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區分主梁與次梁,按標高嗎
①看標注,標注編號為KL、ZL是鎮伍主梁,標注編號為CL、L是次梁;
②看支座,支座是框架柱或砼牆是主梁,支座嘩旅沒是框架梁是次梁;
③看截面尺寸,高寬的多半是主梁,矮小的多半是次梁;
④看兩梁相交處,設亂納有附加箍筋(2×3~5個)的,或有吊筋的是主梁;
⑤經過上面的判斷後,再分別按集中標注的跨數來數數,復核以確認。
② 怎麼看主梁和次梁
識別看主梁和次梁的方法:
主梁承擔次梁,一般情況下,主梁高度大於或等於次梁高度,主梁支於柱或牆上,次梁支於主梁緩旦上。有時候分不出主次梁,如井式梁。告訴你個簡單辦法:主次梁返搭相交處都要加附加筋(吊筋或箍筋),有附加擾世擾筋的是主梁。
③ 框架結構,主梁與次梁相交處,次樑上層筋應該在那個位置
框架樑柱的交叉處是應力集中部位,原則上不允許接頭位置在此部位,具體看規范和圖集要求。
而對於直螺紋連接接頭,在無法避開時,也可以將接頭設在樑柱交接部位,但需滿足接頭相互錯開的要求。一般要求在樑柱根部高度1/6凈高段以上或者以下連接,大部分考慮施工方便設置在梁面上。
在主梁和次梁的交接處,可以把主梁看成是次梁的支座(固定支座)。次梁的鋼筋伸入主梁的長度只要滿足錨固長度的要求即可。鋼筋的錨固長度與梁的跨度無關,只與鋼筋的抗拉設計強度、混凝土的抗拉設計強度及鋼筋的直徑和外形有關。
(3)怎麼看鋼筋主次梁處於同一標高擴展閱讀:
主次梁相交處都要加附加筋(吊筋或箍筋),有附加筋的是主梁。主梁承擔次梁,一般情況下,主梁高度大於或等於次梁高度,主梁支於柱或牆上,次梁支於主樑上。有時候分不出主次梁,如井式梁。
在次梁與主梁相交處,次梁頂部在負彎矩作用下發生裂縫,集中荷載只能通過次梁的受壓區傳至主梁的腹部。
這種效應約在集中荷載作用點兩側各0.5~0.6倍梁高范圍內,可引起主拉破壞斜裂縫。為防止這種破壞,在主梁兩側設置附加橫向鋼筋,位於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吊筋、箍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應布置在長度為S=2h1+3b的范圍內。