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磚混構造柱頂層錨固是12d 還是按錨固算請老師們給指點指點,謝謝了。
磚混構造柱頂層錨固應按照彎折90°長12d進行。以下是具體解釋:
綜上所述,磚混構造柱頂層錨固應按照彎折90°長12d進行,這是確保結構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在實際工程中,應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和設計要求進行施工,以確保結構的質量和安全。
❷ 鋼筋錨固是什麼意思
鋼筋錨固
鋼筋的錨固是指鋼筋被包裹在混凝土中,目的是使兩者能共同工作以承擔各種應力。在工程中常用「鋼筋的錨固長度」一詞,鋼筋的錨固長度一般指梁、板、柱等構件的受力鋼筋伸入支座或基礎中的總長度,包括直線及彎折部分。
拓展資料;
相關選用
當鋼筋為HRB335級和HRB400級其直徑大於25mm時,錨固長度應再乘1.1的修正系數。
在地震區還應根據抗震等級再乘一個系數:抗震等級一、二級時系數為1.15;三級時系數為1.05;四級時系數為1.0。
混凝土中受壓鋼筋的錨固長度為受拉鋼筋錨固長度的0.7倍。
以上是鋼筋錨固長度的計算方法,在施工圖中的設計說明部分,一般都有對鋼筋錨固長度的要求,可以根據圖中的要求進行檢查。
鋼筋錨固
鋼筋錨固長度規范:在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中,受混凝土的極限應變值的限制,強度過高的鋼筋發揮不出其全部作用(這正是混凝土設計規范和施工規范不設Ⅳ級鋼筋的理論依據)。
所以,即便是Ⅳ級鋼筋,其強度設計值也只能取到360N/mm2(與Ⅲ級鋼筋相同),且當用於軸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構件時只能按300N/mm2取用。因此,高於Ⅲ級的鋼筋的錨固長度取值按Ⅲ級鋼筋即可。
Ⅳ級鋼筋的塑性性能和可焊性比新Ⅲ級鋼筋差,用在普通混凝土結構中並不合適,也不經濟。
❸ 磚混結構中,梁的縱向鋼筋應該錨入構造柱多長參照什麼規范
磚混結構抄中,梁的縱向鋼筋應襲該錨入構造柱多長?參照什麼規范?
答:摘自《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
條文說明:
9.2.2 對於混合結構房屋中支承在砌體、墊塊等簡支支座上的鋼筋混凝土梁,或預制鋼筋混凝土梁的簡支支座,給出了在支座處縱向鋼筋錨固的要求以及在支座范圍內配箍的規定。與原規范相同。工程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是有效的。
按9.2.2條及條文說明來看,如預制鋼筋混凝土梁的簡支支座還是梁墊為強!而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梁支座范圍內的錨固長度符合9.2.2第1款要求時,當V不大於0.7ƒtbh0時,不於5d;當V大於0.7ƒtbh0時,對帶肋鋼筋不小於12d,對光圓鋼筋不小於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
故磚混結構中,梁的縱向鋼筋不一定錨入構造柱。構造柱是梁的支座,已屬「半框架」了。
❹ 磚混結構單梁鋼筋如何計算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❺ 磚混結構的構造柱鋼筋下部從彎折處算錨固在地圈樑多少 頂部從彎折處算多少參照那本圖集
磚混結構都是非抗震結構
(1)一般按圖紙要求時
(2)圖紙無要求時,通常插筋拐彎按1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