,應用加號「+」將通長筋和架立筋相聯。注寫時需將角部縱筋寫在加號的前面,架立筋寫在加號後面的括弧內,以示不同直徑及通長筋的區別。當全部採用架立筋時,則將其寫入括弧內。
【例】222用於雙肢箍;222+(412)用於六肢箍,其中222為通長筋,412為架立筋。
圖集(通長筋可以相同或不同直徑採用搭接連接、機械連接或焊接連接的鋼筋),沒有【例】,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